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范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2-06-18 04:37:18

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1.教育教学方法陈旧。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向过于关注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使得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转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很少使用开发型与研究型的教学方式。此外,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极少涉猎行业的最新技术和理论,未能足够重视通过科研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意识,忽略他们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专业教师热情不高。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热情不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工作量大,二是缺乏动力,三是对未获奖教师的肯定不够。当前,许多高校学生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都是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不计付出与回报,这值得肯定,但仅仅依靠个人的奉献远远达不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所需的教师数量和质量。

3.经费与场地不足。学生要进行创新实践活动,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质,这是因为大学生科研成果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可能会出现消耗大量物资却没有成果的情况。这对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国家教育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型试验计划”,重点支持部属高校,对最需要的普通省属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大。因此,普通高校中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开展较为缓慢,许多实验场地、设备、仪器会让位于一线教学,也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学生自由使用课余时间,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实施其想法。

4.科技创新态度过于功利。现在,许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时以“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为导向,常常临时发动学生参加比赛,缺乏前瞻性和长期规划。学校在组织上存在重比赛、轻普及的倾向,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浓,往往组织几个知名导师带着重点学生团队完成指定的课题,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将比赛成绩看得很重,一旦失败就会丧失科研兴趣,实验过程也存投机取巧心理,缺乏严谨的学术作风,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1.改革教育方法,加强创新思想培养教育。一方面,应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科技创新课应尽量将教师变成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让教材变成为让学生焕发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空间。因此,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深度充实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最前沿理论及实践知识,将相关的、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的内容整理成专题,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发现,大胆设想,打破专业界限,促进多学科交融,形成敢于大胆预想知识之间的联系、深挖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思维习惯。二是全面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原则,尝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在考核上,应突破只考核基础知识的套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情。三是优化教学的心理氛围。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营造富有个性与特色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借助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创新项目,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人才改革,大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时,逐步在项目实践中掌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2.建立“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格局。高校“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团队,即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准确运用“三位一体”模式,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指导教师、管理者、学生的积极性,将三支团队有效结合,共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科技实践型人才。

3.构建与完善科研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对于指导教师,学校应制定专门政策,将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与其工作量核算挂钩,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体系。教师如果能够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或以上级别科技类比赛获奖的话,可根据获奖等级进行科研工作量的转换,在减轻教师科研工作量的同时对其所在的团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解除指导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还应从教师课外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的科技论坛和讲座、实验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按照课时计算工资和教学工作量。此外,高校应依据教师是否能带领学生按时完成科研课题,以及学生是否能做好科研实践作为考核和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和进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目前,高校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在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到竞赛成绩,还应考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普及度以及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为保证学生的试验场地,在考核重点实验室时,应考虑各实验室对学生课外科技试验的开放程度和学生取得的成绩。从事科研是漫长、辛苦的过程,激励机制不但应包括对学生的物质奖励、保研加分,还应探索创新学分制。创新学分的实施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块基石。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学术论文、竞赛、科技成果、专利发明、文艺和体育等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绩而获得的一种特别学分,区别于学生在学校培养方案中(课内)学习而取得的学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良好体现。现在,武汉大学等几所重点高校在这方面做得都很好。

4.建立科研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将各个实验室当作校内进行科技创新的活动基地。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之必修环节,其目的是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则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根据地”,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尚且不够,应同企业、社会合作,广泛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企业见习等机会,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接触社会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灵感,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回实验室,用现实需求引导学生创新。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应通过广泛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讲座讨论、科研创新指导讲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题目分析、资料查阅、方案论证选择、作品组装调试、论文撰写、反复模拟答辩等一系列过程,在和队友互相学习讨论、分工合作、相互磨合中,学生要学会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不但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而且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的提高都是一次质的飞越,他们所爆发出的精神和能量往往令他们自己都感到吃惊。此外,还要特别注重依托“挑战杯”等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技赛事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来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利用全校资源带动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关注度、参与度。同时,要注重群众性和基础性,引导学生享受科研过程,享受创新的乐趣,不应过分关注竞赛成绩。

作者:丁英平 胡新颜 张登超 叶海波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kjcxlw/67407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