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型城市化与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新型城市化与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06 10:30:37

新型城市化与科技创新论文

1科技创新测度

技术创新的评价主要围绕技术创新的水平测度及绩效评价展开的,从尺度上看,主要从区域、产业及企业三个尺度展开相关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创新与技术发明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一种综合创新能力。

1.1技术创新水平测度技术创新的水平测度,主要是基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机制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形成复合指标进行度量。(表1)

1.2技术创新绩效测度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以区域和企业尺度的研究较多,产业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方法以数据包络分析为主。AkihiroHashimoto(2008)、AstridCullmann(2009)、Fang-MingHsu(2009)、V.J.Thomas分别应用不同的DEA模型测度了日本、OECD、台湾、美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连燕华等分析了用于描述国家技术创新产出的计量方法,计算了近几年我国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比。范群林,邵云飞(2011)从中心化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率的视角,测算我国六大地区26个省市的环境技术创新效率,并对比分析了西南地区5个省市环境技术创新效率的水平和特征。也有学者在知识函数基础上以创新弹性方法来研究技术创新绩效。创新弹性是指创新投入每变化百分之一,创新产出变化的百分数]。Buesa等(2010)结合因子分析和回归方法,通过知识生产函数研究了欧洲区域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研发支出强度的产出弹性约为0.1。杜颖(2011)采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6》的分析数据,对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其中劳动者素质对创新绩效的弹性最大,达到3.873。

2城市化及新型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urbanism和urbanisation首先由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规划师Cerdá于1867年在其著作《TheoryofUrbanization》提出[22]。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给予定义。人口学认为城市化首先是人口的城市化,即人口的非农化,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化迁移的过程。地理学的观点认为城市化是土地覆被的城市变化及居民聚落的空间再分布。社会学认为城市化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城市方式的转变。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非农产业要素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其外在表现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城市化或或表现为人口的迁移运动和集中,或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空间分布变化等。但是仅仅以人口指标、城市用地面积来反映城市化程度尽管直观、简洁,但存在对城市化的片面理解、理论上是不严谨的。从目前我国出现的城市化来看,已经出现了若干弊端。《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五大战略性弊端:一是在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所对应的非匹配;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明显地表达出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三是中国的城市化亟需克服“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非公平;四是中国的城市化偏重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忽略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呈现出粗放式生产的非集约;五是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解决如何进入现代管理制度、消除城市病的非成熟。

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关于新型城市化的定义研究方面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体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城市化,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第二种观点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何转移,使城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在继续推进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同时,大力推进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道路,称之为新型城市化道路。第三种观点认为城市化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逐渐增加而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城镇人口在全国和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村比例相应下降。②城镇的形态和分布,由各自独立的状况变成联系密切的城镇系统。③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扩散,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城市居民”。第三种观点认为城市化应当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

3科技创新与城市化作用模型

3.1城市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的可能机制Higgs指出在1870-1920年期间,美国城市化水平与专利申请数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Feldmanand和Audretsch发现专利活动在大都市区更为突出[26],Glaeser指出城市可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知识外溢及更频繁的相互交往。从目前研究来看,城市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机制主要是从创新扩散、人力资源集聚、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研究。

3.1.1城市的专业化与多样性优势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兴趣、能力、需求等各不相同。各种各样的高度专业化企业聚集在一起,能够共享特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和内部联系等资源。城市聚集了不同的人、企业、产业等,形成多样性的环境,为不同行业和学科领域人员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机会,促进新技术和新行业的产生。

3.1.2城市的人力资本形成优势城市的受教育机会及教育基础设施明显好于农村,城市环境更有利于人们发展自身技能,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有技术水平不一的众多厂商共存,使各种特殊技能和天赋的人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

3.1.3城市形成信息交流网络的优势在大城市里,创新活动中的各个行为者在空间上相互邻近,有利于缩短彼此之间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距离,增强彼此的信任度,降低机会主义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交流与协作。

3.1.4城市化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和扩散城市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完善的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创新扩散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渠道。城市不仅是创新有效率的生产者,而且为创新扩散提供了有利环境,使创新可以快速地从一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从一个企业扩散到另一企业。

3.2技术创新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基于技术创新的城市化,以创新理论为支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高效、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城乡统筹发展、城镇体系结构合理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科学技术进步永远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城市的第一推动[32]。

3.2.1技术创新在关键领域有力地促进和支持了城市化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对交通、能源、信息、通讯的不断渗透使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对改变,城市的可及性或通达性将得以改善,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自然增强,城市可资利用的资源相应增加,使城市区位利益因此提升,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城市的聚集功能。信息技术、通讯网络使得社会经济活动进一步摆脱了空间限制,城市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

3.2.2技术创新促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大转变也就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转变。

3.2.3技术创新对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的缓解效应城市化与资源环境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动态演化过程。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对资源环境产生影响,导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又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制约,导致约束效应。

3.3实证分析与仿真模拟科技进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可以把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城市化等因素联系起来。科技进步贡献率能够从宏观上反映科技、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与产出增长的关系。Solow首创综合要素生产论概念,把综合要素定义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②给定投入量的产出量增加;③其他:包括诸如规模经济,资源配置的改进等。他认为综合要素生产率就是总产出中扣除资本和劳动投入影响的部分。对于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分析,一般采用长期协整及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方法。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当模型中科技创新的误差项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动态影响,通过方差分解分析科技创新的变动对于经济结构转型重要性。王光净建立的产业结构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7个),其一级指标包括产业协调发展程度、需求结构指、资源利用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环、产业技术进步程度、区域比较优势、政策因素指标。其中,Y代表各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A代表技术创新能力,K代表地区的物质资本存量.H代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U代表城市化水平;δ为技术创新能力指数,α为物质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β为人力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γ代表城市化影响指数,ξ为随机扰动项。对(3)式两边取对数得到模型的线性化形式如(2)式。在(4)式中,A可以用国内三种专利授权总量来代表,K可以用历年固定资产及折旧率计算,H为消除物价因素的教育支出表示。U可以采用复合指标(城镇人口比率、市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值、市区面积占全区面积比值)来衡量。系统动力学理论(SystemDynamics,SD)是建立在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基础适用于中长期社会经济分析和预测,被誉为“战略与决策实验室”。王海燕等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利用因果关系图研究和分析了粮食生产、需求、价格以及库存等因素之问的因果反馈关系。该模型模拟了国家投入、个人投入、国家政策及自然条件对粮食供求情况的影响。罗光裕等把政策性的因素和和污染物的实证结合起来,建立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重庆市城乡生态环境系统SD仿真模型,模型共涉及人口、资金、污染指数等112个变量。克服SD模型的不足,通过GIS的二次开发,与SD模型、cellularautomata(CA)模型结合,可以实现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化在技术创新驱动下时间、空间动态过程。余洁用GIS和SD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响应动态模拟预测研究、王行风等采用SD-CA-GIS的方法,矿区复合生态系统包括资源开发子系统、经济社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环境管理子系统。

4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存在以下不足:①目前研究已经表明,技术创新与城市化之间有双向反馈作用。但是目前的研究实证研究较多,从机理及模型来讲研究不够深入。在目前的研究中,城市化过程中科技创新对资源环境的束缚效应的缓解作用深入分析不够。②从目前的仿真模拟来讲,基于系统动力学的SD模拟较多、以时间维度的研究较多。但是对城市区域空间在技术创新驱动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较为薄弱。技术创新对城市化的资源环境效应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未来要在以下方面加强科学研究:①GIS与CA模型以及SD模型结合起来,实现在区域空间上研究技术创新对资源环境效应。如GEOCA-URBAN等模型的应用。②技术创新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水资源束缚缓解效应、生态环境压力缓解效应上需要分析不同的反馈路径,以自然-社会-经济的宏观视角分析技术创新的作用。③在城市化的理论的古典主义学派的经济专业化和劳动力经济分工的基础上,深刻分析技术创新对城市化的驱动机制。在城市化与技术创新双向互馈的机制研究及模型建立上要深入研究。

作者:郝汉舟魏华陈锐凯钱宽安永兵单位: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科技学院长江中游水土资源研究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型城市化与科技创新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kjcxlw/66763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