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设计教学的思考范文

建筑设计教学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11-07 10:53:56

建筑设计教学的思考

在现代高等院校设置的各类学科中,《建筑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既是理科,又是文科,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建筑学》“难学难教”,“难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入学门槛高,《建筑学》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但要求学生高考时的分数较高,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另一方面体现在入学以后需要学习的知识多,建筑系学生不仅需要接受正规的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育,还要广泛学习建筑结构、构造、设备与电气等工程技术知识,以及建筑绘画、建筑历史、建筑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难教”体现在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高,教师既要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在建筑功能设计方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筑设计方法观,还要具有一定的非线性与发散思维能力,能够在建筑形式构成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建筑是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交融,功能、形式、技术相结合的辩证统一体。建筑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功能、形式、技术与环境矛盾的过程。对于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而言,正确的建筑设计方法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构思出一个既能够合理解决各方面矛盾,又有一定特色的方案。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在短期内平衡上面的各种设计矛盾显然不太现实。因此尽管很多学生对建筑设计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但是由于对建筑的生成逻辑缺乏清晰的认识,以至于虽然费尽心思,但是往往收获甚微。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教师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筑设计观,先分别熟练掌握建筑功能、形式与技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再把它们统一起来构思。下面结合课堂教学,从功能设计、形式设计、细部设计等三个层面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功能设计

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而言,满足功能的合理性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建筑,特别是一些功能与流线相对复杂,房间数量相对较多的大型公共建筑,如果没有教师正确思维方法的引导,初学者由于很难理清各种房间之间的矛盾,而陷入到排单个房间的困境中,最终既费时、又费力,而且设计出来的成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建立系统思维与矛盾思维方法。由于系统中各要素是严格按照一定秩序构成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先分析什么,后分析什么,应该思路清晰,否则,层次一旦颠倒,就会乱了系统,导致设计过程中思维紊乱,或者忘了整体系统而就事论事,进行孤立的分析。此外,在设计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矛盾,这些矛盾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在若干矛盾中一定有一对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设计过程中,尽量满足主要矛盾的要求,这样在解决设计问题时才不会因小失大。以湖滨茶室为例,按照系统思维要求,茶室平面设计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地进行。首先,要分析茶室所处基地环境的自然环境状况,在此基础上先确定基地的主次出入口数量与位置,接着要进行平面功能分区的定位,在这里为何要引入“功能分区”这一概念?原因是功能分区是功能相近的房间的平面综合体,引入这一概念可以把茶室设计任务书中的各类房间分为两类,一类是后勤服务区,含厨房、备餐间、库房、办公等房间;另一类是营业区,含门厅、茶厅等用房,这样,几十个房间之间的设计矛盾就简化为后勤服务区与营业区两个功能分区之间的矛盾,设计问题相对简化多了。下面要根据环境条件确定后勤服务区与营业区这两个功能分区的平面位置,这一步非常重要,它既是建筑平面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后期建筑形式设计的逻辑依据。设计者在这一步通常会面临一个选择,究竟优先考虑哪个分区的采光、通风与景观要求?按照矛盾思维要求,在后勤服务区与营业区这两个功能分区之中,出于茶室的运营效益的考虑,显然营业区的采光与通风,特别是看湖的景观要求是主要矛盾。因此在比较了几种平面布局形式之后,营业区的平面位置可以确定,由于后勤服务区与营业区的功能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其位置也能很快确定。最后,再按系统思维要求,分别把营业区与后勤服务区房间通过交通空间联系起来。这样,通过系统与矛盾思维的多次互动,茶室设计也就很快完成了。

二、形式设计

人们在评价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活动时,不但考察反映建筑师素养基础的建筑功能与技术等物质层面,通常更关注建筑师所设计建筑的空间形式,建筑师的专业天赋经常需要通过塑造出理想的实体形式来体现出来。因此在现代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建筑形式的构图能力一直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这种构图能力的培养与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下面分别论述。从主观因素看,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建筑美学的兴趣,在热爱与追求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在长期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出那些各种建筑构图背后的深沉价值,理解形式的构成逻辑。从客观因素看,教师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及构图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众所周知,良好的美学素养是建筑形式构图能力的基础,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沉淀与积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美学理论,特别是介绍西方古典形式美学法则的书籍,了解建筑构图基本规律。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可以开设古代建筑鉴赏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给学生放映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要求学生在欣赏完建筑之后,在深层思考的基础上总结一些规律。例如欣赏完北海静心斋后(图1),可以体会到这样的设计规律: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以群体组合为特色,大小、形状、围合程度各不相同的园林空间之间的相互穿插与渗透,使游客产生步移景异的园林空间效果。学生理解了这些规律后,在进行院落围合建筑的设计时就会受到一定的启发。

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通过具体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层次更高的发散思维能力。建筑形式构成领域内的联想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自然界中的事物中获得启发,创造出最合理的建筑形式,其设计成果具有“最优解”的特点。以在坡地上设计住宅为例,设计任务要求每户住宅要尽量多地获得阳光的日照,设计出合适的形式,满足上面的要求。有了前面课堂教学的基础,学生会结合人体舒适度的要求,从仰卧在坡地上的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阳光这一客观事实,联想到错层的建筑形式(见下页图2)。还可以举行名人纪念馆建筑设计竞赛,要求学生可以自选名人,自己确定相应的主题,围绕选定的主题进行构思。以郑和纪念馆为例,把扬帆起航的海船形式抽象成相应的建筑符号用来比喻郑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是一种可以考虑的可能性。与追求“最优解”的联想思维比较,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在建筑形式设计时思维呈发散状,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追求“一题多解”。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可以给学生布置用实体材料建构几何形体模型的作业,学生可以用几何体建构多种多样,空间形态与视觉体验完全不同的几何形体,通过在实践中探索建筑几何体块之间的相离、相交、相含等构图规律,为以后的形式的创新构思打下思维基础。

三、细部设计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经常用“细节是魔鬼”来说明他的设计体会。他认为,不管你的建筑设计如何大气,如果对建筑的细节设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建筑。生动、精确的细节可以生成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随意、粗糙的细节会破坏一个理想的设计。因此,每一个建筑师应以务实的精神注重细节、把握细节,创造美的建筑细节形态。经过功能与形式的理论与实践后,学生已经能够有意识地根据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条件或自身功能特点进行构思,对建筑体量进行拓扑变形,构思出形式新颖的几何形式。但是值得指出,在建筑设计开始的时候,设计师的立意一般只是对设计方向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大体构想。要把这种模糊的、不确定的大体构想深入下去,具体化,最终实现,只有通过细部设计才能够实现。细部设计涉及的内容广泛,下面只从形式的比例和节点设计两个层面来论述。

(一)形式的比例从整体角度考察建筑形式,每个细部都一定要和别的部分有“恰当”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人们能看见一个部分是另一个部分存在的原因。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古典建筑中,这种构图形式很常见。以帕提农神庙为例,这一建筑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逻辑:简单而符合模数关系的比例易于辨认,能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在这一建筑中,立面上的各种构图元素都控制在以正方形、圆形、正三角形和长宽比为1∶1.618的矩形等比例关系严格的简单图形为“尺”的范围内,这些要素一旦超出“尺”的范围,就会由于失去和谐而丧失美感。在现代建筑的立面设计时可以借鉴这种思想。在建筑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认为建筑形式是美学概念,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因此在形式设计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随心所欲地进行设计。这种认识有一定合理成分,由于建筑形式确实属于美学概念,人们对美学的不同理解层次可以产生不同的设计形式,但形式设计绝不是随意的,符合和谐统一的形式美学规律是形式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在建筑的立面上设计窗户为例,为了追求立面的和谐,如果没有目的地反复推敲的对窗户的形状、大小和间距,既花费大量的时间,设计的结果也不一定尽如人意。如果参考古希腊时期建筑立面构图的比例关系,从中获得启示,不难发现,对于相邻的窗户,如果使窗户各控制点的对角线符合互相垂直或平行的几何关系,成为具有相同比例关系的相似形状,很容易产生和谐的比例关系(图3)。

(二)形式的节点建筑形式的美感一方面来自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和谐比例产生的整体构图美感,另一方面也来自于联系不同构件的节点设计展现出来的细部构件组合美感。以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为例,这座建筑不但整体构图和谐,建筑的节点设计也很细致。不论是采用爱奥尼亚式浮雕饰带的檐壁、还是装饰着高浮雕的东西侧的山花,都是很好的艺术品。由此可见理想的建筑形式是整体比例与节点设计的完美统一。西方古典建筑的精致节点设计带来启示: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构思设计教学环节中,应要求学生既要关注建筑整体形式比例的和谐,又要注重对于建筑细部构件的理解以及设计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立柱点支式玻璃幕墙节点讲解过程中(图4),学生一方面应从建筑力学的角度理解这种玻璃幕墙的空间传力规律,玻璃—连接件—爪件—支承装置—钢立柱。在此基础上,熟悉建筑不同部位的构件做法,例如如上封顶、层间梁、下封底等。另一方面要能够既满足建筑力学的要求,又符合空间与造型的实际需要,巧妙灵活地组合节点、杆件等组合元素,创造出理想的建筑节点形态。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节点设计时往往重视节点的结构,而忽视节点的颜色。其实对于建筑节点设计而言,节点的结构与节点的颜色不可分离:没有颜色,建筑节点的结构就无法显现,即使是简单的一条直线,如果没有颜色,也很难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产生视觉经验。当然,离开了建筑节点的形体结构,色彩也失去依托。阿恩海姆曾经写道: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碧蓝的色彩所传达的表现性,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这段话说明在艺术领域中形状与色彩一样重要。因此,在建筑节点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中,应加强色彩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节点构思时能够真正做到形与色的统一。

值得指出的是,与绘画的发展过程相类似,从古代到后现代,建筑形式的发展一直是充满变化的动态现象。人们通过研究与探索,可以发现建筑形式的背后有一定的规律,即形式的逻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建筑功能与形式不断发展,这种变化将不断赋予形式的逻辑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表现出新的形态。

作者:叶建功 单位:河海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建筑设计教学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jzsjlw/68170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