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机电企业调查范文

机电企业调查范文

机电企业调查

【摘要】文章在社会调查,获取大量的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机电工业必须先行。要振兴机电制造业,一靠人才,二靠设备。职业学校在制造业振兴中责无旁贷。

【关键词】机电;企业;调查;思考

去年下半年,笔者带领部分机电专业学生,用随机抽取调查样本的方式,对浙江省嘉兴市市本级(南湖区与秀洲区)近百家机电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走访。其中,重点问卷调查60家,回收有效调查表53份,另对部分企业作了访谈。调查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生产设备”,“从业人员受教育状况”,“技术工人技术等级”,“技术工人工种分布”,电工、钳工等工种“工作内容占时比例”,以及未来三年计划“设备购置、技术工人需求”和“需要学校提供的服务项目”等与中职教育密切相关的十二个大项。通过对这些机电企业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认真思考:

一、从基地基础看专业建设

这里的“基地”指的是,根据规划,浙江省嘉兴市属于“长三角制造业基地”的关键地区。而这里的“基础”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要把嘉兴市以及“长三角”地区建成制造业基地,机电行业必须先行,机电是这个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二是指这次调查的嘉兴市市本级机电行业的基本情况,即嘉兴市市本级机电行业的“基础”。

第一,机电行业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基础,对本地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次调查的企业看:有汽车零部件、模具、成套设备、石油机械、水处理设备、液压工具、矿山钻具、机床设备、五金配件、工程机械、粮食机械、化工机械、印刷机械、包装机械、能源设备、家电、电子产品等制造企业。我们从调查中感觉到,这些企业不仅成了本地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机电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低、制造精度与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其它行业的人们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也决定着其它行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整个生产的水平。所以,要打造制造业基地,机电行业必须先行,没有机电行业的现代化,很难实现其它行业的现代化。我们在调查中强烈感受到,基地基础的地位,决定了机电专业的地位。它必然应该是本职业教育中的“龙头专业”。

第二,笔者认为,从嘉兴市市本级机电行业基本情况中透露的信息看,有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首先,本次调查的企业中,从企业性质看:上市股份公司3家(其中2家在香港上市);股份制企业25家;外商独资3家;中外合资4家;私人企业18家。再从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看:百人以上的企业27家,占51%,百人以下的企业26家,占49%;3家上市公司员工均超千人,而最大的一家有员工3600多人,最小的一家却只有15人。从人均年产值看:有6家企业超过人均年产值25万元,其中最高的达50多万元,它们都是科技企业,主要产品全部外销;而有1家小型企业的人均年产值却不到5万元。这些数据给人的印象是,嘉兴市市本级机电行业总体情况是,企业性质多元多样,经营规模大小参差,经济效益良莠不一。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企业的装备情况。这些企业共有常规设备1128台,其中普通机床1057台,占93%,数控设备71台,仅占7%,专业生产线(含零件加工线或部件装配线)28条。普通机床中大多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因此生产效率低,产品制造精度低,质量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低。数控机床的拥有者大多是模具制造业和汽车零件加工业等大型企业,使用这些设备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高,而且劳动强度大为降低又提高了生产率,同时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3家上市公司都拥有专业生产线,且其中70%以上是进口的;它的生产效率高,产品相对稳定,质量也可靠,给这些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有更新设备的迫切要求,但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面对昂贵的设备价格,只能望洋兴叹。很显然,这种鲜明的设备优劣对比,似乎正在呼唤着什么。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企业的灵魂——工人的情况。在这次被调查的企业中,建厂时间在10年以上的老企业,职工文化程度都普遍较低:工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58%;技术工种从业人员无技术等级证书的达68%;且在技术工人中年龄老化现象突出。在私有制企业中则另有一种情况值得关注:这类企业大多管理层成员文化素质比较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管理层人数的70%,但是普通工人的情况则是不能乐观了,其中技术工人中持有技师证书的仅近3%。但在上市公司,情况就大不相同了,3家上市公司近年招工都设定了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证书的门槛,他们的职工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级别普遍高于其它被调查的企业。而且,这些公司均有较强的科研队伍,设有产品研发中心,每当有新产品推出,总是先培训制造工人,使一线工人最先掌握新产品的生产工艺、明确技术要点。据说,正是这种“从基础抓起”的生产策略保证了新产品的质量,使他们赢得了竞争主动权。三种情况,说明了在工人素质上老企业的“无奈”(时代造成的底子薄),小型私企的“无力”(能在管理层面上“达标”已经勉为其难了),和先进、大型企业的前瞻与胆识。

很显然,我们之所以说调查得来的情况值得我们重视,是因为从本地机电企业的总体情况,以及设备装备,员工素质等方面都充分说明,为了与基地基础相适应,机电行业已经处于一个必须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走集约型、规模化道路,以工人素质(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技术素质)取胜的“大革命”的前夜。这个“革命”过程中的需求,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特别是当我们从调查中得知,尽管数控机床仅占设备总量的7%,然而,却因缺少掌握这类知识和技能的操作工人,而使个别设备还被闲置着的时候,这种意识就更加强烈。当调查中看到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大都是从国外进口,我国如此之大,不可能从国外进口一个现代化时,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更是责无旁贷。因此,无论是在硬件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在专业小类调整,专业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有许多事情要做;特别是在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使家长和学生都充分了解本地机电行业总体情况,从做大专业规模等问题上,更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二、从技能应用谈专业教学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被调查企业工人的工作情况、特别是各个岗位上各种技能的应用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也对这方面的情况倍感兴趣。

在调查中,毕业学生与相关企业,都十分重视“学”与“用”之间的结合。学生要求能学以致用,企业希望招来的工人能马上适应生产。因此,他们要求学校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因需施教,努力提高学生对企业生产的适应能力,使职业学校真正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摇篮。有不少企业甚至还希望学校能结合他们的产品,开展行之有效的专项培训。但是,也有一种情况却从另一方面提出了问题。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在大企业,特别是专业企业,职工分工十分明确,工作内容也单一。如在连杆装配流水线上的工人,他的工作就是拧螺丝。据操作工人介绍,他每天要拧三千多个螺丝,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企业对他的要求是速度要快,拧紧力矩要相等。由此,我们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流水线的普及,机电行业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工作内容单一,操作动作呆板的工作岗位。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误解,认为以后机电工作岗位都十分简单。记得在调查现场时,就有学生叫起来:哎呀,这太简单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重视技能基本功的教育,使他们对此能有正确的认识。告诉他们,这种看似没有创意的岗位,实质却也是对人基本功和意志力的考验。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注意这样的情况,就目前情况说,在更多的企业,由于产品的变化,企业常要求职工不断地变换工种,以免劳动力的浪费。因此他们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工人。作为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必然要面向各种类型的企业。而且,即使真的完全实现了流水线作业,也还必须面对适应各种不同岗位和发挥创新能力、提升自我的挑战。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在招工中设定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证书门槛的措施,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作为教育者,更是不能因为流水线工种的出现,而对技能、专业知识的教学产生丝毫的动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专多能”的教学思想,必须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放在学校教学的首位。

再一个与技能应用和专业教学有关的问题是关于“考证”。我们对机电专业普遍“考证”的钳工与维修电工的工作内容作了专项调查。调查发现,“考证”内容与实际工作比例失当。比如,钳工技能等级鉴定中占时最多的锉削在企业生产中并不多用,据统计仅占钳工工作内容的4.8%,而装配、钻孔却分别要占到21.5%和14.7%,划线也占了6%。电工技能鉴定中占时较多的控制线路安装,在机电企业也并不很多。据统计线路安装占8.5%,而电气控制线路的维修占时却约为13.4%,电子线路的装接占24.6%,调试占30.4%(这两项受被调查企业中含电子企业的影响,因此该数值较大)。可见,我们现在的技能等级鉴定内容,与生产中实际需要是有一定差距的,建议应当根据生产实际,作出相应的修改。

关于“考证”,笔者还想说几句话。作为职业学校,近年来都十分重视提高学生考证的通过率,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能不警惕由此掩盖着的一些不良倾向。有的学校,在技能教学上,一切以“考证”为中心,有的甚至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就不教。这种职业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其危害性不言而喻。有责任感和远见的职教工作者,都必须是一方面十分重视“考证”所需技能的教学,另一方面更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因需施教,以提高学生在企业生产中的胜任能力和未来发展为追求目标。

三、从学生收获说调查意义

笔者认为,本次调查,不仅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企业信息,给职业学校和教育者这样那样的反思和启示,更重要的是,参与调查的学生,还从中直接得到了许多好处。调查的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对于他们的思想道德成长,实践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还有更为现实的原因。

无庸讳言,由于年龄、社会舆论等种种原因,目前有不少中职学生的入学动因是很随意和盲目的,他们或是受家长、长辈指定,或是跟着同学、朋友“随大流”,甚至还有的只是一时“心血来潮”,而突然决定就读某校某专业。于是,有些学生甚至就读了好长时间,却还不清楚自己学的专业在社会上有什么用。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何谈热爱本专业并进而努力发奋学习?

同时,中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就将直接走上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生产劳动。于是,作为学校和教育者来说,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审视我们以往的工作,也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误解:对市场的了解,把握市场的动向,似乎就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澄清的片面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最终走向市场,并将永远与市场打交道的是我们的学生,他们是职业教育的主角,主角必须更了解市场。作为教育者,大到学生所学专业在本行业的地位,以及本地区相关企业的发展、建设情况,或者设备的更新、工艺的改革,小到某项具体技能的实际应用等等,都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关注;至于对当地、当前有哪些热门技能,或者用工企业新增哪些准入“门槛”等等与学生就业直接相关的热点问题,更是应该让学生时刻关心。

因此,我们必须把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加以高度重视。而事实上,学生也都十分欢迎这种教育形式。从这次调查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热情、认真和不辞辛苦,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对这种教育形式的欢迎程度。同时,从调查归来学生身上发生的许多变化中,也使我们充分看到了这种教育形式的实际效果。

笔者觉得作为教育者,为了利用好这种教育资源,就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认真做好。比如,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企业对我们调查工作的不理解,他们或是对我们的访谈推诿,或是对我们发放的调查表不愿填写……,于是使得我们的调查处处碰壁。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这种“桥”和“路”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办班”、“工学交替式实习”……等等都可以成为这种调查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