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程测绘研究论文范文

工程测绘研究论文范文

工程测绘研究论文

工程测绘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正式启动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测绘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现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卓越测绘工程人才。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硕士生

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11年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1]。“卓越计划”的第三个特点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4]。因此,开展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必要而又迫切。建立科学的校企联合“1+1”培养机制,将学校培养环节与企业培养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理论知识可对企业的实践和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企业培养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反馈[5-9]。本文就校企联合“1+1”培养机制过程中,校方、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现状进行一定的探索,改革目前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理论。

1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测绘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现状

为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测绘工程师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按“1+1”分阶段联合培养。依托企业建立培养基地,形成学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培养、企业挂职培养两部分。硕士生在学校、企业挂职培养的时间(包括学位论文时间)累计分别为1年。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校上课,时间为入学当年9月至第二年3月;第二阶段在企业挂职培养,时间为第二年4月至第三年3月;第三阶段在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和答辩,时间为第三年4~6月[1]。为加强硕士生在企业的培养效果,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和企业各派出一名导师联合对单个学生进行指导,在培养过程中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硕士生在企业期间要与校内和企业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报告有关工作学习情况及遇到的生产和技术问题。企业导师由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并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专家担任[10-11]。在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学校以理论研究为主,对于实践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校内导师和学生对实践方向研究兴趣不浓,与企业研究方向出现偏差。2)企业:方向较窄,知识面不宽,创新能力不强,但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和需求为指导,较注意短期效益,存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较低的弊端。3)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

2在现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在仔细分析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突显的问题后,决定在现有培养模式下,以学生为主体,在每个培养阶段设置以学校或企业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的培养模式,在每个培养阶段学校和企业均积极参与,为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做出一定的努力。

1)第一个培养阶段学生的培养原则为重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阶段应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校须按照培养方案设置理论课程教学。同时,企业采用以下4种方式参与教学:①定期举办企业讲座,让学生和校内导师积极与企业一起探讨目前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问题与难点的创新思考,引导学生和校内导师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②组织校内导师和学生去企业参观,在实际参观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创新点,进而以理论方式指导企业。③定期举办企业名人讲座,感受测绘工程文化和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④学校定期与企业交流,加强企业对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认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要求,引导企业创新需求。

2)第二个培养阶段学生的培养原则为重实践和创新。此阶段应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企业负责引导学生熟悉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极与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交流,以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改革现有的生产流程,引导社会发展。在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定期开展学生、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导师较强的理论基础,改革现有技术路线,将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

3)第三个培养阶段学生的培养原则为确定研究方向,在企业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试验,掌握论文书写能力。此阶段应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充分利用高校导师的科研优势及人才培养优势,企业导师可给予一定的研究方向建议,利用企业具备的完善的试验平台进行创新试验,企业具备的实际生产能力推广学生的创新成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结束语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高校教学质量中的突出短板,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启动的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测绘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现状,在现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期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推动我国测绘行业发展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蔡昌盛,戴吾蛟,朱建军,等.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研究[J].测绘,2013,36(5):235-237.

[2]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3]焦明连.卓越测绘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研究[J].北京测绘,2012(6):102-104.

[4]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5]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1):102-104.

[6]朱庆伟,孟鲁闽,刘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7]焦明连.“卓越计划”视域下校企联合培养测绘人才的探讨[J].测绘科学,2013,38(6):198-199.

[8]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47-55.

[9]马俊海,曲建光,李秀海,等.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8):38-40.

[10]戴吾蛟,朱建军,邱斌,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3):54-57.

工程测绘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期刊作为知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载体,能够快速报道国内外学科领域的前沿思想、发展动态和新型成果,而刊物专栏和专辑策划则是全面展示国内重大项目研究进展和系列性学术成果的最佳途径。近年来,随着空间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遥感领域学术期刊紧跟学科发展态势策划并出版了100多期影响力较高的专栏。其中:《中国图象图形学报》40多期,其主要特点是通过举办或参与计算机图像图形领域的大型学术会议报道新理论、新方法和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实例。《遥感学报》出版的30多期专栏学科特色鲜明、时效性强,充分体现了期刊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和先进导向的社会功能,例如2013年第4期的《灰霾遥感》专栏,利用遥感观测数据和气溶胶模型科学评估了灰霾污染对公众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近3年该专栏9篇论文被引频次高达87次;此外,《玉树地震遥感应用》等专栏篇均被引频次均在10次以上。

《遥感技术与应用》《测绘学报》《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国土资源遥感》《测绘通报》等均出版了10~20期专栏,例如《时空大数据公共卫生应用》《山洪/泥石流灾害遥感监测与数值模拟》《全球卫星气候遥感数据》等专栏[2],均体现出科技期刊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支撑领域学科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宗旨。测绘遥感领域学术期刊专栏策划兼顾内容的学术性和形式的灵活性,既有不固定期次的单期专栏,也有从创刊以来精心策划的系列性专栏,后者已凝练成具有深远学术品牌效应的特色栏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的《院士论坛》专栏,从创刊以来每期均有院士执笔阐述学科发展的宏观态势和前瞻观点,仅2016年上半年就出版了10篇文章。从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得出,李德仁院士为刊物贡献107篇文章、刘经南院士75篇、李清泉院士近60篇,地学领域80%的院士发文量在30~70篇。李德仁院士在该刊的被引频次为466次,下载次数高达1万1225次,李清泉院士分别为292次和6000余次[2]。院士论坛的高影响力也为该刊遴选进入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EI、Scopus、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该专栏加速了学科体系创新性建设发展,加速了学术知识的交流和传播,提升了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品牌效应,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对测绘遥感学科领域青年读者和作者的学术科研能力起到了带动和辅助作用。

类似系列性专栏还有《测绘学报》的《博士论文摘要》栏目,也为测绘科学技术领域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会议是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的桥梁媒介,也是期刊提高学术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测绘遥感领域学术期刊举办会议的规模和能力在进一步增强,会议形式有国内外期刊联合办会、期刊集群平台加盟期刊轮流办会、同领域期刊学术研讨会等,而通过学术会议征集和出版的专栏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研究和学术成果转化,提升了刊物的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中国图象图形学报》多次承担学科领域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及其出版物工作,策划出版了20多期会议专栏,例如第6~8届《数字电视与无线多媒体通信国际论坛》专栏、第7~10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专栏等。《遥感技术与应用》通过举办和参与“全球水遥感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以及历届甘肃省遥感学会年会等出版了多期会议专栏。《遥感学报》出版了2期《海峡两岸遥感论坛》专栏,《测绘学报》出版了多期《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专栏。此外,学术会议也为刊物争取国际稿源、强化约稿工作、扩充审稿专家库和优秀作者群建设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学术期刊专栏策划与出版的内容特色

学术期刊专栏策划不仅注重选题的前瞻性和热点性,而且注重时效性和应用性[3]。主题的精心策划对于专栏和当期刊物的内容组织起着提纲挈领、贯穿全文的作用。测绘遥感领域学术期刊已出版专栏的主题涵盖学科多个研究方向,在理论探索、技术创新和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注重报道科研成果在深空探测、地矿资源、水文与水资源、气候变化与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能源与安全、农情监测、信息服务以及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嫦娥三号遥感制图与定位》《气溶胶遥感观测》《SARS疫情时空分析与空间辅助决策支持研究》《全球农情遥感》《出行信息服务与民航数据库》等专栏,均体现出学术期刊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术期刊论文数据的出版和共享成为国内外新的研究热点,测绘遥感学科也面临着数据共享和再利用的发展前景。《遥感技术与应用》编辑部联合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共同策划并出版了第1期《资源环境科学数据论文》专栏,得到读者和作者的广泛关注。《遥感学报》《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等也相继出版了《遥感大数据》《全球卫星气候遥感数据》《遥感大数据协同计算理论与实践》等专栏,积极探索科学数据与期刊关联出版的多种模式,推动了学术期刊内容传播和知识服务的进程[4]。

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映我国科技水平、引导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测绘遥感领域的学术期刊结合不同阶段国家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策划并出版了多期专栏,全面体现出学术期刊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价值。一方面,通过持续追踪学科领域重大课题和科研团队的研究进展,对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凝练和梳理,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性探索和预见进行深入报道,例如《遥感学报》出版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和《国产卫星应用报道》系列专栏,《测绘学报》组织的《北斗/GNSS卫星精密定位与位置服务》专栏以及《遥感技术与应用》策划的《微波遥感》专栏等。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刊物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之间长效互动的合作关系,报道其高新技术、新型产品及应用案例等,突显出刊物服务于行业生产、地理国情监测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潜在价值和发展方向,例如中欧合作的《龙计划》,以及《SAR海冰图像分割与分类技术》《陆表遥感数据产品的分析研究》《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徕卡测量新技术应用》等专栏。

测绘遥感领域学术期刊通过专栏建设为学科领域作者和读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传播科研成果和合作创新共发展的开放平台,凝聚了优秀作者的学术思想,满足了专业读者的阅读需求,拓展了审稿专家库和核心作者群范围,全面推进了学科体系发展和刊物整体建设。其中,应用性专栏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栏,不仅体现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为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政策导向、技术支持、经验借鉴和预警监测等作用[1]。例如《遥感学报》2008年出版的《四川汶川地震遥感监测评价》专栏,从不同角度精心汇聚了测绘遥感领域14位院士及专家的学术观点,及时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翔实、可靠的影像数据和灾情评估数据,为灾后重建及今后中国广大西南地区的灾害预警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2013年中国科学院据此了汶川震区5年遥感动态监测和评估结果。2014年《遥感学报》又策划了《汶川地震灾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专栏,综合评估了区域森林植被恢复状况,并提出了未来该区域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若干建议。类似兼具学术价值和社会服务效应的专栏还有《国家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时空大数据公共卫生应用》《京九沿线地区遥感应用》等专栏。因此,刊物发展既要重视内容为王,服务于学术交流和读者与作者,也要充分体现出社会服务功能和作用,推进国计民生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优化刊物专栏建设的建议

测绘遥感领域的学术期刊发挥着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作用,满足了广大科技人员优先发表科研成果的迫切需求,所策划的多期专栏则为刊物发展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6]。通过对已出版专栏后续追踪和评价发现,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与该主题相关的投稿作者数量增多、稿件内容质量更优,是对专栏文章的有益补充和佐证;因此今后要重视该类稿件的组织和发表。同时,刊物专栏策划应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发展战略、重大研究计划和领域专业作者群创新性研究的持续报道,充分发挥专栏对刊物可持续发展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通过专栏的辐射效应加速并拓展测绘遥感领域科研成果的传播交流,吸引国内外读者和作者的广泛关注,优化审稿专家和核心作者群建设,全面提升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品牌效应。通过专栏建设带动刊物专辑或专刊的出版,例如策划刊物纪念专刊、学术会议专辑等,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发展的目标。

工程测绘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测绘工程;培养体系;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济大学于1932年成立高等测量系,专业办学历史已经超过84年,2012年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正式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构建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体系过程中,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线条式的教学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基础,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为保障,创建以递进式高水平课程群为课堂教学链,以规模化实习基地、教学实验平台和创新研发基地等为创新实践链,以高频次参加国内测绘技能比赛、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竞赛等为交流合作链的立体化、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培养体系的理念

遵循宽口径、大专业、多方向、强适应的原则和厚基础、宽知识、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结合同济大学的实际情况,以学科优势为依托,以3S技术为主线,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稳定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探索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根据这一理念,确定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国家未来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地面与卫星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地图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应用与服务等方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经过工程师业务的基本训练,能胜任国家基础测绘、运载工具导航、城市和工程建设测绘、国土资源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遥感技术应用、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及地球动力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定位导航和资源与环境研究等领域的生产、设计、开发、研究、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领导意识、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在构建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体系时,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并处理好以下关系:1)在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的思想;2)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3)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4)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5)在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兼顾个人拓展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6)在本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上,树立本科教育要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

2构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师资队伍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11人,讲师10人,助理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人,硕士学位的4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1人。其中国家学者1人,国家杰出科学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青年2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全国首批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以及其他人才计划支持10余人次,全职外籍教授1名。9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有出国学习、进修和合作科研的经历,70%的教师具有不同的学缘背景,9名教师通过国家考试成为全国注册测绘师,从而构建了一支适合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的师资队伍。学校和学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发挥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①明确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要求;②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和教学基本建设的需要;③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④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投入机制;⑤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⑥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⑧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⑨加强学风建设,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工作评估,完善和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3强化校企合作

学院先后与上海市测绘院、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总院、浙江农林大学、井冈山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测绘质量监督检验站、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京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市测绘院、上海南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勘测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在这些单位共建了测量实习基地,逐步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引入到校企共建的实习基地去进行。在强化校企合作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包括:①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制定,逐步完善校企双方“四个共同”机制,即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设置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工作;②在江西吉安市井冈山大学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综合实习基地,满足测绘工程专业进行等高线地形图测量实习的要求;③与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满足测绘工程专业开展工程测量、GPS控制测量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等实践环节的需求;④有计划地聘请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制定培养方案、革新教学方法、开设联合课程、指导企业实践等教学环节;⑤测绘工程专业的全部学生都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三周的毕业实习;⑥利用校企合作基地,企业根据实际工程应用提出课题,导师审核后确认课题,双方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逾50%的学生参与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4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在深化教学改革方面,以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推进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深入实施,着重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课程建设内涵,开展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扩大学生国际视野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围绕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和国际化等方面先后开展的教改项目达30项,项目情况见表1。在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同时,不断地将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促进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高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5拓宽国际视野

持续推动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保持现有国际合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强化与德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测绘优势高校的合作,积极筹建国际、境外联合实验室及高水平合作平台。继续筹办各类国际会议,实施以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与讲座等多形式的国际引智计划,建设汇聚世界一流专家的协同创新团队。大力支持教师出访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暑期学校、双学位和联合培养等多方式国际交流中学生参与率。在提升国际视野中采取的措施包括:①针对本科生开设4门全英文课程,按照培养方案每位学生至少选学2门全英文课程;②2011年以来,从德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引进了6位青年教师;③每年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举办暑期学校,第一年在香港理工大学,第二年在同济大学,如此循环;④每年举办前往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访学的暑期学校,学员以本科生为主;⑤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学院讲课与讲学;⑥鼓励学生前往国外进行一学期的短期交流。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必须采取“以人为本”的开放式、多样化、递进式的培养模式;以工程教育为导向,构建适应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的师资队伍;强化校企合作,逐步完善校企双方“四个共同”的机制;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持续推动和深化国际交流,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

6结束语

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课堂学校社会的一个完整培养链条,这不仅带来教学理念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同时也有来自社会的认可和问题的驱动引导。同济大学作为首批开始实践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的大学,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构建的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视野的多位一体培养目标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在这一框架下培养的学生逐渐在测绘行业多类型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本文所讨论的卓越测绘工程师培养的理念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宁津生,王正涛.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测绘科学技术新进展[J].测绘科学,2010,35(5):510

[2]潘正风,程效军,成枢,等.数字地形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3]顾孝烈,鲍峰,程效军.测量学[M].5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工程测绘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的实用型人才。本文以测绘单位的视角,提出根据市场需要,在目前高职测绘院校教学中宜增设一定的课程内容,并应保证专业教师的人员数量和提升缺乏测绘生产实践经验年轻教师的现有水平。

关键词:增设课程;基本技能;师资水平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以及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1]。当前,我国许多省份的高等院校中都设置了高职测绘工程专业,学制三年。笔者认为:在这短暂的三年时间中,高职院校应在基础理论学习、基本技能掌握、创新能力培养这3个方面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那么,作为测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测绘市场需求,培养出测绘生产单位深受欢迎的实用性岗位人才呢?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测绘工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无论是在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实践性方面,都应进行充实和改进。本文试图以测绘生产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对测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材内容的丰富性

1.1增加专业内容

就目前现有测绘工程专业教材而言,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可增加现势性较强的某些内容。例如:在细分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中,可增加高分卫星测图、无人机测图、倾斜航空摄影及实景三维景观构建,以及如何利用谷歌影像图制作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的数字正射影像图等实用技术性内容。在工程测量专业,可增加使用全站仪建立精密工程控制网以及施工坐标系的方法。在GNSS测量普遍使用的今天,是否还需要全站仪施测控制网?回答是肯定的。实际上精密工程控制网和微网的建立,所用仪器必须是全站仪,因为在短边测量中,全站仪的施测精度是高于GNSS测量的,而作为未来测绘单位的主要作业者,全面掌握此项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在精密工程测量和变形监测章节中,可结合规范,深入讲解垂直位移监测与国家等级水准测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每测站高差中误差、计算方法和公式来源等内容。地籍测绘中,在加入不动产测量概念的基础上,可增加房地一体化不动产登记和不动产数据整合和入库建库的相关内容。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专业,可增加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在水域地形测量中,应增加纵、横断面图制作及相关规范的技术要求等内容。上述专业内容可来源于测绘专著、规范和论文等多个方面,需要教师进行精编汇选。对各主干课程也都应做到有作业实训并注重实效。

1.2案例分析

测绘的特点是技术实践性强,特别是传统测绘。因此,在教学中增加案例分析应成为高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案例分析和生产实习是有实质性区别的,作为授课中的一个环节,它是一种重要补充,能够在正课之后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案例分析原则上应在控制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编制等多门课程中设置。例如在控制测量中,可选择某城市四等GNSS控制网测量,以及城市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建立和新旧坐标系统转换这样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会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内容的深度理解,教师可有针对性地留出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精讲总结。

1.3测绘规范

现行规范是指导测绘生产的纲领性准则。可设立学时统一讲授,另外也应在控制测量、摄影测量、工程测量等课程中,结合案例分析,引入现行国标或行业规范的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使学生对生产作业依据有明晰的认识。授课中教师应对某些重要的技术规定进行深入讲解,比如制定该项限差的依据和来源等具体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未来的项目任务中主动去学习和理解规范和技术性文件。在教学中对规范的教学内容宜注重系统性。高职学生必学的规范应包括现行的《测绘技术设计规定》和《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1.4测绘成果质量控制

可结合生产单位实行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测绘诚信体系和现行的《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规定等,选取一定的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对测绘产品质量的评价方式。在明确测绘产品成果成图质量控制程序流程的同时,说明工作态度对产品质量生产影响的重要性,并着力使学生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思想意识。

1.5测绘法律法规

年轻的测绘工作者应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法律法规和测绘管理应成为在校学生的必修课。学习的内容应包括测绘法以及测绘涉密成果资料使用的审批程序规定和保密规定等多项内容,应明确测绘工作者必备的职业道德,并要求学生依法从事测绘工作。可将现行国家注册测绘师考试“法律法规”中的相关内容作为教材进行选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基础测绘条例》等。

1.6开设“做合格项目经理”课程

项目经理即测绘项目负责人,可开设“怎样做合格项目经理”讲座。设置这样的课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测绘市场的需要。一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在从事测绘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可能会肩负起更重要的工作。例如在当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和其他的不动产登记项目中,由于其项目区域的高度分散性,需要更多的项目经理和作业队长去负责工作。这时,参加过项目经理培训的学员就会展示出这方面的工作能力。笔者所在公司在最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充分进行了这种尝试,效果显著。实践说明在校阶段增设这样的课程教育是必要的。按照社会需求,测绘院校不单单要培养出测绘工程师这样的技术人才,还应培养出更多的像项目经理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2基本技能的多样性

2.1编程能力

程序设计课程是必不可少的。高职学生应至少学习两种程序设计语言,即面向对象的计算语言和涉及图形编程的语言,如Matlab、VC、VB或VLisp等,并应有编程实践。程序设计作为一种应用工具,在测绘生产中用途广泛。实践证明:凡具备一定编程能力的测绘人员,一般都是基础理论扎实、勤于思考并具备一定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在生产作业中开动脑筋,通过编制实用型程序,解决生产问题并提高作业效率。这类人员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是得益于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或在校期间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编程基础。

2.2应用软件

生产单位所需要的人员是熟悉和掌握多种测绘生产应用软件的技术人才。例如,ArcGIS以及基于AutoCAD的编图软件、不动产登记数据整合的入库软件等。软件应用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学习的途径一种是在校期间的统一学习,另一种是在外实习期间的学习,而后者带有一定的随机性,主要取决于实习期间所在生产单位及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从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角度来看,在校学习期间了解和掌握当前测绘生产中普遍使用的若干应用软件是必要的,而应用软件的配置目前在很多学校中还普遍缺乏。

3学时保证的必要性

作为三年制的高职学生,一般在第三年就面临就业选择和较长时间的生产单位实习,此外还要准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笔者忧虑的是:增加上述教学内容学时设置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因高职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自学能力又不是很强,那么基本在两年的时间内要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骨干课和实习实训等一系列课程,学时安排是否充分足够,学生掌握的效果如何?对于专业理论,虽然高职院校培养的并不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但并不等于对理论基础可以一知半解。测绘工程是大测绘,细分专业(二级学科)较多,因此,各门课程的学时保证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还应有相应的自习时间、教师的答疑时间,这是对学生质量的必要保证。

4师资水平提高的紧迫性

首先是人员保证,应按现有规定配备好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目前,在某些新增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中,尚存在教师数量配备不足的现象,这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地方高职院校中教师多为大学本科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工作热情高,不足之处是缺乏从事一线测绘生产实践的经验,这无论对于任课教师还是实习指导教师都是一种缺憾,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文献[1]中提出:建议从具有5年工作经验的生产人员中选取高职教师。实际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办法很好,实现很难。笔者认为当前可采取如下方法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1)增大校企合作力度。2)在教师数量充足的院校,可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生产单位从事生产作业和生产管理实践。3)当专业教师较少时,可利用寒暑假期组织教师去生产单位从事上述活动。4)可组织测绘单位科技人员与校方教师间的相互交流。5)可聘请测绘单位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讲授某一方面的课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师资水平的提高或短板补缺以及对紧迫性的认识,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校方组织;一是教师本身。5结束语怎样培养出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和基本素质要求的测绘技术实用型人才,值得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深入思考和共同合作。在高校,爱岗敬业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仍然是需要提倡和培养的。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使其办学更符合社会需求,需要学校和用人单位深入合作和不断探索。本文所提出的很多内容,都曾在大连九成地理信息专修学校进行教学实践,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史大起,冷亮.《控制测量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效果[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5):196-201.

[2]蔡安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教学基层组织应用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11):39-42.

工程测绘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工科;产学研;行业特色;人才培养

一、新工科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到来,世界经济格局与全球化分工形势发生改变。我国制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打造高端制造产业。为实现教育水平与当前经济增长模式相适应,使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新工科”概念。根据教育部要求,“新工科”教育改革要从五个方面统筹推进:(1)提出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2)打造学科专业的新结构;(3)发展人才培养的新模式;(4)保证教育教学的新质量;(5)形成新工科分类发展的新体系。这就要求新型人才应具备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新素养,创新意识和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多维度交叉学科的大工程系统观,持续学习以及建构知识树的能力,引领技术进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新素养”、“新视角”、“新能力”和“新思维”。

二、产学研协同

产学研协同就是大学、企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教学情景、生产环境和科研资源等不同优势,实现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研发共享成果,形成集生产开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于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是实现新工科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把传统的以导师课堂教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式直接教育和科学研发中自我突破式创新教育相结合,强调注重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工程项目实践能力,从根本上缩小甚至解决学校与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的差距,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适应工作、乐于钻研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产学研结合,是发展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工科教育的重要方式。企业实践在人才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等方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特色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一)明确新工科背景下特殊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新工科”背景下的矿山特色测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当培养出拥有扎实的测绘理论基础、娴熟的仪器操作、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采矿地质等专业知识),深刻理解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思维,同时兼具一流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素养的测绘工程技术人才。该培养目标不同于以往的只考察基本理论知识和仪器操作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测绘专业能力与相关专业行业的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根据“新工科”的要求和新培养目标的侧重点的转移,也要完善相应的培养计划,重新确立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实践培养的思想方法,包括改进教学课程方案、加强实践体系建设、更加注重科研创新和建立多元考核模式等。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特色行业人才课程培养体系根据“新工科”的要求,围绕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矿山特色测绘专业课程体系。以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不仅包含测绘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而且涵盖了大量的基础课(数学、外语、计算机等)。而基础课程中有不少内容是用于拓宽知识面的,部分课程既占用了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有效地与专业知识结合,造成了课程配置的浪费。在研究生阶段,需要学习的反而应该是“小而精”的专业课程,包括矿山开采沉陷、测量平差、3S技术(GPS、RS、GIS)等。因此,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编程等学习内容需要和测绘专业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课程的配置还要符合实际生产单位的需求,兼顾理论与实践,形成面向社会与行业双重需求的特色测绘课程教学体系。因此,针对每一门专业课还应配置相应的实践教学,比如带学生去矿区实地展开沉陷分析,在工程测绘场景中实时学习平差理论,以及到企事业单位或者科研机构学习3S技术的应用。

(三)以强化导师责任制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强化导师责任制,指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中。聘期企业导师到校为学生上课,担任学生的校外实践导师,通过共建平台或者共担项目课题,建立校内与校外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利用现有产学研合作平台,聘任产学研合作基地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共同承担学生培养过程中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一起参加学术研讨和课题难点问题分析,实现在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联合企业发展产学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参考国内外近几年的产学研发展历程,结合本专业现有特色,总结探讨如下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1)联合攻关模式。为实现某种技术突破或产品研发,产学研三方联合进行开发并解决问题的模式。(2)大学科技园模式。高校创办科技公司,通过研发与生产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模式,可以实现专业课程的科学配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产学研三方之间人才的交流互动,形式多样化。主要由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大学生到企业单位进行实习,产学研各方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等方式。

(五)革新考核方式与评价手段“新工科”提倡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因此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更加多元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理论性强的《测量平差》应当采用考试的方式,而偏应用的《开采沉陷》课程应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及平时的表现,此外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卫星导航定位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则要尽量以小课题和小任务的形式进行编程能力的检测等。在教学质量评价中,除注重基本知识的考察外,更多地采用开卷、写论文、设计报告、实际操作、编程实现等方式,并且将社会实践和生产研发等实习经历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去,使对学生的评价更科学、更全面,促使学生向新时代特色行业测绘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方向发展。

四、小结和讨论

为保证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进一步施行,“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传统特色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更新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逐渐被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所认可。本文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矿山特色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探讨,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导师责任制以及多元评价机制等。在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发展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特色行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3]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4]高井祥,方川,王坚.行业特色测绘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J].矿山测量,2012,(3):53-55.

[5]张鲁.在产学研培养模式下做好导师的策略[J].科研,2016,(10):97-97.

工程测绘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工程测绘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文章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强测绘新技术下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多样化实践基地建设、本科生导师制以及科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尝试与实践效果,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思路与借鉴。

关键字:

测绘工程;专业认证;培养模式;测绘新技术

一、引言

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科学经历了“传统测绘”、“数字化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快速变革[1]。特别是2014年1月和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和批复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2号)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驱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现代测绘技术突飞猛进,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分发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测绘行业呈现跨越式发展,这给我国测绘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培养服务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及相关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和中国工程教育的国家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2],教育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9年后进入普及推广阶段,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并于2015年3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推出了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设置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测绘工程专业,我校正在积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及认证工作。为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版)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测绘专业应制定符合认证标准、学校定位和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3-4],为此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即注重现代测绘学科新理论新技术、专业技术能力、工程设计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组织与领导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关注毕业生社会认同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体现新测绘时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本质要求。面对新的培养目标,如何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5]。为此,本文以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对象,探讨工程教育论证建设背景下,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方面做的一些改革尝试。

二、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融入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测绘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使测绘的作业方式、生产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不仅提高了测绘效率,而且大大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了保证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紧跟测绘新时展步伐,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应当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相关知识[6],引导学生不断去接受专业前沿信息,以高新技术突出测绘学科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不断引进了TrimbleGPS测量系统、低空无人机、轨道几何状态检测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与技术,而相关课程的教材对最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新方法原理涉及的不多[7],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相关知识与应用有足够的了解,相关教师对《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以及《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拓展和深化,并随着测绘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不脱节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兴趣。

(二)拓展新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测绘工程专业必须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外业操作和维护仪器设备能力,而且也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内业数据处理能力,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使用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专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紧跟新时代测绘发展的步伐[8]。因此,在保障传统基础测量实习与设计环节的基础上,包括测量学实习、数字化测图实习、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GPS实习、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各项实习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借助引进高、精、尖仪器设备,拓展测绘新技术的实习环节,如增加多功能全站仪应用实习、轨道精调课程设计、3D激光扫描仪使用与数据处理实习、高光谱仪使用实习、遥感实验以及工程结合的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实习等。另外,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组建测绘机器人、3D建模、GPS定位与技术、低空无人机、遥感等兴趣小组,并每年举办综合测绘技能大赛,锻炼、提高和检验测绘工程本科生测量技能,为今后就业增强了竞争力,例如,目前累计成立50人的无人机摄影测量兴趣小组,完成了邯矿集团太行矿区、永年广府古城、平山县营里镇石榴沟村等区域的飞行方案设计、无人机航拍、像控点测量、数据处理和立体测图等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开拓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

近年来,我校测绘系在不断完善校内及邯郸市内实习场地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开拓省外、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的测绘工程专业实习与就业基地。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已与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开滦集团、中煤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地数码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博翔地理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一些煤矿企业等签订了校企联盟协议和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近20余个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并在相应的实践基地聘请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指导;另外,鼓励学生在GPS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三维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工程模拟实践,开展以“在工程实践中成长”为主题的项目现场实践等活动。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保障课堂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无缝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同时在工程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艰苦拼搏的良好专业素养,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培养方式,实施导师制

在创新培养方式方面,测绘工程系通过一系列辅助措施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专业知识学习辅导,如组建生活和学习兴趣小组,对优秀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值得一提的是测绘工程本科生导师制在学院最先实施,其做法是:在刚进入大二阶段学生中选取成绩优秀或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专业兴趣的同学,安排测绘系具有博士学历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每位导师可带3~6位本科生进行跟踪指导,并在以后学习阶段实行淘汰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与专业老师接触和交流的途径,帮助解答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优秀拔尖学生的同时激发学生之间良性竞争,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动力。目前,测绘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已实施3年,从学生成绩、参与工程实践与课题的能力和积极性以及创新项目申请来看,该项制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结合教师科研课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目标,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应当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以及老师科研课题,吸收优秀大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或科技服务项目中来,培养学生针对实际科研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寻求方法解决的能力,并让学生经历从项目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验收的全过程,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创造从事测绘生产、科研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及撰写科技论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其实践与自身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9];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及时给学生灌输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近三年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矿区变形监测、土地权属确定,地籍测量、地形图测绘、轨道精调、线路测量、边坡放样与监测、流域下垫面信息提取、种植结构提取、流域资源环境监测等,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400多人次参与完成教师横纵向科研课题40余项,申请获得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9项,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建设背景下,面对信息化测绘时代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绘人才的要求,进行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经济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测绘人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导师制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关要求奠定基础,也为信息化测绘时代测绘人才培养以及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思路;但同时应该注意到,测绘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测绘时展步伐,因此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吉长东,徐爱功.基于“卓工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矿山测量,2015,(1):86-88.

[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4版)[M].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编印,2014.

[3]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4]李秀海,曹先革,张为成,等.结合专业认证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J].测绘通报,2015,(S0):241-243.

[5]王西林.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甘肃科技,2015,31(9):84-85.

[6]胡青峰,马开锋,王铁生,等.测绘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浅谈[J].科技创新导报,2015,(22):200-201.

[7]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8]袁修孝.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5):14-15,22.

工程测绘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才可以充分了解专业技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需要拥有将实践技能灵活运用在生产实践中的能力,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测绘人才培养中的关键[1]。相对于面向全国的重点高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毕业生的就业首先满足地方需求。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已培养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并能适应测绘工程产业发展趋势的工程技术人才[2]。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在减弱,课程设计上有一些又与当前市场需求有所差异,此外测绘工程中的传统测绘就业环境较差,影响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择业选择,新兴的测量技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又给学校的教学硬件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思想转变略有不足,师生之间缺乏新式互动,传统测绘和新兴技术未能并步前行,这些问题都给当前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思想的转变,掌握和使用现代技术解决工程问题,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相辅相依,使教学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培养动手能力强、思想灵活的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

1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更加注重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有一个目标清晰、结构完整、易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一步是要明确培养目标。测绘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熟练地操作测量仪器,同时又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对复杂工程进行总结,能够提前预防和事后完善[3]。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要以应用技能为基础,着重发展创新能力。

1.1以应用技能为基础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育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拥有熟练的应用技能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技能基础就无法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测绘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确定“以技能为基础”的应用型测绘工程教学目标体系尤其重要。

1.2着重发展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重在应用,重在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会出现之前未见过的问题,长久重复的学习和工作,思维的固化使毕业生对解决新问题举步维艰。培养应用型人才要着重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自主思考,使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2构建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能够满足地方发展建设中对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应用型人才是首先要拥有职业规范,在校期间可以通过营造由专业至职业思想成长氛围来培养;其次是基于真实项目检验的校外实践,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熟练的掌握现代工具,保障以应用技能为基础;再次就是发展自身优点并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及院校自身强势学科构建新式课程;除此之外扩展教学平台,锻炼学生就专业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沟通来刺激思维固化,以便将来能够设计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发展创新能力;最后环境的建设及体系的保障也是极为重要的,构建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2.1营造由专业至职业思想成长氛围

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即成为测绘行业的从业者,尽管有部分学生进入社会选择转行,但是大多数都会选择本科专业的相关领域就业,尤其在工科最甚。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目的是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满足测绘行业的需求。所以当开始培养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时候,离不开对测绘这一职业进行解释,因为刚进入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这个专业是陌生的,更是对测绘这一职业是陌生的。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培养过程是将一名测绘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测绘从业者[4],在其培养初期引导学生思考测绘工程是什么,测绘工程以后干什么,对测绘工程的初学者进行职业引导。测绘工程专业在大一开设“测绘工程概论”的课程,该课程更多的是对测绘工程专业的讲解,缺乏测绘职业的规划,学生不了解在测绘职业中的成长历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时,不仅是基础技能的学习,而是思想的成长,邀请毕业后从事测绘行业且工作出色的往届生回校演讲,指导学生在校期间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思想的成长最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好的氛围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成长思想。氛围的营造,需要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导和学校组织的活动。作为省内提供测绘从业者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初学者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他们从一名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测绘从业者。

2.2扩展教学平台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课堂学习,还要拥有课下自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针对传统测绘工程教学方式单一,课下学生自主实践经历不足及盲目实践,须扩展教学方式,为师生提供一个新的互动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师生互动不再仅局限在课堂,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实现课下互动。微信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半开放的后台操作,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使用公共平台编辑图文和视频信息[5],向用户推送消息,为学生课下实践学习提供平台。在搭建微信公众号平台时,平台不仅包括师资力量(教师介绍、科研成果)与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电子教案、习题课),而且还要包括优秀工程案例分析。测量技能学会容易,想要精通熟练不仅需要大量的练习,还需要学习优秀工程实例的测量技巧。在自主模仿学习优秀测量案例时,又难免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需要向教师寻求帮助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所以平台还要加入师生互动和学生讨论模块。本文以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式互动平台,既能充分使用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开放资源,还可以实现优秀测量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总结知识要点,掌握测量精度控制技巧并使其运用于自己的下一次实践中,又可以搭建课下交流平台,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的多元化,将课内传授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形成学生自主实践的氛围,培养优秀的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

2.3半产业化联合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指出当代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之一是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6-7]。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传统测量仪器是进入职业的必经之路,但是否可以使用先进仪器却各有千秋。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仪器的更新必不可少,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当前市场上的先进仪器却较为陌生。与之相反的是,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不得不购买新式仪器,例如新式无人机以及手持扫描仪,与此类企业建立联合实践基地,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和信息技术工具,结合专业课程,选择和使用恰当的仪器解决在企业中遇到的工程问题,进一步了解工程和社会的关系。在半产业化联合实践中,学校不像之前仅仅提供学生,而是根据自己的场地优势,建立内业中心,例如建立包括三维模型的集群或者CAD、EPS内业处理中心,使教学仪器得到充分的使用。半产业化联合实践的过程如下:出外业的学生将工程数据带回内业中心,做内业的学生配合企业指导,做出合格的4D产品,通过云分享或物理储存传输到企业服务器。在实践过程中使用轮换制度,内外业兼修,让实践技能全面发展。通过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一方面可以接触新式仪器扩大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实践中获取毕业设计内容,为将来的毕业和就业打好基础,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快速生产的企业模式。

2.4根据市场需求及院校自身强势学科构建新式课程

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思考实际问题的思想[8-9],对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对于不同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安排。但是市场的需求不是静态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为现有市场以及未来的需求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二年级实行测绘通识教育,三、四年级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对应科目,加重需求科目的培养和核查。自2010年始,我国相继发射风云系列、海洋系列卫星,以及SAR技术的发展使得遥感行业蓬勃发展,但是据阳光高考信息网调查,全国开设此专业仅有34所,遥感科学与技术近三年全国就业率区间分别为:2015(90%~95%),2016(85%~90%),2017(85%~90%),市场需求依旧很大,因此需要加大遥感方向的培养力度。此外课程设计不仅要紧跟市场需求,而且要和自身院校强势科目进行交叉融合[10-11]。测绘工程属于交叉学科,与大部分工科联系紧密。山东建筑大学的特色学科是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对于建筑学和土木工程新兴的技术,重新定义测绘工程在其中的辅助作用。BIM技术在工程中越来越多的应用,正在以不可抗拒的趋势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12]。如今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以及倾斜摄影测量为BIM模型的建立提供帮助,对此开展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在新兴土木工程中需要的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扩大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就业面。

2.5引入综合评比制度

为更好的培养灵活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学生实践思想僵直的现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综合学分评比制度。综合学分分为创新学分和实践学分。通过听讲座、参加相关比赛或等级证书考试来获取创新学分,如测绘仪器操作技能大赛、软件开发比赛、科技论文创新大赛等比赛项目,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参与指导教师的项目中;实践学分的获取通过实习获取,低年级的学生去校企实习,大三大四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实习锻炼,以参与的项目作为实践分数的评分标准,对于综合学分高的学生进行物质鼓励。通过引入综合学分评比制度,旨在构建竞争的环境,帮助学生激活思维,克服惰性。

3结论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本文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对现有的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补充,增添了对学生思想的转变和半产业化联合培养的内容,以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能力。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更新以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自我发展,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以自身条件和特色为基础,引入新理念和新技术,满足社会对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忠于.测绘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测绘,2010,33(4):191-192.

[2]杨朝辉,张序,连达军,等.基于CDIO的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J].测绘工程,2018,27(2):75-80.

[3]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4]陆筑平,陶世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路[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6):100-101.

[5]贺小星,鲁铁定,李长春.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测绘工程,2018,27(1):77-80.

[6]王永弟.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测绘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测绘工程,2014,23(2):77-80.

[7]周秋生,马俊海,冯守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工程,2009,18(6):71-73,78.

[8]刘玉婵,王妮.应用型本科院校“摄影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工程,2017,26(8):77-80.

[9]夏春林.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若干问题[C]2007:15.

[10]何立恒,陈动,史玉峰.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实践教学探索[J].测绘科学,2017,42(4):192-196.

[11]胡晓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改革研究———以控制测量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1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