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妇幼保健杂志范文

妇幼保健杂志范文

妇幼保健杂志

妇幼保健杂志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防治三“十”措施临床研究的意义及价值。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省县共建的5家医院(1家三甲医院和4家二甲医院)集中培训,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统一进行产后出血防治的三“十”措施的实施方案,2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病例为研究组,实施前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5家医院发生的产后出血病例为对照组,对实施三“十”措施前后二年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切除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产妇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三甲)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5.87%和7.11%,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0.79%和1.1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4家二甲医院(上栗县妇幼保健院、修水县妇幼保健院、于都县妇幼保健院、石城县人民医院)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0.98%和1.41%;1.53%和2.61%;1.87%和2.64%;0.98%和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十”措施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但在三甲医院,由于二甲医院转诊危重症病人多,近年来剖宫产史伴胎盘植入孕妇增多,子宫切除率无明显降低,因此应降低剖宫产率,倡导阴道分娩。

关键词:产后出血;防治;三“十”措施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它是常见分娩并发症,发病率为2%-3%[1],是产妇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2]。产后出血如得不到及时正确诊治,将发展为严重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导致孕产妇死亡。孕产妇死亡病例分析显示,超过4/5的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一半以上(52.5%)是由于医疗处理延误导致,因此,50%产科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通过早期干预避免或创造条件避免的[3,4]。本研究是我院产科与省内四个县级二级甲等医院妇产科通过“省县共建项目”共同实施,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产后出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形成规范化产后出血防治方案,即三“十”措施,然后向全省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推广,提高全省处理产后出血的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组: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省县共建的5家医院(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上栗县妇幼保健院、修水县妇幼保健院、于都县妇幼保健院、石城县人民医院)2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病例。对照组:本课题实施前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2年内五家医院发生的产后出血病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曹泽毅主编的《中华妇产科学》,将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量≥400ml或胎儿娩出后24h出血量≥500ml定义为产后出血。严重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h出血量≥1000ml定义为严重产后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参照第六版外科学,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1.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在项目实施前,集中培训,五家医院统一“产后出血防治的三“十”措施”的实施方案,制定统一登记表格。1.3.1对入院待产的孕妇进行高危因素的评估存在以下高危因素的孕妇,分娩前启动防治产后出血预案。十个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包括:⑴子宫过度膨大(羊水过多,巨大儿,双胎);⑵伴子宫瘢痕妊娠孕妇;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⑷前置胎盘;⑸胎盘早剥;⑹合并肝脏疾病;⑺合并贫血;⑻合并血小板减少症;⑼因头盆不称难产而急诊剖宫产;⑽行产钳等助产手术分娩。

1.3.2根据出血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技术迅速有效的控制产后出血

十项止血技术包括:⑴子宫按压术;⑵正确使用各种缩宫药物;⑶人工剥离胎盘术;⑷宫腔填塞术;⑸子宫背带式缝合术;⑹子宫动脉动结扎术;⑺骼内动脉结扎术;⑻产道裂伤缝合术;⑼子宫动脉栓塞术;⑽子宫切除术。

1.3.3在积极止血过程中,采用以下监测技术规范监测病情变化

十项产后出血病情监测技术:⑴产后出血量的准确测量;⑵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等生命体征监测;⑶尿量监测;⑷脉搏氧饱和度监测;⑸动态心电监测;⑹中心静脉压监测;⑺血常规监测;⑻凝血功能的监测;⑼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生化指标监测;⑽动脉血气分析。使用统一登记表格,对每例产后出血病例相关信息进行登记。比较省县共建的五家医院研究组和对照组实施三“十”措施前后两年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子宫切除率、因产后出血导致产妇死亡的死亡率。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省县共建的五家医院中,其中1家为三级甲等医院,其他4家均为二级甲等医院,因此5家医院之间无可比较性,三甲医院更多承担危急重症孕妇及下级医院转诊孕妇,因此对五家医院实施三“十”措施前后两年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切除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因产后出血导致产妇死亡的死亡率进行比较;

2.1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实施三“十”措施前后数据比较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三甲)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5.87%和7.11%,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0.79%和1.1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上栗县妇幼保健院实施三“十”措施前后数据比较

上栗县妇幼保健院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0.98%和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修水县妇幼保健院实施三“十”措施前后数据比较

修水县妇幼保健院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1.53%和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于都县妇幼保健院实施三“十”措施前后数据比较

修水县妇幼保健院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1.87%和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石城县人民医院实施三“十”措施前后数据比较

石城县人民医院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0.98%和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项数据[5]:全球每年大约有60万例孕产妇死亡,而产后出血就占1/4。某些国家产后出血死亡占到1/3甚至更多,其中许多孕产妇死亡通过做好产后出血防治是可以避免的。甚至有全球数据统计显示:每4min将有一名产妇死于产后出血[6]。产后出血尤其是严重产后出血会带来许多并发症,如子宫切除、DIC、Sheehan综合征、与输血相关的传染性疾病等,以及给孕产妇带来严重身心伤害[7]。故产后出血的防治是围产医学一个永恒的话题,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研究有很多,但我们此次研究是结合“省县共建”平台,在五家医院(包括我院产科和四家县级医院妇产科)开展产后出血防治的三“十”措施临床研究;是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并建立产后出血的综合防治体系,为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提供规范化诊疗方案。

3.1实施三“十”措施的临床价值

刘兴会等[8]提出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同时也指出通过产后出血积极预防和处理是可以很大程度避免产后出血带来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有文章[9,10]指出:早期筛查并及时正确判断病因,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是成功处理产后出血的关键。有报道指出[11,12]:分娩前寻找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各种措施,剖宫产术中及时实施各种止血缝合技术,能有效预防产后出血,及减少产后出血量。本研究在一家三甲医院,四家二甲医院开展产后出血防治三“十”措施临床研究,即认识十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十种产后出血的止血技术及十种产后出血的监测技术。比较实施前后2年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由于二甲医院接收危重病人少,特殊复杂病情病人转诊多,分娩量少,因此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切除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我院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收治高危孕妇(胎盘植入,多次剖宫产史,双胎,羊水多,人流次数多等),同时接收下级医院的病重转诊病人,因此产后出血、严重产后出血率及子宫切除率较其余四家二甲医院高,但实施产后出血防治三“十”措施前后研究组及对照组统计数据显示,实施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来我院就诊的剖宫产史伴胎盘植入的患者越来越多,外院转入我院的产后出血病重病人多,因此子宫切除率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省县共建项目”的平台,对产后出血防治三“十”措施临床研究,为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提供规范化诊疗方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建立产后出血的综合防治体系,为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提供规范化诊疗方案,推广和提高处理产后出血的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3.2实施并推广产后出血防治三“十”措施的注意事项

通过系统培训,在待产孕妇中进行十项高危因素的识别及积极预防;相关医护人员掌握十项产后出血止血技术,一旦发生产后出血,能正确及灵活使用;在产后出血过程中,实施十项监测技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整个识别处理监测过程中需灵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处理,每个拐点都能掌控,避免不可挽回的结局。并将这一临床应用研究向全省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推广,提高全省处理产后出血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2-216.

[2]赖慧超,吕岚.卡孕栓在剖宫产术中预防产后出血应用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10,45(9):912-913.

[4]刘兴会,陈锰.产后出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8):561-563.

[7]陈拉妮,黄春容,谭惠民,等.6124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9):1118

[8]刘兴会,陈锰.产后出血与孕产妇死亡[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30(4):241-243

[9]王文彤,王艳琴,景海云,等.116例产后出血防治中的问题[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0):43-44.

[10]张方芳,徐永莲,刘兴会,等.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135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2):144-146.

[11]汪虹.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126例分析[J].江西医药,2014,(3):236-238.

妇幼保健杂志范文第2篇

1.1一般情况徐州市主城区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以及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等49位,其中卫生行政管理部门3人、妇幼保健机构23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人、市级围产协作组和产科质量管理委员专家成员13人。专家的专业构成为管理专家9人、妇幼保健专家21人、产科专家9人、儿科专家5人、妇科专家5人。

1.2流动人口妇幼保健内外环境情况SWOT分析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4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挖掘有利的因素,规避不利的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以明确发展方向。

1.2.1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等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均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卫生公共事业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发展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1.2.2风险流动人口相对贫困,健康促进推进阻力较大;妇幼保健机构的人员、房屋及设备配比不足,保健与临床结合存在新问题;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模式及服务理念相对滞后;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竞争日益激烈。

1.2.3优势卫生部制定的《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了妇幼保健机构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相关妇幼保健法律法规均明确了“完善流动妇女管理机制和保障制度,逐步实现流动妇女享有与流入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80%以上。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社区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提高流动人口中的儿童保健管理率”、“加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将流动孕产妇和儿童纳入流入地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逐步实现流动妇女和儿童享有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明确规定要将农民工及其子女等特殊人群纳入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服务,国家“十二五”规划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带来新契机。

1.2.4劣势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政府专项投入和倾斜政策较少;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发展良莠不齐;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意识出现两极化趋势;流动人口变更性大,掌握管理存在诸多盲点。

1.3流动人口妇幼保健需求情况流动人口意向调查显示,其中75%的流动人口表示需要妇幼保健知识,45.7%的妇女愿意到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65.0%的监护人愿意定期带孩子进行常规体检,98.9%的监护人定期带孩子进行儿童疫苗预防接种,但仅有30.0%的流动人口家庭表示患病有就医愿望。见表1。

1.4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利用情况流动人口访谈显示,流动人口需求层次受其文化程度、经济件、思想观念、自我保健意识、变更流动性等因素制约,难以主动寻求保健服务,尤其孕产妇死亡、围生儿死亡、儿童计划免疫、儿童保健等问题易受忽视,导致目前流动人口成为医疗卫生保健的高危人群。流动人口影响就医的因素:①流动人口无稳定收入,没有能力支付大医院费用,易选择收费相对便宜的小诊所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②流动人口多居住在房租较低廉的城乡结合部,易选择便利程度大的附近小诊所;③流动人口普遍认为大医院医生护士存在歧视观念,易选择对患者热情、服务周到的小诊所。

1.5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提供情况专家咨询、专题小组讨论显示,医院作为医疗服务机构,其就诊程序、医疗态度及医疗费用等对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是完全一致的,国家针对流动人口多数经济拮据情况并未出台特殊的管理措施,对其卫生服务难度较大、接受卫生保健服务不足;各医疗保健机构不同程度地承担着户籍人口妇幼卫生有关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但有关流动人口的妇幼卫生数据无硬性要求;流动人口人群较分散,迁徙变更性较大,服务机构人员配置、经费投入受限,网络资源管理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信息掌握不全,尤其在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经常存在信息录入虚假、户在人不在的情况,孕产妇登记建卡不及时准确,出现建册后的系统保健、分娩结局、高危追访等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

2讨论

影响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主要障碍不仅取决于流动人口文化素养、观念意识、支付能力等,还取决于政府的专项管理政策、投入数量以及卫生保健服务管理者和提供者的管理模式、技术水平、提供能力等。

2.1管理与服务提供层面主要障碍①国家政策缺位及区域政策失调,服务管理难以同步、配合;②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对象(包括育龄妇女和儿童)的基数难以准确掌握,居住场所随意变更为妇幼保健服务纳入常规管理系统增加难度;③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发展良莠不齐,卫生资源配置难以满足流动人口妇女儿童的服务需求;④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政府投入不足;⑤针对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健康教育、随访监测以及合理收费等配套措施尚未建立;⑥政府对非法行医整顿力度不够,影响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利用。

2.2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者层面主要障碍①经济拮据,支付能力匮乏制约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和利用;②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保健意识薄弱,不知道或忽视妇幼保健服务;③流动人口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难以承受妇幼卫生保健服务费用;④流动人口工作不稳定,无暇主动接受妇幼卫生保健服务;⑤生育观念、计生政策等导致计划外妊娠的流动孕产妇不敢到正规的妇幼保健机构接受服务。

2.3完善流动人口的政策法规政府应明确界定流动人口的含义,规定全国统一的、具有可实施管理的流动人口标准,出台《流动人口管理法》,制定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就医等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保证流动人口享受与常住人口相同的保健服务,逐步将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2.4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由政府统一规划协调,联合公安、人社、卫生、教育、计生、民政等相关部门共同合作,各负其责,充分发挥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优势,形成高质、高效的流动人口管理网络;政府应争取妇幼保健发展政策、资金,实施属地分类管理的办法,使流动人口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街道管理员密切配合、定时跟踪流动轨迹和活动动态,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同时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系,将妇幼保健渗透进社区,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革方向。

2.5建立流动人口保障体制建立管理流动人口贫困救助基金,公正合理界定救助对象,限定特定救助项目,完善救助程序,确定特殊人群补偿方式,维护和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以改善特殊人群对基本保健服务可及性、公平性;主动争取总工会、民政、妇联组织的支持配合,设立流动妇女关爱基金,系统开展流动妇女五期保健和妇女病的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免费开展定期体检,实施动态管理,持续监测,开展重点人群追访服务,以扩大流动人口妇幼保健覆盖率;开设流动人口急危重症疾病绿色通道,对低收入的流动孕产妇提供限价分娩服务,设立特约分娩点,由政府干预,提供基本、廉价的产前保健及住院分娩服务,以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及不良妊娠结局。3.6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妇幼保健机构运行机制,强化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临床为依托,把工作重点放到社区和妇幼群体〔1〕,通过三级妇幼保健院的培训、指导、监督,提高基层队伍妇女病普查普治的业务水平,保证普查质量;建立以三级妇幼保健机构为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的信息管理系统,集中管理分析本地区流动妇女儿童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实时根据疾病顺位制定防治工作重点和干预措施,有效覆盖流动人口这一弱势群体。

2.7改变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模式落实国家医改政策规定,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并将辖区内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婴幼儿纳入当地妇幼保健系统管理和服务范畴,让流动人口免费享受到与户籍居民同等的妇幼保健服务,并把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纳入每年卫生部门的工作规划和考核指标体系内;同时改变或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方式及数量,根据实际流动人口服务数量适时调整公共卫生的人员配置、设施设备和服务经费〔2〕,给予流动人口相对优惠政策,为流动人口提供方便、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妇幼保健杂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早产;高危因素;围产结局;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预防措施

早产具体指妊娠期在28周~37周间分娩[1]。目前仍旧是世界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相关文献报道早产发生率近年有升高趋势,这与人们生活习惯、环境变化等有关,报道显示超过75%的新生儿死亡与早产有直接关系,早产儿在临床具有高死亡率、较多后遗症等特点[2]。在我国,早产发生率在分娩总数中占5%以上,早产给产妇、家庭、社会均带来一定的负担,严重影响人们生活[3-4]。近年国内外对于早产的危险因素有不同程度的分析与研究,但主要将重点放在社会经济、临床特征等方面,且结论不一[5-6]。为此本次探讨,专门针对于某医院妇产门诊检查的产妇进行分析,总结早产发生高危因素,比较围产结局情况,为临床制定预防策略等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围产门诊2018年1月至12月检查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为观察对象,其中140例早产(早产组),1634例正常分娩(对照组)。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入组前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病;(2)认知障碍;(3)心、肝、肾重要脏器疾病。正常分娩产妇即对照组,年龄25~37岁,平均(31.27±1.91)岁,孕周37~42周,平均(38.21±1.84)周;早产产妇即早产组,年龄24~37岁,平均(31.54±1.82)岁,孕周28~37周,平均(30.55±1.52)周。本研究通过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并通过执行,两组年龄、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该医院自拟调查表收集入组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均随访跟踪至产妇产后42d,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儿窒息情况、新生儿死亡情况、新生儿出生缺陷、产妇的职业、孕期感冒情况、孕期有无阴道流血、妊娠合并症、流产史、是否胎盘前置、是否发生胎膜早破、臀位情况、有无从事体力劳动等。

1.4统计学分析

收集该次研究资料,包括定性、定量资料均录入EpiData3.1中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资料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予以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具有差异性的相关因素纳入至多因素分析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早产产妇与正常分娩产妇的分娩方式结局比较

早产组产妇的顺产率、助产率、剖宫产率以及产后出血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早产儿与正常足月儿围产结局情况比较

早产组早产儿的出生缺陷、围产儿死亡以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早产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早产发生率为7.89%(140/1774),通过单因素χ2检验分析得出,有人工流产史、妊娠期高血压、体力劳动者、前置胎盘、胎膜早破、臀位是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早产发生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通过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妊娠高血压(OR=29.702,P<0.05)、体力劳动者(OR=2.582,P<0.05)、前置胎盘(OR=42.229,P<0.05)、臀位(OR=5.448,P<0.05)、胎膜早破(OR=5.783,P<0.05)是早产发生的高危因素,见表4。

3讨论

3.1早产发生率情况

研究发现早产以及相关并发症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因素[7-8],据有关报道提示早产在分娩总数中最高占15%[9],同时约有15%以上的早产儿在新生儿阶段死亡[10],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目前约有超过1300万早产儿,其发生率达9.6%以上,中等发达地区为8.0%以上,而发达地区为7.2%,相关欠发达地区的早产发生率为12.0%以上,而亚洲地区的早产发生率约9.0%以上[11-12]。在该次研究中,早产发生率为7.89%,略低于亚洲地区的早产发生率,这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等原因有关。

3.2早产的危害性

通过该次分析,结果显示早产产妇的分娩结局与正常产妇无显著差异性,但早产儿的围产结局较差,其中新生儿窒息率、围产儿死亡率以及出生缺陷率均要高于正常的足月儿,此外有研究发现,早产儿极易出现低体质量儿(体质量<2000g),多数早产儿生长发育成熟度较正常足月儿差,容易出现合并症,这也是围产结局较差的原因[13-14]。因此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早产发生,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3.3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

通过该次分析,结果得出无论是单因素或者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产妇的职业均与早产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提示从事体力劳动的产妇发生早产的几率较高,这也与相关文献符合[15-16]。分析原因可能与该类群体劳动强度过大,而自身对于保健与营养意识较差,因此需要在该群体中加强健康宣教力度,提高该群体产妇的健康意识,从而降低早产的发生率。此外,有研究报道提示有人工流产史的产妇容易发生早产,这是因为流产手术对产妇子宫内膜造成一定的损伤,这种损害会对产妇造成不良影响,提高了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增加了早产的发生,但目前关于人工流产与早产的关联性尚存一定争议[17-18],在此次研究,单因素结果提示人工流产史是产妇发生早产的高危因素,但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人工流产史属于产妇隐私,在今后的调研中还要尽量降低信息的偏倚性。再者,也有研究提示,产妇的孕早中期阶段,发生阴道流血会增加早产的发生率,阴道流血容易引发子宫感染,相关研究得出阴道流血产妇发生早产的风险性是正常产妇的1.6倍[19],在本次分析得出,产妇在孕早中期阶段阴道流血可能与早产有一定关系,但多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在本次结果中发现,妊娠合并症是早产的高危因素,其中妊娠高血压、胎盘前置、胎膜早破以及臀位是临床广泛认可的早产高危因素,本调查结果显示,妊娠高血压、胎盘前置、胎膜早破以及臀位是早产的高危因素,且与有关文献相一致[20]。

3.4早产发生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给出以下预防建议:(1)做好各项孕前的相关检查工作,尤其是患急慢性阴道炎的产妇要做好预防治疗;做好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在口腔医生干预下积极治疗牙周病变;医生建议下补充叶酸;提高自身营养意识,饮食多元化,积极补充微量元素;(2)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早产预防的知识宣教,提高产妇与家属对早产危害、预防等知识的了解,培养产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做好孕检,戒烟戒酒,了解吸烟与饮酒对妊娠的危害性等;(3)保持良好的心态,产妇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孕期健康状况,减少早产发生,尤其是单亲产妇,大多数要承担社会等多方压力,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促使炎性因子反应机理的兴奋,提高了早产发生率;(4)积极预防妊娠合并症,严格预防妊娠高血压的发生,预防肺栓塞,对于存在早产风险的孕妇,要指导其适当休息,在没有相关指征下,不需要严格的卧床休息,同时要积极治疗相关妊娠合并症等。早产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围产结局,不利于优生优育,临床要给予高度重视,本次研究从早产危险因素、早产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以及早产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该次研究产妇样本量小,纳入因素不足,缺乏深入的探讨,未来研究需要深入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晓慧,刘运祥,初清,等.烟台地区不同医院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8):1253-1254.

[2]张梅,匡晓妮,钱红艳,等.早产高危因素及早产儿并发症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11):1181-1184.

[5]陈海华.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支持对生长代谢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21(13):40-41.

[6]李秋芳,王华,刘丹,等.早期持续微量配方奶喂养方案在极低体重早产儿肠道营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0):1163-1166.

[7]夏敏,杨平,崔伟,等.双胎妊娠早产的临床特点及早产儿结局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12(5):590-596.

[8]黄蓓,雷马香.广州市某社区2003—2014年高危妊娠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2):42-45.

[9]黄玲,陈燕娥.紧急宫颈环扎治疗晚期流产及早产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随访[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5):4411-4412.

[10]齐华雪,陈平洋,袁绍丽.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转归的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儿科杂志,2016,30(6):565-567.

[11]黄大雁,郝加虎,陈红波,等.300例早产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5,27(9):1722-1724.

[12]蒋秀,催世红.198例早产资料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4):546-548.

[13]付晶,苟文丽.早产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7(4):10-19.

[14]公明花,金贞爱,赵一坤,等.193例未愈出院新生儿回顾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74-76.

[15]王红宇,候莹,刁敬军.晚期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的临床回顾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86-88.

[16]林国敬,黄水清,林俊平.408例晚期早产儿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3):2033-2036.

[17]王希,康楚云,高燕秋,等.中国3省市21家医院早产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结局研究[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25(1):1-5.

[18]刘后,付磊,李娜,等.早产的社会、生活环境危险因素的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1):101-102.

[19]党群,胡盈.109例孕妇早产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8):1098-1099.

妇幼保健杂志范文第4篇

认为健康教育后保健医生对口腔保健基本知识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3保健医生希望获得口腔保健基本知识的途径前4位的是网络、视频教育、文字教育(报刊、书籍、杂志等)、讲座,约占85%以上。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前托幼机构保健医生对许多口腔卫生保健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药物防龋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什么、竖式刷牙法的正确操作方法、牙刷不宜使用过久,多长时间即应更新等题目,答对率都比较高。

由此可见,妇幼保健工作者通过多种途经,进行的口腔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已产生出一定的效果,但对口腔卫生保健的某些基本知识还了解得不够深入,甚至还掺杂着一些错误的认识,答对率还不高。如防龋工作的重点人群是幼儿园儿童、保持乳牙健康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儿童从几岁开始就应该自己早晚刷牙等。通过健康教育,保健医生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明显提高。

对于龋齿的预防,有些保健医生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我们对他们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更多托幼机构工作人员认识到龋齿对健康的严重危害,从而帮助幼儿及家长树立良好的口腔保健意识。并认识到自我口腔保健的重要性。自我口腔保健是当前口腔卫生发展的大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对增强口腔自我保健能力,进而促进口腔卫生状况的改善及龋齿、牙周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健康教育前保健医生对口腔保健健康教育很重要、乳牙迟早要换,乳牙龋病关系不大、为预防龋齿愿改变自己的行为等问题的正向态度率相对较高,说明部分保健医生对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一些不健康的行为都有一定正确认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如认为预防龋齿有些措施很麻烦,难以坚持、不认为乳牙健康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等。健康教育后这些问题的正向态度率得到提高,教育前后差异性明显[4]。

妇幼保健杂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产后出血;止血效果;术中出血量

近年来,剖宫产手术不断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产后出血为剖宫产常见并发症,病情严重,且进展迅速,是产妇分娩过程中死亡的首要因素。引发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既往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或纱条填塞止血,以增强子宫收缩力度,减少出血量,但对部分患者效果欠佳,少数止血无效者甚至需切除子宫,以挽救产妇性命。因此,临床应采取一种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以提高止血有效率,保留患者子宫,降低病死率。本研究选取临颍县妇幼保健院剖宫产产后出血的82例患者,分组研究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在临颍县妇幼保健院接受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82例患者,按照止血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年龄20~42岁,平均(3296±402)岁;孕周35~42周,平均(3801±102)周;经产妇14例,初产妇27例。观察组年龄21~43岁,平均(3214±414)岁;孕周35~41周,平均(3789±098)周;经产妇13例,初产妇28例。两组患者年龄、产次、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临颍县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产后出血量>500ml。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合并血液类疾病。

1.3手术方法

两组均接受剖宫产术。对照组接受常规纱条填塞方式止血。以纱布压迫出血部位,注入止血药,纱布的一端从子宫底部自下而上均匀填入纱条,纱布另一端自阴道上端开始填塞,并在切口位置汇合,剪除多余纱布后缝合切口。观察组接受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止血。于子宫下缘切口位置采用可吸收线缝合,由外向内于子宫上缘切口处垂直进针,引线至子宫骶韧带左上方,按照自右至左的顺序进行缝合,贯穿整个子宫全层,以同样方式缝合另一侧,缝合完毕后于子宫左侧下缘切口对应部位穿出并打结,观察15min确认血流减少后关腹。

1.4观察指标

①止血效果。无效: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阴道出血量>50ml/h。有效:术后生命体征比较稳定,阴道出血量20~50ml/h。显效:术后生命体征稳定,阴道出血量<20ml/h。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③并发症(切口感染、乏力、呕吐等)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止血效果

观察组止血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讨论目前,临床治疗剖宫产术后出血主要方式有促宫缩药物,热盐水纱布热敷并按摩子宫,宫腔填塞纱条,结扎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等。相关临床研究指出,子宫动脉结扎术能有效改善侧支循环,但手术要求高,出血控制率仅有42%,若未能有效控制出血,仍需行子宫切除,子宫切除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出血,却影响严重伤害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2]。在娩出胎儿后,宫腔体积会逐渐变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借助缝合线产生的捆扎外力,强迫性关闭分支小动脉,降低血液灌注量水平,加速血小板凝聚,进而发挥止血功效。在挤压过程中子宫血液流速减缓,使子宫肌层处于缺血状态,刺激子宫不断收缩,促进血窦关闭,从而增强止血效果,具有持续性。此外,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子宫上承力点多,多个承力点共同作用促使子宫表面压力分散且均匀,能提高止血效果,有利于保护子宫[3]。伍彩雯等[4]研究证实,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应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中,临床有效率、满意度均为100%,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止血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止血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另外,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无需特殊器械,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可于缝合后即时评估止血效果,术中采用可吸收线缝合,有助于减少术中大量失血,避免产妇失血性休克,降低子宫切除率,为患者保留生育功能[5]。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预后。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中子宫缝线一定要拉紧,以扎紧子宫,且应垂直于子宫壁平面用力,避免斜向拉拽,预防缝线损伤子宫,术中及术后应配合使用缩宫素或前列腺素类药物,以增强止血效果[6]。一般在药物治疗和按摩无效的情况下,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但重型胎盘早剥造成的出血易因挤压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加重,不宜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止血。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止血方式,并于术后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及出血状况,及时处理特殊情况,保证生命安全,提高治疗效果。综上可知,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接受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止血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康复进程,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劳丹青.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地塞米松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对SBP、DBP、HR影响及意义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69-70.

[2]卢楚红,陈慧霞,尹玲英,等.带式子宫缝合术对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5):86-88.

[3]欧素兰.对剖宫产产后出血应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9):2028-2029.

[4]伍彩雯,杨采莲,高新明,等.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5):93-94.

[5]王娟.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5):124-126.

妇幼保健杂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母婴同室;应用及影响

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作为教学基地,通过对住院患者和其家属有计划的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使其掌握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戒掉不良生活习惯,建立科学、合理、有利于健康生活习惯的过程。健康教育是产妇产后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产后护理干预对产妇康复及婴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新生婴儿与他们年轻的父母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对产后卫生保健常识、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和新生儿护理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因而对初产妇进行指导和健康知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院通过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传统健康宣教,观察组通过我院建立的爱婴病房实行母婴同室护理管理,在对产妇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方法及影响方面总结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现总结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150例为对象,年龄22~34岁,平均(25.78±5.38)岁;新生儿孕周(37.59±1.93),日龄(5.27±3.27)d,两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传统健康宣教,观察组给予母婴同室护理、新的健康知识教育模式。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孕周、日龄、体重、父母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

1.2健康教育及护理方法

观察组护理干预:产妇安排在爱婴病房(母婴同室)中,爱婴病房中设有健康知识宣传画,产科护士对其进行常规婴儿母乳喂养宣导,并根据分娩天数每天为其翻阅健康知识挂历为其讲解,并评估母乳喂养有效性。观察组健康教育:健康知识采用宣传挂历方式,内容包括:入院须知;爱婴病房的安全(如:室息、烫伤、捂被综合征及病房探视人员过多等,并全程协助产妇解决困难);产后一天内的产妇护理须知;母乳喂养的技巧、优点;产后卧位指导;新生儿正确吮方法;产后第二天母乳不足的处理方法、饮食指导、日常卫生注意事项;新生儿换尿不湿的图片讲解;产后第三天奶胀的处理,新生儿晚间哭闹、吐奶的处理;新生儿预防接种及疾病筛查宣教;出院须知(内容包括:新生儿护理要点及常见症状处理方法,新生儿的脐部、大小便、哭声及黄疸的观察,尿布的更换,告知产妇产后40天禁盆浴及性生活,定时做母婴健康检查。产妇顺产3个月、剖宫产6个月后上节育环,避免哺乳期再孕)。对照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75例产妇安排于普通母婴同室病房中,婴儿出生开始对其实施传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常规介绍住院须知、医院环境、主管医护人员及简单新生儿护理要点。两组产妇HAMD评分与HAMA评分及出院问卷调查:HAMA焦虑情绪评分包括:紧张;失眠;抑郁;焦虑;心血管、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症状,谈话表现等14内容,以5分法计分。无症状为0分,症状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HAMD抑郁评分包括:睡眠困难、罪恶感、精神性焦虑、人格解体、精神分裂、自卑感、自知力、躯体性焦虑、记忆力减退、绝望、偏执症等24项内容,以5分法计分。无症状为0分;轻、中度为1分;重度为2分。评分越高抑郁状态越重。出院时对两组产妇发放问卷调查。

1.3观察指标

日常健康护理知识掌握情况、产后母婴并发症率、护理满意度、HAMD评分及HAMA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日常健康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对照组产妇喂养、沐浴、尿布更换、生理特点等日常健康护理知识的掌握率分别为:72.00%,97.33%,74.67%,66.67%;观察组为:98.67%,98.67%,98.67%,97.33%;两组比较观察组产妇喂养、尿布更换、生理特点等日常健康护理知识的掌握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沐浴护理知识掌握度方面,两组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及婴儿产后并发症对比

护理干预一月后随访,分别选取产妇和婴儿的乳头皲裂、尿潴留、黄疸、红臀四种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3两组HAMD评分与HAMA评分对比

出院时两组产妇HAMD评分与HAMA评分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4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信任度及产后纯母乳喂养对比

出院时对两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两组产妇对医护人员健康知识教育信任度、满意度及纯母乳喂养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优质的护理干预模式有利于护理人员对产妇和婴儿进行有计划的、细致全面的、带较强针对性的产后护理,对婴儿的健康及产妇产后恢复,预防母婴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爱婴医院以来,在国内母婴同室已逐渐推广使用。健康教育是产妇产后整体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医院的服务要求与日俱增,护理工作既要满足病人多元化需求,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医疗对象的特点开展个性医疗服务,使其享受到物有所值的高质量医疗服务。健康教育既是医院护理的重要职能,也是治疗手段。

在健康知识宣教的过程中,护士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健康知识教育,可增进产妇及家属对疾病预防的保健知识。健康挂历是一种独特健康知识宣教方式,其内容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可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产妇及家属,有效提高其认知水平,帮助产妇树立母乳喂养信心,同时弥补医务护理人员口头宣教中的不足,提高护理满意度,营造了温馨的爱婴病房,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信誉度及服务水平。传统产后卫生管理宣教被动简单,在婴儿出生后给其家属简单介绍一些注意事项。健康知识教育在开展母婴同室后,护士采用多元化、针对性的宣教(如:宣传画讲解、示范、集中播放影音资料),既向产妇和家属传授护理常识,又指导产妇对新生儿喂养,讲解母乳优点及技巧,指导产妇观察新生儿反应、大小便性状、如何更换尿不湿、测体温及呼吸运动等,将家属护理、母婴同室护理及哺乳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如:室息、烫伤、呛咳、捂被综合征及病房探视人员过多等)等科普知识讲解给产妇及家属。对暂不能与婴儿同住的产妇,哺乳由护士指导挤奶,保持乳汁分泌。本研究结果显示,产妇在通过健康教育宣教后,产妇喂养、尿布更换、生理特点等日常健康护理知识的掌握率高达98.67%,98.67%,97.33%,显著高于采用传统产后卫生管理宣教的产妇。

宣教健康知识教育宣教形式的多样化,采取座谈讲解示范、母婴室挂健康知识宣传画、播放音像资料等,可巩固宣传效果,从而推动母乳喂养,教会产妇新生儿沐浴、保暖方法、喂养常识、计免程序使用、辅食选择等健康知识,为新生儿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中,经健康知识教育后的母婴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采用传统产后卫生管理宣教的母婴,健康知识教育后的产妇出院信任度、满意度、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85.33%、89.33%、88.00%,均显著优于采用传统产后卫生管理宣教的产妇。此外,我院研究中,经健康知识教育后的产妇出院时HAMD评分及HAMA评分明显低于传统产后卫生管理宣教的产妇。新生儿刚离开母体时,生活能力、免疫力低下,需要产妇及其家属的精心护理才能健康成长。因此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人文、社会及心理学知识,才能耐心的与不同文化层次的产妇及家属有效沟通,并作出全面评估和系统性的培顺、宣教。

参考文献

[1]张桂秋,闫树英,杨晓燕,等.健康管理对出院后产褥期母婴健康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4,18(3):293-297.

[2]余海珠,吴剑,王悦华.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感染因素研究与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21(6):649-651.

[3]徐海宁,李敏香,林望.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34(12):1973-1975.

[4]冯彩英.营养指导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9):4718-4719.

[5]李娉霞,雪丽霜,葛圆,等.独生子女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1):5136-5138.

[6]刘萍花,肖亚.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3):5402-5403.

[7]喻诚华,薛小红.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9):140-142.

[8]夏红霞,朱志萍,杜兰芳.产后健康宣教对初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及产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5,14(3):313-315.

[9]高哈尔,王培玉,马德福.母乳喂养时间与产后体重滞留的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15,44(6):1019-1022.

[10]郭丽侠,杨宇艳.母婴同室新生儿黄疸的早期监测与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5):2363-2364.

妇幼保健杂志范文第7篇

【关键词】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现状调查

托幼机构是学龄前儿童集居的生活环境,因儿童发育特点和集聚特性,也是儿童常见病和传染性疾病的高发环境[1]。因此,《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2]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3](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规范》)中均对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包括体格锻炼、膳食管理、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控、健康管理、伤害预防等各项服务,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保障了集体生活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卫生保健工作主要依托托幼机构内卫生保健人员开展,《管理办法》和《规范》中对卫生保健人员配备提出了明确要求,以确保各项卫生保健工作顺利开展。2013—2014年,全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现状抽样调查中,重点调查了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配备情况及专业能力情况,为今后开展相关培训、制定政策等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进行分层抽样,分别在东、中、西部区域随机抽取1/2的市(地、州)作为样本市,样本市(地、州)随机抽取1/4的区和1/4的县,样本城区和县城各随机抽取1/4的托幼机构作为调查对象。样本县随机抽取1/4的乡镇托幼机构作为调查对象。所调查乡镇随机抽取1/4的村级托幼机构作为调查对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福建、浙江、广东9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吉林、海南、江西、山西10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广西、云南、宁夏、甘肃、新疆、西藏、重庆、四川、贵州、陕西、青海12个省(区、市)。纳入标准:收托30名及以上儿童并取得教育部门颁发办园许可证的托幼机构为本次调查对象,含公办园、民办园、企事业单位办园等。排除标准:设立在托幼机构内的学前班纳入调查范围,非托幼机构内学前班不纳入调查范围。全国抽取了5595所托幼机构进行了现场调查,最终有效问卷5482份,有效率98.2%;其中77所托幼机构未完整填写卫生保健人员信息,共5405所托幼机构纳入本次分析。

1.2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由各区、县妇幼保健机构组织经过培训的人员到抽样托幼机构通过询问和现场核查的方式,完成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托幼机构基本情况,包括所在地、办园形式、办园时间及班级设置和儿童、工作人员等情况;(2)卫生保健人员配备情况,包括托幼机构内卫生保健人员数、专兼职、医学学历和执业资质等情况。采用逐级质控,以市为单位,由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人及时对问卷进行逻辑检错和质量控制。省级调查组抽取10%的问卷进行复核,部级项目组抽查5%的问卷进行复核。采用统一标准发现极值与调查托幼机构复核。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及核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χ2检验对不同地域、园所规模的卫生保健人员配备率和医学专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趋势卡方检验对不同所在地差异进行统计分析。以是否配备卫生保健人员作为因变量(0=否,1=是),以园所所在地、地域划分和园所规模为自变量,对初始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判定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托幼机构基本情况

5405所托幼机构中,东、中、西部各有1837、1856和1712所,分别占33.99%、34.34%和31.67%;市、县、乡、村托幼机构各有1177、1223、1563和1442所,分别占21.78%、22.63%、28.92%和26.68%。所调查的托幼机构民办园为3508所,教育部门办园为1278所,其他部门办园为619所,分别占64.90%、23.64%和11.46%。

2.2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配备情况

4053所托幼机构配备了卫生保健人员,占74.98%;不同地域间、城乡之间卫生保健人员的配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东部>中部>西部(χ2=366.358,P=0.000),市>县>乡>村(χ2=692.649,P=0.000)。大中型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配备率显著高于小型托幼机构(χ2=928.607,P=0.000)。已经配备卫生保健人员的托幼机构中,309所小型托幼机构配备了专职卫生保健人员,占18.04%,1353所大中型托幼机构配备了专职卫生保健人员,占57.82%;不同规模托幼机构专兼职构成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320,P=0.000)。

2.3卫生保健人员医学学历情况

不同园所规模、不同地域、不同城乡距离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的医学学历、资格证书和执业资格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中,分别有439、297和208人有医学学历、医师/护士资格证书和执业资格,分别占18.39%、12.46%和8.72%;专职卫生保健人员有942、647和411人有医学学历、医师/护士资格证书和执业资格,分别占56.68%、38.98%和24.80%;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专业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093,P=0.000;χ2=384.280,P=0.000;χ2=194.835,P=0.000)。

2.4配备卫生保健人员影响因素分析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域划分、园所所在地和园所规模均对卫生保健人员配备有显著影响。中东部地区、城市和县城以及150人以上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配备率较高。

3讨论

卫生保健人员是托幼机构内各项儿童保健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本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配备率较2003年的58.5%[4]提高了16.5%,与近年国内同类调查结果接近[5–6],均高于2003年的调查。提示过去10年,随着《管理办法》和《规范》修订及实施,以及一系列管理和培训工作的加强,我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逐渐得到重视,保健人员配备率已呈现增加的趋势,基本的人员配置逐渐得到保证,使得各项卫生保健工作得以逐步开展,对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起到了促进和规范作用。调查同时显示,虽然卫生保健人员的配备率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存在专职工作人员占比不足、医学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涉及儿童营养、疾病防控等多项内容,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专业性及系统性强。因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美国等发达国家将托幼机构的健康管理融入社区护理工作同时,要求具有学士学位且学习优异的人员担任该工作[7];韩国和日本[8–9]也要求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人员为专业人员,且成绩优异。我国《管理办法》要求[2],高中毕业人员经培训合格后均可从事该工作,这是在卫生保健人员无晋升渠道、专业人员无法保障情况下的一种无奈选择。而傅小艺、沈芳等调查发现[10–11],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也存在实际从事卫生保健工作的时间和质量无法保证、可能存在人员虚设、无法确保实际工作开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得我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存在隐患,影响工作顺利开展,进而可能影响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多因素分析发现,西部地区、乡村托幼机构和小型托幼机构是配备卫生保健人员的不利因素;同时托幼机构的专职人员配备情况和专业技术情况也呈现出同样情况,与张玲等[12]调查结果一致。卫生保健人员配备呈现出的问题也与当地托幼机构整体发展水平一致,可能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托幼机构的整体投入有关。据此,可以看到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托幼机构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配备的薄弱地区,是各项卫生保健工作顺利开展的难点和重点。本调查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虽采用逐级培训和质控严控质量,但也可能因为实名调查的问题存在部分虚报的可能,如果能结合信息技术和图像技术,同时采集现场图片,数据质量将更完善。

综上所述,我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配备较10年前有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兼职和专业水平欠佳的问题;小型园所、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托幼机构人员配备问题突出。为提高托幼机构内集体儿童保健工作开展,在政策管理层面,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确保卫生保健人员有晋升渠道,提高医学专业人员配备。在技术指导方面,部级的培训工作可以有不同侧重,逐步加强对中西部尤其是农村地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学龄前儿童80%以上在托幼机构,通过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培训,可能也是解决农村地区儿童健康的一个便捷途径。志谢31个省(区、市)卫计委妇幼处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组织管理人员和调查员,以及参与调查托幼机构人员对本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参考文献刘

[1]卫生部,教育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S].北京:卫生部、教育部,2010.

[2]卫生部办公厅.《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S].北京:卫生部,2012.

[3]连光利,蒋竞雄,宫丽敏,等.我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1):1683–1685.

[4]任广华,初俊萍,杨威,等.辽源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176–177.

[5]谢怡,孙晓勉,刘宏伟.深圳福田区托幼机构保健医生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1):44–46.

[7]尹顺宁.韩国学校护理专家的角色和时间范围[R].北京:国际护理学分会,2008.

[8]朱永新,王智新.当代日本师范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82.

[9]傅小艺,肖茵.新余市城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1):76–77.

[10]沈芳,袁全莲,周钰,等.海淀区托幼园所卫生保健人员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3):473–475.

妇幼保健杂志范文第8篇

关键词: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营养性疾病;措施;方法

托儿所、幼儿园(以下简称托幼机构)是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其卫生保健工作水平对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和智力发展有重大影响,而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状况是衡量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泉州市按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从1996年起开始收集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情况资料,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状况起到很好的监测作用。为了解近几年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现状及儿童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现对泉州市2013—2017年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和儿童营养性疾病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11—2017年泉州市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年报表(以下简称托幼机构年报)。

1.2方法本研究对托幼机构年报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对泉州市托幼机构基本情况、开办伙食与保健人员配备情况以及儿童体检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营养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参照《儿童保健学(第3版)》,用卡方趋势分析变化情况,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13—2017年泉州市托幼机构数和入托园儿童数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托幼机构数由2013年的1660家,增加到2017年的1760家,增加6.02%;入托园儿童数由2013年的301265人增加到2017年的354575人,增加17.70%;体检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体检率96.53%;保健人员数与儿童数比呈上升趋势,配比分别为1∶287、1∶222、1∶202、1∶208和1∶217,见表1。

2.2儿童患病情况分析2013—2017年泉州市入托园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和中重度贫血患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28.460、274.465,P=0.000),降比分别为13.94%、51.16%;2017年中重度肥胖患病率较2013年比上升11.57%,见表2。

2.3开办伙食情况与营养性疾病分析2013—2017年泉州市开办伙食的托幼机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至2017年托幼机构开办伙食的比例达到79.03%。有开办伙食的托幼机构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和中重度贫血患病率与未开办伙食的托幼机构相比,分别低28.21%和60.00%,见表3。2.4保健人员配备情况与营养性疾病分析泉州市未配备保健人员的托幼机构比例由2013年的40.00%降为2017年的18.07%;配备保健人员的托幼机构的中重度营养不良和中重度贫血患病率与未配备保健人员的托幼机构相比,分别低17.92%和45.65%,见表4。

3讨论

近年来,泉州市托幼机构儿童疾病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发生变化,呈现出了新的表现模式,这也给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研究发现,疾病谱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近年来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中重度贫血等营养性疾病发病率日渐减少,而儿童肥胖发生率逐年上升。肥胖儿的增加,分析原因为部分家长不能充分认识到肥胖的危害性,不能很好地配合幼儿园做好膳食管理工作。妇幼保健机构要积极监督和配合托幼机构做好带量食谱的制定和营养计算工作[1];托幼机构定期对儿童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测量和评价,尤其对于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改善身体状况。有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患营养性疾病不仅影响体格发育,而且影响脑力发育,因此,做好托幼机构膳食管理和营养指导应成为今后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近年来,虽然泉州市托幼机构的数量显著增加,软硬件设施也逐步完善,但是2013—2017年未开办食堂的托幼机构比例也从40.18%下降到20.97%,分析原因为部分园所为乡镇或民办,以简托形式为主,未开办伙食。托幼机构自办食堂能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卫生,为学龄前儿童提供相对安全、营养的“一餐两点”,降低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托幼机构食品安全的指导与监督检查[2]。政府需加强薄弱地区全日制托幼园所的建设,鼓励托幼机构开办伙食,为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托幼机构应继续加强学龄前儿童合理膳食、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和完善卫生保健服务,力求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调查发现,泉州市托幼机构保健人员及软件设施配备不足。2013—2017年泉州市托幼机构保健人员与儿童平均比为1∶227,未达到国家1∶150的标准,也与同省厦门市的1∶185相差甚远[3],专职保健人员占保健人员平均比也仅为26.89%,低于徐轶群等[4]所调查的41.05%。根据资料分析,配备保健人员的托幼机构会减少机构内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和中重度贫血患病情况的发生,保健人员不足难以保证托幼机构儿童保健工作正常进行,不利于各项卫生保健措施的开展与落实,影响入托园儿童的卫生保健和传染病防治管理质量[5]。应加强托幼机构保健队伍的建设,根据入托园儿童数配备足够的保健人员,尤其是专职保健人员。各妇幼保健机构应加强对所在辖区托幼机构保健医生的业务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需定期接受妇幼保健机构专业知识培训,持证上岗,培训包括膳食安排、健康检查、疾病预防和心理行为保健等方面[6],不断提高卫生保健工作能力。综上所述,泉州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状况近年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本研究只根据报表内容进行分析,未对实际进行考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工作中,泉州市托幼机构应严格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重视饮食健康管理工作,配备充足的保健人员并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儿童卫生保健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列.鄞州区托幼机构卫生与保健现状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4(2):179-181.

[2]向左英.张家界市慈利县托幼机构卫生评价现状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3):33-34.

[3]张继永.厦门市民办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1):7-8.

[4]徐轶群,王惠珊,何红茹,等.中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现状调查[J/OL].中国公共卫生,1-3[2018-08-02].

[5]张晓英,顾伟娟,张越.上海市闵行区某社区民办三级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存在问题与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