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灾害医学的定义研究范文

灾害医学的定义研究范文

时间:2022-03-17 03:58:26

灾害医学的定义研究

1灾害医学的定义

客观条件的突变给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破坏的现象为灾害。世界卫生组织对“灾害”的定义: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人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所发生地区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时,就可以认为灾害(或“灾难”)发生了。国际减灾委员会对灾害的定义:灾害是一种超过受影响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灾害医学是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防治和卫生保障的一门科学。是为受灾伤病员提供预防、救治、康复等卫生服务的科学,是介于灾害学与医学之间的学科。需要多学科介入,需要相关学科在灾害医学方面的融合与应用。灾害医学由灾害卫勤组织指挥学、灾害流行病学、灾害救治医学、灾害医学管理、灾害康复医学、灾害心理医学、灾害基础医学多部分组成。灾害医学的整体防御可分预警、防范、检测、诊断、防护、除沾染、现场救治与后送、院内进一步救治、康复、心理、基础研究等方面。灾害医学由于它自身的特点,正在成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崛起,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

2灾害医学的一般分类

目前人们一般将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及人为灾害两大类。

2.1自然灾害

2.1.1天文灾害陨石灾害,星球撞击,磁暴灾害,电离层扰动,极光灾害等。

2.1.2气象灾害水灾,旱灾,台风,龙卷风,暴风,冻害,雹灾,雷电,沙尘暴等。

2.1.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等。

2.1.4地貌(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1.5水文灾害海啸,厄尔尼诺现象等。

2.1.6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2.1.7环境灾害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其他污染等。

2.2人为灾害

2.2.1火灾城市火灾,工矿火灾,农村火灾,森林火灾,其他火灾等[3]。

2.2.2爆炸锅炉爆炸,火药爆炸,石油化工制品爆炸,工业粉尘爆炸等。

2.2.3交通事故公、铁路交通事故,民航事故,海事灾害等。

2.2.4建筑物事故房屋倒塌,桥梁断裂,隧道崩塌等。

2.2.5工伤事故电伤,烧伤,跌伤,撞伤,伤害等20余种。

2.2.6卫生灾害医疗事故,中毒事故,职业病,地方病,传染病,其他疫病(呼吸系统病等)。

2.2.7矿山灾害矿井崩塌,瓦斯爆炸等。

2.2.8科技事故航天事故,核事故,生物工程事故等。

2.2.9战争及恐怖爆炸等

3国务院公布实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进一步推动了灾害医学事业的发展

2003年5月9日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第376号令,公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条例的公布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预防、控制、处理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高度责任心,同时也开创了卫生部门在直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责任、义务的新的里程碑。公共卫生相关紧急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样的、危害是直接的、发生是隐蔽的、表现是突然的。这实际上就是灾害医学需要研究的课题,必将进一步推动灾害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

4灾害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4.1深入探索各种灾害发生规律和损伤特点,从基础上开始对各种灾害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制定各种卫生应急保障方案。

4.2搞好各种灾害现场的卫生救护训练,优化卫生组织和完善各种灾害现场急救预案。

4.3研究、发展和引进有关预防各种灾害,减少伤病员的数量,减轻损伤的严重程度,加快伤病员后送速度和提高医疗能力等方面的技术。

4.4研究新的止血技术、止血剂、全血代用品和凝血剂,减少伤后器官损伤和改善预后。各种灾害现场伤员早期死亡中大约有50%是由失血造成的。所以研制新式止血绷带和单手操作止血带是十分有用的。

4.5研究伤病员后送途中的医疗设备。要研究装备小型和高机动性的后送抢救工具、急救设备等。这些设备应具备最先进、重量轻、可在各种后送平台上展开、模块化、标准化等特点。标准化的目的是便于快速交换、快速补给、快速维修和共同训练等。

4.6研究和改进预测各种灾害伤员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的模型,为制定卫生计划提供依据,预测伤病员治疗和后送需求,后勤保障需求,医疗救护队展开的范围、作业环境和地理位置等。

4.7重视和加强对各种灾害损伤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方面应重点开展机体对创伤反应(心血管反应、免疫反应、代谢反应)的研究,各种灾害伤情严重度评估,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及衰竭(MOF)的机制、防治,创伤的预防研究,创伤细胞分子生物学、创伤修复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组织工程学的研究。创伤康复不仅仅注重机体功能的康复,更应注重心理创伤的康复,要不断开发、研制有利于功能恢复的器械、设备,加强各种灾害后的心理治疗,降低伤残率和伤残程度,提高社会生产力。

4.8迅速创建高效运行的信息化灾害医学网络体系。人类今天已步入了信息网络化时代,因此,创建安全有效的各种灾害的绿色抢救通道十分重要[4],要保证医疗救护网络、通讯网络和交通网络的高效运行,提高在抗灾中医学科学技术能力的含量。

4.9建立和完善流动的便携式ICU病房,将救命性的处理前移到灾害事故现场[5]。众所周知,在灾害、局部战争或意外发生时,第一时间内现场死亡人数是最多的。据统计,国内外历次战争数据表明,构成伤后死亡率伤后即刻占40%,伤后5min占25%,伤后5~30min占15%,伤后30min以上占20%。另据统计,创伤伤员第一死亡高峰在1h之内,此时死亡的数量占创伤死亡的50%,而第二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2~4h之内,其死亡数占创伤死亡的30%。所以对于现场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传统的急救观念往往使得处于生死之际的伤员丧失了最宝贵的几分钟、十几分钟“救命的黄金时间”。因此提倡和实施现代救护的新概念和技能势在必行,创建流动便携式ICU(intensivecareunit)病房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步骤。我们在我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主着陆场的医疗保障及救护中,创新地把一个高质量的ICU病房前移至草原上、沙漠里、医疗救护直升机内、医疗救护车内,建立了流动的便携式ICU病房,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达到了“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的目的。该危重病现场急救新模式,对降低重大灾害事故和局部战争中伤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0加强对灾害流行病学的研究。灾害流行病学这一名称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是运用流行病学和其他预防医学手段,对灾害与其诱发的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来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预防与救治措施的学科。对灾害流行病学的研究必将有力地推动灾害医学不断地创新、发展与完善。

4.11灾害医学中的组织指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组织指挥规则,需要深入研究。灾害医学中的组织指挥需要一整套合理、高效、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精干熟练的指挥管理人才。必需加强应急救援卫勤的组织指挥,建立强有力的指挥机关负责应急救援及抢救的总指挥,不断加强并完善医疗救护系统[6],这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

4.12建立批量灾害伤伤员的分类系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抢救队伍,训练一批自救互救骨干,加强现场救治,加快伤员后送,尽可能缩短伤后至手术的时间,强调提高基本治疗技术是提高批量灾害伤伤员救治的最重要的问题[7]。批量灾害伤员的分类在和平时期可参考批量分类法:(1)绝对急救:该类伤员优先后送;(2)紧急急救:伤员需要紧急生命支持;(3)优先急救:为防止发生通气或循环障碍,转运前需要进行治疗;(4)相对急救:该类伤员需要立即进行治疗;(5)次要急救:外科治疗可以延迟至18h进行;(6)第三位急救:治疗可以延迟至18h后进行,伤员可以坐位转运;(7)无需住院治疗的创伤;(8)超过限度急救:一些伤员伤情特别严重,但无条件立即治疗或生存希望很小。可仅给予镇痛治疗,避免无用的治疗抢救而浪费时间和资源。应特别注意:仅仅在灾难救助需求远远压倒所能提供的医疗资源时才将患者分类为超过限度急救。

4.13医疗卫生部门及有关灾害医学部门应该在救治理论、组织、装备、人员等方面做好准备:随时准备应付突发事件中灾害伤伤员的救治,圆满完成卫勤保障任务[8]。一是救治理论准备:先进的救治理论是做好卫生工作的指南。应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应研究和创立适应新形势的卫勤救治理论,指导我国的灾害伤救治工作。近期的“医疗与伤员同在”、“立体救护、快速反应”、“改善微循环,防止微血栓,迅速发现和纠正隐性低灌注”、“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为主的冲击疗法”、“组织和装备模块化”等新的灾害伤的救治理论,可借鉴,经消化吸收变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理论。二是组织准备:合理的卫勤组织是提高卫勤保障能力的基础,应建立一些规模小、多功能、机动能力强的灾害伤医疗救护队,具备快速反应医疗增援的能力,以满足紧急救护需要。三是人才准备:高素质的人才是提高灾害伤救治能力的关键。在有条件的单位应培养高层次的多方面的灾害伤救治人才。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提高现场救护员和战地卫生员的基本素质。他们是现场和前线救治伤员的主力,搞好了自救互救训练,将会大大降低伤员死亡率。四是装备准备:优质的救治卫生装备是提高卫勤保障能力的物质基础。要尽可能地使创伤现场和前线的医疗水平达到现代医院里的医疗水平,发展和引进多发性创伤救治方面的高新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卫勤保障能力。

4.14重视灾害伤后1h的黄金抢救时间,10min的白金抢救时间:灾害伤伤员初期的现场急救十分重要,应重视伤后1h的黄金抢救时间,10min的白金抢救时间,使伤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确切的救治。最好将救命性的外科处理延伸到事故现场。现场抢救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可能使重伤员在“伤后10min得到救治”,尽快脱离事故现场,先分类再后送,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快速后送,减少伤员在现场停留时间,同时还应消除伤员的精神创伤,在医疗救护中,能体现“立体救护、快速反应”的救治原则,能善于应用现有的先进科技手段,解决多发性创伤医疗救护中的重大医学问题,尽可能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于医疗救护,这样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4.15坚持科学的救治原则。迅速组织强有力的抢救组对灾害伤伤员进行抢救,加强治疗和护理。严重灾害伤伤员往往需要及时手术治疗,有条件的医院,严重灾害伤应在急诊科就地手术处理,急诊处理要突出“快、准、及时、高效”。

4.16建立灾害医学数据库。灾害医学中心要注意收集资料、情报,建立灾害医学数据库,编制出灾害事件致伤的诊断、救治、管理及统计软件,完善事故医学应急咨询和组织指挥信息辅助决策系统。为领导机关对灾害事件医疗应急组织指挥、技术装备、药品生产和储备的决策提供咨询。

4.17卫生灾害侦察。目的是要确定已发生灾害事件的危害程度,周围环境受污染的界限和范围,有毒化学物质严重性,事故的规模和后果。还要指出对事故现场人员的各项防护措施,预防中毒人员再次受到化学毒物的不良作用。在极端情况下可利用下列各种方法进行医学侦察:直接调查灾区和各受灾点,取空气、土壤、水和粮食样品进行化验检查,查阅医疗机构、兽医机构和当时居民所保存的当地发病资料,查对取得的数据,研究存档资料。医学侦察还应该是及时的,及时获得的资料对预防救援人免受不良影响最为有效,迟到的资料虽然也很重要,但无实用价值。为避免这种情况,应结合具体情况,对辖区进行经常性医学观察。

4.18注意公众的心理危害程度。发生灾害事件时,将面临的问题有:突发灾害事件的强烈刺激使部分人精神难以适应,据统计约有3/4的人出现轻重不同的所谓恐怖综合征。有时失去常态,表现有恐惧感,很容易轻信谣言等,突发灾害事件给伤员造成的精神创伤是明显的。将面临的问题有:(1)公众对毒物暴露可能带来的长期健康危害的担心程度增高;(2)故意造成事件影响的可能性增加,使得大批患者突然进入医院系统的可能性增大;(3)使大批人员长期暴露于对健康有危害的低水平有毒化学物质的可能性增加。了解并应注意公众的心理危害程度,必须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

4.19重视灾害事件致伤伤员的远期效应。必须重视灾害事件致伤伤员的远期效应,我们的研究证实,受灾害事件致伤伤员的远期效应值得重视,实验研究发现严重化学中毒75%的大鼠有肺纤维化,个别大鼠出现肺低分化腺癌,远期效应明显。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后,现在已经受到关注的海湾战争综合征也警示我们要重视这一问题,提示我们抢救治疗必须越快、越早越好,同时应在整体治疗时,对灾害事件致伤伤员的可能出现的远期效应进行兼顾和并治,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预防。

4.20根据历次灾害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有关措施及内容加以改革和改组,更进一步提高对各种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保障在灾害条件下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灾害预防、监测和伤病救治的组织与技术措施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我国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和优势,开辟把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灾害医学的先河,使灾害医学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开展对灾害的防治研究,降低灾害伤的发生率、伤残率和病死率是新世纪的呼唤。

被举报文档标题:灾害医学的定义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yxyjlw/59405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