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宋朝医学教育制度发展探讨范文

宋朝医学教育制度发展探讨范文

时间:2022-07-23 04:53:36

宋朝医学教育制度发展探讨

一、宋徽宗时期医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1.宋前期太医局的发展。

部分学者认为太医局是出现在淳化三年的五月,史料记载当年发生疟疾,太宗下诏,命太医局选择医士参与疟疾的救治工作,这是有史料可考的最早的有关太医局的记载。这说明太医局的存在较早,只是真正发挥作用是在后期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太医局是创立于庆历三年,在范仲淹推出的改革维新活动中,在兴学活动的带动下,推进了医学教育,太医局作为正式的医疗教育机构在此时独立存在,并确立了基本章程。虽然太医局成立的确切时间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宋朝的医学教育专业化、正规化发展是从庆历年间开始的,也是在这一时期,太医局的制度完善起来了。

2.宋徽宗所设立的国子监医学是当时医学教育发展的顶峰。

宋朝政府在医学教育的推广上有很大的期望,但是在当时医学生的地位并不高,因此很多有才华的学子不愿加入。这种情况在宋徽宗时期有所改变。崇宁二年,徽宗下诏将医学教养隶属于国子监,将医学的地位等同于“三学”的地位,此时被称作太医学,与此同时废除太医局,对于医学生的管理与待遇全部等同于太学学生,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不但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学生医疗实践的培养。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提高了医学教育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儒士学医,这一时期的医学教育的发展较为快速。徽宗时期的太医学发展至政和七年到达顶峰,但是这种辉煌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在宣和二年的时候,面对内忧外患,徽宗下诏将太医学废除。

二、宋徽宗对当时医学教育制度的完善

1.扩大了医学生生源。

徽宗时期医学生生源较为复杂,有医生世家来的,有通过官员举荐来的,有从京城官学来的,也有经过考试录用来的,在徽宗年间医学考试已经发展得较为规范,被称作春试的医学考试每年能够找到三百名左右的学生,到了政和年间,一些来自地方的人才也可以参加考试入学太医局。还有一些医学生自身无任何背景,他们要么是名医,要么就是因为给臣僚宫妃治病而得到奏补的机会入学,但是由于只是通过一次成功的治疗而得到的太医局入学资格:第一,不能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确定;第二,这种奏补入学本身就存在太大的主观因素,缺乏公平性,为保证生源的质量,这一入学途径后来被废止。还有一个重要的生源就是官宦子弟,特别是医官子弟。宋朝选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门荫”,像医官这种技术官也可以这样来获取。但是在士大夫眼中,认为这些技术官不学无术,只是凭着一门技术就可以出仕,他们自身的道德约束能力同儒士相比要差很多,所以他们的人品被士大夫所不屑,也因此而受排挤。

2.完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

徽宗时期,太医学设立于崇宁二年,为方便高级医士的培养,当时的太医学设立了三科,一共有13门。三科相当于现代教育中的院系,分别为:疡科、针科与方脉科。在这三科下面又设有二级专业,其中在疡科下设立书禁、伤折、金疮、疮肿四科;在针科下设立针科、灸科、眼耳科、咽喉科、口齿科共五科;在方脉科下设立风科、产科、大风脉科以及小风脉科共四科,所有的加在一起有13门。徽宗时期太医局在教学方面主要是两大块,分别为医学理论与职业道德。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讲授法,辅助的有观摩法与实践法。在职业道德的教育上,除了通过讲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外,还在制度中与立法上对医士的职业道德作出了明确的规范。宋朝政府对太医局学生进行了规定,其在实习期间是不允许向病人收取诊金以及物品的,如有违反以偷盗论罪,特别是在规范部队中的军医上尤为严格,即便是病人主动奉送的,也不允许收取。

3.扩大办学规模。

对办学规模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学生的数量,学生数量的多少可以对当时教育情况进行反映,宋朝太医局学生数量在徽宗年间就已经达到了三百人左右,是宋朝医学教育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当时的医学办学已经趋于标准化与制度化,是规模最为庞大、完善的一个时期。

4.完善医学生考核与就业方向。

在徽宗时期,对于医学生的考核制度也比较完善,共设定三场考试,为医学考试的模式奠定了基础,其具体的是前两场分别考的是理论知识类,最后一场考的是实践,与现代的病例分析与模拟试诊相似,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核。在太医局就读的医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是留在中央,作为御医在宫廷中行医;第二种是在太医局以及其他地方上的医学教育机构,传授医学知识;第三种是在地方上担任医官或者任职地方官。

三、宋徽宗对当时医学教育发展的影响

1.为医学教育大力发展创造了条件。

宋徽宗时期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宋朝时代背景影响较深,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朝是科技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也是拥有很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在这一时期,医学教育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也全都具备,一方面在当时士人由于坚持传统思想,同技术类的官员尽量保持一定的界限,同时在制度方面对医官进行排斥,不将其归在文官体制内,很不屑医官的丰厚经济收入。而另外一方面在经历过唐朝末年战乱混沌的士大夫们,更加渴慕礼教与秩序,统治者顺应这种需求在扬文抑武、尊孔崇儒的同时,强化对文人的掌控,使得文人士大夫淡薄了对权威的追逐,逐渐地关注起民生与社会。这个时期的士大夫的思想中融合了佛家与儒家的思想,对社会与平民的关注有了最直接的体现,对能够为百姓减轻病痛的仁术,也就是医术有了新的认识。士大夫们在择业观方面兴起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被当时大部分士大夫所认同,很多儒医也在这个时期产生。徽宗时期的医学教育制度,以及当时士大夫对医学的推崇,对中国古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宋朝之后的医学教育大多沿袭了当时太医局所设的制度,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与补充,如明朝的太医院,就是在宋太医局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而来的医学教育机构,清朝的医学分科也是从宋朝医学教育中发展而来的。宋徽宗时期医学教育发展的巅峰,为医学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条件。

2.完善医学教育评价分析。

医学教育制度在宋徽宗时期相对比较完善,无论是在学生的选拔、内部管理、教学设置以及考核等方面都可以说是有所作为了,在师资方面,太医局的教师大多是出身于翰林医官院,这已经是集中了全国医术精英人才了,宋徽宗时期的医学教育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发展得较为繁荣了,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医学理论与医学教育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作为太医局作为一个培养医疗人才的机构,无疑是有些失败的,其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上并不如人意,在史料记载中,我们并没有找到出身于太医局的大师级名医,当然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太医局对人才培养的效果,但至少能说明徽宗时期太医局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不是很好。对造成如此效果的原因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少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是生源质量不高。在徽宗期间的医学教育的投入较少,太医局的固定资产建设几乎是没有投入的,太医局最开始没有独立校舍。对于一个朝廷来说,不可能没有钱进行医学方面的投入,只是在这方面的重视还没有达到罢了。徽宗在对医学的推广方面十分重视,但是其重视的落实程度还是有待商榷的,包括在对太医局的医学生的待遇上,徽宗时期的医学生待遇虽然比以前有所改变,但是仍然有不公平之处,这些都会对医学教育的成果产生影响。当然对医学教育成果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医学生生源素质偏低,前文分析了徽宗时期医学生生源较为复杂,有医生世家来的,有通过官员举荐来的,有从京城官学来的,也有经过考试录用来的,这里面的医学生多数是来自官宦之家,而且大多是科考无门,为谋出路暂时学医。

四、结语

另外,在中国自古以来在传授技术方面都比较保守,传统的技术传承为家传师授,虽然没有史料与证据显示太医局的教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藏私,但是也能够分析出来,在中国这种传统文化下,这种“技不外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保守思想势必会影响到医学技术传授者。当然,徽宗时期的医学教育效果是否受到这种保守思想的影响只是一种推测,其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探讨。

作者:毛磊焱陈霖柏单位:赣南医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宋朝医学教育制度发展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yxjylw/64985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