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还原型药物载体研究进展范文

还原型药物载体研究进展范文

时间:2022-04-29 03:34:33

还原型药物载体研究进展

智能药物载体是指能改变药物进入人体内的方式和分布、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并将其输送到靶器官的体系。该体系可防止药物在短时间内降解、失活、排泄以及发生人体免疫反应[1,2]。药物分子与载体通常有两种交联方式:其一是药物分子与载体通过共价键结合,即化学交联;其二是载体通过静电吸引、包埋等非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与药物分子结合,即物理交联。近年来,文献[35]报道了pH响应型、温度响应型等智能药物载体。还原响应型的智能药物载体由于其高效的释放效果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6]。

还原响应型的药物载体是通过在载体与药物分子之间用具有还原响应性的二硫键连接或用二硫键连结的两嵌段共聚物与药物分子在溶剂中自组装形成纳米结构的微粒给药系统。二硫键具有如下特点:在人体的正常体温、pH和氧化等环境下非常稳定,在一定量的谷胱甘肽(GSH)还原酶或二硫苏糖醇(DTT)等还原剂存在下被还原生成巯基。细胞内外恰好存在氧化还原电位,细胞内的谷胱甘肽浓度(0.5~10mmol·L1)是细胞外谷胱甘肽浓度(2~20umol·L1)的200倍以上,细胞外的谷胱甘肽浓度不足以还原二硫键[7]。另外,肿瘤组织细胞比正常组织细胞缺氧,更具有还原性环境。因此,含有二硫键的药物和载体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靶细胞后被GSH还原,即连接药物和载体的二硫键断裂生成巯基,从而有效快速地释放药物,载体材料如聚乙二醇(PEG)、聚己内酯(PCL)、聚苯硫醚、聚乙烯亚胺(PEI)、碳纳米管和聚赖氨酸等大都可生物降解,对细胞毒副作用小,输送药物至靶细胞后便可分解或经其他组织代谢排出体外,是理想的药物载体[8]。

1与药物分子基于共价键结合的还原响应载体许多药物分子含有氨基或羧基的支链,可以通过生成肽键的方式对药物分子进行吡啶巯基修饰,然后通过二硫键交换反应可以制备以二硫键连接的药物与载体偶联物。研究表明,药物经过这种修饰后并没有降低活性,反而提高了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了流失,提高了药效[9]。但是,若直接用巯基功能化的载体分子与巯基功能化的药物分子在氧化条件下进行偶联,不仅会使部分药物分子失活,而且会得到3种二硫键偶联产物:药物分子间偶联物、载体分子间偶联物以及药物分子与载体分子偶联物。为了得到药物分子与载体分子的偶联物,可以用2-巯基吡啶功能化的载体与巯基化的药物分子进行偶联[10]。

1.1与药物偶联的还原响应性聚合物载体Ranucci等

通过采用二硫键连结的方式制备聚丙烯酰胺和胆固醇的偶联物。结果表明,该偶联物能在水中自组装成粒径为110~260nm的核壳结构的粒子,胆固醇负载量约为16.4%。亲水的聚丙烯酰胺在壳层,亲油的胆固醇在核层。细胞实验表明,该偶联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毒副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聚丙烯酰胺胆固醇的偶联分子见图1(根据文献[11]重绘)。

Flanary等[12]报道了用聚2-丙基丙烯酸通过二硫键的方式交联卵清蛋白。具体地,用聚2-丙基丙烯酸巯基乙酸酯与二硫代二吡啶通过二硫键交换反应生成聚2-丙基丙烯酸巯基乙酸酯吡啶二硫化物(PPAA-SS-PDSA),再与巯基化的卵清蛋白通过二硫键交换反应生成聚2-丙基丙烯酸卵清蛋白二硫化物(PMAA-oalbumin)的偶联物。研究表明,这种偶联物不仅在pH=6~6.5区间有pH响应性,而且还具有还原响应性,卵清蛋白负载量约为53%。在巨噬细胞和B3ZT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该偶联物后,没有发现这两种细胞数目减少,说明该偶联物细胞毒性很小,生物相容性较好,从提高CD8免疫细胞的数量来看,交联后的卵清蛋白活性比自由的卵清蛋白还要高22倍。

Vlies等[13]用吡啶二硫功能化的聚苯硫醚纳米粒和带巯基的小分子、生物素、多肽以及蛋白等药物通过二硫键交换反应制备了粒径在30~50nm之间的纳米粒交联物,交联后粒子粒径改变量小于25nm,药物分子的性质并未改变,在磷酸三(2-氯乙基)酯还原剂下断裂二硫键快速释放药物,这种药物载体在药物运输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Navath等[14]报道用巯基修饰的六臂聚乙二醇(6-Arm-PEG-SH)和S-S''''-二巯基吡啶N-乙酰半胱氨酸(NAC-TP)在磷酸缓冲溶液(PBS)中合成了一种星形聚合物载体-六臂聚乙二醇二硫乙酰半胱胺酸聚合物(6-Arm-PEG-SS-NAC),粒径为30~40nm,分子质量10.33kD。细胞实验表明,这种偶联物在2~10mmol·L1谷胱甘肽浓度中2h内释放75%的NAC。这种载体可以增加NAC的水溶性,提高了药物在血液中的运输能力,减少了药物流失,增加了药效。6-Arm-PEG-SS-NAC的合成及在细胞内被GSH还原释放HS-NAC的示意图见图2(根据文献[14]重绘)。

1.2与药物偶联的还原响应性碳纳米管最近碳纳米管的生物医学应用价值备受关注。通过对碳纳米管进行修饰并且与生物活性物质共价结合,可用于药物和生物大分子传递系统[15]。研究结果显示,利用碳纳米管负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具有很高的负载容量和对肿瘤细胞有较高的选择性,进而能够延长阿霉素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增加肿瘤组织对其的吸收、提高疗效并显著地降低毒副作用[16,17]。经巯基修饰的碳纳米管与药物通过二硫键结合后具有还原响应性。You等[18]报道了通过二硫键将牛血清蛋白连结在碳纳米管上。具体做法是,在硝酸酸化的条件下,对碳纳米管进行羧酸功能化,再将羧酸基团与二硫代吡啶功能化的半胱胺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的作用下进行缩合生成酰胺键,然后通过二硫键交换反应把牛血清蛋白以二硫键连接在碳纳米管表面。结果表明,这种碳纳米管修饰的牛血清蛋白的性质没有改变,它的释放速率由细胞中的谷胱甘肽浓度控制。

1.3与药物偶联的还原响应性聚赖氨酸聚赖氨酸作为载体具有如下优点:对生物膜有良好的穿透力,不被溶酶体分解,巯基修饰后生理效应不会改变,在人体内可分解为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聚赖氨酸分子含有1个氨基可以与N-琥珀酰-3-联巯基吡啶(SPDP)生成肽键进行巯基修饰。甲氨蝶呤(MTX)具有细胞毒性,通过将其与聚赖氨酸偶联后毒性降低,疗效却大大提高。该药物载体进入细胞后,连接甲氨蝶呤与载体的二硫键被还原断裂从而释放甲氨蝶呤[19]。Lim等[20]研究了含聚赖氨酸侧链的类似穿膜肽的多肽和半胱胺用二硫键交联后在细胞中的行为,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跟踪二硫键交换反应过程,发现其在细胞中二硫键的裂解和形成处在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多肽释放半胱胺后被排出细胞外,在细胞外可再与半胱胺结合又进入细胞,为寻找一种可循环利用的药物载体提供新的思路。聚赖氨酸和半胱胺结合的平衡可逆过程见图3(根据文献[20]重绘)。

2与药物分子基于非共价键结合的还原响应载体

2.1还原响应性的纳米聚合物胶束聚合物胶束是一类由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形成的胶束体系。在水溶液中,当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或A-B接枝共聚物的亲水嵌段长度较长时,共聚物能形成核壳球形胶束[21]。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越低,形成的胶束在介质中越稳定,即使在低浓度下,也能持胶束状[22]。用二硫键连接的两嵌段共聚合物与疏水的药物分子在水中自组装成胶束后便具有还原响应性。

钟志远等[23]报道了用亲水的聚乙二醇和疏水的聚己内酯合成了生物可降解的(聚乙二醇)-二硫-(聚己内酯)两嵌段共聚合物(PEG-SS-PCL)。研究表明,该嵌段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能与阿霉素自组装形成粒径在200nm左右的胶束,CMC为9.3μg·mL1,包封率达到60%。在GSH为10mmol·L1条件下,模拟人体生理环境的细胞实验显示,这种载体可在12h左右释放95%包裹的阿霉素,而在非还原性条件下12h只有20%阿霉素释放出来。该课题组[24]在此研究基础上用葡聚糖代替聚乙二醇合成了(葡聚糖)-二硫-(聚己内酯)两嵌段共聚合物,包裹阿霉素后粒径没有很大改变,仍在30~50nm之间,而包封率由以前的60%提高到了70%。在GSH约为10mmol·L1条件下,模拟人体生理环境,发现10h左右可以完全释放阿霉素,由于葡聚糖比聚乙二醇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所以药物释放速度更快,抗癌效果更好(根据文献[24]重绘)。Tang等[25]报道合成了聚己内酯和聚乙基乙烯磷酸酯(PCL-SS-PEEP)两嵌段共聚合物,具体是在辛酸亚锡的催化下进行己内酯的开环聚合,然后与2-巯基乙醇生成巯基化的聚己内酯(PCL-SH),乙基乙烯磷酸酯开环聚合后的产物与2-(2-吡啶二硫)乙醇反应生成聚乙基乙烯磷酸盐(PEEP-Py),PCL-SH和PEEP-Py在氮气的保护下通过硫硫键的交换反应生成了还原响应性的PCL-SS-PEEP两嵌段聚合物,该聚合物与药物分子在水中自组装成70nm左右的胶束,其CMC约为3.1mg·mL1,包封率为28%。研究表明,包裹阿霉素后能提高对A549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改善抗肿瘤药物的疗效,但该载体对阿霉素包封率低。Kim等[26]研究了聚乙二醇单甲醚和聚己内酯用3个半胱胺偶联的聚合物(mPEG-Cys-PCL)和阿霉素在水中的自组装,发现该聚合物在其较低的临界浓度(0.07mg·mL1)下能形成210nm左右的胶束,加之半胱胺上的巯基相互交联形成二硫键,导致该载体稳定性较好,阿霉素的包封率为26.8%,在模拟人体血液环境下持续释放阿霉素可达24h,有望在临床上应用。

2.2还原响应性的纳米囊泡与简单的嵌段共聚合物胶束相比,嵌段共聚物缔合结构纳米囊泡的载药量更大而且可调控,纳米囊泡具有双层膜结构,与细胞膜有良好的相容性和渗透性,可承载的药物类型更广泛。纳米囊泡通常是由改变大分子嵌段共聚物的亲水基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而形成的[27]。嵌段聚合物中含有二硫键的纳米囊泡在还原条件下二硫键被还原裂解从而使纳米囊泡解体,其中的药物快速释放出来。

Cerritelli等[28]合成了聚苯丙烯硫化物和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EG17-SS-PPS30)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120nm囊泡包裹阿霉素,大鼠巨噬细胞株细胞实验显示这种囊泡在细胞中(相当于10mmol·L1DTT还原条件)10min后可检测到用钙黄绿素标记的阿霉素发出的荧光。在载药囊泡细胞毒性实验中,并没有观察到细胞显著减少,表明这种载体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用PEG17-PPS30-PEG17形成的囊泡包裹阿霉素做对照实验,在2h后才检测到微量的荧光,这可能是因为囊泡溶胀致使阿霉素释放出来。由此可知,还原响应性的囊泡能迅速释放药物,这对临床应用快速杀死癌细胞具有积极的意义。PEG17-SS-PPS30的合成路线见图5(根据文献[28]重绘)。图5PEG17-SS-PPS30的合成路线[28]Park等[29]研究用表面巯基修饰的葫芦[6]脲(CB[6])制备还原响应性的纳米囊泡。这种纳米囊泡负载阿霉素后通过细胞高选择性的内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在肿瘤细胞的GSH还原性环境下二硫键裂解致使纳米囊泡解体从而迅速释放阿霉素。

2.3还原响应性的纳米中空微球聚合物中空微球在结构上类似于囊泡,但是中空微球并非由嵌段共聚合物制得,而是用层层自组装(LBL)技术制得。还原响应的中空微球是用生物可降解的且带有二硫键的聚合物材料作为球壳,内部负载多肽和蛋白类药物。当在细胞内的还原条件下,壳层二硫键裂解释放药物[30]。Chong等[31]通过LBL技术构建了聚丙烯酸(PM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ON)二硫偶联的中空微球,壁厚由聚丙烯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投料比决定。当在细胞还原条件下,二硫键交联的壳层随二硫键的裂解而层层地脱落,从而释放药物。Shu等[32]报道采用LBL技术合成了一种梯级交联的具有还原响应和pH响应的纳米中空微球。先用β-环糊精修饰的硅球吸附胱氨酸交联的壳聚糖或巯基修饰葡聚糖形成壳层,再用氢氟酸去掉硅核,牛血清蛋白则留在β-环糊精的空腔里面。这种微球粒径分布在90~120nm,能被细胞膜内吞,在细胞内还原环境下脱除外壳,释放牛血清蛋白。

2.4还原响应性的脂质体脂质体具有两亲性,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具有以下主要特点:溶解性增强、毒性降低、靶向性增强以及缓释作用增加。因此,如用脂质体将对正常细胞有毒性的抗癌药物包封后,可明显降低药物的毒性[33]。还原响应性的脂质体是由二硫键连结两亲性物质构成的[34]。包裹疏水性药物后,在细胞还原性物质下(如DTT或GSH)断裂二硫键快速释放药物。Maeda等[35]先用3-(2-吡啶二巯基)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SPDP)处理过的二油酰基磷酰基乙醇胺(DOPE)和巯基化的单甲醚聚乙二醇(mPEG-SH)通过二硫键交换反应合成了mPEG-SS-DOPE,再在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缓冲溶液中及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的存在下合成了一种含有二硫键的脂质体(mPEG-SS-liposomes),该脂质体在HEPES缓冲溶液中和精氨酸八聚体(R8)结合生成了一种还原响应型的脂质体(mPEG-S-S-R8-liposomes),经过动态光散射测定其粒径在100nm左右。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在10mmol·L1GSH条件下,4h后可检测到100%A431肿瘤细胞内吞的钙黄绿素发出的荧光。该类脂质体对药物的包封率最高,且毒副作用最小。该脂质体的结构示意图见图6(根据文献[35]重绘)。

3还原响应型药物载体在基因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基因治疗是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病毒学等学科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将人或动物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转入人体靶细胞内表达,以纠正基因缺陷或发挥治疗作用。基因治疗的一个关键技术是基因传递载体的设计。非病毒的还原响应型聚合物载体具有低毒、低免疫原性、能携带大量DNA分子、易大量生产和费用低廉等特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36]。

3.1基于静电作用的还原响应型基因传递系统聚乙烯亚胺(PEI)是目前在基因给药载体领域非病毒载体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高分子载体,它价格低廉、体内外转染效率较高。PEI单体中含有两个碳原子和1个氮原子,分枝状的PEI分子中可含有伯胺、仲胺和叔胺,每个胺都可以质子化,从而带上大量的正电荷,通过静电作用包裹DNA或siRNA。与二硫键形成的分枝状和线型的PEI包裹DNA后,在靶细胞中的GSH还原下,随着二硫键断裂而分散,从而释放DNA[37]。这种载体在细胞外稳定性较好,但高分子量的PEI毒性较大,若用PEG、PCL、壳聚糖等修饰PEI,既降低了毒性又增加了其转染效率[38]。还原响应的枝化和线型PEI见图7(根据文献[39]绘制)。

PEIOu等[40]用N,N''''-二丙烯酰胱胺(CBA)分别与精胺(SP)、三乙烯四胺(TETA)、N,N''''-双(2-氨乙基)丙三胺(AEPD)、N,N''''-双(2-氨乙基)乙二胺(APED)等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二硫键的聚合物,研究发现聚合链的长度并不影响基因的转染效率,该聚合物比枝状的聚乙烯亚胺具有更高的质子化程度,更低的细胞毒性、更强的细胞靶向性。

Kim等[41]发现用精氨酸接枝的聚二硫胺能与质粒DNA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小于200nm的纳米粒,通过奎宁处理后发现其转染效率并没有改变,这说明不是由于精氨酸的接枝增加了该载体的细胞膜穿透能力,而是增加了核定向能力。Waite等[42]利用RGD肽作为药物靶向配体的性质,研究用聚酰胺(PAMA)、RGD肽的偶联物(PAMA-SS-RGD)和siRNA形成复合物来运载目的基因,既消除了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又提高了siRNA的传递作用。

3.2基于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双重作用的还原响应型基因传递系统基于静电作用的基因传递系统虽然易于细胞内在化、从内涵体逃逸、保护DNA免受DNA酶的降解,但是强烈的静电作用限制了基因进入细胞核后从复合物中释放,基于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双重作用的还原响应基因传递系统在一定程度解决了这个问题。Kim等[43]用巯基化的聚乙二醇(mPEG-SH,Mr=500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iRNA经SPDP处理后的2-吡啶基二硫siRNA合成了siRNA-SS-PEG的偶联物,该偶联物和PEI组装成的聚电解质复合物胶束(PEC)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iRNA降解酶存在下表现良好的稳定性,而在细胞内GSH的还原下能够迅速释放携带的siRNA。这类载体综合了PEI的高转染性和PEG的低毒性,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PEG和siRNA的偶联物合成路线图见图8(根据文献[43]重绘)。

4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手段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实现药物体内靶向定位,降低毒副作用一直是药物载体领域研究的重点。以还原响应型药物载体为代表的可控的缓释智能药物载体以其高效释放药物、毒副作用小和生物可降解的优点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释放和可控程度是这一体系的关键。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药物载体仍存在研制成本高、包封率低、适用范围窄、临床应用率不高等问题。今后的研究方向应是进一步提高药物载体的可控程度、提高载药性、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生物降解能力及靶向定位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原响应型等智能型药物载体将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人类征服疾病的有力武器。

被举报文档标题:还原型药物载体研究进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yjxlw/59891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