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管理现状(3篇)范文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管理现状(3篇)范文

时间:2022-02-21 10:59:36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管理现状(3篇)

第一篇:个性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4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对照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后焦虑评分为(43.69±3.01)分、抑郁评分为(52.20±4.1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的焦虑评分(57.88±4.17)分、抑郁评分(58.56±3.09)分(P<0.05)。观察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后的症状自评量表情况较对照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优(P<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有利于患者负面情绪的缓解,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促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改善其预后,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理状态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终末阶段的一种表现,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1]。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较长,加之老年患者多数伴有心理脆弱的特点,导致患者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不利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2]。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状态意义重大。本研究主要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4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NICE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2010年)中心力衰竭标准,排除神经障碍、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观察组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61~90岁,平均年龄为(68.52±7.26)岁;心功能Ⅰ级患者6例,心功能Ⅱ级患者23例,心功能Ⅲ级患者34例,心功能Ⅳ级患者7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为(68.99±7.10)岁;心功能Ⅰ级患者8例,心功能Ⅱ级患者21例,心功能Ⅲ级患者33例,心功能Ⅳ级患者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及医嘱,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首先建立个性化护理小组,小组中的护理人员均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全面的专业知识,个性化护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个性化心理护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详细疾病史进行询问,并加强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的观察,评估患者的知识水平及身心状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根据不同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科学的、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尽量帮助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缓解不良心理,将患者的不良刺激降低至最低,从而促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

(2)个性化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详细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介绍治疗的环境。同时,应保证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房环境的舒适及整洁,使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处于舒适的状态接受治疗。

(3)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护理服务时,护理人员应尽量做到快速、准确、有序,从而增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安全感及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若患者存在疾病相关的疑问,护理人员应尽量耐心、亲切地解答患者,充分尊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接受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4)个性化健康教育。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因为病情反复、长期治疗等原因而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积极给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治疗措施、注意事项及疾病复发的预防措施等[5],提高患者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知识的了解程度,促进患者治疗配合程度的提高。护理人员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护理服务时,还应保持亲切的态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慢性心力衰竭情况及身体状态,科学地为患者制定运动及饮食的方案,促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更好地康复。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SAS)、抑郁(SDS)[6]情况进行比较。SAS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焦虑越严重,SDS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越严重。同时,比较两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后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SCL-90)[7]情况,主要包括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的内容,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相关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比较,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护理后焦虑评分为(43.69±3.01)分,抑郁评分为(52.20±4.1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的焦虑评分(57.88±4.17)分、抑郁评分(58.56±3.0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后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发作时,若病情较为严重,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情况,因此,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悲观绝望及缺乏自信的情况。同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程较长,患者接受治疗的费用较大,从而加重了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导致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不良的心理会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造成不良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不良的心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有利于促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工作,以提高慢性心理衰竭治疗的效果。个性化护理可以对人文的特征予以体现,其对个体特征及个性的重视程度较高,可以将患者的个性特征及治疗工作相结合,为患者提供贴切、灵活的护理服务。

个性化心理护理利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心理的缓解,促进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及护理工作;个性化环境护理可以促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好地了解治疗的环境,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利于增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接受治疗;个性化健康教育可以增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疾病及疾病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得患者积极接受治疗,促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恢复;家庭社会支持可帮助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缓解无助感及孤独感,对其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缓解,从而积极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以利于疾病的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个性化护理的观察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抑郁情况及症状自评量表情况均较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个性化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况中的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可较好地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改善,促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保持积极的状态接受疾病治疗,更好地配合医疗人员的护理及治疗工作,从而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因此,个性化护理值得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项颖卿,罗萍,章国良,等.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307-308.

[2]刘开燕,高红.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5):220.

[3]唐玲,郑斌,李德蓉,等.心理护理干预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41(2):105-106.

[4]彭小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7):105.

[5]庞玉华,杨艳.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35(20):120-123.

[6]王恒娟.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192-193.

[7]刘辉,郑豫珍,杨丽萍,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61-1066.

[8]戴晖,武卫民,王玉娟,等.强化护理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6):656-658.

[9]秦玉霞,李惠萍,韦学萍,等.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1):2517-2520.

[10]钱海兰,王君俏,缪爱凤,等.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水平及其照顾者疾病管理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47-450.

[11]毕艳玲.个性化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1):328.

作者:孙瑾 单位:西安市第五医院风湿免疫科七病区

第二篇: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手法降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h出入量记录的缺陷率。方法依据品管圈原则与概念,执行品管圈的方法,查检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h出入量记录存在问题,根据80/20法则确立改善重点,计算目标值,经圈员脑力激荡分析原因及找出要因,根据三现原则进行真因验证;并拟定改善对策,主要对策有:提供出入量的提示牌,设计出入量记录流程图,设计出入量记录表单,提供充足称量工具,制定符合本病区的食物含水量表等。结果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h出入量缺陷率实施前为47%,对策实施后降至15%,圈员能力得到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缺陷率,为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品管圈;老年患者;慢性心力衰竭;24h出入量

24h出入量,即24h出入液量,是指将患者24h内的摄入液量与排出液量准确详细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为临床医生了解病情,协助诊断,决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临床护理医疗活动中,记录24h出入量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护理工作。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患者中尤其常见,其发生率从65岁的2%~3%升高至80岁以上的大于80%。监测24h出入量又是了解钠水摄入和体液平衡的重要方法[2],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辅助措施,准确了解患者钠水摄入情况可以及时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情恶化。有文献报道,临床记录出入量常常存在护理人员对出入量记录重要性的认识不深,责任心不强、未按要求及时总结出入量、存在少记、漏记、多记等问题,实入量与余量问题,总结时少算、误算,出入量记录资料来源(除特护外)部分或完全依靠患者家属提供,对粪便、呕吐物、汗液、引流液及伤口渗出液中出量的计算及记录是薄弱环节。患者及家属对出入量记录不够重视,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容器无刻度,使用不准确的评估量具,仅凭主观估计记录出入量,对患者各种饮食水量的计算缺乏科学标准,出入量记录表格的应用不合理。依据我病区自查自检过程中,发现出入量液体的评估与记录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h出入量记录存在的缺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组圈与一般资料

本圈成立时间是2013年9月,圈名:优乐士圈,意义:乐士与nurse谐音,译为“快乐的护士”,寓意本圈是一个白衣天使团队;“优”字凸显本圈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传递着爱心和快乐;乐在当下,把工作当享受,你就会竭尽全力;把生活当乐趣,你就会满怀信心;享受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全体圈员年龄(28.7±0.6)岁;学历:研究生1名,本科7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5名,护士1名。全体圈员热情参与,团结互助,积极向上,平均每月开会1~2次,形式多样,充分发挥圈员的潜能。本圈于2013年9月开展第1期主题活动: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对药物知识的知晓率。本次活动为第2期,从2015年1—6月截止。本病区床位数24张,护士10名,床护比为1∶0.4。主要收治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约25例/月,将2015年1月1日—2月28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记录24h出入量作为实施前对象,入选患者共计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75.6±0.8)岁,文化程度:高中1例,中专3例,大专1例,大学10例;2015年3月1日—4月31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记录24h出入量作为后对象,入选患者共计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77.1±0.8)岁,文化程度:高中2例,中专4例,大专4例,大学5例;入选标准为年龄≥65岁、慢性心功能不全、意识清楚,排除老年痴呆、老年精神病患者、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文盲者。

1.2方法

1.2.1主题选定

经全体圈员根据重要性、迫切性、上级重视、圈能力对不同的主题给予评分(根据最高为5分、普通为3分、最低为1分的原则),确定本期活动主题为“降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h出入量记录的缺陷率”。并确定本期的圈能力为83%。圈能力数据来源:在主题选定时,此项主题活动圈能力为29分,共7名圈员参与评分,均分为4.14分,以满分5分为圈能力为100%折算后得出。

1.2.2计划拟定

使用Excel表制定本圈活动计划进度表(甘特表)。按照计划阶段(P)占总时间的30%,实施阶段(D)占40%,检查阶段(C)占20%,处置阶段(A)占10%进行计划的拟定。(1)第1—第7周主题选定和拟定活动计划(甘特图和脑力激荡),设定目标、原因分析和拟定对策(条形图、鱼骨图、脑力激荡)。(2)第8—第17周改善问题、对策实施(PDCA)。(3)第18—第22周成果检查确定效果(柏拉图和雷达图)。(4)第23—第24周巩固措施使其标准化(制定标准)、资料整理,研讨与改进(脑力激荡)。要求圈员分时间按计划进行,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1.2.3现况把握

根据圈员的头脑风暴及文献查阅后,决议从评估、记录、计算、时间节点4个条目进行查检,设计调查表观察2015年1月12日—2月17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记录24h出入量,每例患者按照以上4个条目进行查检,因此得出60个条目为样本数,即为分母,其中记录缺陷条目为28个,因此得出:缺陷率为47%,即为现况值。统计出15个缺陷条目(54%)评估数值误差,8个缺陷条目(28%)记录不准确,3个缺陷条目(11%)总量计算错误,2个缺陷条目(7%)记录时间节点不准。汇总查检结果,绘制柏拉图,依据80/20法则,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h出入量记录缺陷主要集中在“评估数值误差”和“记录不准确”上,占累计百分比的82%,即改善重点。

1.2.4目标确定

根据目标值计算公式: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4],计算出目标值=47%-47%×83%×82%=15%。

1.2.5解析

全体圈员针对问题点运用人员、设备、方法、环境,通过头脑风暴法查找改善重点(评估数值误差、记录不准确)的原因,并绘制鱼骨图;根据80/20法则,8名圈成员,6名圈员通过举手表决法找出要因,评估差值误差的要因有:含水量评估表不全面、无细化的记录单、依赖患者和/或家属评估、称重的器具不足、依从性差、宣教效果低;记录不准确的要因有:输液记录方法不准确、鼻饲记录方法不准确、缺少提醒设备、无流程及标准、不重视、工作能力不足。根据圈选出的要因,设计查检表,依据“三现”原则进行真因验,(1)评估差值误差的真因验证有:15个条目(31%)是含水量评估表不全面,15个条目(31%)是无细化的记录单,10个条目(21%)是依赖患者和/或家属评估,4个条目(8%)是称重的器具不足,2个条目(4%)是依从性差,2个条目(4%)是宣教效果低。(2)记录不准确的真因验证有:8个条目(29%)是输液记录方法不准确,8个条目(29%)是鼻饲记录方法不准确,5个条目(18%)是缺少提醒设备,4个条目(15%)是无流程及标准,1个条目(4%)是不重视,1个条目(4%)是工作能力不足。绘制柏拉图,80/20法则,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记录24h出入量时出现评估差值误差的真因是:含水量表不全面、无细化的出入量记录单、依赖患者和家属评估;记录不准确的真因为:输液记录方法不准确,鼻饲液记录方法不准确,缺乏提示装置,作为对策拟订的重点。

1.2.6对策拟定

依据真因,对评估数值误差、记录不准确这2项问题点进行讨论对策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提出对策,依据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以评价法进行打分评价。评价方式:优5分,可3分,差1分,圈员共8名,1名产假,实际参与打分7名,总分105分,以80/20定律84分以上为实行对策,共圈选出11个对策,分别为:设计详细的分类记录表,制定科室常用食物含水量表,制作记录出入量标准流程,输液每袋单次记录,全部由护士评估含水量,制作出入量提示牌挂于架上,采用累计记录方式,对于固体与水的混合食物,只记录水的量、家属和陪护者只记录食物的重量、封管液及水剂药液的量记录在内、鼻饲泵固定时间节点记录。

1.2.7对策实施与检讨

制定计划并运用PDCA方法改进措施。

1.2.7.1“评估数值误差”改进方案

(1)完善食物含水量评估表(2015年3月16—22日):改进前是病区有食物含水量表,但不完善,其中的食物(油条、面团等)也不是病区常用,护士使用率不高;改进后由圈长负责,组织圈员负责通过查看病区订餐菜谱(病区患者80%以上在科室订餐)及对患者的咨询,调研科室内现有的记录出入量评估含水量的量表的内容及使用情况,同时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出病区常用食物(烧饼、煮蛋、梅干菜包等)含水量的评估量表,2015年3月28日将食物含水量评估表印刷为B5纸张大小并封塑,提供给病区护士使用。

(2)设计出入量记录单(2015年3月26—27日):改进前发放给患者的记录单只有入量与出量记录;全体圈员经头脑风暴设计出改进后的出入量记录表单,入量包含(口服、鼻饲、治疗入量,其他)运用叠加累积法结算总入量,出量包含(尿、大便、呕吐/汗液、胃肠减压/各种引流、气管切开渗出液),运用叠加累积法结算总出量,提交护士长及病区1名副主任医生审核修订。终稿设计记录单提供给患者或其家属使用,并解释使用的注意事项及要点。

(3)评估固体类食物的含水量:改进前是由家属及患者大概估算食物的含水量并记录,护士不参与或极少参与评估,改进后提供给患者或家属2个电子秤,1个称食物,1个称排泄物,食物只称记录净重,然后由护士对照食物含水量评估表计算出液体量。通过食物含水量评估表及称具的使用提高了入量的准确率。完成床边记录食物的含水量的评估工作转变为家属及患者只记录食物的重量由护士完成评估含水量,家属或患者自行评估率66.7%下降至0。对于细化的出入量记录单的使用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评估数值误差缺陷由15例次下降至4例次。以上措施判定为有效,纳入标准工作化流程中。

1.2.7.2“记录不准确”改进方案

(1)改革输液记录方法(2015年3月16—22日):改进前输液记录由夜班护士在进行总结时,1人根据医嘱总结输液总量,对于是否有未输注完的液体或临时停用的液体不甚清楚,且增加计算错误的概率;改进后输液每袋单次记录,水剂药量加入总量,记录于床边明细记录单内;封管液记录明细;对于3L袋或临时停止医嘱的输液残量用量杯测量后减去,输液记录方法执行率为100%。

(2)改进前鼻饲液记录方法:持续泵入者,夜班护士在进行总结时,根据医嘱的量记录入总量,对于实际进入患者体内的量及抽取的胃残量记录不准确;分次注入者,将溶质和溶液混合后记录量,导致记录不准确。改进后鼻饲记录方法;鼻饲泵入的患者由白班护士16:00对鼻饲泵进行清零,将总量记录于床边明细单内,夜班护士7:00对鼻饲泵再次清零一并记录总量;鼻饲注食的患者,记录溶质的内容由原先的溶质加水后的全部记录改为只记录水量;抽出胃残量,丢弃时减去,有剩余量用量杯测量后减去,鼻饲液记录方法执行率为100%。

(3)制作出入量记录的提示牌(2015年3月16—22日):改进前医院没有提示牌或标识牌,需要记录出入量的患者写在治疗室的白板之上,护士不能随时看到或想起该患者需要记录出入量,存在忘记记录、漏记录的情况,对记录出入量的数值准确性有缺陷,改进后,由圈长负责设计长8.5cm、宽5.5cm长方形标牌,红底白字为“记24h出入量”。

(4)改进前所有记录采用单次累计记录的方法每天计算2次,16:00,次晨7:00,由护士进行小结和总结,数据多,夜班计算耗时较多,出入量记录患者多的时候夜班护士来不及工作,影响工作效率,且容易计算错误;改进后由原先的夜班护士根据医嘱1人统计,改为责任护士每换一袋输液时及时记录在床旁细化的出入量记录单上,采用累计叠加记录法。医嘱开立,责任护士将提示牌悬挂于输液架上,打印出入量记录单,提供电子秤、量具,以便于每一位护士不会遗忘,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入量的准确率。记录不准确缺陷由8例次下降到3例次。以上措施判定为有效,纳入标准工作化流程中。

1.2.8效果确认

运用品管圈手法后,观察2015年5月18日—6月14日,15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24h出入量记录缺陷,圈员再次从评估、记录、计算、时间节点4个条目进行查检,共60个条目分析其缺陷的原因。统计出缺陷条目为9个,其中4个条目评估数值误差、3个条目记录不准确、1个条目总量计算错误、1个条目记录时间节点不准确情况。缺陷率为15.0%。目标达成率为99.7%,进步率68.0%。1.2.9标准化流程上述判定为有效的改进对策,纳入标准工作化流程中。

2讨论

《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水肿明显者应严格监管出入量,无明显低血容量因素(大出血、严重脱水、大汗淋漓等)者,每天摄入液体量一般宜在1500mL以内,不要超过2000mL。保持每天出入量负平衡约500mL,如肺淤血、水肿明显消退,应减少水负平衡量,逐渐过渡到出入量大体平衡。可以看出记录24h出入量对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的重要性,准确、实时地统计出入量,能够为补液提供客观依据。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此项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医生对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持质疑态度,我病区应用品管圈手法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发生问题的原因,并应用PDCA的方法进行改进,降低了24h出入量记录的缺陷,不仅使患者获益,同时可以提高医生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通过制定适合病区使用的食物含水量表,使护士在进行评估时有据可依。抛弃传统的记录单,设计合理科学便捷的护理记录表单,放置在患者床边,通过宣教,告知其重要性及患者需要记录的内容,依据表单追踪错记、漏记的现象,实时质量监控,不同形式的护理记录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包括护理质量和对患者的影响;由于采用了累计叠加记录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护士统计出入量数据的准确性,减少了计算错误,还缩短了夜班护士计算总量时的耗时,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与于江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规范、醒目的出入量护理标识除了对护理人员有提醒作用,对患者及家属也是一种温馨提示,使其愿意自觉遵守并配合,有利于建立互动的护患关系。提供电子秤、量杯、尿壶等,采用标准化的量具,使称重流程更细化、更合理。在要求护士进行评估并参与记录的过程中,提高了护士对于记录出入量的重视程度,而又不是让患者或家属完全不参与,给予一定的任务,使其感受到记录出入量是与自己疾病息息相关的事情,提高其关注度,调动参与治疗及护理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了护患正向配合的效果。通过统一输液、鼻饲的记录方法及时间节点,护理人员有了同质化的标准,不再是个人按照自己的习惯或经验进行记录,使记录不准确的情况大大下降,起到了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作用。所有有效的措施最终均纳入了标准流程并进行持续质量监控,项目完成后每季度监控1次的数据显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记录24h出入量的缺陷率波动15%~17%的可控范围,达到了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本病区通过品管圈手法降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4h出入量记录缺陷,并不是护士长进行独自的策略改进和新制度的强行颁发,而是通过全体圈员(责任护士占绝大部分)自发地集中在一起,通过品管圈的应用寻找主要要因,制定目标值,利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PDCA的方式循环地解决问题,并利用数据反馈效果。全体圈员自己协商制定改善策略,自己实施运行,在品管圈管理活动中体会到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圈员们创新性、科研性并提升整个团体的凝聚力和合作力。最终品管圈活动作为实施护理质量改进的一种方法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当然在开展此次的品管圈活动还存在不足之处,如食物的含水量评估表中食物的种类没有全覆盖,后续不断与营养膳食科沟通协调,对完善含水量表的内容进一步探讨。此次品管圈活动的顺利完成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品质管理中,应着眼于宽度、广度和深度三方面,着手于推广应用,并做到动态、持续地实施、评价、反馈、再实施、再评价循环,不断对护理质量改进和提高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曾立霞,廖浩,杨明.出入量差值动态观察与患者急性左心衰发生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11).

[2]吕晓春,赵新娜,靳立琼.体重出入量监测指导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2).

[3]张晓雪,田芸.液体出入量记录缺陷分析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

[4]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5]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8.

[6]于江,胡怀宁,杨爱玲,等.累计叠加式记录24h出入量对CCU护士工作效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32-34.

[7]向邱,徐素琴,张子云.品管圈活动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2).

[8]赵庆华,肖明朝,刘捷,魏华.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4,29(6).

作者:黄梅,夏丽莉,刘滢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三篇: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及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年龄>60岁、有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108例为研究组,老年健康体检者53例作为对照组。入组后抽血测定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sST2、心肌肌钙蛋白(cTn)I2、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8h内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sST2在心力衰竭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1.2±15.3)vs(12.5±9.8)μg/L,P<0.05〕,不同心功能级别之间sST2浓度差异显著(F=48.63,P<0.01);研究组中sST2和NT-proBNP明显正相关(r=0.631,P<0.05);sST2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负相关(r=-0.682,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sST2明显升高,且随NYHA分级升高有上升趋势,是评价老年心功能较为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关键词]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慢性心力衰竭;N末端脑钠肽前体;左心室射血分数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其猝死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1〕。近年来B型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广为应用的生物学指标,然其影响因素较多,如年龄、性别、肾功能等〔2~4〕;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反映心肌收缩功能的“金”指标,但受技术条件的局限,难以实时对其进行急诊床旁检查。近年有研究提示,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预后密切相关〔5,6〕,本文通过初步研究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血清sST2水平变化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08例作研究组,包括心肌梗死18例、冠心病40例、高血压心脏病32例、肺心病13例和心肌病5例等造成的心力衰竭。其中男46例,女62例;年龄65~92〔平均(73±14)〕岁。心功能分级采用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将心功能分Ⅰ~Ⅳ级,其中心功能Ⅰ级28例,Ⅱ级22例,Ⅲ级32例,Ⅳ级26例。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按NYHA的判定标准,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有呼吸困难、疲乏等临床症状,胸片和心动图异常,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左室射血指数(LVEF)<45%;排除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和非心源性肝硬化等疾病,且未接受相关的外科性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选取老年健康体检者53例作为对照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65~80〔平均(70±10)〕岁。对照组纳入标准:经体检、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和肝功能、肾功能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排除严重感染、代谢紊乱、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甲状腺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等。

1.2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当日抽血检查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2、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常规,完善胸X线片等。收集血液标本5ml后4℃低温保存不超过24h,1000r/min离心15min后取上清,-80℃冷冻保存。采用R&D公司ELISA试剂盒测定标本sST2浓度。

1.3心脏超声检查

彩色超声心动仪为西门子AcusonX300,探头频率为3.3MHz。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q检验、χ2检验、Pearson及Spearman相关分析。

2结果

2.1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血清sST2与心力衰竭分级的关系

心功能分级4组之间sST2浓度有明显差异(F=48.63,P<0.01),显示sST2浓度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而增加。

2.3血清sST2与LVEF和NT-proBNP相关性

sST2和LVEF符合正态分布,NT-proBNP不符合正态分布;对3种指标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发现sST2和NT-proBNP有明显正相关性(r=0.631,P<0.05);sST2和LVEF表现出明显负相关性(r=-0.682,P<0.05);NT-proBNP和LVEF也有明显负相关性(r=-0.467,P<0.05)。

2.4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sST2、cTnI2、肌红蛋白(MYO)、CK-MB测定的比较经方差分析,cTnI2在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9.02,P=0.162);CK-MB在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Ⅲ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2.59,P=0.061);MYO在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5.073,P=0.107)。

3讨论

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X线检查等)以及对治疗的反应进行综合诊断。但这些缺乏特异性,且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操作。既往研究表明,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时升高,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然其影响因素较多,尤其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特异性较差。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在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sST2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强烈相关,且不受肾功能影响。血清SST2由机械应力诱导心肌细胞产生的,其有阻断IL-33的抗心肌肥大和抗心肌纤维化、抗动脉硬化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说明血清sST2水平能够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临床医生对Ⅲ、Ⅳ级心力衰竭诊断并不困难,但由于Ⅰ、Ⅱ级心力衰竭的病人并非有明显症状,而且主诉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因而有时会出现与客观实际不符的情况,特别是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心功能已经下降自己却没有异常感觉,这给医生正确判断带来一定困难。我们发现,一些无症状甚至LVEF并不降低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ST2水平有的也显著升高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仿。

血清sST2的检测可能有助于发现早期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从而提高心衰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近年来,BNP作为一个良好的临床生化指标在临床评价心力衰竭或心功能状态方面已广为应用。sST2与NT-proBNP相关性分析研究众说纷纭,结果不一,这可能与研究对象及采集标本时间段不同有关。我们在同一时间点检测发病24h内患者sST2和NT-proBNP的水平,结果显示sST2与NT-proBNP有明显正相关。而且两者均与LVEF值明显相关,提示sST2可能会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评价心功能状态的良好生物学指标。有文献报道,联合检测cTnI2和NT-proBNP可以作为评价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最近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时cT-nI、MYO、CK-MB一般不升高,其升高病例与长期心肌进行性损伤、预后不良有关。

本文结果显示,cTnI2在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CK-MB在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Ⅲ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MYO在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MYO是反映心肌损伤最早的生物标志物,在心肌损伤1.5h即释放入血,12~24h恢复,其检测窗口期很短,仅适用于AMI的早期诊断;cTnI2、CK-MB在心血管病早期虽然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不强。因此,在诊断心力衰竭方面,sST2比cTnI、MYO、CK-MB更具临床意义。

4参考文献

[1]蹇在金.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诊断〔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2):156-8.

[2]史晓敏,徐国宾,夏铁安,等.人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原参考值调查〔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5;4(4):291-5.

[3]刘红,汪芳,黄一玲,等.健康人群血清NT-proBNP浓度水平评估〔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3):287-9.

[4]龙云霞,李香.青岛市表面健康人群N-端B型钠尿肽参考范围调查研究〔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19(4):61-2.

作者:韩荣丽;张焱;薛红梅;夏芳;石一夫;梁洁;刘宗芳 单位:上海市大华医院心内科

被举报文档标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管理现状(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xlsjlw/70248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