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现状调查范文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现状调查范文

时间:2022-06-02 03:15:01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现状调查

一、结果与分析

1.现行临床专业本科医学课程满意度的调查。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和教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人文课程的满意度是不高的。16%的学生对课程设置是满意的,46%的学生对课程设置比较满意,3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的满意度结果分析满意的原因在于课程设置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与学生结果相差不大,也有40%的老师选择了不合理。按照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正常生理功能→生物致病因素→病理变化→药物作用原理等顺序依次进行教学,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及人社会性,不能解决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导致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看病时只能从生物医学观点对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只注重病人的症状、体征、诊断及药物治疗,忽视了社会心理因素。为了适应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课程急需改变,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设置课程。对于现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这个问题学生和老师的观点有些差异,有42%的学生和48%的老师对现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是不满意的,只有30%左右的师生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原因在于一直以来,我校教学大多沿用过去的“一切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授课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医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基本上以灌输、说教、模拟、验证为主,而其他的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较少。进一步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我校教师缺乏新教学方法的相关学习。究其原因,无论基础医学教育的老师还是临床的教师都没有受过教育学的相关培训,并且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医疗工作,对教学的投入有限,导致他们对医学领域新的教学方法不熟悉,甚至有的很陌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我国教育方式一直延续着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全部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学习是不现实的,学生也愿意接受重点突出的讲授法去应付考试。对于各门课程考核方式问题学生和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有42%的学生和45%的老师对现行临床专业本科各门课程考核方式是不满意的。很久以来,学校考试内容过多偏重学业成绩,特别是对书本学科知识的记忆,忽略了评价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人文素养、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会融会贯通,轻视人文科学素养。而且,测试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性,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对于开设的人文课程学生和老师的观点相差不大,有40%的学生和43%的老师对现行临床专业本科开设的人文课程是不满意的。不满意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问题一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门数少、学时少,通过统计得出,泸州医学院其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为8%,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学时与国外院校相比明显偏少;常以“两课”代替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即使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也呈现随意性、散在性,未形成符合校情的完整的体系。随着人文关怀精神在各个方面的倡导,以及我国近几年所凸显的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2.现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课程合理性的调查。从统计结果来看,63%的学生和65%的老师认为课程前后衔接比较合理,如果基础课程内容没有学习,随后的临床课程也将无法理解。也有近40%的老师以及学生认为前后衔接不合理。主要原因在于我校设置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学科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在内容安排上往往会过多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严谨性和独立性,但同时就忽视了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从而导致知识衔接不够,内容重复、交叉,也浪费课时,加剧有限的学时与急增的知识间的矛盾,使得对新学科、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介绍不够,因此整合教学内容势在必行。3.现行临床专业本科医学各门课程实验课安排是否合适。65%的学生和67%的老师认为课程计划中实验课安排偏少,18%的学生和15%的老师认为安排合理,只有极少数的师生认为偏多。同时作者通过统计《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中66所高校课程设置计划,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1∶0.31~l∶0.74,院校间差异比较大,部属重点院校基本在1∶0.6以上,一般院校1∶0.31~0.74,平均l∶0.48。统计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为1∶0.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医学院校受到经费投入的影响,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也较为落后。

二、建议和对策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课程目标。均衡配置卫生资源是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地方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之提供充足医学人才资源的重任[1]。泸州医学院地处西南地区,是一所省属教学型高等医学院校,也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原则设置课程,以培养服务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就需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吸取国外和其他综合性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积极探索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构以改革过去单一的医学生物学课程体系。特别是研究开发综合性课程,如整合、以问题为基础、以社区为基础等医学课程体系结构,努力使我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多样化,为实现总体的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服务。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基础实验教学模式。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指导思想进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改革实践课程体系、内容整合及教学方法时,既要注重对学生“三基”的培养,又要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提高综合素质;实验除开设必需的经典实验外,还需增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化人文教育。在以专业课程为主体的同时,必须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行为学、哲学、文学、史学等,以及与医学关系密切的某些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逻辑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从而形成完整、系统、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运用人文科学的知识去关心、医治病人,才能获得病人的信任,获取重要的病史资料,让病人配合好,达到良好的医治效果。由此可见,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关系,使两类课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4.加强教学手段改革,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学校需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配套设施建设,如:建立多媒体教室,使得教师利用CAI课件能在十分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信息量;加强图书馆或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方便教师和学生查阅资料等。同时可通过立项方式资助学校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评价方式。首先,更新师生的考试观念。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前,教师要明确考试的功能,认识到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形成科学的考试观[2]。其次,建立形成性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性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如记分作业、教学实践活动、课堂学习、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笔记等形式,同时兼顾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考核。

作者:叶迎春许希燕汤军单位:泸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现状调查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