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护理人员针刺伤调查及策略范文

护理人员针刺伤调查及策略范文

时间:2022-02-24 03:08:02

护理人员针刺伤调查及策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于2002年1月随机抽取该院护理人员343名。年龄18~53岁,平均31.2岁。护士104名,护师137名,主管护师100名,副主任护师2名。护士长24名,科护士长3名。

1.2调查方法采用调查小组成员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第1部分为护士个人资料,如年龄、职称、职务等。第2部分为护理人员在2001年里被针刺伤的情况。包括被针刺伤时的操作环节:(1)在收集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品时(收废弃针)。(2)在毁形、浸泡使用后的针头时(毁形浸泡)。(3)在取下注射器或输液器上的针头时(取下针头)。(4)用双手将针头重新套入针帽时(重套针帽)。(5)在拔针时(拔针时)。(6)在吸取药液、配药加药时(加药时)。(7)在其他情况时(其他)。答案均填写实际被刺次数。第3部分为了解护士在被刺伤后对伤口的处理措施。第4部分为调查护士对有效避免尖锐物刺伤方法的态度(1=希望了解,2=说不清楚,3=不需要了解)。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43份,有效回收率98%。

1.3统计方法数据录入到计算机,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同操作环节针刺伤的构成情况2001年该院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共计1704人次,其中,收废弃针时421人次被刺伤,毁形、浸泡针头时291人次被刺伤,取下针头时204人次被刺伤,重套针帽时152人次被刺伤,拔针时289人次被刺伤,加药时239人次被刺伤,其他情况下被刺伤的有108人次(其中包括手术室6人共33次被缝合针刺伤和产房7人12次被缝合针刺伤)。注射以后的针头处理(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所至针头刺伤合计1068人次,占刺伤总数62.68%。对343名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被针刺伤时的具体操作环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在收集废弃针头时被刺伤及在拔针时被刺伤。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和差异显著性。

2.2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被针刺伤操作环节评价比较将被调查者按所在科室划分,进行科室对操作环节影响分析。结果不同科室护理人员除取下针头时被刺伤的情况无差异外,其余6种刺伤原因均为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或差异显著性。

2.3不同职称护理人员被针刺伤频数分布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频数分布见。检验结果:P<0.01。表明不同职称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情况存在差异高度显著性。行不同职称组间的两两比较:护士组与护师组比较,χ2=13.50,P=0.00;护士组与主管护师及以上人员组比较,χ2=7.05,P=0.07;护师组与主管护师及以上人员组比较,χ2=10.21,P=0.02;表明护师组与护士组和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人员组针刺伤存在差异高度显著性或差异显著性。

2.4被针刺伤护理人员对伤口的处理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均采取了一般的消毒措施。

2.5被针刺伤护理人员采取预防血源性感染措施经统计,在305名护理人员中,采取预防血源性感染措施情况为:查血(肝功能、乙肝三项)者20人,占6.56%;注射乙肝疫苗者26人,占8.52%;查血(肝功能、乙肝三项)+定期复查者6人,占1.96%;定期复查者有2人,占0.66%。未采取措施者有251人,占82.30%。

2.6护理人员对避免针刺伤知识的需求调查统计被针刺伤护理人员对避免针刺伤知识的需求情况,结果:298名护理人员需要有关此方面的知识,占97.7%;有5人说不清楚,占1.64%;2人不需要,占0.66%。

3讨论

3.1护理人员应主动增强针刺伤防护意识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体液经伤口感染操作者,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美国国立职业安全和健康研究所(NIOSH)提供:美国每年大约有600000到800000专业人员被针头刺伤,通过血液传播引起严重的或者潜在的致命感染,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4]。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医院工作人员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险性接触,如经皮肤接触[5]。由可见,在2001年里未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仅38名,占护理人员总数11.08%,而88.92%的护理人员均受到不同频率的针刺伤害。在针刺伤者中,有近半数护师职称的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频率≥5次,统计分析表明,护师组针刺伤率高于护士组和主管护师及以上人员。表明,护理职称因素对部分操作环节中发生针刺伤的影响不同:收废弃针和拔针时的针刺伤发生情况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护师组的均分明显高于护士组和主管护师及以上人员组。可见护师组为针刺伤高危人群,可能与护师职称的护理人员不仅比护士临床护理熟练,还参与临床教学、病房管理,在忙时容易忽略个人防护有关;另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工作时间长,经验多,耳濡目染,因而更细心、稳妥一些[5]。提示:全体护理人员都应主动增强针刺伤防护意识(尤其护师),主动阻断针刺伤的操作环节;管理者关心护士不仅表现在护士生病以后,更重要的是要站在护士的角度研究加强职业防护的氛围、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及适合本国本院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要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机会。

3.2护士长加强职业防护管理其可降低本科室针刺伤的发生率及被针刺伤护理人员的发病率,护士对血源性病原体的接触与单位特征和他们工作的医院医疗水平有关,如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增加针刺伤和差一点针刺伤的危险性[6]。由可见,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被针刺伤操作环节比较存在差异高度显著性。其中,心内科、外科、手术室的均分较高;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的均分较低,其具体原因应进一步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被针刺伤护理人员均就近采取了一般性消毒措施,用活力碘、碘酊、乙醇消毒伤口(正确的措施应是先脱去手套,再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使部分血液排出;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伤部位)后继续工作;绝大多数护理人员未采用预防血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绝大多数护理人员需要避免针刺伤的知识。提示护士长,降低针刺伤发生率应从自己管理的病房做起,将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当作管理职责的一部分: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大力提倡安全操作,建立并遵守规范化操作流程;认真地监督检查感染性疾病预防措施的贯彻情况,如护理人员应戴手套做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的操作。医院应有针刺伤登记及管理制度,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如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以防感染和发病,有关部门应对受伤者进行跟踪观察。通过贯彻综合措施,大大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及刺伤后的发病率,在做好职业防护的同时也保护了患者利益。

3.3建议改进废弃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方法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毁形、消毒、回收处理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主要由护士使用,因而其毁形、消毒、回收处理的工作便客观地主要地落实在护士身上,护士在完成这项工作的同时,也承受了占针刺伤总数>50%的刺伤率。因此,改进废弃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护理人员迫切需要改善工作条件,需要采用对接受注射者无害、不使卫生保健人员因接触而产生任何危害、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构成危险的安全注射。希望能设计出一种防漏、耐刺、密封的能固定在治疗车或治疗室里的尖锐物收集箱,尖锐物可放入,但取不出。护理人员拔针后立即将其投放入该箱中,每天由专人将清洁的空箱替换存有尖锐物的箱,再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回收,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3.4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护理用具1987年,美国确诊首例医生在手术时因手套及手指被刺破而发生了艾滋病感染后,便开始了预防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研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3]。有研究表明:当医务工作人员操作时,许多针刺伤发生在静脉滴注或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而且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备设计而不是因为粗心[6]。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率上升明显。护理人员是为患者服务的群体,属获得性职业感染的高危人群,且多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工作,被针刺伤的风险很大[7]。因此,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思想和管理方法,研究保护护士健康的护理用具已迫在眉睫。美国立法要求护士一定要用无针密闭的输液接头,保证不被刺伤。目前,我国北京等地区的一些医院已开始使用防止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可以自动回套的针头。本人以为,无针密闭输液是基础护理操作发展史上自有针密闭输液后输液领域的一次质的飞越,护理人员应有发展眼光,尽快接受新技术,这也符合护理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除此以外,还应研究并尽快使用防刺注射器及其他防刺护理用品,使护士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被举报文档标题:护理人员针刺伤调查及策略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hlzylw/59109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