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美护理院校课程设置对比范文

中美护理院校课程设置对比范文

时间:2022-03-06 03:18:49

中美护理院校课程设置对比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

中国:由教育部高教司收录的19所医学院校的现行护理本科教学计划。美国:经过了美国NLNAC(NationalLeagueforNursingAccreditingCommission)课程设置评估,依据教学和科研水平排名在全美前36位的18所护理院校护理本科课程计划。

1.2研究方法

包括文献法、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采取同类横向比较、定性与定量比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鉴别调查所涉及的中美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异同,认识护理本科教育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共同规律性。定量资料应用MicrosoftExcel数据库和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培养目标

2.1.1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

1987年国家教委提出护理本科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①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②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的基本知识;③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专门监护的技能;④医院护理管理和科室护理管理的初步能力;⑤护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各校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政策制定了各校具体的培养目标,教育部高教司[1]于1998年总结了国内19所院校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如下:①业务培养目标及要求: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工作的护理师。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高级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工作。②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同国家教委要求。

2.1.2美国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于1986年制订“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目的是定义护理本科生毕业时具备的基本知识、价值观和专业行为,该标准一直是美国护理本科教育的框架。1995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理事会又组织人力对此标准进行了修订,1998年1月完成了修订工作。美国“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主要定义了护理学科及护士角色和护理专业教育标准,护士角色包括提供照顾者、协调照顾者和专业成员;护理专业教育包括普通教育、专业价值观、核心能力、核心知识和角色发展。

2.2课程构成比较

2.2.1国内院校护理本科课程的学时数安排情况国内各院校护理本科课程的总学时数平均为3357.58±484.17,变异系数为14.42%。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分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分布见表2。由于各院校的教学计划表述方法不统一,显示了教学计划中明确列出这些项目的院校情况。

2.2.2中美医学院校护理本科课程总学时数、选修课必修课学时数比较。

2.2.3必修课的构成和比较

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护理专业课对课程结构分类,中国医学院校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的构成情况为:公共必修课占31.38%,专业基础必修课占42.42%,专业必修课占26.20%。美国护理院校护理本科课程按普通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分类,其中,专业必修课占必修课学时数构成的57.78%,普通必修课程占必修课程学时数构成的41.22%。根据课程内容,美国护理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基本相当于中国医学院校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

2.2.4实习或实践讨论课

国内护理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中,拥有讨论或实习安排的课程占总课程的56.86%,实践或实习的学时数(不包括生产实习)占总学时数的31.37%。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之比为最高1∶0.89,最低1∶0.31,平均为1∶0.48。美国护理院校拥有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平均为1∶0.70。以美国密西根大学护理学院为例,在130学分的课程中有73学分为理论课,57学分为实验、临床和讨论课,占总学分的43.85%,其中讨论课为8学分,占非理论讲授课的14%。

2.2.5实习课的安排

国内多数院校将生产实习安排在最后1学年(4年制为第4学年,5年制为第5学年),实习地点为医院的临床科室。时间为45~52周。实习安排的主要地点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手术室、急诊科、ICU、心电图、传染科,部分院校安排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中医护理和五官科、皮肤科的实习。美国护理院校的实习课开始于第3学年,在每门课程开设的同时进行,实习贯穿于课程的学习过程。

2.2.6人文社会学科课程

我国的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英语、体育、心理学、沟通交流为主。100%的院校开设了政治理论、英语和体育。开设心理学的学校占84.21%(16/19),其中13所为护理心理学,3所为医学心理学;开设法律基础的院校有12所,占63.15%;开设伦理学课程的院校有7所,占36.84%,其中1所为护理伦理学,其余均为医学伦理学;开设沟通课程的学校有3所占15.79%;开设美学课程的学校有5所,占26.31%。美国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主要包括:艺术、戏剧、语言、文学、音乐、哲学、表演和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历史、政治学等。

2.3课程设置的模式

我国19所院校中18所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为建筑式课程设置模式,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课程设置采用的是“人体功能和基本需要模式”,将专业护理课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认识与感觉),并结合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美国各护理院校护理本科的课程设置采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实行学分制。

3讨论

3.1培养目标

我国教育部1998年规定[2]:学生通过本科的学习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美国护理本科的培养目标则细化为具体的能力,除了注重要求具备健康评估、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对病人的进行有计划护理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注重强调学生沟与交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护理能力及继续学习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于1986年制订“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目的是定义护理本科生毕业时具备的基本知识、价值观和专业行为。该标准一直是美国护理本科教育的框架。我国的护理本科生培养目标与美国护理本科培养目标相比较,从培养要求角度和毕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均比较宏观、缺乏具体标准,可操作性较差;从要求内容反映出注重学生知识掌握而在学生具体能力方面的培养显示出不足,护理专业的特色不够突出,缺乏护理本科毕业生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我国护理本科培养目标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方面培养的要求,如价值观,职业责任感、独立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这与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具有较大差距。我国现行的护理本科课程设置能否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应该增减哪些课程,学习课和实习课究竟怎么合理安排,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事半功倍的提高,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3.2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即课程目标,其依据主要有3个方面[3]: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对学科的研究。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课程编制者要时刻关注有关学生的各种研究,尤其是有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方面的研究,以及关于学生发生条件等方面的研究。而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基于以上3个标准来对比我国和美国的课程目标:我国的课程大体是“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侧重于对学科的研究,对社会和学生的研究不足;美国的培养目标也是“学科为中心”,但兼顾了对学生、学科和社会的研究。

3.3课程设置学时数及分布

中美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在总学时数上高于美国,其中必修和选修课均高于美国。这可能与我国大部分院校采用5年制有关。实践课包括实习、见习、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中国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的讲习比为1∶0.48,美国为1∶0.70,实践课所占的比重中国略低于美国。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尤为重要,所以应该增加护理学专业的实验、操作或见习时数。我国的护理本科实习安排在最后1学年集中进行;美国的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实习的安排是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与理论学习结合密切。在护理教育中最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方法是接触临床。只有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实际,敢于让学生面对陌生的场景和问题,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早接触临床,既重视先理性认识再感性认识的演绎逻辑的运用,也重视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的归纳逻辑的运用,有利于能力的培养。美国的课程中有讨论的安排,讨论课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对某些课程的学习是可取的安排形式。

3.4关于社会人文学科课程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护理教育中就开始引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80年代以后更为加强,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活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4]。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具备理解服务对象所需要的知识、形成最终对服务对象所应有的态度、具备为了更好地帮助服务对象满足健康需求而勤奋努力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不断进取和持续发展的精神追求,同时使学生具备较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技能、具备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体魄。我国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侧重政治理论、英语、体育等,可尝试加强社会学、人类学、信息学、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课程的建设。具备沟通能力是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能力要求,沟通能力包括口头和文字沟通,语言是基础。在这方面的课程中,我国院校均开设英语,但没有开设中文课程,美国院校语言课的内容是英文写作。

3.5对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探讨

我国护理学发展较晚但速度迅猛,开设本科护理教育的院校水平参差不齐,由表1可见所调查的护理院校的本科教育课程学时数变异性很大,从各校的课程设置科目来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学校几乎仍是医疗课程的改造(将内外妇儿科学改为内外妇儿护理学),为了保证各院校所培养护理本科生的质量,有必要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和需要的护理教育的基本标准,以适应护理人才国际化、规范化的要求。美国1998年修订了高等护理教育的标准,主要涉及护理学科及护士角色和护理专业教育标准等方面。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于2001年6月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对我国护理本科教育标准的制定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4结论

由于我们仅调查了我国教育部高教司所收录的19所护理院校和美国的18所护理院校的护理本科课程计划,不能代表所有护理院校的情况,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之间护理院校课程设置的差异。

4.1培养目标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侧重于知识的掌握;美国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则更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4.2课程设置的内容及安排

在实习的安排上,我国多采用最后1学年集中实习,而美国多采用实习与理论同步进行,值得我国借鉴;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安排上,美国更侧重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沟通与交流,我国课程主要内容是政治理论、体育、英语等,缺乏汉语等相关课程。

4.3课程学时数的分布

我国护理本科的总学时数高于美国,其中必修课和选修课都高于美国,但实践课在总学时数中的比例低于美国。课程调整的方向可以在增大实践课的比例的基础上缩小总学时数,所以,我国目前多数院校的5年制是否可缩短为4年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4.4课程设置模式

传统的以医疗为蓝本的课程设置已不再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有护理特色的、既以学科为中心、又能兼顾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模式很有必要,在这方面美国等国外科学而先进的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商榷和借鉴。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美护理院校课程设置对比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fllw/hljxlw/59247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