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焦虑症患者心理范文

焦虑症患者心理范文

焦虑症患者心理

神经症是一类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的精神障碍[1]。该疾病是由素质因素(在遗传的基础上,个体发育阶段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而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在神经症专科门诊中焦虑症占神经症总数的16%[1]。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激烈,焦虑症的发病已呈上升趋势。1982年全国12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焦虑症的患病率为1.48‰,国外则报道为5‰左右,差异较大,其原因是我国有一部分焦虑症往往被诊断为神经衰弱[2]。本文对我院2006~2008年收治的50例焦虑症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2008年我院收住焦虑症患者50例,其中,女30例,男20例;年龄24~55岁,平均(42±2)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8例,高中文化程度29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3例。

1.2方法

采用焦虑量表(S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2患者心理特点及分析

2.1患者心理特点

焦虑症患者大都存在以下一种或几种心理特点:

2.1.1缺乏安定、自控感患者常会因轻微的刺激而产生较强的反应,如普通的电话铃声,门口闪过的一个人影都会使患者大惊失色,情绪极不稳定,稍有拂逆就会烦躁、生气,甚至勃然大怒。

2.1.2生活压力、沉重感患者常感到生活沉重,压力太大,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出于个人意愿和兴趣,只是为了不被社会主流淘汰,为了占有名利和地位。特别是在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中,这种被动的应付,决定了不会有好的效果,而这不好的效果又会使患者产生焦虑、胆怯心理,使患者在下一次的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之前就心事重重,产生预期性焦虑,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2.1.3焦灼、紧迫感患者常有火烧眉毛的感觉,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觉得许多事情都到了非办不可的地步而自己又无精力、无能力去完成,心情过度紧张而得不到缓解,休息时惦记着要做的事情而不能有效地放松,工作时因过分焦虑而影响能力的发挥。

2.1.4效率下降感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一件很平常、很容易的事情患者觉得做起来都很吃力,有时候漏洞百出,本来五分钟能做的事情往往需要八甚至十分钟才能做完,还不一定能做好。

2.1.5疑患不治之症感长期沉浸在焦虑、过度紧张的心理体验之中,以及由此给患者带来的工作、生活方面的负面效应,部分患者常常怀疑自己得了某种不治之症而且坚信不移。

2.1.6不成熟的心理防御焦虑症患者在焦虑发作的时候,正是其内心冲突无法继续压抑、有释放的强烈愿望之时,因此会采取投射、抱怨、幻想和分裂的防御方式。

2.2分析

焦虑实际上是一种过度紧张的心理,及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它是由于一种过度紧张的心理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而形成的精神障碍。紧张和松弛,本来就是一种截然相反的心理过程,长期持续的紧张状态可造成诸如焦虑症等的精神障碍,长期持续的松弛状态也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当生活中遇到需要做的事情或克服的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调动潜在的力量也就是适度的紧张,去应对目前的情况,当然,紧张的程度还取决于问题的难易程度,比如一个普通的感冒,就没有必要如临大敌,调动一切的能量紧张起来。总之,随时、随事处于适度的紧张或松弛状态,这就是正常、有效的自我调节,而焦虑症患者正是这种功能出现了障碍。这类患者性格中往往有胆小、谨慎、爱面子、虚荣或自卑的一面。他们谨小慎微,唯恐自己哪句话、哪件事得罪了谁、招来白眼或责备,伤了面子。因此,他们说话做事都违心、努力地去迎合别人,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微妙、复杂,人生观、价值观评判标准呈现出多元化。所以,纵使千般小心、万般谨慎,对某一个人也不可能众口一词地说好,往往是讨好了这个又得罪了那个。这时,患者就会不知所措,心理冲突也就出现了,紧张、焦虑也就开始了。生活不是真空,如果这些负性性格因素一直伴随着某人,紧张、焦虑也就会随之而来。

3护理对策

3.1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自控”观,减轻依赖心理反应

患者住院后,由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其社会行为也随之改变。他们减少了健康时的社会义务,又可享受患者的特殊权力和劳保待遇,加之经常注意自身的细微变化,过分担心个人健康以及常伴有明显的内心冲突,使其依赖性增强。这时,他们的爱心和归属感增强,希望得到医护人员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否则会产生孤独、自怜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康复。因此,启发患者对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对所患疾病的正确认识,使其主动参与改变自身的病理状态,学习合理的应激方法,增强自信,从而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减轻依赖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持Rogers的观念,以真挚、尊重、同感的态度对待和尊重患者,并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使其感到医院、医务人员是可以信赖的。在此基础上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自控”观,不迁就他们的依赖心理,尽量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自理[3]。

3.2采用“认识领悟”方法,消除猜疑心理反应

猜疑、不习惯心理反应及角色冲突,在不同类型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其临床特征有关。癔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发生意识改变状态或感觉和运动功能脱失(有临床症状而无相应的体征)现象;焦虑性障碍的突出特征是在缺乏或没有充足的客观原因时产生紧张不安或恐惧的内心体验并有相应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其他类别神经症临床特点则表现较复杂,疑病、抑郁或易兴奋、疲劳等。而患者的猜疑心理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而引起对某些人或事无端的猜疑,因此,表现出不安,难以适应环境。对此类患者应指导其改变原来的认识结构,解除歪曲的想法而代之以面对客观现实的思维方法,从而改变其行为。给予患者同情、鼓励、保证以及解释其疾病症状[4]。在病区内开设阅览室、提供有关疾病的书籍供患者阅读,让恢复期患者现身说法,并要求患者对他所猜疑的人和事做调查,以使其自我察觉、自我探索、自我认识,使之否定自我病态行为模式并接受新的体验,循序渐进,达到减轻或消除猜疑的目的。

3.3区别不同个性特点进行护理

不同个性倾向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除猜疑心理反应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差异无显著性。其原因与患者有强烈的求治心理、生活环境改变后不适应和患者之间的相互情感交流的影响等有关。对此,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人际(护患、病患)关系和休养环境,尽量减少不良的心理刺激,使其尽快适应环境,发挥药物效应。应当指出的是,不同个性的患者猜疑心理不同,这与其个性特点有关,如内向不稳定型患者多具有犹豫不决、喜思考、注意力集中、胆小怕事等特点,认为自己病情很严重,对医护人员的解释将信将疑,而表现出疑窦丛生、不安等。因此,应了解和掌握不同患者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以及与疾病相关的重大生活事件,在此基础上,多与其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及疏导,对暗示性强的患者多给予良性的心理暗示。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和兴趣将为成功地进行心理护理打下基础。总之,护理人员应着眼于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需要,以医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以最佳的护理行为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5]。

3.4安置患者于安静舒适的病房

避免与精神症状丰富的患者同居一室,特别是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患者,避开一切激惹患者的因素,以免加重其焦虑情绪。关心、体贴患者,对患者因焦虑而产生的痛苦体验表示出理解和同情,尽可能满足患者一切不超出原则的要求,建立良好的值得信任的护患关系,为提高患者对以后心理护理的依从性打下基础。护理人员自身应具备热情、爽朗、善良、宽容的性格,并以这种胸怀去对待患者、家属及身边的每一个人;热爱生活,朝气蓬勃,以自身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患者。对患者进行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宣教,使其客观地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帮助患者认识自身性格与疾病的关系,尝试并努力战胜自己,鼓励患者在人际交往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有效地改变自我。护士对患者在此方面取得的哪怕是点滴进步,也应适时予以肯定,以激励患者。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