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儿胆石症诊断治疗范文

小儿胆石症诊断治疗范文

小儿胆石症诊断治疗

【摘要目的探索小儿胆石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年间小儿胆石症25例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6例;年龄5个月~17岁(平均年龄9.5岁)。胆囊结石13例,胆总管结石9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合并急、慢性胆囊炎17例,其中胆囊积液、积脓5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除3例(胆囊结石1例和肝内胆管结石2例)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拒绝手术外,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摘要:胆囊切除10例,胆囊切开取石术2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7例,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2例;肝管切开及肝左外叶切除1例。结果本组22例手术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17例(77.3%)随访1~10年,生长发育良好,仅1例偶有上腹部疼痛。B超检查未发现有残余结石及复发性结石者。结论小儿胆石症缺乏典型症状,对有腹痛和(或)黄疸者首选B超检查,结合腹部X线平片可提高诊断率;诊断确定应行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较好术式,胆总管切开应严格把握指征。

【胆石症;儿童;诊断;治疗;胆囊切除术

小儿胆石症较为少见,初诊多易误诊。近年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发病数日益上升,逐渐引起重视[1,2]。我院1985年6月~2004年10月,收治小儿胆石症25例(未包括胆总管囊肿内的结石),22例手术治愈。现将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3.17∶1;年龄5个月~17岁(平均9.5岁),其中5个月~7岁8例(32.0%),8岁以上17例(68.0%)。胆囊结石13例(结石多达23枚,少为1粒,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胆总管结石9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其中胆囊积液、积脓5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

1.2临床表现全组临床症状有腹痛21例(84.0%),位于右上腹10例,上腹部10例,左下腹痛1例。腹痛大多反复发作,5例呈绞痛,好发于夜晚或进食油腻食物之后。黄疸13例(52.0%);发热8例(32.0%),恶心呕吐9例(36.0%)。体检发现右上腹及上腹部压痛18例,其中6例出现右侧腹肌紧张及反跳痛,3例右上腹可触及包块。X线腹部平片检查11例,1例发现胆囊区有结石。B超检查23例,发现胆囊结石13例,胆总管结石7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CT检查4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2例。

1.3治疗和结果本组除3例(胆囊结石1例及肝内胆管结石2例)保守治疗,症状缓解拒绝手术外,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胆囊内有隔膜状狭窄2例,左肝管狭窄伴左外叶肝萎缩纤维化1例,胆囊及胆总管内蛔虫残骸5例。采用术式摘要:胆囊切除10例,胆囊切开取石术2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7例,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2例,肝管切开取石+肝左外叶切除1例。手术后恢复均较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17例经1~10年随访,生长发育良好。16例均无腹痛、发热及黄疸等症状出现,1例左肝外叶切除的肝内胆管结石患儿偶有腹痛。B超检查未见有复发性结石或残余结石者。

2讨论

小儿胆石症发病率低,一般资料为0.1%~0.22%,国内有学者报道0.3%~1.16%[4]。不同年龄发病数字差异较大,婴儿罕见,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通常4~5岁以后发病,8~10岁后更为多见[3~6]。Brill搜集1941~1982年间的文献,年龄<2个月的婴儿胆结石仅为12例。Schirmer等[2]报告5年收治12例胆石症,年龄均在1岁以内,其中9例是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现。最早1例系在子宫内妊娠7个月的胎儿,经超声检查发现,出生后再次超声检查证实为胆囊结石。本组25例中1~7岁的7例,8岁以上17例(68.0%),仅1例为5个月的婴儿胆囊结石,和文献报告相符。

小儿胆石症的发病原因及形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为多种因素功能所致。文献报道有胎儿期发病;长期应用完全性胃肠外营养(TPN);回肠吸收障碍或切除术后造成肠肝循环紊乱;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病;胆囊或胆管畸形;胆道蛔虫及感染等原因形成胆结石。但本组资料表明,大多数患儿均未找到明显发病原因。有3例胆囊及肝内胆管发育异常,出现狭窄、排空障碍,胆汁淤滞而形成结石。5例胆道蛔虫残骸,可致胆管梗阻及黏膜损伤,继发感染和炎症,且残骸尚可为核心形成结石。

小儿胆结石临床表现不典型。婴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腹痛不明显;幼儿对腹痛叙述模糊,腹痛部位说不清楚。本组1例5岁胆囊结石患儿,每次发作诉说左下腹疼痛。因此,临床首次诊断胆石症甚少,多数易被较长时间误诊。本组有5例曾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胆道蛔虫症、消化不良及肠痉挛等。

较大儿童症状取决于结石部位、大小、有无胆道梗阻及炎症等[5],疼痛多在右上腹或剑下上腹部,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和成人相类似。胆囊结石多于夜晚及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较小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者典型绞痛少见,但可扪及肿大胆囊。出现胆囊积脓或化脓性胆管炎者,发生高热、黄疸较成人为多。因而对小儿突发性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及发热、黄疸者,应高度疑为胆石症可能,必须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B超为无创伤性,易取得小儿合作,且对2mm以上的胆囊结石诊断准确率高达98%,对肝内胆管内结石及胆总管结石的判定准确率亦分别为92%和80%[7],应作首选。X线腹部平片对小儿胆结石的诊断有一定价值。Schirmer[2]报道小儿胆石症12例,有5例是经腹部X线平片作出诊断。一般认为小儿胆结石有10%~20%不透X线,Robertson报道为47%[1]。本组为9.1%(1/11)。腹部X线平片检查尚可诊断有无胃肠道梗阻、穿孔等急腹症,和腹部B超组合作为最初检查手段,既可提高小儿胆石症的诊断率,又能和其他外科急腹症作鉴别。螺旋CT分辨率高,对肝内胆管结石可显示高密度结石影,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肝内胆管。在用B超或B超和腹部X线平片组合检查后,对肝内胆管或胆总管仍有高度怀疑时,需选用CT进一步确诊。

一般认为对有症状的小儿胆结石,一经明确诊断,应行手术治疗[1~6]。胆囊结石的手术方法有两种,即胆囊切除术及胆囊切开取石术。小儿患者选择哪一种方法为好,一直存在争议。Robertson对14例手术治疗的胆石症患儿随访4个月~12年(平均4.1年),结果9例胆囊切开取石术均无症状;5例胆囊切除术后有2例常出现腹痛,因此认为小儿时期做胆囊切除应慎重。Caluwe等[6]对胆囊切除和胆囊切开取石组进行2年及5年随访,切除组术后无症状,胆道内无结石残留或复发;而切开取石组术后一年之内即有30%的患儿右上腹反复疼痛,B超检查结石复发,其中1例经再次切除胆囊治愈。本组无论胆囊切除(10/12)或是胆囊切开取石(2/12),术后随访均无症状,亦未见有结石残留或复发者。笔者同意Caluwe的观点,认为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伴有急、慢性胆囊炎的较好方法。但对胆囊功能良好,炎症不明显或较稍微者可予以保留。小儿胆总管结石应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前尽可能确定结石部位、数目。手术原则应取净结石,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如伴有胆囊急、慢性炎症者,亦应切除之。由于小儿胆总管较细,四周有炎症时,内径更为狭小,且胆总管切开探查、T形管引流后有可能出现狭窄,结石形成。因此胆总管切开检查的指征应严格把握,力求准确无误,不能仅凭黄疸和(或)胆总管轻度扩张而贸然切开。笔者根据术前B超及CT扫描检查,确定胆总管及肝内胆总管有无结石存在,并于术中触摸胆总管,如有怀疑者经胆囊管胆道造影,从而为胆总管切开探查提供可靠证据。本次9例胆管切开探查取石、T形管引流,无一例失误者。

近年应用小儿腹腔镜切除胆囊及胆总管探查的报道增多。对疑有胆总管结石者,经胆囊管插管胆道造影可以明确诊断,并行微创胆道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8],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