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劝说功能探讨范文

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劝说功能探讨范文

时间:2022-03-06 03:33:12

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劝说功能探讨

摘要:政治话语中隐喻的运用是政治修辞的结果,用以构建政治现实的思维与话语方式,增强政治话语的劝说力。本研究选取典型热点话题之一的南海仲裁案来解读中方外交讲话中隐喻的劝说性话语。研究发现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劝说性主要体现在利用生动类比以实现劝服、利用常规隐喻以获得认同以及规避直面回应以淡化冲突等三个方面,借此阐明中国立场,构筑良好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政治隐喻;劝说性;南海仲裁案;外交讲话

引言

政治话语作为话语研究的一种特定的话语类型能否实现预期的政治交流的目的,关键在于政治话语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能够影响听众的意志与情感从而达到相应的劝说效果。因此,政治参与者综合运用各种修辞策略建构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而政治话语中隐喻的选择与运用能够使受众在政治话语实践的参与中朝着既定的政治目的的方向走。Lakoff[1][2][3]在分析美国的政治话语时揭示了隐喻使用背后蕴含的文化特征和意识形态,Chilton&Ilyin[4]认为隐喻可以帮助表达与宣传新政策,JohnathanCharteris-Black[5]通过定量分析英美主要政治家在公开演讲中对政治修辞的运用,指出隐喻在建立完整的人格、提高感染力、交流和阐释政治观点和以政治神话传达观念等四个方面实现话语的说服功能。隐喻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下建构政治概念和政治意图,使政治思想隐喻化和具体化,进而增强政治语篇的劝说力。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系统地解读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劝说功能,尤其针对中国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劝说性在过去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选取南海仲裁案这一典型热点话题中中方的外交讲话探究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劝说性话语,以期为隐喻在政治领域内的话语分析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隐喻与政治

话语隐喻本身便是一种修辞,但修辞学对隐喻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修辞学学科自身的范围、目标和方法。自亚里士多德时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隐喻仅仅被限制在修辞格的范围内,是词语层面上的一种修辞手段与语言的装饰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恰当地使用隐喻是一种无法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本事,因为一个好的隐喻隐含着一种本能地从相异的两种事物之间找到它们相似特征的本领。[6]1459罗马修辞家昆提良提出隐喻就是用一个词来代替另一个词,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无论是亚氏的“对比论”还是昆氏的“替代论”,它们都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附加功能和修辞手段,相似性是隐喻构成的基础。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修辞哲学的跨学科视角的出现为思维的隐喻性本质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从本质上来讲,隐喻是为了适应和协调语境的一种思想间的借用与交流。[7]47而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的问世更是引发了隐喻认知理论的研究热潮。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8]3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都离不开隐喻的认知和建构。政治话语中也蕴藏着丰富的隐喻。[9]2Thompson[10]特别强调,“没有隐喻的政治如同没有水的鱼”,精辟地阐释了隐喻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新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的大大扩展与提升,对隐喻的研究早已不再局限在词语表达层面,而是语篇与话语层面的修辞劝说功能。从社会互动层面研究隐喻在话语中的使用已成为当前隐喻研究的主流发展趋势。[11]19在政治话语中,借助隐喻来实现政治参与者的意图,政治信息得以清楚有效的传达。政治隐喻对新的政治形势和抽象的政治概念进行概念化的重要方式,使得受众对复杂的政治态势形成简单易解的感知。此外,隐喻在本质上的修辞劝说功能使政治话语在政治修辞的协调运用中更添说服的力量,引导听者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处事。

二、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劝说功能

南海仲裁案是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提起的针对南海争端所谓的“裁决”,中方外交部发言人对此裁决答记者问的声明中称之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作为政治话语中具有重要国际政治意义的外交讲话通常都会在对时政局势进行全面分析和定位之后,基于特定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心理恰当地运用隐喻化表达使得政治话语更具亲和的感染力,更容易争取他们的理解,并最终达到说服的目的。经过对关于南海仲裁案中方的外交讲话中隐喻的识别与整理归纳,笔者总结了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劝说功能主要体现在利用生动类比以实现劝服、利用常规隐喻以获得认同以及规避直面回应以淡化冲突等三个方面,从政府层面上阐明正面的中国立场,树立积极的中国形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利用生动类比以实现劝服隐喻可以使复杂概念简单化、抽象概念具体化。Lakoff[1]指出,那些抽象和繁杂的思想基本上需要通过隐喻加以理解,事实上,我们总是潜意识地运用无所不在的隐喻系统来理解复杂和抽象的事情。隐喻在认知层面上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表现为将熟悉具体的源域概念投射到抽象陌生的目的域概念上形成意象的联想与重合。这样,借助隐喻进行思考和表达,抽象的政治联通起现实的知识和经验。作为这样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帮助政治语言更清晰简要地表达晦涩冗杂抽象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思维方式实现有效的政治交流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例如:听说仲裁结果很快就会出来了,出来就出来吧,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张废纸!这句话是前国务委员戴秉国2016年7月在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上的讲话中的点睛之笔,说明了南海仲裁案结果的本质。对于南海仲裁案的始末,国内国际的态度可谓是众说纷纭,不明所以的受众对于此案的裁决容易受到某些国际媒体的不实报道所误导而混淆不清。上例中直接运用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一张废纸”的隐喻就定义了南海仲裁案的裁决结果完全是无效的。因为对于一张废纸我们通常的处理方式都是弃之不顾,这个隐喻将我们对废纸的态度投射到对南海仲裁案的结果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上来。因此,这个再熟悉不过的话语表达使受众完全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并接受该仲裁案的实质表述,进而增加原文的说服效果。

2.利用常规隐喻以获得认同政治隐喻能够很好地让听众理解政治话语所要表达的确切意义,这是它实现劝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政治信息清楚有效地传递给大众,他们才会有意愿参与隐喻的阐释过程。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浅白的规约隐喻来陈述深奥的政治概念,缩小源域向目标域阐释的张力,这样更容易激活公众潜在的心理表征,减少心理层面上的排斥感,进而更有利于政治信息的传达。隐喻,特别是常规隐喻往往已经融入大众共享的价值观念和信念体系,帮助说者诱使听者参与阐释行为,有利于拉近政府与受众之间价值层面上的距离并最终实现劝导的目的。[12]122现代修辞学家伯克提出“认同”理论的隐喻观,根植于人类群体的价值观,建立共享的经历或共同的经验立场,这样修辞的实现表现在取得受众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遵循受众的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遵循公众喜闻乐见的常规隐喻的话语表达可以有效地引起他们潜在心理表征的共鸣。我们不是要寻找某些新奇的隐喻来企图达到吸引公众注意力的目的,而是频繁运用人们早已熟知并习以为常的隐喻来调动他们的价值评判系统。外交讲话涉及国家形象的塑造,更加需要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政治隐喻并作适当的阐发。例如:对于当今世界的秩序,一方面有人担心中国要挑战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或者另起炉灶;另一方面又有人忧虑21世纪的世界将滑向失序。本例选自《傅莹关于南海问题演讲:探讨失序抑或秩序再构建问题》。“另起炉灶”的隐喻在建国初期成为外交三大政策之一时开始真正地深入人心,将另外重支炉灶的源域投射到废弃旧时屈辱的外交关系并重新建立新型平等的外交关系的目标域,自此该隐喻在国内一度成为了重建国际秩序或者外交关系的代名词。本例中的“另起炉灶”便是调动了重建国际秩序的共享价值观念,有助于受众更加积极地参与该隐喻的阐释过程,进而在受众人群中大范围地产生认同感。

3.规避直面回应以淡化冲突Charteris-Black[13]认为隐喻在可以使话语更加生动形象的基础上传递或表达在缺乏一一对应的语言表达下平白语难以企及的内容,采用间接的方式谈论话题以缓解可能带来的面子压力问题。Chilton&Schaffner[14]221-222也特别关注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作用,强调隐喻不只是修辞层面上的锦上添花,更是形成和传达某些棘手问题的认知方式和思维工具。对于政治家之间的交流而言,政治隐喻的运用有助于避免直接提及而伤及颜面。由此及彼的隐喻具有模糊性,在交际过程中可以形成表面上的意义错配。因此政治参与者将隐喻模糊作为一项策略与其他修辞策略综合使用在政治话语中取得他们预期的效果,当双方的外交关系正处于摩擦甚至剑拔弩张的状况时外交发言的措辞需要尽可能地规避正面的回应,暂时性地消除敏感话题以缓解政治军事上引起的冲突对抗的压力,为促成和平的协商和谈判提供良好的契机。例如:我不认为中美应该进入地缘竞争的状态。一旦开启,双方将难免陷入漫长的权利争斗,焉知其尽头不是“修昔底德陷阱”?这句话仍然选自傅莹的《探讨失序抑或秩序再构建问题》的演讲。傅莹的外交讲话以善于沟通著称,擅长在刁钻和敏感问题上巧妙地化解尴尬。本例中她使用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关于崛起大国与既有统治霸主相互竞争必将面临战争危险的“修昔底德陷阱”的隐喻,委婉而巧妙地论述了美方试图引起中美双方这样无休止的竞争的行为将极有可能导致两千多年前已被验证过的两败俱伤的境地。

三、结语

本文尝试从隐喻的修辞本质出发阐述隐喻在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劝说功能,为隐喻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政治隐喻在政治话语中具有劝说功能,是修辞话语策略的选择。正如Thompson[10]188所说,隐喻不仅简化了复杂的政治,更重要的是包装了无形的政治,给予抽象问题以生命力。隐喻具象化政治概念使得政治话语浅显易懂,为求得认同而有意识地选择受众喜闻乐见的常规隐喻加以阐释,促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政治话语的阐释过程。如果政治话语涉及敏感或冲突性的议题,政治隐喻能够避免正面回应以淡化冲突。因此,充分发挥政治隐喻的说服力量可以有效达到政治话语的预期交流效果,更加清楚地阐明中国的立场和观点,架构起政府和受众之间心理沟通的桥梁。

作者:唐舒航;袁卓喜 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劝说功能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zzsjxlw/71201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