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师德教育范文

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师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2-05-19 10:12:14

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师德教育

摘要:

师德教育是师范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职教师资作为独立的职业群体,在培养过程中应参照师范生的教育模式,加强师德教育。结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针对当前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师德教育存在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德育水平低、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不坚定等问题,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提高师资队伍的师德水平、完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职教师资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

职教师资;师德;师资培养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和尊重。但是,近年来,少数教师违反师德的事情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崇高形象。为此,教育部、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于2011年下发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年9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都从制度层面对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也为打造一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的总和,在教师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帮助教师协调与学生、同事、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二、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的发展通常主要取决于教育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取决于每个教师个人的人品、教育业务水平和技术质量”[1]。为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道路上,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群体,职教师资在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职教师资匮乏是当前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专职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兼职教师又大多不懂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因此,“双师型”人才是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目标。“双师型”即学生应同时具备教师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但遗憾的是,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双师型”职教师资素质标准,各高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三性”,即“专业性”“技能性”“师范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江苏理工学院提出构建“双能型”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即培养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实现“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的和谐统一;河南科技学院创建和实施了“四双”工程,即以培养学生“双师型素质”(具备教师型与技师型)为目标,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双技能训练”(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技能)为途径,以对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与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为手段,以建立“双基地建设”(校内外的专业实习基地与教育实习基地)为保障,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师范性教学环节的贯彻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成效[3]。这些院校从不同层面探索了职教师资培养应有的特点,但还不够完善、不够系统,仍需要相关部门做进一步的深入调研,以加大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双师型”职教师资素质标准的指标体系。

三、职教师资培养中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低,师德教育课程不完善职教师资的办学目标是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所谓“合格”,指教师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外,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但调研发现,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师德教育明显不足。一是目标过于理想化,难以实现。师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教师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但调研发现,各高校在职教师资培养目标中,通常用政治性和原则性的语言将师德教育目标理想化。由于学生缺乏对现实生活中师德的认识,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理解师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容易产生倦怠心理,甚至丧失学习兴趣。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调研发现,有职教师资培养资质的高校,并未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且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侧重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教学技能训练,甚至有人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并非必需,逐步将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师德教育的特色不突出,没有独立的师德教育教材”[4]。在其他课程中涉及师德内容的比例也很少,仅在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包含一些师德内容,学生对职教师资职业道德的特点缺乏深入了解。

(二)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有待提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教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则不能说这个教师是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最多、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课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学术水平过硬,可以教给学生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但由于他们缺乏师德教育的理论知识,不能系统、规范地把握师德教育的内容,通常是以自身经验教授学生,或以政治要求代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导致师德教育脱离学生主体,教育效果不明显。此外,一些高校教师自身的师德表现不尽如人意,急功近利,只注重个人得失,爱岗敬业意识淡薄,甘于奉献精神缺乏;师生关系疏远,关爱学生力度不够;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不重视课堂教学;自律意识差,随意违反职业纪律,等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能身体力行,更别说难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了。

(三)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不坚定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及学生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教育事业上。作为师范生的一种,职教师资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教师群体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也应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一个不具备教师职业理想的师范生,将来也很难成为一名爱岗敬业、称职的教师。近年来,虽然国家逐步重视职业教育,但仍存在中职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低、工作量大、待遇差、晋升空间小等问题,导致有的教师把不满转移到学生身上,甚至嘲讽辱骂学生;有的教师上课敷衍,将主要精力用于经商赚钱,甚至出现因教师节没有收到学生的礼物而“气愤难耐”的事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全然丧失。这些现象的出现,虽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接受师范教育期间没有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课题组在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市场营销、食品加工、机电、艺术、动科等7个职教师资培养专业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发现:对于“毕业后你愿意当教师吗”的问题,有287人“愿意”,占55.2%;对于“愿意进入何种学校任教”的问题,仅有9%的学生愿意“到中职学校任教”;对于“如果你是一名教师,有机会去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你愿意去吗”的问题,90%以上的学生“愿意”,仅有不足10%的学生会“视情况而定”。由此可见,对于职教师范生而言,在校期间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尤为重要。

四、加强师德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氛围,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国家要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提高职业教育从业教师的相关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广大职教教师产生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性,将师德教育列为重点工作。大力宣扬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典型,把优秀的中职教师请进学生课堂,以身说法,向学生展现中职学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弘扬高尚师德,用真实的事例诠释师德内容。“突出师范的教育性,教育教学两手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在思想上向教师角色转变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稳定的职业意识和全面的教育技能与方法”[5]。针对社会中出现的师德问题,可通过讲座、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辨明是非,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师者为师亦为范。教师的师德水平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准。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的教师”,更应注重自身德行、学识、才能、个性等个人因素的修行,积极引导、教育、感染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榜样。1.加强科学理论学习,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传道者是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身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应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淀“行为世范”的内涵素质,并积极塑造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高大形象,做到语言规范文明、举止端庄大方,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2.加强师德规范学习,提高教师师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衡量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准,每位教师都应认真学习其内容,领会其内涵,并将之转化为坚定的信念,付诸教育实践,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3.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和宽厚的知识,才能充分领悟知识的精髓,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钻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做到“适时教育、应势教育、应人教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

(三)重视学生师德教育,完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师德教育作为师范生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而不是附属于其他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完整的师德教育课程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师德水平。1.课程目标一是要制定内容全面的师德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不能脱离实际,而应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化,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课程目标应明确哪些道德知识是学生应该记住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同时,明确师范生应达到何种程度的师德认识能力、师德判断能力和师德选择能力。二是要制定阶段性的师德教育课程目标。学生在校接受四年的师范教育,其思想意识、价值观、职业观等都会随着年级的提升而发生改变,对师德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模糊到熟知的过程。因此,应在不同年级设定不同的师德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如一年级以传授师德知识为主,二三年级逐渐开始培养师德情感、师德意识,四年级则着重培养师德实践能力。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师德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但师德教育的基础内容不能改变,如公民道德、师德规范、师德原则、师德培养方法、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等。此外,应将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师德教育课程内容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师德教育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特点。20世纪50年代,师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列宁思想的理论学习;60年代主要是围绕劳动教育开展师德教育。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师德的要求和教育内容也发生了改变。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和较全面的素质,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德教育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如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模拟教师专业生活中遇见的道德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师德。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又容易接受和理解师德内容,有助于师范生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道德问题。3.课程实施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师德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师德,但所开设的专门的师德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而应结合思想政治、法律法规等相关课程以及其他配套课程,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逐渐将师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在这方面的教学上,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日本通过道德教育研究、道德的本质及其教育方法和道德、社会生活和道德、历史和道德、现代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道德心理学等课程来培养职前教师的师德[6]。类似于日本师德教育的做法在国外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加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剑虹.师资培训新论:多视角研究[M].成都:西南大学出版社,1984:119.

[2]李霄鹏.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构建[J].职教论坛,2010(1):56-60.

[3]王清连.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理论与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6):24-29.

[4]石志丹.高师院校学生师德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5.

[5]蒋小丽.论高校师范生育人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22-123.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1.

作者:方强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师德教育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zhizhaolunwen/69376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