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柏拉图式哲学论文范文

柏拉图式哲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23 04:04:34

柏拉图式哲学论文

一、哲学之为“习作死态”

如果说作为爱智慧的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求真的话,那么我们也就同样可以认为,在柏拉图这里,哲学的重要性,也是它的无可替代性,就在于它可以让人还在世时就开始净化自身的心灵,从而使之有朝一日能够摆脱流变的现象领域而进入永恒的真理领域。反过来说,如果哲学不能净化人的心灵,无法使心灵独立于肉体而存在,从而无法达于真理之域,那么,哲学也就不配称之为“爱智慧”,因为智慧就是对真理的把握。因此,在柏拉图这里,“习作死态”与“爱智慧”也就是同一件事。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在柏拉图这里,要使“哲学即以习作死态为职志者”这一命题变得有意义,仅仅强调心灵独立于肉体存在还远远不够,它还必须以真理存在,即以永恒事物存在为条件。哲学之所以要承担起净化心灵这一使命,原因就在于真理本身是一个绝对的、永恒的领域,而我们的肉体作为一个有限的存在物根本无法对之进行把握,因而,要对之进行把握就必须依靠我们的心灵。净化心灵的目的也就在于使我们的心灵获得同真理之领域同样的本质,以便对其进行把握,“在生时吾意以为若能绝少顾念肉体,始能于智识有所趋近且勿沉沦物欲,而常自保纯皎,以迨神命解脱之时。既能脱免于肉体之愚妄,则吾自即纯皎,且必能与纯皎者同处,遂于凡纯皎者无所不知,如此即可谓有得于真际矣”,这即是说,如果真理本身或者说永恒事物是不存在的,那么,心灵的独立也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在柏拉图这里,真理之为真理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永恒的、自在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感性世界的根据。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变动不居,但是,真理作为感性世界的根据,也就是使感性世界成为感性世界的最后原因,或者说,是使一物成其为该物的原因,是事物的本质,是一切可变之物的绝对标准,是概念,具体事物只有“分沾”了此一绝对标准方能存在,而绝对标准之为绝对,就在于其绝对真实性、永恒性。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所说的真理并非是科学真理中所说的真假判断,也就是说,这种真理并非是一种可用定义来把握的知识,因为当我们在用定义去把握一物时,我们首先必须有将该物判定为该物的知识,也就是那个使该物成其为该物的绝对标准,换言之,这种知识并非是一种“对象性”知识,而首先是“存在性”知识,也就是说,在柏拉图这里,“存在性知识”实际上是一切“对象性知识”的前提,这也就是哲学所要追求的真理,换言之,哲学所追求的是那种使具体事物成为可能的知识。在此,我们可以说,就柏拉图将哲学规定为“以习作死态为职志者”来说,他首先要向我们揭示的就不是“真理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要使人的心灵得以独立以便可以进入绝对存在者之领域而与之共在,其本意就是要让我们觉悟到心灵作为人的本质的绝对性与独立性以及真理的绝对性与永恒性,也即是说,让人作为自身存在的同时,也意识到绝对事物的存在。

二、哲学之为“成己”与“济世”

由上,我们可以认为,在柏拉图这里,就哲学要让人意识到心灵的独立存在这一方面来看,哲学是为“成己”之学。因为在柏拉图看来,人之为人的本质即在于人的心灵,心灵是“致肉体于生者”,对于人来说,心灵是永恒者,肉体则转瞬即逝,心灵可以独立于肉体而独存,而肉体离开心灵,却转眼间便化为腐朽,“心灵近于神,近于不灭,近于常,近于不散不变,具有智;而肉体则属于凡,属于可灭,属于杂多,属于易散与善变而不具有智”,换言之,心灵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是人的本相身份、本源形态。实际上,在《斐多篇》中,肉体之所以召到否定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其是心灵的牢笼,或者说,是肉体使心灵陷入受奴役状态。堕入肉体的心灵耽于物欲,沉迷于声舍犬马之中,从而忘却自身的来历、失去其之为人的本位,这远离自身本源的心灵也就不可避免的迷恋于那可见的感官世界而忘却了不可见的理智世界,正因如此,在柏拉图这里,对真理的学习才成为“回忆”。反过来说,柏拉图说哲学是“习作死态”,其本意就在于要让人去回忆自身的本源,让人追问自身的来历,让人意识到自身的超越性(神圣性)存在。这种对自身本源的追问,也就是发现自身的努力,也就是要使自身成其为自身的努力。而使心灵独立于肉体而存在,也就意味着人“趋赴于与其本相相近者之所”[12]P103,从而作为自身的本质而存在。这也就是说,一个使自己的心灵获得独立存在的人,也就是一个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从而作为“人自身”而存在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乃是“成己”之学,其所成者就不是别的,而正是要成那“本真之己”、“本源之己”。就哲学不仅要人意识到自身的独立存在,同时也应意识到“绝对事物”的存在而言,它同时又是“济世”之学。因为绝对事物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人并非仅仅处于与世间万物的世俗性功利关系之中,而且还处于与绝对者的绝对关系之中。也就是说,人在此世间的行动并非是一种可以随心所欲的行动,相反,他的行动应该成为一种有所规定、有所担当的行动;他所应当考虑的也就并非仅仅只是当下的世俗性事物与功利性事物,否者,当死后之审判来临之时,他将无以立身①。这同时也就说明,人在世间的活动不仅要具有世俗的合理性,而且必须具有神圣的真理性。因此,人世间的一切伦理规范与法律律令就不能只是涉及人世间的世俗利益关系,同时还要涉及与神圣事物之间的绝对关系,人必须根据绝对者的绝对律令来规范其在世间的生存活动。就此意义上来说,哲学实为“经天纬地”、“安身立命”之学,是追求与维护真理而明明德于天下之“大学”,哲学的使命也就不在于为某一个集团利益而服务,而在于示普遍之理于普天之下,从而安天下人之身心。

三、哲学之为自由之学

就哲学使我们觉悟到自身的本源来说,它乃是“成己”之学;而就意识到自身的本源,同时也就意味着对绝对事物、绝对法则的觉悟来说,哲学又是“济世”之学。所谓“成己”,亦即指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而作为一个独立自在的人而存在,因此,“成己”就意味着“解放”,即将我们自己从世俗的耽于声舍犬马的功能性角色中“解放”出来、从受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己”也就是“成自由之己”,或者说,成为一个自由的存在者而独立自在,也就是说,自由在这里成为了自我的本质,本真(本源)的自我也就是自由的自我。同样,所谓“济世”,也即意味着将他人从那些世俗角色中“解放”出来,使他人同样作为一个自由存在者而存在。因此,在柏拉图这里,无论是“成己之学”还是“济世之学”,其基础都在于自由,“成己”就是成为自由的“自我”,而“济世”也就无非意味着将他人同样作为一个“自由存在者”来看待。因此,无论是“成己”抑或“济世”,其根本都在于去承担起一个“自由存在者”的绝对责任。因为他人是自由的,所以“自我”对“他人”负有绝对责任,“他人”因此而拥有其绝对尊严与价值;因为“自我”是自由的,所以“自我”可以承担起对“他人”的绝对责任,并且,“他人”也因此对“自我”负有绝对责任,而“自我”也因此拥有了在与他人关系中的不可替代的绝对身份。正是在这种责任的相互承担与尊严的相互给予中,柏拉图构想了一个理想的国家,这个理想的国家也就是一个每个人都恪尽职守的履行自己的义务的国家,因而是一个绝对正义的国家,但这已经是他在《理想国》中进一步涉及的思想。就我们本文谈论的《斐多篇》来说,柏拉图是通过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描写来述说着他对人类之自由本性的确认。苏格拉底的从容就义是柏拉图对于人类自由本性的最直接和最有震撼力的证明,虽然这是通过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直观展示而非逻辑演绎而得到证明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心灵的独立性这个主题在《斐多篇》中才被赋予了当头棒喝、直指人心的力量。在这里,心灵的绝对独立存在,或者说,我们本质上作为一个自由的存在者而独立自在,对于苏格拉底来说绝非只是其死前的理论探讨,恰恰相反,这实际上是其生活的基本信念,因为对心灵的绝对独立性的确信,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赴死,而苏格拉底的视死如归反过来又强有力地证明了其信念的真理性,而柏拉图也在此完成了其对哲学之本质的探讨:哲学是“习作死态”,其目的在于追求真理,真理的本质是自由,哲学因自由而生,也应追问与维护自由为自己的使命,哲学乃自由之学。这就是柏拉图对哲学之本质的基本洞见。

作者:马哲辰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柏拉图式哲学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zhexuelunwen/65911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