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幼教视域下的儿童哲学论文范文

幼教视域下的儿童哲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23 04:03:03

幼教视域下的儿童哲学论文

一、儿童哲学是一种应用哲学

儿童哲学关注的不是追问式的哲学理论,而是颇具理论式的哲学追问。哲学是抽象、高深、玄奥的,同时又是现实、基本和简单的,将哲学从抽象高深玄奥的纯粹思辨中摆脱出来,使之同实践紧密结合,回归于现实基本与简单,这正是应用哲学的特性。儿童哲学致力于启发儿童合乎逻辑地追问与思考,对儿童思维进行引导、训练和培养,从辩证法的维度,批判性思维的层面去认识世界,探寻自我,应该属于应用哲学范畴。这可以从儿童哲学的命名来证明。“儿童哲学”最初名为“PhilosophyforChildren”,“for”在这里,理应是“针对……的……”或说“为……的……”的意思,本句我们可以理解成:“针对儿童,为儿童设计的哲学培育和训练。”这种理解,也应是李普曼最初的意愿。因为许多欧洲国家在引进“儿童哲学”概念时,也是秉承这一意涵,命之为“PhilosophywithChildren”,“with”应该是“陪伴、伴随、与之一起”的意思,这表明“儿童哲学”不是儿童单独个体哲学思考行为,应该是与成人或者伙伴一起探讨的哲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与伙伴也一起受益,儿童得到智慧本身或者说追求智慧的途径,成人获得教育和引导儿童进行哲学思考的方法。

当然,现在“儿童哲学”叫做“PhilosophyofChildren”(“关于儿童的哲学”)应该是为了让其表义更宽,范域更广,意涵更深,对儿童的针对性更强使然。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儿童哲学”其本质关注的应该是“对儿童的哲学教育”,是要培育儿童的哲学探究精神。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哲学探究应当是全部课程的主要精神气质。儿童哲学教育,需要的不是孩子们“学”,而是要他们去“做”。儿童哲学是“做”的哲学。诚然,成人学习哲学,也并非只是一味学习哲学家的思想理论,而是学会如何探究事物,最终指导实践,亦可归结到“做”上。只是儿童哲学教育几乎可以不用关注哲学理论,只需进行哲学实践,它的目标的达成与精神气质的实现,都基于实践层面,偏重于应用。怎样对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哲学教育和培养呢?李普曼、皮亚杰等都做出了良好的探索和尝试,在当前,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教学环境的改善,特别是教学媒介的日趋先进,幼儿教育手段和方法也都层出不穷,各有特色,各具效用。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也可以借助这些先进媒介,借鉴这些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学,只是儿童哲学有其自身特点,对儿童实施哲学教育还得强调一些遵循原则。

二、儿童哲学教育的原则

教育的原则有其共通性,儿童哲学教育也不例外。儿童哲学的探究主体主要是儿童,关注的对象是孩子们的心灵、自身以及外在世界等。儿童哲学教育不是要教会儿童“什么是哲学”,而是以他们“好奇”的天性与对未知的“惊诧”为动力,学会“使用哲学”。让孩子们一直保持对事物“追根溯源”的良好品质,是儿童哲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所以,儿童哲学教育有其特殊性,要着重遵循一些原则。

(一)不否定的原则哲学的精神特质就是质疑,这是一种最美好的品质,但随着流俗的影响,人在成长过程中极容易丢弃这种品质。之所以会这样,一个较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幼儿时代虽然大都是“好奇宝宝”,可是好奇好问的优点,或被置之不理,或被当成“孩子气”而被一笑而过,或更多因为找不到答案使得自己困惑不堪,从而渐渐失去了诸事质疑的兴趣和品质。总之,我们天生的哲学品格不光没有被认可并加以培养,还在事实上被否定。因此,在面对幼儿无休止或者“可笑”的发问时,老师更多的应该对孩子发问精神进行肯定和赞扬,对其发问“永不否定”,是首要原则。当然助其弄清问题和困惑之所在,也非常重要。幼儿园的手工课上,明明站起来,很认真地问道:“老师,为什么胶水能粘住纸花儿呢?”这似乎是个简单问题,周围的小朋友都笑了起来,明明显得很不好意思。看到这一幕,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她首先表扬了明明能勇敢提问,然后对明明为解决困惑,多次用水与胶水分别进行粘纸对比实验的做法也给以肯定和赞扬。所有的小朋友都受到启发,认为能提问是最勇敢的,能自己先动手找答案是最能干和最聪明的。后来,问问题的孩子渐渐多了起来,一起寻找问题答案,也成了小伙伴们最有意思的事情。老师采用不否定原则,以鼓励儿童大胆设问。不错,在对孩子们进行哲学教育时,首要提倡的是让孩子们能大胆质疑,去提问,去思考。当年李普曼教授,正是忧心于孩子们几乎都变成了墨守成规、无动于衷的病态的大人,才创建“儿童哲学”,以培养儿童的思维技巧和理性客观工整的态度,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旨在保留儿童即人们天性中那种质疑的精神。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让孩子们保持好奇心,并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不去否定孩子们幼稚的疑问,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寻找答案,不否定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所做的任何尝试,这是儿童哲学教育最为重要的原则。当然,不否定原则要求老师在对幼儿进行哲学探求教学时,对任何疑问可以不否定,但在解决困惑进行尝试的时候,并非就一定是“永不否定”。比如,有些尝试可能危害到儿童自身安全等,就要坚决地制止并进行转移引导,在哲学教育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及自我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

(二)破除学科拘囿的原则儿童哲学,其本身是要把哲学拉下神坛,让它褪去学术的龟壳,来关注孩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在某一节点的“哲学化”推演。“儿童的哲学这一概念是流动的、燃烧的,它在儿童主体那里运动着、发展着。”“广义的儿童的哲学可以涵盖以下几个领域:儿童的科学、儿童的伦理学、儿童的艺术、儿童的宗教、儿童的文学等,也就是说,可以涵盖儿童的整个精神世界”[5],刘晓东教授如是说。儿童哲学的性质决定了给孩子们的哲学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地关照,换言之,我们对孩子进行哲学思维培养和训练,应该渗透在对儿童教育的每个科目与领域之中。打破学科樊篱,将儿童哲学教育内化和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法国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法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哲学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笛卡尔、福柯、萨特等。这些哲学家如灿烂的星辰,光耀太空,将哲学的因子渗入了法国民众的血液。法国对国民哲学的教育,异常地重视。将“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对真理和信仰的理智追求、自律性和责任感;培养其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6]P62作为对儿童哲学教育的目标,渗透于对孩童的生活与学习各个领域。儿童哲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造就哲学家,而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广义上讲,将理性、道德、政治、伦理、自我、责任、自由等渗透在学科教学中,都属于落实儿童哲学教育的教学范畴。现今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推行儿童哲学教育的方法是将儿童哲学建构成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科,以课程教学模式,在固定的时间对孩子们进行集中的哲学教育与熏陶。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集中、目标明确,显性效果良好。然而儿童哲学教育更应该做到“润物无声”,从隐性熏培出发,破除学科拘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在儿童全部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只有所有学科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抓住相应的时机,恰当、科学、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哲学教育,而不是单单依靠集中时间、集中目标、集中注意力的课本式的儿童哲学教学,儿童哲学教育的功用才会得到最良好的体现。

(三)适可而止的原则儿童哲学教育关注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进行积极、健康的影响与塑造。为此,我们要打破学科局限,对孩子们的任何疑问都持欢迎态度,从科学的层面,健康、积极的方向对孩子们进行关注和引导。儿童哲学教育情境不要求儿童成为哲学家,但要成为一个“问题家”,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思维特质的“思考家”,所以,孩子们首先要成为“好奇宝宝”,继而成为“小小思想者”。当“好奇宝宝”们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没有休止符时,作为儿童哲学教育工作者,就得采取适可而止原则,一方面,给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与追索的欲望;一方面,也要避免孩子单纯为问题而问题,钻入牛角尖,从而形成错觉,认为问题不可能拥有答案,陷入事物不可认知的泥淖;另外,也要避免给孩子过于抽象的推论,那样只能让他们更加糊涂。课堂上,老师教孩子们数数。老师拿着的道具小星星从手中飘落了下来。一个小朋友举手问:“老师,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不会掉下来呢?”老师请大家帮忙解答。有小朋友回答到:“因为他们要和月亮妈妈在一起。”这个问题解答到这里已经完美,适可而止。毕竟孩童的哲学思考,多建立在直觉直观的基础之上,如果以成人的认知去为他们“拨开迷雾”有时会适得其反。何况有些问题,成人也并非就能准确解答。据说朱熹小时候,其父指着天教他“天也”,他接着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十分惊讶。陆九渊三四岁时也曾问他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这些问题,不要说当时的人们,就是现在我们也不能给予最准确的解答。孩子们可能有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对此我们不光不能不懂装懂或者不耐烦的搪塞,而是应该给以耐心的解释,更要利用他们这种好奇的天性,给他们留下更多想象、思考和追索问题真相的空间。适可而止,留下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求。

作者:付宝琦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幼教视域下的儿童哲学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zhexuelunwen/65911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