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2-03-24 09:46:42

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应用文写作是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大学生基本综合素养的体现,然而由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格式比思考重要、模仿比原创重要、考试比平时学习重要这三个误解,应用文写作教学一直不乐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要想从根本提升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应首先从调整考试环节入手,合理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考核应具有:任务实境化、强调问题解决效果;答案开放多样化、鼓励原创;考试形式过程化、淡化一考定成绩这样三个特点。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背景

写作是人们适应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与体现。应用文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是非虚构的,具有更直接、更强的目的性,在生活工作中使用更广泛,而且它和一个人的文字功底、沟通能力以及问题分析思考能力都有直接紧密的联系。应用文写作这一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大有益处。客观地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阶段、标准、参照不同,应用文写作的“问题”会永远存在,本着提升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非中文专业本科大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的初衷,本文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培养的默认目标,或者说大学生阶段应用文写作能力理想状态定位为:能完成具有信息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特点的应用文写作。因为数年来一直承担学校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应用文写作类课程的教学,对他们对该课程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个人感觉,大学生在应用文写作学习方面虽然也有着:模仿能力、抗压能力突出,分数意识强,识记能力出众等优点。但整体更为明显的主要特点是:缺乏动机兴趣,缺乏学习目的,缺乏相关专业素养。整体学习情况不乐观,教学者进行反思显得尤为必要。具体地说,大学阶段学习者缺乏动机兴趣的情况最为普遍:

(一)作为选修课,主动自愿选修应用文写作、实用文写作类课程的人数相对偏少,尤其当和文学素养类选修课课程相比,更是如此。上课时,课堂气氛往往沉闷枯燥;课下除非源于考试需要,否则几乎无人主动做延伸阅读学习。

(二)缺乏相关专业素养则表现得最为明显:格式不规范,表达欠简练,篇章排版不注意及时分段,逻辑条理不清晰,不注重突出中心、重点……而这些不足,一方面主要和中小学语文不重视应用文尤其是公文类写作有关,另一方面则和上面提到的缺乏严肃的学习目的有关。学习目的的缺失势必带来过程的迷茫,而对于目的性极强的应用文,作者想不明白也注定不可能说明白。上述现象也可以更精炼地概括为:不感兴趣、不熟悉、不擅长。很多时候,教师会简单地认为:只要让学生由不感兴趣变得感兴趣,由不熟悉(格式规范)变为熟悉,他们就可以擅长应用文写作,而事实是,由不熟悉格式规范变为比较熟悉,大部分老师只靠言传就可以实现,而让学生对眼前实在没有多少应用需求的应用文感兴趣则比较难,即使教师勇于拿出大量时间专门去做激发兴趣的努力,也很难在练习尤其是考试中发现上述努力带来的正面改变与影响,因为,长时间的教学让笔者发现——学生机械照搬照抄例文、盲目堆砌语句而不是自觉积极独立深入思考的习惯,比我们想象得要更根深蒂固。真正阻碍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提高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大量学生机械模仿的惯性和独立思考的惰性。

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说“机械模仿的惯性”和“独立思考的惰性”是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学习的最大问题,首先是因为独立思考永远是有效学习的根本,“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也许对文学素养的积累培养有益,但对“应用”文来讲绝对是饮鸩止渴,因为学习者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生活,遇到的是瞬息万变的“新”问题,即使是通知、总结这类让人感觉仿佛比较死板的公文,一味生搬硬套的程式化表述,是无益于解决问题的,最后只会让人耻笑生厌。其次,这种“机械模仿的惯性”和“独立思考的惰性”在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学习阶段,常常直接体现为三种颇为普遍的误解:格式比思考重要、模仿比原创重要、考试比平时学习重要,而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直接令应用文写作的学习误入歧途。

(一)格式比思考重要这种误解也可以表述为:识记能力比思考分析能力重要。准确地说,这种想法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更主要地表现为重格式,轻思考,笔者在上学期针对176名选修应用文写作的同学(还未正式学习课程内容)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认为公文写作中最难的地方是”这道填空问题,明确回答思考分析能力的同学一名没有,回答和思考分析比较接近的逻辑组织类答案有20名同学,而回答格式规范类答案的有117名同学,回答难在语言词汇术语的同学有27人,回答不知道的有12人。2016.02论经纬也许对文学素养的积累培养有益,但对“应用”文来讲绝对是饮鸩止渴,因为学习者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生活,遇到的是瞬息万变的“新”问题,即使是通知、总结这类让人感觉仿佛比较死板的公文,一味生搬硬套的程式化表述,是无益于解决问题的,最后只会让人耻笑生厌。其次,这种“机械模仿的惯性”和“独立思考的惰性”在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学习阶段,常常直接体现为三种颇为普遍的误解:格式比思考重要、模仿比原创重要、考试比平时学习重要,而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直接令应用文写作的学习误入歧途。

(二)格式比思考重要这种误解也可以表述为:识记能力比思考分析能力重要。准确地说,这种想法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更主要地表现为重格式,轻思考,笔者在上学期针对176名选修应用文写作的同学(还未正式学习课程内容)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认为公文写作中最难的地方是”这道填空问题,明确回答思考分析能力的同学一名没有,回答和思考分析比较接近的逻辑组织类答案有20名同学,而回答格式规范类答案的有117名同学,回答难在语言词汇术语的同学有27人,回答不知道的有12人,具体如下图:针对格式,思考分析有时也可表述为“内容”,而关于格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比较公允的说法可能依然是那句古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固然,在学习的起步阶段,注重格式规范是必要而且有积极意义的,即使出现轻微的失衡也可以理解,毕竟相对于内容、思考等深层问题,格式问题表现得更为直观,但是如果过了短暂的起步阶段,学习者依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格式规范上,则显然忽视了应用文的根本——“应用目的”,违背了提升综合能力的学习初衷,有舍本逐末的嫌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没有这两个环节做前提,言之无物的表达,充其量只能强化张口假大空话的习惯。这类例子很多,比较典型的比如在简历写作学习中,多数学生只注重格式学习,好一点的也只能做到基本信息比较全面完整,但要想做到内容精炼针对性强,能凸显自己优势特点,凸显自己对于某一具体岗位的竞争力,几乎无人做到。那么,在学习的初级起步阶段之后,学生们是否能够很快顺利平衡对格式与内容、识记能力与思考分析能力之间的关系,做到一视同仁呢?笔者的经验是,能够很快转变的同学比预期的要少,甚至少于整体人数的一半,因为如果说关注格式规范是出于本能,那么,人数庞大的学生群则更常常表现为出于习惯,会不由自主地在实践中“重格式、轻思考”,甚至只重格式。

(三)模仿比原创重要“重模仿,轻原创”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个判断本身并非一定错误,在某些特殊情境、阶段,这甚至是必要正确的选择。但对于应用文写作,包括个别格式要求严格的公文文种,如果只是把模仿格式规范、表达句式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也只会违背应用文的“应用”根本,违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初衷。在每年的教学中,笔者都能遇到有原创自觉,且独立思考能力出众的学生,但这类学生的数量总是远低于明白应该独立思考,但一到练习,尤其开卷考试时总会不由自主生硬模仿甚至照抄教材例文的学生的数量。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在计划、总结这类文体的教学中,如果教材例文的数量较少,而且正好使用了侧重强调不同时间段内具体任务的行文结构,那么学生作业中则往往会出现大量不分事情背景,使用同样行文结构的作业;又比如在简历的教学中,如果教材例文集中是表格式简历,而且例文中正好出现了家庭所在地、政治面貌这种应据个人情况取舍的信息,那么在学生作业中则同样常常会出现大量表格式、盲目包含政治面貌、家庭所在地信息的简历。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模仿习惯,最集中的体现还不是在应用文写作课堂,而是在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选题环节,至少是文科领域的选题。因为很多学生实在不擅长独立思考进行原创,很多年前,有老师百般无奈之下索性集中提供几十个现成选题供学生挑选使用。且不讨论这种做法是否合适,但如果要理清这种无奈的深层原因,我们无法回避比生搬硬套他人格式框架甚至表述更严重的——盲目堆砌术语、空话、假话现象。盲目模仿他人会令我们丧失批判意识,疏于关注自我、关注问题本身,信口堆砌假大空话则会让我们彻底离开“思考”,离开“学习”,离开自我进步提升的可能。对于应用文写作的三个教学目标:信息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它们无一不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对事件、问题本身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根本无从谈起。而如果对中国的教育有一种整体宏观的审视,就会发现,对于那些惯于使用假大空话和惯于生硬模仿的现象,它们似乎有着一个相同的源头,那就是中国存在的“终点式”考试。

(四)考试比平时学习重要长期以来,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校一直仅仅依靠考试、考试分数来衡量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王败寇,一考定终身。分数高的得表扬、得奖励、得荣誉,分数低的除了沮丧,一无所有。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尤其中小学,几乎所有的考试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的绝对唯一,令无数中小学老师和学生把原本应该面向自己、过程重于结果、无终点的、难量化的学习,变成可随意量化、永远面向终点、一次性的活动,即使有过程,那也是面向终点的过程,而不是孔子那种“古之学者为己”面向自我的过程。具体的例子很多,比如:《写给×××的一封信》是常见的小学作文题目,但老师、学生都很明白,这封信一般是永远不会真的寄给×××的;中小学时,学生偶尔还会被要求写日记、学习计划,但最后的结果常常都是学习者有意无意地写给负责评阅的老师,而不是自己;延伸到大学,最简单直接的体现则是,学校里频繁故意旷考的学生人数要远远少于不重视课堂学习、平时故意旷课的学生数量。除了评价方式唯一,还有人文考试答案的绝对统一。它的弊处比前者更大,它不但变相鼓励、强化学生模仿的学习方式,而且正面打压了学生原创的自觉和热情。像语文阅读理解这种考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标准答案面前,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概率不得分啊!如果一个学生,经历过千百次的不得分,还记不住去模仿重复标准答案的内容和风格,那反而奇怪了。幸运的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开放性题目逐渐增加,考试答案的标准越来越不唯一。学习=考试,考试好=学习好=离标准答案近。如果我们的思路没有出问题,要想解决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学习中惯于机械模仿和缺乏独立思考的问题,首先应该入手调整的环节,无疑就是考试。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建议

针对前面提到的三种误解——格式重于思考、模仿重于原创、考试重于平时学习,笔者认为更为理想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考试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考试任务实境化,强调实用效果;二是考试答案开放多样化,鼓励原创;三是考试形式过程化,避免一考定成绩。

(一)考试任务实境化,强调实用效果应用文的根本在于“用”,在于解决真实的“问题”,在于实现明确的“目标”,格式规范之所以存在,其意义亦在于帮助促进“应用”的达成,问题未解决、目的未达成,格式再规范也无意义。要想帮助学生避免误让格式喧宾夺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莫过于让考试环节以学生真实应用、解决真实问题的形式出现,或者是通过真实或模拟求职,或者是制定计划并真实执行,这类题目不是在试卷中测试(笔者更鼓励同学在图书馆、宿舍完成文字部分的内容),而是通过真实的校内外求职、模拟招聘会、简历大赛、计划实践周等活动进行测试。考试的重点不再仅仅是学生完成书写任务,还包括直接参与并验证自己的成果是否有效。具体地说,笔者建议的考试形式更注重让同学们真实“应用”,比如,对于求职信、简历等文体的学习,可以组织或鼓励同学参加校内外社团、社会单位的真实应聘,也可以举办班级内部的模拟招聘;对于计划类公文文体,可以组织学生真实执行自己的短期计划书,对执行效果进行记录和追踪……当然,这种真实“应用”的考试会直接导致考试周期增长,考试结果复杂多类,对教师的组织操控能力要求更高加大,客观评分点评难度增加等问题,如果班级人数过多,甚至会十分难以实践。结合教学经验,对于人数过百或近百的大班,下面两种建议或许更可行。

(二)考试答案开放多样化,鼓励原创需要说明,对于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教师的阅卷答案其实一直只是一个“评分标准”,但哪种情况在哪一等级,哪一等级得哪个分数段的分数,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唯一标准,对于应用文写作课程,原创是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的,而且远远不如在文学创作类课程中那样受重视并给与足够奖励。一般来说,简历、求职信、演讲稿提倡、鼓励、嘉奖原创比较好理解,但公文尤其行政公文,因为格式规范方面有明确的规定,行文方面有明确的书面文风要求,原创不但不被重视,而且容易被视为“劣行”,其原因多半是忽视了应用文(包括公文)的“应用”目的。文学理论中的“语不益,心不惕,心不惕,行不易”以及旨在延长读者阅读接受、强度、效度的“陌生化”策略不完全适用于非虚构文字,但既然一篇文字的缘起、意义、价值就在于应用,在于达成某一目的,那么,在遵守相关既定规则要求基础之上,能更加唤起读者注意,帮助读者接收以及执行相关信息,从而实现应用目的的做法就应该被鼓励。毕竟,应用文不是完完全全规程化的档案资料。通知的内容不应任意主观调整改动,但具体内容类别的归类、分条是有调整空间的,而且即使是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信息混乱不清”和“条理重点清晰”之分;计划的目标应该提前、突出,但计划的具体步骤及重点却是需要智慧,忌讳人云亦云的。原创、独立思考的意义毋庸多言,但需要强调的是原创很难,因为它往往需要想象力、灵感、批判性思维,也需要有相关领域扎实丰富的积累与储备;原创也很“危险”,因为无论创造还是创新,都不直接等同于成功,尤其对于学生而言,舍弃现成的、前人经过检验的成果不用,坦然展示自己的思考,很容易因为暴露自己知识面的不全面、思考得不够充分周严而被批评、扣分,而这种“知识不全面”、“思考不充分”对学生阶段的学习者而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笔者的建议是:对于勇于独立思考,尤其表现出新创新点、闪光点的作业和同学,不但要加分,而且应“提档”加分!没有思考,不可能有原创、创新;缺少思考的死记硬背,不可能体现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三)考试形式过程化,避免一考定成绩学习没有止境,考试也不应成为学习终点的象征。一次性的考试有着高效、易操作等优点,但它却容易让学生把学习理解为有终点,而且是只检验一次的事。而作为以“实用”为目的的应用文的学习,如果平时几乎不用、不检验,只是最后才“破釜沉舟”式地检验、使用一次,“成功”的概率、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熟能生巧,应用文写作的教学需要比其他课程教学更多的练习,这是很多老师的共识。如果平时的练习能够和最终的考试“统一”起来,或者更准确地说,如果平时的练习就能成为“考试”,学生的关注与投入无疑会增加,练习的质量与效果亦会提高,而且作为过程的学习,才会最大限度地产生影响和意义。不管怎样,教育无论如何不应是考前某一节点的突击背诵,不应是集整个学期学习于一夜式的押题猜题。在最近一学期的教学中,笔者尝试性地引入了模拟求职、简历比赛、课下自选相关任务加分,课内每节课提供指定任务加分的环节。笔者发现,能够认真参与求职活动以及简历比赛的作品,常常会出现文字表达或美工排版方面的瑕疵,但绝大多数成果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学习者在尝试深入“认识”自己,并通过文字展现自己的优势,这些信息是以往常规教学不容易发现的。而课堂内外加分环节的设立,确实缩短并占用了不少正常讲课时间,但让人欣慰的是,自觉主动认真参与这些环节的同学远远多于常规课堂布置练习时认真参与练习的同学数量,而且笔者发现,在期末考试时,这种通过加分环节涉及的能力知识点学习,其效果要明显优于一般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通过观察,这些相关的具体写作习惯与能力,被学习者遗忘的速度要慢于一般课堂仅仅通过讲授、考试获得的情况。限于时间、班级人数等客观条件,在过去的一学期教学中,笔者无法完全彻底实践上文提到的三点建议,也无法充分发现这些想法的不足与问题,但笔者深信:应用的目的是应用文写作的根本特征,独立思考是学习、获取进步的前提,只有时时刻刻把握住这两个根本点,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常鸣,程梅花.对大学人文社科教学中“原创性”的思考[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6,(5).

[2]刘静.应用文教学中的写作实践应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

[3]张邦业.“应”需而作写以致“用”——在应用情境中学写应用文[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5,(6).

作者:田榕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yywxzlw/68924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