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2篇范文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2篇范文

时间:2022-02-12 05:49:01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2篇

第一篇

一、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及其现状

对于任何教育工作者来说,我国当前的德育教育迷失都是令人痛心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能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认为利用语文教学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存在四大弊端:一是重教师轻学生。课堂活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单方面的技术表演,没有把学生当做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二是重教书轻育人。教学进行的是知识的线性传输,其实质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的人。三是重模式轻人性。一味地追求模式化,把生动活泼的充满人性的语文课堂搞成千人一面,把活生生的人性教育蜕变为机械的标准模式。四是重技巧轻情感。课堂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教学,欠缺内心的感悟和情感的交流。

这样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内涵,便造成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导致的结果是:语文远离学生自我身心、远离学生的生活现实;成绩难以提高、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不感兴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无所谓甚至排斥,使德育教育失去了人文熏陶这个关键环节,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更加贫瘠,乃至荒芜。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不仅担负重要职责,而且具有独特优势“,以文载道”可以对学生德育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全过程,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作为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而且语文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可以供挖掘、利用,举例而言:

1.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黄果树瀑布》、《台湾的蝴蝶谷》、《九寨沟》、《黄山奇松》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2.语文教学中渗透合作精神。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身上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六年级课文《学会合作》运用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交响乐团的演奏,一是从瓶中拉出七个彩球的实验,分别从要有协作精神和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不同侧面,验证了要获得成功,必须与他人合作的观点,可以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3.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我们可以在五年级课文《诺贝尔》里,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诺贝尔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让学生明白使命重于生命、责任重于亲情。

4.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目前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表明我国国民的环保意识亟待提高。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狼和鹿》一文时,让学生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通过讲解《灰椋鸟》,使学生懂得去保护鸟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界。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以语言立人,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才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价值所在!因此,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必须抱着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以“文德武备”的目标去培养中国的下一代。

作者:祁燕单位:南京市铁心桥中心小学

第二篇

一、人物感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他们可歌可泣的壮举闪烁着无比感人的人文精神。因此,在阅读、分析这些人物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逐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素质,让他们自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譬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都是非常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物,尤其是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诚恳批评、发自肺腑的自责以及对学生的谆谆告诫,凸显出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鲜明形象。最后,他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个特写细节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强烈的爱国情感,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教师应要针对这个人物的细节描写展开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作者对韩麦尔先生衣着、言行、神态等形象的描绘,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勤俭朴素、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并体会到坚强的品质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挖掘教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涵养

道德涵养相对薄弱的初中生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从而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识,甚至作出违纪、违法行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做一名遵纪守法的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抓住典型篇目进行渗透。譬如,我在教《纪念白求恩》一课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该文的主题:全文简要叙述了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人民英勇抗日而不幸牺牲的感人事迹,赞扬了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通过师生互动,许多学生初步感知了白求恩的精神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以情为主,让学生体会人间真情

所谓“以情为主”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感为主线,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使学生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分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譬如,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先让学生围绕“如何正确理解父母之爱”展开讨论,许多学生联系父母呵护自己的真实经历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一个男生回答道:“人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胜过东海,她的伟大胜过太阳,假如要学会爱别人,就应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起步。”类似以情感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活动,切实让学生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

四、结合写作,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有的放矢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味世间百态,关注社会现象,感悟人生哲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写作方法,更要让他们从生活小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作为教师,应该结合阅读教学提供某些具体人物形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诸如,当学生学完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后,我就先让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田晓菲从七岁开始就渴望成为北大的一员,她对北大这所生活了三年的大学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每当走过校园旁的栏杆,又经常想起点滴往事,渴望和同学们相聚,畅谈未来。她在北大90周年庆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笔墨当中,散发出淡淡的薰衣草香味,那温柔的格调、抒情的语句无不表现出田晓菲对北大的爱。接着我让学生也完成题为《十三岁的际遇》的习作,要求他们模仿田晓菲的写作风格,写出展示自己理想的内容,主题也要反映出他们胸怀远大理想,为建设美丽的祖国而努力奋斗的爱国情怀。微风吹拂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愿奋斗在改革前沿的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圣神职责,为培养拥有崇高理想的新一代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作者:钱向东单位:江苏启东市陈兆民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2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ywjylw/63844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