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研究性教学发展建议范文

高校研究性教学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2-06-26 08:38:05

高校研究性教学发展建议

研究性教学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为手段,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1]。研究性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推行多年,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与具体课程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等。尽管高校研究性教学有助于使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2],但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并非易事。教育观念的变革,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教学主体中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素质都会影响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因此,有必要系统思考研究性教学中的相关影响因素,建立有效促进研究性教学的教育管理思维,目前生态学思维可以为这个目标提供帮助。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环境的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作为研究方法向其他学科渗透。教育领域的生态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Cremin,L)首创教育生态学概念[3],自此以后,以生态学理论研究教育及教学受到普遍重视。综合看来,以生态学思维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既有微观维度的研究,又有宏观维度的研究。例如,多伊尔(Doyle,W.)和庞德(Ponder,G.)(1975)课堂生态研究[4]就是微观维度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学生位置安排、课堂环境创设,课堂评估等[5],重在发掘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因素。宏观维度研究主要表现在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视教育与周围环境为生态系统,并研究该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6]。研究性教学是一个集合理论和操作技术的难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随意的过程。简单的机械互动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容易导致研究性教学流于形式,并不意味着研究性教学一定产生相应的实质意义[7]。研究性教学及其影响因素组成一种生态系统,本文借鉴生态系统理论,运用生态学思维,调查分析研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研究性教学的生态化发展策略。

一、生态思维下的高校研究性教学的调研设计

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科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最终使学生能够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8]。结合生态学相关观念,我们认为,研究性教学的生态因子可以概括为人员与环境两类。其中人员因子就是研究性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环境因子包括:研究性教学观念(观念因子)、相关管理评价制度(管理制度因子)、教学设备与信息资源(资源因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因子)等。以上因子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对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本文对研究性教学相关因子的考察侧重于对学生感知的调查,适当结合对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访谈展开。问卷调查主要围绕研究性教学的相关因子进行问题设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南京地区211高校的本科生,考虑到研究性教学有效性调查需要一定的认知过程,选择调查的学生范围包括大学二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其中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是受调查的主体。学生所在的学科包含文、理、管、工、农等。调查采用传统问卷和网上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25%。

二、高校研究性教学相关影响因子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研究性教学观念(观念因子)的调查

1.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认知调查主要包括对研究性教学概念的理解及了解途径、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情况、学院或学校对研究性教学重视程度、研究性教学必要程度、研究性教学可行度、教学方法的整体满意程度等。调查发现,尽管研究性教学方法在高校日常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研究性教学这一整体概念在调查对象中尚有27.94%的人不了解。通过学校宣传了解这一概念的学生占36.16%,其次是通过书刊阅读等途径了解。根据调查,超过8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有必要开展,有81%的学生认为高校研究性教学已具备了可行性,但对学校研究性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情况、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整体满意度三项指标的评价并不高,满意度一般的比例分别为:60%、55.34%、50.68%,认为研究性教学在高校中开展得很好的只占8.14%。

2.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认可程度本项调查从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意愿、研究性教学对考试成绩影响以及对学业负担的影响三个方面了解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认可程度。调查发现,超过86%的学生对参与研究性教学的意愿较强,大部分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不会影响成绩,但是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对学业负担会产生影响,超过20%的学生认为对学业负担的影响较大。

(二)关于研究性教学主体(人员因子)的调查

1.教师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调查学生作为教师上课的直接受众,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了解。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部分老师具备研究性教学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有20%的同学认为只有极少数教师具备相关素质和技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教师在研究性教学方面所需的技能和素质参差不齐。

2.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身素质调查研究性教学是否有效也受制于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知识建构。本项调查主要从研究性教学所需的相关素质展开,具体问题包括:(1)用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阅读的时间与能力;(2)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3)研究方法熟悉和掌握的程度;(4)研究课题自我设计能力;(5)在学习过程中同伴合作意识和精神;(6)研究论文(报告)的总结和撰写能力。调查结果表明,除“用于文献资料收集及阅读时间与能力”和“在学习过程中同伴合作意识和精神”项目外,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自身素质普遍较低,如表1所示。

(三)关于研究性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因子)的调查对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调查,可以从一个侧面推断出教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意愿及在研究性教学上的投入。调查发现:课堂问题讨论、课程论文设计、小组案例设计、课后答案查找及求证为教师使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式,其中课堂问题讨论采用的比例最高,达到了62%,采用课后答案查找及求证这一方法的比重最低,为35.7%。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小组案例设计。在本项调查中,有部分同学认为课堂问题讨论不等于课堂提问,不能就问题而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是更值得关注的。

(四)关于研究性教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因子)的调查

1.关于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在研究性教学中重要性调查表明,“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是影响研究性教学开展的重要环境因子。但只有29%和26%的受访者认为现行的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适应研究性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谈不上对研究性教学的支持,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要求。针对研究性教学“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情况”满意度调的查显示,有45%的受调查者认为一般,有接近25%的人对现状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其原因可能与当前知识更新迅速,而与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滞后有关。

2.现行教学与管理制度中的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侧重从学生感知的管理制度问题进行调查,将研究性教学管理制度问题因素概括为表2所示的几个方面。调查发现,占据影响因素前两位的是“没有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比较麻烦,师生花费的时间精力增加”,其比例分别为50.68%和49.59%,有37.18%和11.51%的学生认为“没有配套的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落后”影响了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五)关于研究性教学的支撑环境(资源因子)教学设备与信息资源对研究性教学起重要的资源支撑作用。调查显示:支撑研究性教学的“电子设备、图书馆及实验设备”也是影响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因素,接近70%的受访者认为支持研究性教学的电子资源不够丰富,内容更新不快,校园网络环境及综合性教学服务平台使用不便,全校性的实验设备共享还无法实现。

三、高校研究性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人员因子问题:教师与学生所需技能与素质不足高校研究性教学中的技能与素质需求既来源于教师,又来源于学生。从教师的角度看,研究性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素质特点,改进自己的教学,逐步转向设计问题、启发思路、介绍方法、评价结果等。但访谈表明,只有部分老师实现了转型,多数老师的表现很一般或很不好。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研究性教学的效果。调查表明,尽管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抱有极大的热忱,但是缺乏进一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可以认为,高校学生面对研究性教学还没有做好准备。

(二)观念因子问题:高校研究性教学观念还不够深入研究性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突破了课堂、课本、学校的限制,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尽管针对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很多,但迄今为止,对于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理解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对研究性教学的认知调查表明,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只停于表面,不够深入。学校虽然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忽略了对研究性教学内涵的探讨,忽略了师生角色的变化。因此,尽管教师在教学中主动采用问题教学、情景教学、探索研究式教学等新方法,但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并未真正形成。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三)管理制度因子与资源因子问题: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管理环境建设滞后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开展,还牵涉其他管理环境影响因素,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管理环境因子问题还可概括为两个关键点:一是教学管理及评价制度滞后,影响甚至阻碍了研究性教学的深入开展。二是缺乏有效的资源支撑环境,网络信息资源更新慢,网络教学平台没能与学校既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管理环境建设滞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研究性教学活动在无序状态下进行,最终妨碍了师生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四、生态学理论视角下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发展思路

(一)生态思维指引下研究性教学发展的一般准则

1.重视对多个因子的系统考量根据生态学理念,生态变化都是系统性的,一个因子要素所发生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研究性教学是一种过程,其目标应指向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并非研究和教学本身。因此,研究性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方式因子,还要考虑观念因子、管理制度因子、资源因子对研究性教学的影响,各个子因子之间必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衔接才能保证研究性教学系统的有机发展。

2.重视因子间的协同进化与发展自然生态系统是基于系统结构中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而进化的。协同性也是研究性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人员因子之间,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研究性教学水平,学生通过有经验教师的教学,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人员因子与其他因子之间也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例如教学设备和信息资源的积累可以为人员因子提供帮助,人员因子可以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等。

3.重视关键物种物种是生态学中的概念,指在生态系统中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起重要作用的种类。在研究性教学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就是关键因子。人员因子是研究性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子,充当“关键物种”角色的人并非整个教师和学生群体,而是系统中对研究性教学方式和技术运用自如的教师和学生,特别是教师。培训教师将会有助于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提高。

4.重视研究性教学对环境的适应性适者生存是生态学特别重要的观念。研究性教学生态系统也必须重视相关因子的本地化策略。例如,不同的高校教师的需求不一样,学生素质也不一样,相应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也应该存在差异,研究性教学方式必须认真考虑研究性教学在不同教学环境中应用策略。

(二)高校研究性教学生态化发展的具体策略

1.以意识培养为先导,培育研究性教学的良好生态氛围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中。从生态学的视角看,意识决定着生物体的行动。研究性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革命。无论是教学管理部门还是教学辅助部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无论是学校内部还是学校外部,应该对研究性教学的核心内涵达成一个明显的共识,这种共识会促使人们对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予以认可,减少争论,促进资源共享,从而能够促进“研究性地教”、“研究性地学”等功能目标的实现。

2.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识别研究性教学的关键物种研究性教学中,学生是中心,而教师的角色是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案的组织与实施,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学生与教师是研究性教学中两个相当关键的量。从生态学的视角看,有较深造诣的教师和有探索精神的学生就是研究性教学的关键物种。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卢德馨认为教师应对学科知识的本质具有深刻理解,具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研究背景,具备促成学生成功体验的方法和手段等[9]。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教师都能达到这个标准,但我们认为通过培训和交流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向这个标准靠拢。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从低年级就开设培育和发掘能够自主学习、掌握探索学习方法的个人或团队,再以示范和交流的方式传播成功的、支持创新的学习方法。

3.以管理制度建设为契机,改进研究性教学的体外循环为了保证研究性教学能得到长期有效开展,需要拥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作为保证。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这有点类似生物体的组织循环机制。本文将研究性教学的体外循环系统总结为:开放的教学系统,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良好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相对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上述几个方面中,最具指引性的应该是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及其相关的政策激励,因为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决定了研究性教学的动力,目前高校以论文和科研项目为中心的指引体系很难将师生的精力引向研究性教学。笔者建议可以在校内选择部分学科、部分课程先行试点,建立相对应的管理激励制度,待成熟后再向更多学科乃至更广的范围进行推广。

4.以实验设备和信息资源共享为养份,丰富研究性教学的营养源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信息资源与教学实验设备宛如研究性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源。各高校对此也进行了持续的建设,但目前的问题是实验设备使用局限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信息资源的共享要稍好一些,但拓展和完善的空间仍然很大。应建立贵重(关键)实验设备校内共享机制,促进师生在合理规范内共享先进设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分散的、独立运行的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网站、图书馆信息资源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有机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影响。简化教学管理服务流程,推动不同院系教学设备和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

5.深入改进研究性教学具体方法,完善研究性教学的方法链从生态学的视角看,研究性教学过程是多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环节包括问题的导入-团队合作研讨-学生思维碰撞与展示-研究结果反思,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完善这个生态链的中心目标是实现快乐学习、积极学习[10]。在这个方面,不同的研究性教学小组应该不断总结与交流,并形成有助于借鉴的资料,为后续的研究性教学在较高的思维起点上的开展提供依据,节约方法探索中的时间成本。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研究性教学发展建议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yjxxxlw/60441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