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艺术教育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促进作用范文

艺术教育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促进作用范文

时间:2022-07-19 10:04:34

艺术教育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促进作用

摘要: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提出对运动员进行艺术教育的全新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竞赛成绩与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两者的有机结合,优化运动员作为体育强国形象代表的展示。以竞技体育的人本主义价值观为出发点,运用艺术教育的审美效应,从深化美学认知、提高技能水平、调整赛前状态以及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论证艺术教育对促进高水平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竞技体育;审美效应;艺术教育;艺术素养;运动员培养

1审美效应与艺术教育的审美效应

1.1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指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进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反应效果,主要由审美力、审美意识与审美形象信息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是个体在实践中从对象世界也就是外在世界摄入信息、积聚信息并通过审美客体的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进行吸收并转化储存起来的[1]。尽管审美客体的生活阅历、兴趣爱好、文化素养各不相同,对外界形象的感受能力、吸收能力与转化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但从审美力的形成过程与审美形象信息的来源上讲,无论何种形象都是客观物象的临摹与映象,因此审美效应并不完全具有时代性与阶级性,是一种可以进行广泛实践的教化手段。

1.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一种以提高个人素质、提升自身修养为目的的新兴教育。它以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为教化手段与教学内容,具有情景性、情感性、渗透性和代表性等特点。就目前而言,艺术教育得到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定义有两种,即狭义定义与广义定义。狭义艺术教育是一种进行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理论教育,例如影视学院培养演员、广播学院培养主持人等,与传统意义上狭义的“体育教育”颇为相似,都是为发展某一类专业技术、培养某一类专业人才所进行的实践理论教学[2];广义定义范围很广,提炼其核心内容,是注重艺术欣赏基本知识、艺术创作基本原理的普及,通过学习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而提高学习者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健全学习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广义艺术教育与狭义艺术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实践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工作者,这一点与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的区别也是异曲同工的[3]。因此,我国许多教育学家经常会把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二者进行整合比较,找出二者相似共通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进行研讨与创新[4]。

1.3艺术教育的审美效应

艺术教育的审美效应,是指通过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学习,促使个体全面协调发展、群体和谐有序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高效的教育手段,包括共鸣、净化、领悟三个阶段[5]。所谓“共鸣”,是指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学习主体被艺术作品传递的情感所震撼、所打动,使学习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达到物我同一、山山水水皆多情的情绪状态;“净化”是指受教育者依凭艺术作品所带来的情感的沟通与震撼,激发自己内心潜在的真善美,令其挣脱物欲和私欲的束缚,进入一种高尚纯洁之境;“领悟”是指受教育者在深度鉴赏艺术作品时获取的对世界奥秘的洞悉、对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自身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审美效应阶段。艺术教育的审美效应是审美效应的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既是艺术教育实践的具体成果,同时也是艺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2艺术教育的作用

2.1优化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指数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精神层面的追寻有了新的定义与要求:服装要彰显个性、饮食要体现品味、住宅要追求格调。能设计出颜色新颖、款式时尚的服装设计师更受人青睐;能将单一食材烹饪得花样百出的厨师待遇可想而知;房屋结构设计合理、外观独具匠心的楼盘抢购一空。这些看似与艺术毫无关联的工作,却只有接受过良好艺术教育、具备相当艺术素养的人才能完成,这些人所做出的艺术性能上的改变在提升了生活品质的同时,还带来了高额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产品的升级转型,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2.2提高认知能力,培育创新意识

除提高经济效益以外,艺术教育还有利于促进包容开放的思维逻辑体系的形成,帮助个体构建新型创新意识。艺术教育教导个体在相同中找到差别,在不同中找到共通,要求受教育者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艺术作品,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以达到培养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的目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敏锐的洞悉能力与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拓宽视域角度,并挖掘其创造潜能。中外许多著名科学家,如阿西莫夫、爱因斯坦、钱学森、杨振宁等,都对不同种类的艺术形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用一生的坚持与爱好证明了艺术在通往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意义[6]。

2.3健全心理结构,多角度完善人格

此外,不同形态的艺术教育内容在多角度对个体进行了全方位提升。例如音乐探索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帮助个体确定自己内心的状态;舞蹈教化人们形体仪态的端庄与挺拔,提升个体的自信心与整体的精神面貌;摄影提高了视觉的综合感知能力,丰富了人类对美的发现与界定。总之,每逢语言穷尽之处,艺术总可以精准地表达人类的所思所想,创作出划时代的杰出作品,丰富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对个体艺术性思维方式的优化、对整个社会艺术性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推动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深层次作用,是推动社会和谐、教化社会成员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之一[7]。由于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在上述论证的定义层面与实践层面的高度相似性,同时高水平运动员也作为上述应受教化的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也完全可以实践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之中。高水平运动员作为体育运动的表现载体、作为我国体育强国形象的有力展示,他们的身体对相应时期的风尚和审美趣味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这是由于高水平运动员运动中的身体渗透着大量美的因素所促使的审美必然[8]。为了弘扬主流审美导向,正确引导这种审美必然,在探寻有效途径用以提高高水平运动员完成符合主流审美的竞技运动能力的过程中,艺术教育适逢其会。

3艺术教育对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促进作用

3.1艺术教育对难美性项群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促进作用

3.11难美性项群的特点

项群理论是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它按照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将运动项目划分为体能类项群与技能类项群。体能类项群又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3个项群;技能类项群则分为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5个项群[9]。其中最直观、最有效的艺术教化,体现在表现准确性难美性项群之中。表现准确性难美性项群包括跳水、体操、蹦床、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和技巧、武术套路等竞技项目。所谓“难美”,依据字面含义很易理解,就是既难又美。凡涉及到竞赛的运动项目,无一不难,因此“难”并不能作为难美性项群的唯一特征,故而该类项群与其他项群的主要区别其实就是一个“美”字。以蹦床运动为例,又称空中芭蓄,因为其空中造型和翻转动作充分体现了舞蹈艺术的造型美与动态美,同时又实现了单纯舞蹈永远不可能达到的“高度”、难度与竞技性[10],因此蹦床运动是一种任何艺术和体育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的一种综合的美的竞技体育运动。这就是典型的难美性项群运动。

3.12艺术教育直接作用于提高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竞赛成绩

难美性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是由裁判员根据运动员临场发挥的技术水平进行评分,再与众多选手得分相比较后排名决定。技术水平主要包括动作完成分与艺术表现力。动作完成分主要表现为对时空判断准确,对身体姿态控制的能力强,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相应器械,以及与同伴的协调配合完成度高。艺术表现力则体现为肢体表现力强、音乐契合度高、技术编排富有美感,动作富有张力、弹性,选手具备丰沛而准确的情绪状态以及感染力等因素。两者在运动员比赛与评委打分过程中各占一半,缺一不可。艺术教育优化、调整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使之与表演主题、竞赛曲目高度匹配。在难美性项群运动训练中,美学教化多以舞蹈训练为主,有音乐伴奏的项目还要让运动员按不同的节奏完成规定动作或根据不同类型的规定音乐内容做即兴表演,用以培养动作节奏感和表演能力,以达到最终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然而目前就我国部分难美性项群运动员而言,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并非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不好,而是艺术审美的严重缺失:部分运动员在技术难度动作方面有很大优势,但由于这些难度动作无法与乐感、韵律、节奏洽和,导致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极不协调,最终与金牌失之交臂。其中一种不协调情况,是面部表情很兴奋、肢体动作却呆板僵硬,缺乏激情;另一种情况则是音乐、动作都轻快活泼,运动员的表情却冷漠严肃,根本无法体现动作编排者在创编过程中所想表达的内涵。这些现象纠其根本原因,是运动员缺乏艺术教育与审美效应。以西班牙音乐为例。很多难美项群运动员都曾选取过这种带有地中海风情的音乐,但却没能表现出其本身所具有的热情、奔放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特征。俄罗斯艺术体操名将卡巴耶娃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提到除基础训练外每日都要练习不同类型音乐的情绪表演。在创编成套动作时,每逢音乐节奏与风格变化之处,卡巴耶娃的动作速度必然转变,流动性随之增强,情绪表达也就各不相同。她力求每一个音符都能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体现出作曲家和动作编排者所要传递的精神与内涵,这就是她成功的秘诀所在[11]。除卡巴耶娃外,难美性项群中相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在花样滑冰发展初期,比赛评分系统还不是很健全,动作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胜负。

在这一时期,花样滑冰的难度训练更被运动员侧重,其难度系数发展极其迅猛。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花样滑冰进入了平稳的难度发展时期:随着评分系统的完善,与技术水平分占有相同分数权重的艺术表现力成绩此时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时期内诞生了许多以艺术表现力见长的传奇选手,例如山口克里斯汀、利平斯基等。相较她们,一些追求超高技术难度的选手显得黯然失色,例如入选世界花样滑冰名人堂的日本著名选手伊藤绿,她曾在比赛中成功完成了阿克塞尔三周跳接后外点冰三周跳的极高难度连跳,至今仍无人超越。不过由于艺术表现力上的劣势,直至退役之前伊藤绿也未能站在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成为她最大的遗憾[12]。这些都说明单纯的技巧训练已不能达到完美展现运动美的目的,优秀的难美项群运动员需要更好地学习、吸取其他表现形式的精华,做到与多种艺术形态完美结合,才能战胜其他选手。因此,对于难美性项群运动员而言,在日常训练中通过艺术教育的审美效应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最终达到提高竞赛成绩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训练内容。此外,艺术教育有利于运动员与教练员创新技术技巧,编排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竞技动作。难美性项群在战术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动作结构的合理布局、动作编排上的创新与扬长避短。因此只有加大力度设计高难度动作,创新动作编排结构,从观感与完成度上达到审美与技能的高度协调统一,才能保持技术发展的前沿地位。艺术教育恰恰正是重点培养运动员的这一能力。音乐的熏陶,舞蹈的鉴赏,都能带给运动员新的灵感,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动作编排结构,进而提高竞赛成绩。这是艺术教化对难美性项群,也就是艺术对体育而言,最直观、最易被认同、最有效果的影响方式与训练手段之一。

3.2艺术教育对其他项群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促进作用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明确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突出了由原来追求的外在价值向内涵发展的意识转换。在国际赛场上,运动员作为我国体育强国形象的代表,除竞赛成绩方面的展现,还需要综合素质的“软实力”支撑。如何创新运动员培养模式实现两者有机结合,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长期探索的问题,而艺术教育的培养则恰好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3.21艺术教育有利于提升运动员赛前抗压水平

首先,从运动员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运动员抗压能力,提升心理素质水平,为技术能力的稳定发挥提供保障。尽管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中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和超群的技术能力,但在竞技场上能正常发挥出自身水平的运动员却并不是很多,超水平发挥的运动员更是少之又少,纠其根本原因,是运动员的抗压能力过低,导致许多高水平运动员在大赛中因精神压力过大而与奖牌失之交臂。艺术教育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师布鲁西亚在其《定义音乐治疗》中,运用大量实验数据论证了音乐刺激对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促进作用,例如轻快活泼的音乐可以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柔和优美的音乐可以安抚烦躁不安或备受压抑的精神状况。此外,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还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得到合理交替,进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度与均衡性,增强运动员对肌肉的控制协调能力。

3.22艺术教育有利于运动员完善健全人格

艺术教育在完善运动员人格方面也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匹敌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由于过于侧重技能的训练,很多教练员在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都忽视了人格教育,致使很多运动员出现酗酒、打架甚至吸毒等恶劣行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艺术教育得以改善,甚至解决[13]。我国早期著名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首先,艺术教导人体会善良、传递情感,因为情感是艺术表达的核心所在。艺术教育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唤起主体与作品之间的共鸣,例如当我们欣赏罗立中的著名代表油画《父亲》时,看到了一个经典的老农形象,老人干枯黑瘦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深陷的眼眶却有着清澈的眼神,那目光像是在缅怀过去,又像在憧憬未来。站在这幅油画面前,我们能感受到一个饱经沧桑却对生活依旧充满希望、体现着中华民族百折不屈精神的灵魂。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能唤起强烈的共鸣,使观者不由自主增加了对农民的尊重与敬仰。其次,由于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美学教育,是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的教育,故而它最侧重于培养个体对美学的认知与追求。当群体有了对美的共同认知与普遍追求,就会相应地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给予极大的欣赏,进而逐渐形成对他人劳动成果、他人人格意识的尊重与理解,逐渐建立起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通俗地讲,喜欢听同一类型音乐、看同一类型电影的运动员明显有共同话题,性格更为相似,关系也更为融洽。

3.23艺术教育有利于消弥运动员身体生长的不和谐因素

艺术教育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调节为了着重强化某一方面竞技水平而造成的人体生长的极度不和谐,例如举重、相扑等。这一问题是许多退役运动员所面临的主要难题,身体形态上的异于常人使他们在择偶、择业时常常倍感无奈[14]。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男高音歌唱家与京剧名角尽管大腹便便却依旧气度不凡,而许多身量纤纤的妙龄少女却总是扭扭捏捏难以讨人喜欢,其中的差异就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关键点———气质。艺术教育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整体气质,淡化许多不和谐的外在因素,在穿衣打扮、走路方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给予运动员新的思考与建议,改变整体形象,帮助退役运动员以更好的状态融入社会。

3.24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满足社会审美需求的高水平运动员

从社会需求方面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发生着变化,单纯的对抗性体育比赛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为了寻求项目新的突破点,不断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尝试将艺术教育放入到系统的训练体系中,一定能增强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感与美感,不仅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还能使人们在观看比赛的同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美国美学协会主席露丝•索就曾提出:“一般来说,冰球、板球、足球和其他竞技体育中的明星选手,不仅按照他们奔走和进球的能力得到评价,也按照他们动作的优雅程度而得到评价。体育评论家们跟艺术评论家们一样自由地运用美学评价术语:足球运动员被描述成‘直觉的艺术家’,‘有灵感的小丑’……”。[14]以游泳运动为例,游泳是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其决胜点在于速度。但是随着近年来游泳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寻着形体上的舒展与美。运动员就像穿梭游戈的鱼,不时激起一簇簇美丽的水花,在水中时而逍遥、时而优雅、时而兴奋、时而舒展地摇摆着。不同泳姿所带来的精彩纷呈的造型感与流畅感,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力求让观众在感受速度的同时,更去体味运动员在水中穿梭时的优美姿态与前进轨迹。缺乏艺术素养的游泳运动员很难实践这一运动目标,只能单一机械地完成比赛,缺少一定的创意性与观赏性。

4艺术教育对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基本方法

教练员可以以坚持艺术教育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培养。首先,在保证常规训练内容的基础之上,可以开设一定量的综合性的艺术类课程作为运动员的必修内容,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培养运动员对艺术的学习兴趣。其次,为了满足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项目、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的学习需求,可以定期以讲座的形式或组织集体参观的形式,进行对音乐、舞蹈、戏曲、戏剧、文学、礼仪、美术、设计等不同类别艺术的鉴赏与教育,使他们从中汲取各自所需的精神营养。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布置少量作业,鼓励运动员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内容与表现手法不应拘泥于形式,也不宜以过高的标准对运动员所创造的艺术作品进行衡量,因为运动员的艺术教育最侧重于艺术教育的审美效应过程。鼓励运动员享受创造美的乐趣,进而提高艺术素养水平,这一点对授课教师而言至关重要。艺术教育虽不能直接提升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却有利于运动员在紧张之余调节情绪、拓展思路,为其他方面的学习与训练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因此,艺术教育与运动训练的关系绝不是顾此失彼的,而是应该逐渐形成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15]。

5结束语

运动员虽不能像艺术家一样创作出流芳百世的实体艺术作品,但他们流畅的运动轨迹、高难度的翻转技巧、突破极限的速度与力量的爆发本身就是一种永恒不朽的艺术形式。他们突破自我的勇气、追求卓越的信念,配合上动作完成时令人惊艳的艺术画面感,最终达到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很难单一达到的震撼效果,这就是艺术与体育相结合的灵魂[16],而艺术教育对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介入和积极作用才是有效实现这一“相结合”的前提。为了掌握“使身体为美的形式之发展”[17]的美学运动方法,应对项目属性由单纯的对抗转化为对人体的运动美和姿态美的展现,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也必须进行调整。体育从业人员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尝试在日常训练中添加艺术教育内容,用以提升运动员的艺术素养水平,促使体育与艺术能够相得益彰,真正培养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的高水平运动员。

参考文献:

[1]李欣复.论审美效应[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28-32.

[2]刘垣杉.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艺术教育新的发展方向———评《高等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5):112.

[6]孙丽倩.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2006(2):154-156.

[7]赵.新时代文艺思想是艺术教育的行动指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2):3-11.

[8]王炳伟.体育与艺术同音共律———对体育与艺术关系的思考[J].大舞台,2012(8):281-282.

[9]杨震.竞技体育运动是否是一门艺术?———20世纪后期西方“体育美学”的基本讨论[J].体育科学,2011,31(2):85-89.

[10]程卫波,于军.体育与艺术的关系演进之管窥———身体社会学视角[J].体育科学,2010,30(12):87-91.

[11]蒋敏馨.分析现代艺术体操中舞蹈元素的融合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2):171-172.

[12]王树本.花样滑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13]李在军.当代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15]项贤明.论教育学的边界[J].教育研究,2017,38(6):12-19,31.

[16]张薇.优秀运动员个性化培养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17]杜高山.康德美学视域下的体育审美理论刍议———基于《判断力批判》的体育美学探究[J].体育科学,2012,32(7):85-90.

作者:宋歌1,刘兴2 单位:1.沈阳体育学院,2.沈阳体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艺术教育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促进作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yishu/71653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