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张璪山水画风格与艺术构思范文

张璪山水画风格与艺术构思范文

时间:2022-08-09 03:29:33

张璪山水画风格与艺术构思

早期的中国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形式而出现的,处于人物画的附属地位,南北朝时期才逐渐从人物画的附属地位中独立出来,隋唐时期山水画达到了一个兴盛的时期,李家父子的青绿山水画风格成为了山水画的主流,并逐渐的演变出吴道子、王维、张璪等人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画风格。水墨山水画在五代、北宋时期发展到高峰期,并取代了青绿山水画的主流地位。张璪的水墨山水画与艺术思想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艺术思想在当代的山水画发展中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张璪的山水画风格

张璪,生卒年不详,(735约———785)(字文通,又称张通。吴郡(近江苏)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与王维同一时期,王维死后,他还活了很多年。他是唐代水墨山水画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的艺术思想对唐代以后的山水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张璪和王维等人同时被迫做了“伪官”。安史之乱平定后,张璪受到了处罚,因为崔圆等人喜爱张璪的画,方才幸免于难。但是他和王维一样,被贬了官。他后来在王维的弟王缙的推荐之下,任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后来,张璪又因故被降为衡州司马、忠州司马等。从张璪的一生来看:他的经历比较坎坷,安史之乱以及几次降官,对他的打击很大,思想逐渐地消沉。他和王维等人一样,信奉佛教,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张璪的山水画在唐代的影响很大,在王维之上。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评论张璪的山水画:“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故张璪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荆浩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最有影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之一,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唐代相对较近,他一定见到过张璪的山水画原作,他能对张璪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张璪的山水画定不一般。张璪的山水画俱备了荆浩提出的山水画的“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达到了“神品”的要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到:“张璪,字文通,吴郡人。初,相国刘晏知之,相国王缙奏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坐事贬衡州司马,移忠州司马。尤工树石山水,自撰《绘境》一篇,言画之要诀,词多不载。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从张彦远的这段记载来看:张璪的山水画风格不同于王维“笔墨宛丽”的风格,更不同于李思训“金碧辉煌”的山水画风格。张璪的山水画风格应该是比较豪放,重视师法自然,他和王维一样,其山水、树石等景物是“得之于象外”,是写意不写实的水墨山水画风格。从记载来看:张璪山水画中的松石最为精彩,他画松树最有名。当时的很多寺院都邀请他作画。符载(约732—810)写了一篇赞张璪画松的文章,这是符载在江陵府陟屺寺云上人院壁看到张璪所画的《双松图》后所写的:“世人丹青,得画遗迹。张公运思,与造化敌。根如蹲虬,枝若交戟。离披惨澹,寒起素壁。高秋古寺,僧室虚白。至人凝视,心境双寂。”另外,符载在《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中记述到:“是时坐客、声闻士凡二十四人,在其左右,皆岑立注视而观之。”从符载的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张璪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特别提到张璪的树石,他说:“树石之状,妙于韦偃,穷于张通。”张璪的所画树石现在虽然没有流传下来,张彦远是对他二人的作品进行过比较的,张彦远说他的树石高于韦偃,是很有道理的。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张璪画松石山水,当代擅价,惟松树特出古今,能用笔法,尝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搓枒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说明张璪画树很有气势,树枝具有干湿浓淡的变化。张璪的山水画是以墨为主的画法,是用破墨法来表现山水。米芾在《画史》中记载“收张璪松一株,下有流水涧”,“近溪幽径处,全籍墨烟浓”。可见,张璪的山水画很重视意境、笔墨的表现。张璪的山水画现在虽然没有原作可考证,但是,从历代的评论和记载之中已看出他的山水画面貌。他的山水画具有豪放,大气的特点,笔墨变化丰富,有笔有墨,有勾皴、点染等技法。他的山水画对唐代以后的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张璪的艺术思想及其影响

张璪的艺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经典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名言成了一千多年来中国山水画发展的真理和理论基础,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张璪生活的时代来看:他与王维基本上是生活在同一时期,他与王维之弟王缙又是好友,他的山水画和艺术思想受到过王维的重大影响。这一时期,禅宗思想在文人士大夫之中非常的盛行,张璪的经历和王维一样,受到过安史之乱的打击,官场上也不如意。因此,禅宗的思想成为了张璪等人的心灵寄托,他与禅僧之间的往来频繁,他为很多的寺院画画。他和王维一样,都是禅宗的忠实信徒。中国的水墨画产生在唐代禅宗思想盛行的时代,这说明禅宗思想是水墨山水画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儒、道思想是水墨画形成的基础,禅宗思想对水墨画的形成更加重要,禅宗思想直接导致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和形成。张璪和佛门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他所著《绘境》一书看出,但没能流传下来,此文从命名上就可以看出其明显受到佛学影响。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从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名言来看,“心源”二字是佛学术语,它最早出现在汉译佛经之中。《四十二章经》有:“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可见“,心源”二字出自于佛家术语。张璪的艺术思想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明了师法自然景物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画家心性的重要性。就是要把真实的景物通过与画家内心的学识、修养、美学观相融合,最终传化为艺术作品。张璪的树石就是他师造化与心源结合的产物,而不是照搬景物。所以,毕宏见后,大为震惊,于是,阁笔不画了。张璪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很大,从此,山水画更加的重视“师造化与师心”相结合。荆、关、董、巨以来的文人山水画继承和发扬了张璪的艺术思想。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图真”和“六要”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传神”,“图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似,他认为“似者,得其形,逸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其思想基础来源于张璪的影响。荆浩也是强调对于自然景物,要通过认真的思考后,加以取舍,再用不同的笔墨来表现。这和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是一致的。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艺术思想,也是受到张璪的影响,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苏轼美学思想的理论根源。

近现代的中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经典名言,齐白石的思想根源也来源于张璪艺术思想的重大影响。结语综上所述: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思想影响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与审美取向,历代的山水画家和画论都受到了他的艺术思想的重大影响。董其昌把他列为南宗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人物,说明他对南宗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的经典名言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至今都不能变的真理。

被举报文档标题:张璪山水画风格与艺术构思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yishu/60822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