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音乐教育探讨(6篇)范文

高校音乐教育探讨(6篇)范文

时间:2022-12-12 03:56:20

高校音乐教育探讨(6篇)

第一篇: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探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呈现出对文化的多层次追求,世界各国掀起多元文化的高潮,在这场风暴的冲击下,音乐文化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体现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程度。众所周知,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的传承,高校音乐教育对未来的民族音乐的多元化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把国外的音乐文化融入本土,是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在传承和推广的基础上,培养出大量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提升对民族音乐的情感,加强民族的团结力。

关键词:

多元文化;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传承发展

杜威是美国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在20世纪初提出提出“多元文化”。随着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局势下,人们把视线转向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势不可挡的成为当前新的发展对象。在多元化和民族化并存的新形势下,基于共同发展的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里提出的看法是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未来和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一、增强民族音乐的人才教育观念

我们大家都知道,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师资力量的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各部分区域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情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都有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然而各个民族发展的进度和方向是不同的,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状况,必须要构建起原生态音乐文化,所有高校都应该加大对这个目标任务的重视力度,所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也应该是建立在当地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的,结合本地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工作,保证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充实。高校应当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支点,单纯的单科改革已适应不了现状,让传统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得到彻底的转变,从源头上改进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项目,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地位在音乐教育中得到充分提高。

二、有效的统一民族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文化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基于这样的大环境,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更新和延续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教育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使它能够持续高效地传承下来。在以多元化属为背景的社会音乐教育形势下,人们看高校音乐教育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受到条件的限制,衡量高校音乐教育的尺度也受到影响。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应以学生为本、以人文作为主题、把音乐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从头开始以不同的层次,多个方面,在各地高校大范围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促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的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评判,从而激发出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每个地区的传统民族音乐都是不一样的,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呈现方式,表达感情的音乐方式也不尽相同,喜怒哀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有了多元化的音乐情形大不一样,世界民族音乐的融合,不但丰富性了音乐本身,而且形成多样化的世界民族音乐,例如,《梁祝》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一协奏曲的核心题材是我国的越剧文化,我国传统的戏曲表演是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然后由世界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俞丽娜进行演奏,音乐效果更上一层楼,他在这首曲子的演奏中,利用小提琴和二胡的演奏技巧,融合了中华传统民族音乐所具备的音乐语言,是这首曲子更加圆满动听。这就是说,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的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够驾驭我国传统乐器,外国的乐器也十分容易契合。由于现在传媒普遍化程度,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都有着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逐渐消融化解,得到良性的发展,得以“润物细无声”,提升大众的欣品味,提高了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品质,这对于我国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激发出我国人民潜在的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从而使得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

三、对外来音乐加以借鉴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与其他的文化课程教育并没有多大的不同,都是人类社会文明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彼此相互支撑,相互通融。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当把人生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跟音乐教育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和教学过程相结合,使传统民族文化、音乐教育文化都渗透到音乐教育理念中。这些都说明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最基本的策略,在传播民族音乐文化中起着垫脚石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选择最有利于促进音乐发展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上保证民族音乐能够得以发扬光大,这只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方面是,为了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高纯度,和民族音乐教育相结合,是他人的音乐文化在这里得以改正,同时得到一些回馈信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新,它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首脑部分,从根本上来说,多元文化的背景给了创新民族音乐的契机,借鉴的外来音乐丰富了民族音乐的内涵。教师在民族音乐创新过程中,借助多元文化的背景,这样能够促使传统音乐文化的不断发扬广大和源远流长,在自身内涵得到丰富的同时,也使得传统音乐文化更加符合现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得到感化人的效果,实现教育人的目标,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激励和鼓舞人精神,提供文化建设,给予精神支撑,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说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对各民族音乐之间的贯通和相互借鉴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对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音乐人才有独到的作用,对加深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有不可多得的益处。以上可见,传承和发展是多元文化时代高校音乐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明显的民族特点可以是生活充满乐趣,特具情趣的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昂扬的斗志激励他们向艺术的最高峰前进。受日益开放的大环境影响,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占有相对的地位,根本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和持续发展,目前,以我国的文化为特征,建立民族音乐教育的系统,对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1(7):86-86.

[2]任占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4(10):212-212.

[3]李光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S2):269-270.

作者:格各格日勒 单位: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第二篇: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探究

摘要: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公共音乐教育有很重要的地位。想要开展好公共音乐教育,首先要明确课程设置的意义,纵观实际情况,分析出现有问题,针对问题围绕着公共音乐课程的关键——教师资源和教材进行整改。

关键词: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在现代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已经逐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但公共音乐课程开设得滞后与不完善已经严重阻碍了公共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务必要受到足够的认识并提上日程。由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无疑是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新要求。因此,我们务必尽快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大力推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建设。

一、把握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关键

在高校开展公共音乐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资源和教材是两个有着关键性作用的因素。

1、教师资源。教师是课程实际开展的直接工作中,没有优秀的教师,纵然有再伟岸的蓝图、再优质的教案也不能很好地进行教育工作。公共音乐课程的开展需要既能了解高校学生实情实际生活、又能很好掌握高校公共音乐这门课程理论的教师。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当中,由于地方学校和教师本身普遍对这方面都不太重视,导致音乐课程在很多学生心目中保有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这对音乐课程的开展是一个很不利的情况。因此想要更好的开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首先要求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对此重视起来。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学量音乐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对音乐、对美的鉴赏力,显示出因音乐教师所具有的独特气质以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2、教材问题。在课程目标确定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公共音乐课程教程的编写。倘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没有教材,教师直接授课,这样的课堂是不正规的,学生也不能很好的学习到知识。同时,有的高校即便有了公共音乐教育的教材,然而也是教师根据自身兴趣来编写的,缺乏系统性和逻辑严谨性。教材的内容应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音乐知识、音乐鉴赏以及音乐表演。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音乐也是如此。首先,教师应该对公共音乐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模块、分阶段的进行教学,而不是东拼西凑、使得学生学艺不精。其次,教材中音乐鉴赏内容的设置可以拉近音乐名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鉴赏力。鉴赏的曲目不仅仅是西洋名曲,要加入更多的民族音乐鉴赏。在帮助学生学习我国民族音乐精髓的同时,也能将民族音乐更好地传承下去。再次,在教材中加入音乐表演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和价值。

二、优化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功能

想要最高效、最大化的推进公共音乐课程建设,课程的教育者们一定要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关注课程教育的现实功能

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应该把教育对象作为基本,观察学习的本质,钻研、探讨并且改进公共音乐教育的内容。同时要沿袭地方特色教育的传统,做到向学生授业解惑,为推进当地公共音乐课程的建设做出努力,解决实质性问题,为社会而服务。同时要以当地艺术发展为前提,体现出现代社会音乐教师的师范性、对课程的实际性和多元性充分关注的特点,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实际课堂教学,以及团队协作、教育管理等多方面能力。除此之外,教学工作着还应该处理好传统想法和现代思维之间的平衡,在好的传统习惯之中融入现代思维的创新,认真思索教育的实际内容与教育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功能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科学而系统的设置课程。

(二)要关注课程教育的公共性

所谓课堂教育的公共性,是指通过教学要解决学生学习中素养的问题,也就是社会平均知识水平的问题。在课程的设置上,教学工作者首先要深入思考音乐教育的实际内涵,之后再考虑在实际教学实践和教学空间的条件下如何尽可能多的将音乐知识传递给大众,培养学生拓展自身学科能力的主观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水平、帮助学生更高效的利用时间、分配精力。同时凭借自身努力为其他教师谋求福利,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增添并分享与课程相关的内容。

(三)要关注课程教学工作者本身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需要教师来进行实施,因此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课程研究者要提示教师对自身教学思维、知识水平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日常反思等方面多加关注,同时也要激励教师多多探究提高实际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方法,思考和考量目前教学的合理性,把教学建立在以案例研究为基础的专业教育之上。除此之外,要协助教师克服课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消极心理,以主导的地位来积极加入到课改中来;也要促进高校音乐教师能力的多方面提升,从单科专业人才转向综合教育人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可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及进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地造就。同时也要使教师之间提高合作的频率,打破过去单枪匹马教学的局面,分享、共同探究公共音乐教学的经验与方案。

三、结语

总之,公共音乐课程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一方面要考虑其合理性,一方面要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要积极发现公共音乐课程开展中的问题,认真改正,不断优化教育体系,以达到要求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春强.浅谈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音乐时空,2014,04(13):56-58.

[2]王振华.高校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J].音乐时空,2015,10(19):25-27.

作者:仇博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第三篇:高校视力障碍学生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

通过对高校视障学生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视障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听力的训练、塑造其健康的心理,建立视障学生音乐教育统一规范的指导思想,对特殊音乐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

关键词:

视力障碍;心理特征;音乐教师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对于视觉方面有缺陷的学生来说,在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教育重要性时,则更具有现实意义。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力障碍学生作为特殊教育对象群体中的部分人群,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探讨,尽管由于他们有着视力方面的缺陷,都获得了很大进步。

1高校视力障碍学生音乐教育研究意义

视力障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不便,在某种意义上说,生理缺陷使他们接受外界信息有限,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认识和接触社会能力。但具有与许多普通人共同的特点,如何让他们从身体上的障碍走出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措施,经过科学的和训练良好的教育,追求和正常人一样的精神生活,同样也可以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克服心理障碍,解放自身,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真正像普通人那样去工作和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焕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是教育工作者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为了能使高校视力障碍学生更好的创造人生,音乐就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为什么音乐能对高校视力障碍学生具有如此大的意义呢?这是因为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在视觉空白的天地中,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听觉艺术,在音乐的世界中,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没有交流障碍,没有隔阂,人人平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特殊教育是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标志,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像的空间,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是提高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更高的层面,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都抓起来,才能打好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

2高校视力障碍学生特征

视力障碍又称视力残疾,或视觉损伤。视力,是指眼睛识别物体形状的能力,视力残疾教育对象可以理解为视力损伤或视野缩小到一定程度的学生,造成使辨别物体形状的能力下降,难以从事一般人所从事的工作、学习。视障学生由于视觉缺陷,和正常学生不同的是在感知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视障学生可以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没有视觉的帮助,听觉可以部分代偿视觉的功能,但无法感知事物颜色、明暗、立体感等。他们失去视觉后更多的依靠听觉,因而,感知觉成为他们感知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触觉与动觉的联合称之为触摸觉,嗅觉在视力障碍学生缺陷的补偿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空间知觉是事物空间特性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使他们对事物获得较为完整的概念,反映其与周围物体的空间关系。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物体的形状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来感知的。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通过主观努力和社会帮助,高校视力障碍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锻炼。由于视障学生的视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使之在记忆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缺乏视觉表象或视觉表象不完整,视障学生也有多种多样的想象,以视觉表象为材料的想象十分困难,会出现依赖他人或畏缩消极的现象。视障学生由于没有智力方面的缺陷,学习语言主要依靠听觉,他们听力敏锐,语言能力发展的速度正常,但其语言缺乏感受性认识做基础,但视障学生有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动机。视障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正常人一样,只不过其知觉的特殊性和语言发展存在某些弱点,但缺乏感性的形象知识,常常会造成其判断和推理上的错误。视障生性格内向,容易有自卑心理,对生活态度消极不易与别人融洽相处。视障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和持久性比较强,他们大都反应迟钝,行动缓慢,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体验。他们更需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和实现自我的需要。更需要得到人们的关爱,他们都是很敏感的,他们更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尊重。也希望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他们需要音乐艺术教育,充分感受声音和表达情感,使大脑更好地进行思考,在音乐中锻炼听觉﹑触觉等健全器官的灵敏性,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3高校视障学生音乐教育现状及建议

教育管理部门对视障音乐教育政策缺乏研究,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教育管理部门对特殊音乐教育投入不足,没有认识到音乐课对他们的重要意义。视障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亟待提高,对于特殊教育的理论学习不够,有些学校缺乏专职音乐教师,缺乏有效而又针对性强的教学手段,音乐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机会少,不能有效把握音乐治疗的核心思想。高校应建立视障音乐教育统一规范的指导思想,应尽快制定出特殊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加大对视障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它既是基础,也是有力的保障,可以使特殊音乐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加强特殊音乐教师的师资培训,邀请优秀音乐教师介绍教育教学经验,要对特殊音乐教育骨干教师进一步培养,提高他们从事特教音乐教学的信心和决心,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视障音乐教育课的教学重点及方法上,为培养视障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音乐教师需要具备对音乐材料选择的敏感性,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视力障碍的音乐,必须借助于非音乐因素的提示,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音乐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盲文,借助生动、具体、鲜明,富于想象的艺术形象,在识谱、教歌词等方面更好的与学生交流。要根据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音乐教学这样一个载体,使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参考文献:

[1]田大海.音乐艺术教学学科教研与专业课程设置全书[M].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2]陈莞.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中实施的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5):18.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3.

作者:祁欣 单位: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第四篇:高校音乐教育探讨

摘要:

音乐的产生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音乐不仅可以缓解处于紧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的各种压力。同时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音乐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并且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音乐培养和教学对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起音乐对学生的重要性问题,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得以提升。生活化教学就是音乐教学方法中效果极佳的音乐教学方法,这种音乐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生活化教学要求学生要有超高的音乐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此方面有所提升。本文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重要意义、积极作用、问题的现状和具体的实践操作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高校音乐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生活化

前言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而且也是生活化教学的基础教学内容。它的教学内容包括很多方法的学习,音乐的识谱、听音、节奏的培养、视唱、和声、作曲还有对音乐的赏析。其中大部分是对音乐知识的理论研究,这部分课程的教学意义在于快速提高音乐技能。有了这部分音乐知识基础就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生活化教学中还有很多综合乐理知识,而且这种高深度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各个音乐高校入学考试的重要内容,而且这项课程内容也是培养优秀音乐制作人的关键性的基础教学内容。

一、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性

现如今,还有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意义,生活化教学对音乐素养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生活化“一对一”式的教学其实不利于音乐技能的提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在大部分时间中都用于对概念化的知识进行讲解,所以就忽视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技巧上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音乐素养的培养也很关键,如果学生的音乐演奏能力和音乐素养产生很大的差距,就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往往体现在学习停滞不前,在演奏曲目时缺少感情的融入,识谱速度缓慢,学习热度减退等等问题,所以“一对一”式的音乐教学形式不适合学生未来音乐之路的发展。音乐的演奏不仅仅是技能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情感的表达,优秀的演奏家往往对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通过这种独到的见解将情感以演奏音乐的方式进行再现,最后感染观众,产生一定的共鸣。所以如果教师不注重对音乐素养的培养往往会延缓学生的发展,这对他们音乐之路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高校学生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策略方法

(一)改变音乐课堂环境

改善音乐课堂环境,利用音乐环境让学生感受音乐。优秀的作品可以透露出很多的问题,学生通过鉴赏可以了解到很多的重要内容。比如说,作家在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作家创作时的心境,例如关于钢琴作品的整体框架结构,和声、旋律方面的特点以及情感走向方面进行分析时,学生就好像与音乐大师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音乐中就能够读懂音乐家内心深处所蕴藏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下,能够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这样不仅仅可以欣赏到职业大师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可以加快培养音乐素养的速度。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尽量采用视唱练耳的方式进行教学。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需要点滴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能。但是这项技能往往对音乐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视唱练耳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即兴演奏的能力。这种通过对五感的练习而锻炼的技能,可以提高对音乐创作的敏感程度。运用唱歌的方式去带动演奏的方法可以增强一定的乐感,边弹边唱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处理能力,快速适应多变的音乐节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重视对复调学习。

(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音乐的学习与盖楼前的奠基是一个道理,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才可以继续进行下去。学生如果不具备音乐的基础知识就无法进行后面复杂的作品创作内容的学习。所以基础的乐理知识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性的第一步,只有我们打好基础才能快速、稳定地发展起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注重对基本能力的训练。但是一些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并没有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丰富,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未来的音乐创作之路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本文的侧重主要在于宏观上的内容,对于实际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没有做出详细的分析,希望在以后研究中能够完善这部分问题。结合当前钢琴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明确钢琴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从而探寻出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钢琴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在钢琴教学中不断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注重学生音乐情感的表达,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姜硕.试论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倾向[J].成功(教育),2011,06:226-227.

[2]马俊燕,张莲.唱响音乐课的“生活化”之歌[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7:25-27.

[3]张卫民,陈金平.刍议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84-85.

[4]王蓓蓓.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浅谈[J].黄河之声,2015,17:51.

作者:王光华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第五篇:高校音乐教育中钢琴作品的作用

摘要: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常常会忽略钢琴作品的作用和价值,使得学生在音乐素质培养过程无法得到综合能力提升,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引入钢琴作品教学,合理运用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扩宽学生知识面和见识程度,提高钢琴作品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钢琴作品;作用

我国拥有很多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它们不仅代表我国音乐人的才华和智慧,同时也代表着我国整体音乐修为和品质。很多人喜欢钢琴作品是因为他音乐能够让他们在聆听过程中得到身心放松,提高自身艺术气息,增加自身艺术修养。然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忽视了我国钢琴作品地运用,无法做到音乐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无法通过教育途径扩大我国钢琴作品的影响力。

一、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虽说钢琴起源于欧洲地区,但是在欧洲以外的很多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钢琴艺术文化,在我国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优势,是流行文化与民族艺术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钢琴作品改编的民间音乐和民俗歌谣都充满这艺术气息。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将教学分为乐曲、练习曲以及基本功三大步骤,首先要让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反复练习促进学生音乐技能地提升,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兴趣的同时,还能传播我国更多的钢琴作品。在钢琴作品教学时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作品创造的背景知识、文化内涵等,促进学生提高音乐情感、丰富音乐知识涵养。

二、促进学生钢琴演奏技巧运用与发展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钢琴演奏时主要是以模仿为主,通过模仿、借鉴世界著名钢琴家肖邦、莫扎特等人的演奏技巧,提升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但是国外名人的演奏曲目和方式毕竟与我国民族音乐存在很大不同,因此高校学生在学习钢琴演奏时还是需要多学习中国钢琴家的演奏方式,例如郎朗、吴纯、李云迪等多位国内著名钢琴演奏家,他们在钢琴表演领域都有着不俗表现,教师应该以他们为案例引导学生向其学习。通过观摩、模仿等方式进行反复练习,经过长期训练,必然会促进学生掌握更多钢琴演奏技巧,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登台表演,学生都可以熟练掌握不同演奏方式地运用,并通过自己地创新,形成独特的演奏形式,提升学生音乐专业水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对钢琴作品的演奏技巧进行研究,例如在《夕阳箫鼓》演奏时,教师首先要对钢琴中模仿的民族乐器进行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乐器特点,然后向学生讲解如何通过钢琴演奏表达出不同乐器,从弹奏手法、手指力度大小、手指方向控制、弹奏速度、部位等方面进行分析,上述提到的每一点都关系到演奏效果,一旦在演奏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都将会降低演奏曲目质量。因此说钢琴演奏不仅是考验演奏者技巧掌握程度,也是在考验演奏者心态,只有在演奏过程中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才能更好的完成钢琴曲目地演奏。再例如《牧童短笛》教学中,教师要对曲中鼓声模仿部分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在演奏中时快时慢的原因,还要强调在演奏这一段时需要采用同音重奏方式,利用手腕的灵活性表达出鼓点敲击的清脆声。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要想模拟不同乐器,需要掌握不同的演奏技巧,当需要模仿笛声时,要求弹奏过程中做到干脆、平稳、利落,不带一丝拖拉成分,让听众产生快刀斩乱麻的感觉;当需要模仿古筝、古琴乐器时,只需要运用手指肉垫部分进行弹奏即可,让听众在聆听过程中感受到散发出的艺术气息。

三、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

将我国钢琴作品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培养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树立伟大的民族复兴梦想。在钢琴演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能力,不断学习更多与钢琴作品有关的理论知识,挖掘钢琴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西方引进的钢琴演奏艺术,让不少人对于钢琴产生了错误认识,觉得只有不断练习外国钢琴曲目才能学好钢琴,其实不然,我国很多钢琴曲目都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魅力。例如汪立三的《梦天》、王建中的《彩云追月》、罗忠铬的《钢琴曲三首》、朱践耳的《云南民歌五首》、夏良的《西双版纳风情》以及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都是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有的运用了十二音技法,有的运用了多种现代化技术创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钢琴音乐。民族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只有将民族元素发扬光大,才能在世界立足。我国钢琴作品源于民族文化,体现了每一个时展的特征和文化,充分反应了各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学习我国钢琴作品一方面可以了解更多本国人文修养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世界人民都能通过我国钢琴作品感受到中国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内涵。

四、结语

我国音乐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互教互学、相互帮助的合作精神,在如今音乐类型多样化的环境中,我国传统钢琴作品就如同一股清流,汇入人们心中和世界音乐文化中心,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我国钢琴作品,有利于弘扬我国钢琴作品中传达的音乐精神和音乐美德。

参考文献:

[1]孙岩.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J].音乐生活,2015,01:79-80.

[2]李飞宇.民族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音乐时空,2014,16:142.

[3]郑毅峰.探索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2,06:102-103.

作者:王思萌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六篇:高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的传承

摘要:

中国传统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形式,也提升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是传统音乐边缘化的问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露出来,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产生一定危机。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平台必须承担起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重担,提高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确保高校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并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弘扬民族音乐精神。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中国;传统音乐;传承

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输送优秀的音乐人才,同时也应该肩负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责任,努力将本民族的音乐精神和音乐瑰宝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努力解决中国传统音乐边缘化的危机。高校音乐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强调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重要性,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真正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培养出高素质和综合全面的音乐人才。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为我国优秀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而学生的音乐素质、理念以及实践等都对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音乐事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直接决定着我国音乐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学生不单单肩负着履行高校音乐教育的重担,同时也要承担传承以及发扬中国传统音乐的责任。但是,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引进中国,并在各大高校音乐教育中应用过程中,高校的音乐教育“西化”程度大概加深,学生学习的大量音乐知识也主要来源于西方音乐体系,例如,钢琴被列为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在音乐教育当中,以演唱德语、意大利语等西方语言的音乐作品被视为最高音乐水平。反而中国传统音乐则被排挤在角落之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以及重视。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制度之下的音乐教育必须要强调弘扬的民族传统音乐,以便能够继承本民族音乐精神,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艺术瑰宝。但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却在这一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注重的是西方国家的音乐,无论是音乐基础知识还是音乐技能都来自于西方国家,而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课时设置上都处在明显劣势,并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高校音乐教育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将传承与弘扬本民族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永葆我国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二、高校音乐教育如何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一)选编优秀教材

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同时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为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首先就要选编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教材,进一步优化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帮助学生转变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为学生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音乐教师在选编优秀教材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音乐学习需求,选编的传统音乐优秀曲目必须具备极强的代表性,同时也要具备优美动听的内容以及积极向上的音乐精神,这样才能够对学生形成吸引力,让学生对本民族传统音乐产生喜爱之情。就内容选择而言,教师必须把握好传统音乐选材的代表性、思想性以及正宗性特征。首先,代表性强调的是教师为学生选编的中国传统音乐歌曲必须要符合本地区音乐文化风格,要结合高校的实际特点选择本地区特有体裁和音乐内容。其次,思想性主要是指选编的传统音乐歌曲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确保音乐内容积极向上,必须要摒弃思想封建以及内容落后的曲目。最后,正宗性强调的是选编的歌曲必须保证原汁原味,为了保证内容正宗性,教师还需要开展实地考察以及严格调研提高音乐教材质量,为高校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动力支持。总而言之,高校音乐教师在选编教材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同时也要保障教学内容能够对学生形成极大的吸引力。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音乐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必修课程是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顺应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对于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灵活设置课程

就高校的音乐教育而言,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主要阵地,同时也应该成为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途径,因此,开设足够的课时以及灵活设置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并不是完全抛弃掉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否则也会走入到另一个教育极端。高校需要增强对中国传统音乐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但是在此基础之上仍然不能够抛弃西方音乐教育体系,而是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兼顾西方音乐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将二者进行分开教学,而在课程设置方面保持大致相同的水平。如果西方音乐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内容是同性质的,教师可以开展中西同时教学。这样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改变高校音乐教育以往极端化的教学模式,也能在共同开展西方音乐课程和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基础之上,提高高校音乐教育整体水平,不断丰富音乐教育内容,在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同时,也能够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影响和丰富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真正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共同提高。例如,在开展音乐欣赏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音乐以及外国音乐,并鼓励学生将其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西音乐的不同以及实质,这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无疑是最好的帮助。

(三)开展实践活动

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技巧,而是要在此基础之上,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从而承担起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重任。对此,高校要积极开展内容丰富以及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第一,为了让高校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教师可以积极邀请具有高水平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家来到学校进行解说或者表演,让学生在聆听以及欣赏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感受,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音乐知识和提高音乐技能,还能够油然而生出对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责任和信心。第二,高校要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中国传统音乐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组建形式多样的音乐社团,举办以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为主题的音乐会等音乐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心。第三,高校可以根据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实际与需求开展民俗以及实地调查活动。高校音乐教育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也能够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愈发展。因此,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如民间鼓乐典礼、礼仪活动等,还可以让学生深入民间进行传统音乐表演,并参加以传统音乐为主题的学术活动,鼓励学生真正走入中国传统音乐的发源地更深层次的接触中国传统音乐,以便能够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

三、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我国传统音乐的主要阵地,直接关系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与繁荣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育的开展中强调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增加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相关的内容和课时等,通过选编优秀音乐教材、灵活设置音乐课程、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等方式,更有效地弘扬和传承我国的传统音乐以及本民族音乐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晓莹.新媒体时代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鉴赏力探究[J].艺术评论,2014,(9):102-103.

[2]王耀华.构建中国人传统音乐话语体系——中国传统音乐学从书编撰的探索[J].音乐研究,2015,(1):32-36.

[3]闫飞.浅析高校艺术教育与中原传统音乐的传承[J].新西部,2014,(29):53-54.

作者:李晓春 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音乐教育探讨(6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