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批判性思维与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批判性思维与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01 10:52:05

批判性思维与英美文学论文

一、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传统学科,英美文学的教学在近二十年来受到了严重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功利性心理加重,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不能带来直接实用价值的人文学科的兴趣大大减少。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升级使得知识性、信息性内容的获取更加方便容易,大学公开课、精品课程视频等网络教育平台的大量涌出也极大地挑战了教师作为知识主要来源的传统教育观。英美文学课,尤其是文学史课上的很多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僵化无趣,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吸引学生。这就导致了在文学课上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出勤率低、上课积极性差、平时不学习、考前猛突击的现状。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更不利于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正确认识,不利于实现英美文学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等重要课程目标。因此,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此外,正如黄源深教授早在1998年所指出的,我国外语专业的师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失症”的问题,其表现症状为“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说理和辩驳,口头和书面表达直接受到影响,论辩时不免居于下风,写文章断难出现佳作。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思辨能力,遇到科研中和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时,往往难以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作出判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去解决问题”(黄源深1998,1)。笔者也曾经在九十年代末和一位美籍外教探讨这一问题,他对此的描述更加精辟形象,他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属于“嘴巴漂亮,头脑空空”(beautifulmouths,emptybrains)。也就是说,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都很标准漂亮,堪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但是他们却很难对一个问题发表有深度的见解,缺乏独立的、有创意的想法。从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这一现象仍然存在。正如黄源深教授在2010年再次撰文时所说,11年过去了,“思辨缺失症”“依然困扰着今天的外语师生,情况似乎并没有多大改观”(黄源深11)。

究其原因,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和外语教学的传统模式负有主要责任。学习过程中强调机械记忆吸纳、反复模仿操练,教学中注重准确性高于创造性、流畅性高于内容的丰富性、逻辑性、思辨性,教学模式上强调教师中心、注入式教学为主、学生课堂参与环节薄弱等等,使得学习者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思辨能力得不到激发和锻炼,逐渐形成思维的惰性,也就难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创新的能力。因此,无论从英语专业的整体发展来看,还是从英美文学学科现状而言,都面临着改革的迫切性。而“思辨缺失症”普遍存在的现状更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应该说,作为知识型专业课程,英美文学不存在要求学生反复机械记忆和模仿操练的问题,其课程的内在特性——审美性、个体感受性、评析性——强调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如果能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式,英美文学课程应该可以成为培养、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阵地。

二、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行性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无论英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在其发展历史的长河中都孕育出浓厚的批判性传统。这一方面表现在文学家们对社会现实、陈规旧俗的批判,也体现在不同时代的作家之间的传承与批判。例如,在英国文学史上,约翰逊博士写给切斯特菲尔德伯爵的那封著名的书信就颇具批判性特质。信里言辞犀利、不卑不亢,是一位清贫学者敢于傲视权贵、发出独立之声的代表。在美国文学中,马克•吐温则对自己少年时代崇拜的文坛前辈库柏发难,指出在《杀鹿将》中,库柏破了主导浪漫主义小说的19条戒律中的18条。虽然言语中不乏调侃之意,但也传达了年轻作家挑战权威的勇气[1]。再以美国文学为例,19世纪上半叶在新英格兰地区发起的超验主义运动即是一场关于批判传统宗教信仰、反对照搬欧洲传统、呼唤文化革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的旗手爱默生直陈美国文化界当时的因循守旧之弊,说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怀旧的时代。它建造父辈的坟墓。它书写传记、历史和评论。先人们面对面地观察上帝和自然,而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这些。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自己去洞悉自己和宇宙之间本来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自己的诗篇,有自己体会到的哲学,而不仅仅是历史上留下的?为什么我们没有我们自己创造的宗教和历史?”(《自然》3-4)他强烈反对“在历史的枯骨堆里摸索,穿着前辈已经退色的衣物参加化装舞会”的做法,大声呼吁美国人面对新世界,书写自己的诗篇,描绘“新的土地、新的人、新的思想”。在著名的《论自立》中,他特别强调自信内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说:“天才就是: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合适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又说,“想成为真正的人的,必不随波逐流”(爱默生19,21)。这些思想为美国摆脱对欧洲和英国的文化依赖,实现精神独立和文化独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真讲解这段历史、把这样的精神传递给学生,无疑会对他们认识自信的重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解、强调这样的批判性精神,展示文学通过批判现实、反思传统所能带来的社会革新和进步,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让学生意识到文学的伟大力量,使他们更加热爱这一学科。二是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批判性思维也贯穿始终。首先,每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都是对已有理论的一种修正或颠覆。比如,解构主义消解了结构主义对语言内部规律的过分强调,新历史主义则对新批评将文本视为封闭自足的艺术品的偏执加以修正。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等则批判了文学批评中对女性、弱势群体、少数族裔、自然等的主题的偏见和忽略,是文学研究对现实世界的反哺。此外,文学批评强调文本细读、澄清意义、推理预测、理性分析、逻辑论证、评估判断、得出结论等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适当地增加对文本的批评研究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有脾益。

此外,文学不是数学,文学解析不是解答方程式。对文本解读的答案并非唯一,大多数情况下是开放性的,允许解读的多样性。这为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拓展了空间。与此同时,以其作为文化载体的丰富内容、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文学更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所要求的情感特质,即思想开明,心态公正,诚实对待个人偏见,乐于寻求证据,尽可能全面充分地了解,谨慎判断,关注他人的观点及其理由,愿意接受不同意见和修正信念。从这一意义上讲,学习文学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三、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结合以上讨论,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阵地。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改革。

第一,文学史与选读相结合,识记性内容与思辨性内容相结合。大体而言,文学史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很多时候需要死记硬背,单纯讲授历史背景、作家生平、写作风格等内容难免显得枯燥单调,而且达不到理想效果。如果在讲史的同时增加相应的文本选读,学生会更感兴趣。而且阅读文本会让学生对文学流派、文学术语以及作家的创作风格、主题思想等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更容易形成深刻理解。笔者不赞同取消文学史的做法,因为英美文学对我们而言是舶来品,我们需要一个有意识地学习、形成系统知识结构的过程,尽管这种系统性并非面面俱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学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充分地理解具体的作家、作品。但是,文学史知识的传授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也可以增加思辨性内容。比如,讲课时注意文学发展不同阶段的相互对比、照应,后期作家与文学前辈的互动关系,文学主题的历时性流变等等,这样,即使以教师讲解为主,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这样的内容是在教师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对课本内容的照本宣科,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第二,引进文学批评理论。虽然我国的教学大纲不要求在本科阶段教授文学理论,但在解读文本时适当增加文学批评理论会使英美文学课程更具挑战性,在感悟性理解的基础上增添理性思维。正如前文所讲,文学批评理论所强调的分析、理解、论证、判断、结论等过程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内容。通过教会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发现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进行条分缕析、抽丝拨茧般的解析,再佐以旁证,展开逻辑论证,最后得出自圆其说的结论,学生不仅仅可以领略文字的魅力,而且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便是通过文学研究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最有效方法。除了教师在课上带领学生解析文本,还可通过课后作业或学期论文的形式,由学生独立进行文本研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谓一石多鸟。

第三,灵活设计学生参与环节。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课堂参与可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问答法让学生回答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汇报、戏剧表演等。鉴于文学史内容很多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查找,我们可以每单元安排学生对作家生平、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客观性较强、属于识记性知识的内容作课堂汇报。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学生需要学会查阅资料、甄选资料、组织资料、设计编辑课件、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汇报。这一过程涉及多种思维能力,可使学生多方受益。根据作品改编的戏剧表演也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参与方式。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挑选作品、剧本改编、角色安排、背记台词、彩排表演、互相点评等工作,整个过程既有趣又有意义。另外,还可以举行专题讨论会(seminar)。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指定题目,由1-2名学生以主旨发言的形式抛出话题,引导讨论,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想法。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目前,国际互联网上有很多优秀的关于英美文学的网络教学资源,比如北美高校的大学公开课,TED开放式讲堂,国内的网易公开课也集成了大量国内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一方面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可作为学生拓展视野、延伸学习的宝贵资料。除此之外,英美文学课程组可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平台,分享学习资料,开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学生可以在网络交互平台上完成教师的作业,也可以就学习问题与教师或同学展开讨论,这一方式可大大解决大学阶段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不足的问题。总之,批判性思维培养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英美文学课程而言,批判性思维培养不仅仅必要,而且可行。通过对批判性思维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会取得更大进步。

作者:李素杰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批判性思维与英美文学论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