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新生心理学教育研究范文

高校新生心理学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2-07-24 03:36:16

高校新生心理学教育研究

1研究方法

1.1实验对象随机选取中北大学2014级12个自然班共490人(男生337人,女生153人)进行Scl-90、UPi测验、乐观感测验和真正的快乐问卷调查,将12个自然班选取6个班级271人(男生226人,女生45人)作为实验班,6个班级209人(男生102人,女生107人)作为对照班,在实验后继续进行以下4项量表测验。

1.2测量工具《症状自评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个体,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心理健康测验量表之一。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个体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项目因子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任一因子得分3分以上被视为有异常倾向。《大学生人格问卷》: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量表,共60题,其中4个测伪题不计分,总分25分(含)以上或25题肯定回答,辅助题至少2题肯定回答以及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进入关注范围。乐观感测验:用于测验个体归因方式的自评量表,共32题,测验个体在对事件的原因解释两个维度(永久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最后个体得到三个分数:永久性得分、普遍性得分和希望总分。真正的快乐问卷:用于个体总体乐观程度的自评量表,共24题,每一题目有5个选项,1到5项分别对应得分为1~5分,总分除以24即为个体得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主观幸福感越高。

1.3实验过程

1.3.1实验前测本实验在2014级新生中随机选取12个班级进行Scl-90和UPi测试,了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乐观感测验和真正的快乐问卷调查,获得大学生在对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方式、大学生总体的乐观程度和主观幸福感。

1.3.2实验内容及程序根据学生普测和前测数据结果、积极心理品质内涵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9,10,12],本实验设置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针对积极品质中自我优势、积极情绪、积极人际、感恩、韧性、意义等设置4场积极心理学知识讲座、8次积极心理团体活动,用于实验组心理课的实施。实验组课程,4次积极心理学知识讲座主题分别是:新生适应性教育(建立归属感、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积极心理学理论及相关研究(了解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背景及理念)、归因理论(对应乐观感测验讲解有关乐观、悲观及解释风格的研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了解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积极品质例如真诚、乐观、感恩等的研究及相关培养方式);8次团体心理活动主题分别是:优势转盘(认识自我,挖掘自我优势)、幸福账本(对情绪的积极体验,提高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友谊之花(处理冲突,平衡合作与竞争,建立积极人际关系)、快乐时光(享受当下,提高专注)、感恩与宽容(获得感恩生活与宽以待人的品质)、鹰的重生(积极应对挫折,塑造心理韧性)、人生之旅(探索大学发展方向及人生意义)、向着未来奔跑(提升对未来的信心与希望)。对照组学生继续接受学校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包括8次课程和2次团体心理活动。对照组课程,8次课程主题分别是:入学适应心理与辅导、学习心理与辅导、人际交往的发展与辅导、恋爱及性心理、情绪管理、挫折及应对、意志力培养、自我意识发展与辅导;2次团体心理活动主题分别是:相识中北(建立归属感)、团体凝聚力(班级目标及建设)。

1.3.3实验后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个班在8周的积极心理学心理课程和学校常规心理课程后再次进行乐观感测验和真正的快乐问卷调查。

1.4数据统计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1.5研究结果1)对2个组的乐观感(包括永久性维度、普遍性维度以及总体希望)在实验前后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大学生对积极事件或消极事件的解释方式在久性维度、普遍性维度及对生活的希望方面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大学生对积极事件或消极事件的解释方式在永久性维度、普遍性维度及对生活的希望方面得分差异均显著。实验组大学生在实验前后永久性维度、普遍性维度和对生活的希望得分差异均显著。这表明,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的乐观感有全面的提升。同时,对照组大学生在实验前后永久性维度、普遍性维度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对生活的希望得分差异显著。这表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对生活总体的希望,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有明显的作用,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它塑造了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对大学生的解释风格有了整体的提升,而且对生活的希望提升更为明显。2)对2个组的主观幸福感在实验前后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在实验前后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显著,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大学生在实验后主观幸福感得分均差异显著。这表明,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提升。同时,对照组大学生在实验前后主观幸福感。这表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帮助大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有明显效果,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更为显著。3)对2个组的scl-90在实验前后的得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大学生的任一因子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在实验前后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7项因子得分差异显著,对照组和实验组大学生在实验后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5项因子得分差异显著。这表明,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提升,并且对大学生躯体化感受,对强迫的认知、负面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等方面的提升效果尤为显著。4)在UPI量表中,25题肯定答复提示有轻生想法者共8人,占测试总人数的1.57%。实验后对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进行追踪,发现无人有轻生意念或自伤行为。

2结论及建议

2.1结论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实验,本实验的预期教育目标基本实现。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新生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乐观感。同时,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缓解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对其心理疾病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2.2建议

2.2.1教育理念从“问题预防”转向到“积极引导”问题预防理念下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大多以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为主,主要通过新生适应性团体、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来完成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幸福感和乐观感”这一发展性目标,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使大学生关注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助能力,塑造完善人格,塑造健康向上的自我。

2.2.2引导大学生积极归因,增强其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也同样关注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不聚焦在“问题”本身,而是关注个体在逆境下乐观的解释风格以及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引导大学生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而且要用积极的心态对情景做出正面、积极的解读,从而激发其潜能和自我超越能力,增强自我掌控感、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的自尊自信。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来帮助新生提高良好的适应能力、不断发展自我。

2.2.3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目标,品质包括乐观、美德、豁达、宽容、毅力、智慧、勇气等。积极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品质来帮助自己主动寻求良好的生活状态;同时,教育大学生主动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体验满足、投入、快乐、幸福和希望等积极情绪,引导大学生乐观地面对未来,幸福地感受当下和满足地对待过去。

2.2.4构建积极取向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施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更需要广大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心理委员的参与,从而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整个新生入学教育的全过程中。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积极心理品质团体活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以及“心理委员培训课程”、“班主任辅导员手册”等,形成一套可操作可复制的实施体系,最终营造珍爱生命、快乐生活、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予大学生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作者:屠鸣 李晓彧 魏春燕 邱建国 王媛 单位:中北大学 学生工作部 中北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中北大学 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新生心理学教育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lxlw/67627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