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8篇)范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8篇)范文

时间:2022-05-02 10:11:19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8篇)

第一篇:互联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摘要:“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助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须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逻辑,做到以学生为本,更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领域的延伸转变为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深度融合于日常教育,形成“他助—互助—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21世纪是互联网和科技的时代,在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的背景下,“互联网+”这一新概念诞生问世。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非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模式。“互联网+”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它不仅是借助网络的平台,采用信息技术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线下搬到线上,也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全新转变。

一、打造“互联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一)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做到以人为本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心理工作者的专业技巧,而在于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通过自身促进者、中介的身份角色,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学生的需求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第一、大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应做到“以人为本”。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网络属性进行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第二、转变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逻辑。将传统教育中通过行政化手段介入的方式转变为互联网创新带来的因需所用,变行政思维为用户思维,从根本上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喜爱度。第三、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新颖”等特点,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个性化”。网络对真实身份的掩盖,使得学生能够放下对自我隐私暴露的担忧,袒露真实的内心世界,运用专业测评工具来描述自己的行为模式,不仅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个人数据,更能够通过云端数据分析,筛查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极端事件发生。互联网呈现的信息内容丰富且形式多元,这一新颖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信息传递渠道,扩大学生群体的受助面。

(二)更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突出教育针对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虽也能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对此进行践行,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设置网络宣传,到通过邮件、QQ等网络手段进行心理咨询。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仅成为了心理学概念、理论、效应等信息资源呈现方式的替换,传统教育方式在网络上的延伸。第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依旧采取的是固有的教育模式,被动传输信息,单一形式呈现,未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第三,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自主提升心理品质的能力;多侧重心理健康的筛查、诊断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监管、防控及预警。而“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网络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由传统的辐射式“他助”转向辐合式“自助”的形式。借助互联网创新高校心理健康途径,利用网络丰富、多元化的信息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逐渐培养学会塑造自身健全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借助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使心理健康成为日常化教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属于“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设置,使得心理工作局限于校园内,加之传统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多只是借助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网上测评等,形式单一,学生接受教育较为被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借助网络媒介,使用信息化技术助飞传统教育,开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是高校心理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一、“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移动软件开发、网络信息库的建立离不开信息技术公司的支持与合作;二、“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数据库,连接学生家庭、社区终端,打造信息资源互通模式,可将“线上”信息传输至“线下”,根据学生对外信息开放程度,便于家庭、社区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做好全员全方位教育;三、“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自主性,打造朋辈互动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网状扩散,增加学生受助面,提高学生自主性。

二、探索“互联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一)充分开发移动互联网用户软件,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群体

由于近年来手机设备硬件、软件的不断提升,移动客户端的便捷化操作,人性化体验以及时间碎片化运用,使得移动网络用户逐年增加。在“互联网+”的机遇挑战下,充分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软件,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学生群体,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助面。比如开发心理健康APP,借助互联网将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和心理体验融为一体,通过登录个人信息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个性化服务。比如中国宋庆龄基金会2014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了国内首款服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手机应用,通过免费在线测评和咨询,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烦恼。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将逐渐成为工作主流。借用网络技术,把心理服务延伸到智能手机上,通过设置学习课程、专业测评、朋辈互动、网络咨询等栏目,学生在登录个人账户之后,经过专业测评可以在“我的”一栏中查看自己在各方面的测评结果及分析;遇到心理困惑可以通过网络咨询进行即时倾诉,以免消极情绪的堆积,或进行在线预约,连接本校心理健康中心或网络咨询师,通过与专业咨询师的互动,使线上线下相结合,避免了学生在遇到问题之初产生对心理咨询的抵触情绪,同时也减少了个人隐私被泄露的疑虑,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寻求帮助。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根据学生板块浏览痕迹、信息搜索查找,定制符合学生个性化的产品内容。充分开发移动互联网用户软件,转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逻辑,使学生通过使用心理健康APP从“有效果”到“喜欢用”再到“都用”,增加学生对移动软件的使用率,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群体。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系统化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到“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而面对互联网的创新与挑战,心理健康工作不仅仅只是线下教学和活动实践,更需迎合时代的需要。把握好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线下延伸至线上,使两者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教育体系。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内容多元且丰富,喜欢新鲜事物,对网络依赖程度较大。根据百度CBG联合百度数据研究中心的网络调查,61.7%的“90后”网络用户偏好网络中内容丰富且实用的信息,比如在“90后”浏览的百度吧中占据高校信息类首位的是“大学吧”、“考研吧”等;34.3%的用户在网络使用中注重良好的产品体验,比如说他们喜爱使用“腾讯”、“淘宝”、“微信”、“同程”等软件,能够服务、便捷生活;还有27%的用户在网络上会更加关注具有娱乐趣味的信息,比如动漫、游戏及综艺类信息。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群体及他们多元化的思维,势必会被时代淘汰。借助互联网,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独特的网络属性,做到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心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第一、建设心理课堂网络化,提升学生自主选择性。高校心理课程多受师资和时空局限,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而借用网络信息化技术,设置网络课堂,分板块分栏目即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丰富资源,采取线上集中学习,线下碎片化教育,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自主选择。再如高校心理讲座的举办,往往需要学生到场,费时费力,参与成本较高,采用线上教学线下活动,使网络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第二、利用心理咨询网络化,帮助学生解决困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以心理咨询师为主,部分高校心理工作者还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任课教师等。虽然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在我国已普遍化,但通过与国外比较,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生配备比较低。据调查显示,美国高校从事心理工作的教师与在校生人数比为1:700,而国内高校师生比仅为1:3750。借助互联网创新,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覆盖率,弥补师生比所造成的差距。网络心理咨询具有隐蔽性强、选择性多、方便快捷等特点,可以有效提升咨询效果。

(三)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预防校园极端事件发生,建立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物质经济日益发展,大学生需求多元,但面对挫折他们却不能客观看待,往往出现消极情绪或者选择通过极端行为伤害自己,更甚至是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由于规模逐年扩大,导致教育质量下滑,缺乏合理有效的应对管理使得校园安全事件频发,这对高校安全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新时代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手段做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意义重大。第一,构建教育大数据,做好全方位监管。学生入校后,通过办理校园一卡通采集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家庭、健康体检、心理测评等信息;将学生个人信息与教学实践活动信息相对应,比如课堂出勤率、考试测评结果、社会实践情况;同时记录在校园生活中产生的数据,比如网络浏览餐饮、购物等日常消费,心理咨询、就医诊断等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从学生个人数据库中发现相关关系,描述心理及行为问题,进行发展趋势预测。畅通校园信息,做到提前预警。第二,建构新时代背景下的心理测量模型,深层分析数据。相比较传统的心理测量数据搜集和统计分析,大数据时代下的心理测量,则能根据开放的学生信息数据,分析出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出对应解决方案。同时在详细的学生个人成长信息基础之上,分析出不同人群心理困惑的产生情境,比如当学生学业成绩、情感变化、情绪源等发生变化时,学生可能由此引发的心理困惑。

参考文献:

[1]陈志刚.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如何进行业务创新?[J].中国电信业,2011,(10):44‐45.

[2]袁忠霞,张玲.构建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15):29‐31.

作者:贠芸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第二篇: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路

摘要:开展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他们具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这一特点出发,另一方面又要从残疾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他们自身发展的个性,采取适合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

近年来,随着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青年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但残疾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体验着更多的负面情绪,也因此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通过整理相关的调查资料,发现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如何塑造残疾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在社会中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日渐成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更多有关于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在当前高校注重残疾人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也应在关心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领域给予足够重视。

一、残疾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通过对多次不定期的调查问卷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相较于正常大学生,残疾大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

(一)自我满意度和自我接纳程度更低。残疾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因其自身生理缺陷通常更加在意别人的目光及评价,自尊心较强,自信心较弱,一旦遇到别人否定或不尊重的事件容易抑郁、焦虑和对新环境产生不适,表现为性格内向,对他人的信任度较低,敌对情绪较高,以及对未来有着更悲观的预期等等。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与未来的婚恋问题、就业问题等密切相关,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咨询角度分析,帮助其调节其认知,降低期负性情绪。

(二)焦虑感和孤独感较为强烈。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且容易情绪激动,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此外,大多数残疾大学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由于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因此一旦面临挫折,付出的努力与得到的结果不成正比时就会加重焦虑与迷茫,尤其是在恋爱、就业等问题中遇到困扰时,焦虑感倍增,孤独、压抑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

(三)思想单纯,心理依赖感强。大多数残疾大学生,尤其是感官上有障碍的残疾大学生,从小其生活和学习范围就在家长和教师的安排中进行,相较健全大学生来说其活动范围较窄,接触的事物也相对有限,他们接受的思想大部分源自老师和家长给予的正面性东西,思想比较单纯。相对健全大学生,他们更相信家长、相信老师、相信社会,对待事物的单纯与真诚使得他们更容易被感动,这是积极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更依赖于来自家庭、学校的安排和帮助,如果某件事情安排欠妥,他们就会觉得很不应该,更容易产生抱怨。

二、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教师心理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就当前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工作一般不面对残疾大学生,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主要集中在做一些心理测量和问卷,其主要原因是心理咨询的老师与残疾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沟通的障碍,例如面对听障生不懂手语、面对盲生不懂盲文等,这些情况都需要翻译老师,而心理咨询工作需要直接沟通方能产生最佳效果,因此,高校的心理咨询的相关教师要学习相应的技能,增强与残疾大学生的交流能力。专业课教师大多只掌握其对应的专业知识,而缺乏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因此,残疾大学生的授课教师要学习相应的心理知识,保持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性,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不健全。当前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关注者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而关注的普遍方式局限于建立起来的残疾大学生档案,包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残疾学大生心理咨询档案,通过该档案了解残疾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一般来说,这是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表层工作,或者说是由外因而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解决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内因,在于通过残疾大学生自身克服或消除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与之对应的而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便是开设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让残疾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过程,消除自身因身体缺陷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厌世感。这不仅有利于对残疾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掌握,还方便及时与残疾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在课程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喜,引导其找出不良心理产生或变化的主要原因,给予有效的沟通和疏导。

(三)缺乏与正常大学生心理交流的组织活动。渴望被尊重,渴望与他人交流是残疾大学生的普遍特点,他们普遍希望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和健全人的沟通,这是他们体味并认同自身真正融入社会的重要环节。而对于健全大学生来说,与残疾大学生互动,能体验残疾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残疾学生在生活中的困难,向残疾学生学习他们的长处,在相处消除对残疾学生的偏见,在帮助他们的同时感受助人的快乐,提升自我价值,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开展残疾大学生与健全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大学心理部的同学可以率先进行体验,通过掌握的心理知识与残疾大学生开展1+1结对子、交朋友、手拉手等互助活动,让双方在交流中不断了解对方,打开心灵,帮助残疾大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

三、开展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途径

(一)完善残疾大学生相关的心理辅导。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是优化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要定期或定点为残疾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和咨询,帮助残疾大学生立足当前,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因此,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残疾人高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注重培养残疾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可、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不断强化其自尊、自立、自信的信念,帮助其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促使他们积极追求知识,发展自我,从而真正让残疾大学生自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改善他们适应高校和社会的能力,建立健全他们与正常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正常发展,较好地面对人生和生活。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外因作为事物发展变化不可或缺的条件,有时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育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条件。因此,在开展残疾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报、校刊、网络等手段,配以课外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关注残疾大学生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形成良好的校风,在此基础上,学校借助各种宣传平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是什么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唤醒残疾大学生心理求助的意识,开通残疾大学生自我心理救助的渠道,使其知道去何处求助、如何求助、能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等。此外,可以开展以“关爱”为主题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活动,提倡全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以及互相帮助,让残疾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形成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残疾大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提供就业辅导,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选择迈入高等学府的残疾大学生相对来说都有着积极上进的心态,其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最多源自对未来就业和融入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因此,开展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入手,深入了解残疾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不同残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设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其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要善于挖掘不同残疾大学生的特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设计教育情境,为每名同学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提高其对自身价值的认同,进而转变思想,使其接受自身身体缺陷的同时,鼓励其摆脱不良的自卑心理,增加自身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信心,找到自身的生存价值。这些都需要教育者因人施教,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残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搭建施展自我和与他人交流的平台,使残疾大学生在社交中不断融入集体、深入了解社会,满足其精神需求。

(四)创新囊括家庭教育在内的课程体系。在残疾大学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考虑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课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对过去单一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针对当前新的社会发展变化形势,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强与社会、家庭的关联,比如有关残疾人法律的相关理论及其社会实践环节、残疾大学生职业技能的相关理论和社会调查等,尤其是要增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残疾大学生思想行为健康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但就当前来说,很许多残疾大学生家庭成员也面临着很多的压力,他们自身也需要心理方面的救助,这需要高校残疾大学生工作者加强与残疾大学生家庭的关联度,帮助残疾大学生的父母正确看待子女的生理残疾,用积极的心理态度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克服焦躁情绪,消除自身羞愧的感觉,抛开过去在别人面前矮一截的负面情绪,给孩子搭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可以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家庭成员,设置必要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课程,鼓励和引导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家长使用更加恰当的方法和技巧来关爱残疾大学生。

总之,对于处在青年时期的残疾大学生来说,成长过程要面临来自于生活、学习、恋爱、就业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按照残疾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严重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加之耐心引导与教育,有助于加强残疾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引导其通过适当的心理调节训练,使其面对现实,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美玲.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新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14(5).

[2]陈文雯.基于人性关怀的视觉障碍者产品设计[J].大众文艺,2013(5).

[3]徐博,张吉俊,陈鑫婕.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5).

作者:刘春雷;刘文文 单位:绥化学院

第三篇: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大学生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在激烈竞争与社会压力的影响下,大部分都存在心理障碍与问题。由于大学生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影响程度极大,所以,其心理健康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果大学生心理素质理想,则在增强个人学习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心理健康不仅对大学生成长存在紧密的联系,同样也关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等院校应当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在学校规划内容中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将其设置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当中,以保证课程学时与学分的充足性。与此同时,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必修课程,并设置相对应的公共选修课程,确保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充分涵盖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识和人格塑造等多样化的内容。另外,高校需要合理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安排专业教师担任课程教学任务。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尽量贴合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完美对接教材内容和视频,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亦或是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受心理健康的知识教育,同样也能够使学生更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

二、全员育人辅助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等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并不只是该专业教师的职责,同样也需要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并展开全面地教育。而高校内部全体人员都应当对学生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专业的教师应充分运用专业的教学途径,在教学实践当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教授学生应具备团队精神并且乐观大胆,对大学生的健康心态以及品质予以全面培养。而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等相关学生工作人员则应当在日常管理工作与思想教育当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并且充分考虑教学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并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增强学生认知水平并予以教育,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后勤服务与管理工作人员来讲,则应当积极开展优质服务等相关活动,进而在高等院校内部营造教育氛围。高校同样要在新进教室的岗前培训课程机制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针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性培训,与此同时,合理安排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认证的培训当中,使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大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所以,其主观能动性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应当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其能够树立科学化的心理健康理念,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通过资金与场地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创设的心理社团组织给予大力支持。另外,还应当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亦或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与辩论赛等多种活动,以保证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并调动起自我认知、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基于此,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能够对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正确地分析,合理地总结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个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加大其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深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四、校园文化影响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等院校应当对广播、校报与板报和宣传横幅等多种形式予以充分利用,注重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力宣传与普及。与此同时,应组织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亦或是宣传月等相关活动,也可以组织举办专题性的报告会或者是现场心理咨询与心理沙龙等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学生营造出理想的心理健康氛围。除此之外,必须要全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性网站以及报刊等,以保证与新媒体的发展相顺应。还可以深入研发心理知识的宣传云平台,注重宣传教育的作用,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新媒体或者是专业报刊当中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而高等院校还应当强化建设校园文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并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在校园内部举办文化活动,并在其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元素,对心理协会所开展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与积极指导,进而强化学生自身的互相信任与互相帮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五、心理咨询和辅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要想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咨询与辅导十分重要。所以,高等院校应当针对校园实际情况,积极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亦或是心理咨询室,并对其硬件设施进行全面完善。另外,还需要制定出心理咨询接待的规则以及预约等相关制度,心理咨询场所全天开放。不仅具有个人咨询形式,同时,也可以以电话或者是网络的形式进行咨询,以保证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及时与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解决。结束语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所必须要履行的义务,同时,还应当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作为工作目标,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键性作用,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推动学生更加全面与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晓伟.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J].赤子,2015(8):156-156.

[2]黄海燕.浅析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商情,2011(38):8-8.

[3]陈倩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31(2):44-45.

[4]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85-87.

作者:阎文婕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深刻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越发明显。高校必须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强专业化的课程建设、推进多亮点的专题活动、夯实多层次的常规服务、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近年来,学术科研、求职就业和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压力迫使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幸福感日益降低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逐渐被作为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深刻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越发明显。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在新生入学、在校就读和毕业离校等关键环节,依托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全阶段,多措并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性的发挥。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学生通过掌握心理学知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状态、学术科研状态和校园生活状态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理论上为学生带来悦纳自我的概念和方法,可以从知识层面帮助学生积极认识、全面接纳、客观评价自己,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依托学科和实施手段的丰富多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的扩展和内容的丰富是十分有益的。运用深度访谈、箱庭体验、工具辅导等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工作途径,从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手段多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水平测评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快速地了解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进身心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引发校园不稳定。心理健康教育依靠各种专业手段能够对高校安全稳定舆情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疏导危机事件。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

(一)加强专业化的课程建设

开设心理健康类课程旨在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观念,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及时发现心理健康隐患和问题。各高校根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可开设“大学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公共选修课,供广大学生学习,每学年新生教育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针对研究生新生开展的入学教育心理健康课已经实现了对33个学部、院系全覆盖。心理学范畴广、涵盖内容多,为了拉近心理学与大众的距离,一些高校举办心理健康类讲座。这些讲座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让广大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所了解。近些年,各类学术论坛、文化节、专题活动等都不乏将带有科普性质、更加贴近生活的心理健康类讲座作为重要主题。作为心理健康类课程的有益补充,心理健康类讲座更侧重于某一话题或聚焦于某一热点。

(二)推进多亮点的专题活动

以“5•25心理健康节”为代表的心理健康类专题活动和项目可以在短时间内把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带给广大学生,倡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5•25心理健康节”由我校在2000年倡议举办,2004年,团中央、全国学联确定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心理健康节倡导大学生爱自己、爱生活进而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理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深度认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专业的理论都能够通过活泼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途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代表的一系列心理健康专题活动作为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在倡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成为校园营造一种朝气蓬勃、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夯实多层次的常规服务

每个新学年开始之际,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都会组织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根据科学的心理健康量表和问卷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这样有助于学校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对于心理健康危机的排查非常必要,心理健康普查报告可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和各项特征的有利佐证,对于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安排具有指导意义。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是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中心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部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开展情况决定其工作水平的高低。很多高校都由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从院系到宿舍的危机预警网络系统可以较好地预防心理健康危机,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大局。这种从院系、班级一直延伸到宿舍的预防机制也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极为有效的一个环节。同时,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很多院系班级设立了心理健康委员一职,除此之外,在学校层面推动心理健康委员的机制建设也是有效方法之一。我校的“雪绒花使者”就是校院班三级监控和引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雪绒花使者”从各班级中产生,负责班级的心理健康、危机排查等工作,每一位新任“雪绒花使者”都会经过专业系统的课程培训,取得专业的任职资质,使得这项工作的推进更加顺畅。

(四)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手段

宣传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最常用手段,具有便捷易操作的特点,而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高校可以利用宣传海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目前,高校心理健康类网站或在学生工作网站开设心理健康模块已经屡见不鲜,微博、微信等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优势新媒体平台。为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高校应该运用各种方式开展宣传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专业化的手段,这些形式各异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收效。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同样,箱庭体验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手段。箱庭疗法是分析心理学理论同游戏以及其他心理咨询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心理临床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素质拓展和深度访谈则是比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这些专业手段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要想实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何时”“对谁”开展“哪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最能解决这个问题。在高校,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态各异,所处环境不同,实际需求也大相径庭。例如,新生入学之际,适应是第一要务。对学校的适应、学业的适应、生活环境的适应、人际交往的适应等都将影响新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因此,在开学迎新时即应开展新生入学适应,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疏导和教育。毕业季,求职是第一话题,开展就业压力、社会适应力等方面的心理疏导和教育,这样有助于增强实效,更容易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该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为学生定制相适应的内容模块。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化教育和定制服务。

(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前沿性

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心理学的学术基础,其专业化程度很高,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术性较强的模块之一。要突出并发挥这一优势,就要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更为丰沛,内容更为充盈。应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工作者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和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实际工作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到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避免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层皮或生搬硬套学术理论的误区,让心理健康教育助力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实现其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为主要学术支撑和背景,因此,工作手段也随着学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从最初的深度辅导、访谈,到素质拓展,再到运用箱庭等工具,直至现在VR等技术的不断运用,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完善和丰沛。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前沿性,用最专业的学术理论和最高新的科技手段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性和多样性

心理健康教育带有较强的科普性质,除了由专业化带来的课程化之外,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提供给学生不同的选择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挑选。如我校的研究生心理团体辅导已经成功举办了两个学期,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为广大研究生带来了近20项涉及不同主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项目,逐步实现和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课程化、菜单化理念。依托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方法和手段。心理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较为丰富,许多专业的理论都能够通过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传递给学生,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性。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运用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箱庭体验、深度访谈等形式推广心理健康知识,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疏导和教育。要注重心理健康工作的多样性,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心理破冰和素质拓展是很好的新生教育形式;毕业生求职心理和毕业心态等则可以通过箱庭体验、团体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进行调适。

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课程化、菜单化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创新工作形式和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品质,送达关爱与希望,传递和谐与健康,为学生拨开人生的雾霾,迎接心中的阳光,让学生在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中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缔造美好明天。

作者:欧阳漫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第五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考及对策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省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机制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基于驻保高校的调查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出发,主要提出高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两点建议:即一是在教育内容上要关注大部分学生,关注学生的主观积极情绪体验;二是在教育形式上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思路与对策

一、引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是根据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在基础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辅助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活动和高校心理朋辈辅导等教育形式为依托,由心理健康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主要引导,全体大学生共同参与,旨在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育部2001年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教社政[2001]1号),2011年下发《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这些文件对高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在全国高校已经相当普遍,部分省份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重庆,其利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等教育部直属师范类大学强大的教育资源,开展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网络MOOC平台为技术手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而省内各高校与之相比,其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都相对落后,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另外,省内也鲜有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前沿理论研究发表。最后,有研究表明,近几年由于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造成招生规模增加、就业困难、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心理应激时间也多有发生。因此提升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保定作为河北省主要高校最集中的地级市,应该尽快梳理出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以及相关的对策。本研究正是基于对部分驻保高校的调查研究,对高校如何加强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对策。

二、内容上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以《积极心理学导论》(Seligman&Csikzentmihalyi,2000)论文的发表为标志,致力于发觉人类的综合潜力而非只注重研究病态心理,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释,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根据笔者对于保定市内多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各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较多关注的还是问题学生和问题心理。一般,各高校在新生入学期间会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大学生人格问卷、抑郁自评量表或SCL-90等);除此之外都会建立学校、班级、宿舍的三级心理应激系统。在设计心理健康课程时,主题大多为压力管理、挫折应对、心理危机干预、情商管理、大学生恋爱问题、性心理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关注的视角依然是心理疾患或心理问题。筛选问题学生、关注心理问题,这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无可厚非;但是这样做势必会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定义为少数问题学生,从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1.积极心理学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积极的思维活动、情绪体验、行为方式亦或是积极的认知模式、习惯养成,这些内容在于大学生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只要心理工作者加以注意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积极的视角出发,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其周围环境或自身具有的各种能力和人格特征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注重培养和调动人性中积极体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积极体验主要包括:一是本能欲望的满足:如饥、渴、睡眠、性等满足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来自个体打破自己固有的某种自我平衡时产生的心理享受。如某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高度好评,或者取得了之前自己没有取得的成绩等。在做好筛选问题学生、心理危机应激处理的同时,要将乐观主义、主观幸福感、快乐、爱、兴趣、满意等作为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研究主题。

2.积极心理学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活动、心理问卷调查、心理朋辈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都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而积极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应该向多元化发展,即所有的任课老师(不仅仅是心理学老师)在课堂教学和课下辅导过程中都可以帮着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同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政教育、专业化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等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网络系统。

三、形式上建设基于网络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国内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南京、重庆等,依靠其庞大的教育资源,前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形式已经逐渐由面对面的单一辅导,大课堂的心理健康课程授课,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活动转变为以网络教育为核心的MOOC平台、线上心理指导、上线学习下线讨论的“尔雅”课堂等。收益对象也有少数问题学生惠及绝大部分学生,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网络为教育媒介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是不能否定面对面心理咨询的作用;这里提出的全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只是针对不太严重的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自杀危机干预等还是建议采用面对面心理辅导。建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内容,这一点在上述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相关讨论中笔者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即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出发,不管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心理辅导的出发点,亦或是心理活动开展的目标都要以发掘学生自身“真、善、美”的潜力为主,要关注大部分学生,和学生一起分享成长的经历,让学生体会到正性的情绪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其理论方法、网络教育运行的机制、教育目标等共同组成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其中每一个方面又是一个子系统。其次,要整合、协调系统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主体互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的一致,探索网下心理健康教育与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有效沟通。

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新时期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基于驻保多所高校的调查研究,认为目前大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负性化”和“问题化”;因此在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对策研究中主要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教育内容上,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为导向,二是在教育形式上,要依靠网络媒介,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作者:张沧丽;赵建宝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第六篇: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普及,网络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丰富,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充斥在网络环境中。高职学生作为年轻人,接触网络较多,而在这个年龄段,正是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阶段。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网络给高职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作对比,提出了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可以塑造高职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由此可以促进我国下一代的整体综合素质,也为我国下一代的发展铺好基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职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生活和娱乐。网络内容丰富、开放、自由,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学习机会,如果可以正确引导并加以利用,网络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但是形形色色的网络内容吸引了更多的高职学生沉迷其中,甚至一些学生沉迷网游不能自拔,既耽误了学业,也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自我控制力比较薄弱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难以抵抗诱惑,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来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教育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给高职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信息的多样性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网络环境各种各样,内容也丰富多彩,既包含学习方面,又包含生活、工作甚至是娱乐方面。网络信息丰富,知识涵盖范围广,可以有效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加上网络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迅速性,使得一些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广泛传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和方法,可以有效辅助学生学习。

(二)网络空间自由开放。网络有其自身所具备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学习、开放交流,这有助于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容易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学到好多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弥补了学校授课的不足。

二、网络给高职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世界使学生内心空虚。由于网络世界有其自身的虚幻性,使得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甚至违法的事件也充斥在网络信息中。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不成熟,也缺乏判断的能力,很难明辨是非,因此,一些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学生大多数内心充满好奇,对未知的世界或者事情都想尝试,因此特别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甚至是上当受骗,使得学生内心世界空虚,缺乏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充实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学生过度沉迷网络。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一般都有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容易沉迷网络,尤其是一些网络游戏,经常掺杂着暴力、色情等内容,容易误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是情感世界。高职学生本应该是青春活泼的年轻人,却因为沉迷网络,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内心世界也越来越空虚,极容易导致学生心理扭曲,产生不自信、自卑心理,甚至容易出现精神恍惚,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误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由于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各种正面、负面的信息都有,一些不法之徒或者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高职学生人生观不明确的特点对其进行迷惑和误导,比如一些邪教组织,经过一些包装,扭曲事实,将好的说成不好的,邪恶的说成善良的。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难以正确分辨是非曲直,容易被利用,从而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完全颠倒黑白,不分善恶,给学生的一生造成特别大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危害社会,危害人类,破坏社会和谐。

三、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净化网络内容和网络环境。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应该携手净化网络环境,明确网络警察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坚决将色情、暴力等违法信息消除干净,给网民一个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抵制不良诱惑,拒绝不法网络信息和网络内容,同时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同时教职员要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正确指导学生科学上网,家长也应时刻关注和关爱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不良因素也及时切除,争取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干净、积极向上的网络学习环境和网络生活娱乐的环境。

(二)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学校要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由于网络自身的便捷性和隐秘性,可以有效促进网上心理咨询室的发展。由于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一些羞涩难以当面向别人倾诉自己内心的疑惑和问题,可以向网上心理咨询室求助,因为网络不需要面对面,不需要互相认识,又有效保证了学生的隐私,使得学生可以没有任何顾忌地进行心理咨询。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课外生活,寓教于乐,多结交朋友,学会分享快乐和忧伤,从而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情感表达顺畅了,自然不会造成心理负担,也可以锻炼学生自信乐观的心理素质。

(三)开设网络心理辅导课。鼓励开展网络心理辅导课,可以请一些名师教授传授提升自我心理素质的方法,在授课中尽量理论结合案例,举例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领会和吸收。同时还要讲解一些人际交往的案例和有利于沟通交流的方法,鼓励学生加强人际关系培养,从而获得更多的朋友,也学会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不要自己闷在心里,形成心理负担。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人和事,积极生活和学习,不要偏信网络信息。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政府和部门要完善相关网络的法律法规,严厉惩罚违反网络秩序的行为,并且规范上网行为和网络信息内容,发现不法信息要及时处理,从根源上解决网络违法案件,同时网络管理员要加强审核,不要让违法的内容出现在网络中,尤其是高职学生经常使用的网页,软件,或者相关板块里。坚决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同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大家人人抵制违法网络信息,给网民建立绿色的网络环境。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信地生活和学习,学会表达内心的情感,将生活和学习安排的丰富多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作为新时代的新媒体,其传递信息的速度快,内容广泛,由此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乃至娱乐都离不开网络,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加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在现代生活工作中,更加难以脱离网络。现如今是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作用日益凸显,高职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依然离不开网络环境,网络在帮助高职学生学习的同时,也逐渐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如何抵制不良诱惑,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社会密切关注的话题。本文也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网络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利和弊,同时提出了有效利用网络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帮助高职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惠红.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求知导刊,2016,9

[2]周燕.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

[3]焦彩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8

[4]郭志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策略[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5]田超琼,郭云飞,陈军娟.构建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时代教育,2016,18

作者:王超逸

第七篇:高职在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渐增多,高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在高等教育发展、推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高职学生尚处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高职教师有针对性的对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成长。文章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进行简要的描述;接着,指出当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存在的主要负面心理特征;进而,对高职院校对在校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展开探讨;最后,文章就高职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终极的身心健康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很难达到这一理想状态,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就曾指出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有三类因素:首先就是人们的原有的心理健康素质;其次是外界环境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最后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健康从狭义来讲可以认为是一种自我满意而持久愉悦的身心状态。对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种必然要求。国家教育部门就曾发文提出在高校开展德育教育,而德育工作中主要包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整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院校在校生的重要性。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高职在校生合理的调节自己的身心健康状态,使他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当前高职在校生的主要负面心理特征

(一)高职在校生的自卑感强烈

尽管高职院校隶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高职院校与普通的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相比还有其特殊性,由于高职院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一些高考失利的学生,他们在文化课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高考遗留下来的痛如果不经一定的心理调节很有可能成为这些学生一生挥之不去的伤疤。在许多高职在校生的心目中,他们总认为自己与同样接受到高等教育的普通本科学生相比社会竞争力更低、社会地位、认可度也更低,这种片面的认识使得他们在面对竞争时自卑感更为强烈。

(二)高职在校生不思进取

高职在校生中还有一部分群体是属于自小贪玩、对考试不上心、成绩不理想,导致高考失利,但由于年龄过小或家庭经济状况较为良好,家长对学生怀抱一定的期待等因素,使得他们不像其他高考失利的学生一样过早的步入社会。这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进取心,在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涯多是以“混”为主,将三年的高质生活荒废在游戏厅或者寝室。有的学生还在高职求学期间表现出明显的厌学心理,经常逃课旷课,自暴自弃。

(三)高职在校生情绪波动较大

在高考结束、学生逐渐步入高职校园后,同时也意味着高职学生开始步入成年人的世界,各项生活琐事、人生面临的各项选择都要逐渐由自己完成,这也是高职学生的一个人生过渡阶段,此时,如果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相应的指导很有可能会在面临是非抉择、矛盾问时不知如何化解而导致情绪波动较大,严重的甚至会激发学生的暴力倾向、长此以往,学生的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总是凭借情绪化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常常会怨天尤人,不能真正将问题很好的解决。

(四)高职在校生缺乏修养

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属于独生子女一代,他们从小生活在优渥和宠溺的环境中,家长常常处于疼爱孩子而对孩子身上的小缺点不予置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一种飞扬跋扈的性格品性,尤其是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有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第一次体验大学的寝室集体生活,这时如果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很难形成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

(五)高职在校生是非观念淡薄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段大都处在17~23岁左右,社会阅历以及知识储备有限,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一些成绩较差有的学生家庭组成较为复杂,使他们的性格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很容易冲动行事,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过分崇尚“义气”等,有的学生在这种所谓的“义气”引导下盲目行事、甚至在高职院校内滋生事端。

三对高职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在校生的心理素质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呼声日渐强烈,值得注意的是素质教育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主要有这么几方面:首先是要求高等教育的学生接受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要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以及专业素养,这也是高职院校乃至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最后,素质教育同样强调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主要受三方面条件的影响,其中学生原有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各种外应环境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进行有效的改变,唯一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途径就是在高职院校内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帮助高职在校生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

高职学生可以说是处在一个过渡的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逐渐由父母包办到独立自主,逐渐由家庭生活过渡到寝室集体生活、也逐渐由学校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等。这一系列转变下也暗含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尤其是环境的改变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这其中他们的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都会使他们的心理备受矛盾的摧残,而此时,合理有效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效的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

(三)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效能

高职院校是由一个个学生个体组成的整体,只有学生的个人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满足,高职院校的整体效能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这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不可忽视,只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了才能在高职院校内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真正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效能。

四高职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制度规范加强高职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规范是高职院校规范学生行为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工具。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同样可以利用制度规范来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举例来说,在一些文明规范行为上就可以采用这一方法,例如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修养水平,可以给他们制定一定的课堂遵纪守则、食堂就餐文明规范等一系列提高他们文明修养的制度规范,使他们在一点一滴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这种通过制度规范的方式对高职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外应式的环境教育法。

(二)加强高职在校生的情感管理,帮助在校生消除心理障碍

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感情更加丰富、多变,因此,教师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用“大爱”来教化他们,尤其是对许多受过心理创伤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在进行情感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高职教师要通过实际的案例去教导学生如何自我化解他们内心的矛盾、障碍,从而能够自我疗愈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创伤。

(三)针对高职在校生的心理特点

“因材施教”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高职教师还要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也都不尽相同,面临的社会问题也都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有效的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高职教师、辅导员要善于抓住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要用耐心、爱心去了解、化解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以及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四)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强高职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在这样得背景下,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时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开设专门的高职院校内部心理健康平台,鼓励师生在心理健康平台上进行互动;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定期设计一定的心理健康问卷到网络平台,使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完成问卷,通过学生填写的问卷反映出学生暗含的心理问题,对这些问题做到早治疗、早预防;最后,就是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广阔的大数据库资源,搜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案例,依托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网络平台,给学生,供他们学习、思考、自我纠偏。

参考文献

[1]马晓园.如何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改革与开放,2009,(10):189.

[2]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02):444-446.

[3]闵学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教育对策——以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08.

作者:郭南南 单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第八篇:职业素质培养视角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摘要】在目前的职业教育理念下,除职业能力外,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本文基于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视角指出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以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见长,旨在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其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心理健康素质作为人才的基础素质必须得到重视,因此,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促进其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要开辟校企合作、因地制宜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

一、高职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专业教学与实践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以不屈的精神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考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韧、勇于担当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心理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开创校园特色,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及提升办学声誉,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要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大方向,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做好心理课程教学、心理活动及普查管理、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等工作,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高职院校相对比较重视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心理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将学生的人格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高职院校管理层和有关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特点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重视对部分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但对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工作却有所忽视。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其具体的教育工作不够规范,心理教育机构设制、人员配备、经费使用、场所建立等还缺乏一定的保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二)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尽管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大学和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有关政策和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导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堪忧。有实际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设立心理健康课程的高职院校中定期对心理工作进行考核的仅占约70%。说明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不够重视。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甚至有的院校没有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而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课程内容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制约了课程教育效果。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欠缺也会导致其专业水平和咨询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影响心理健康健康的实际效果。

(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不畅通。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选修课,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不畅通。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不到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为了修学分不得不上心理健康课,教育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二者在教育目标和工作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三是有的高职院校尚未建立班级心理保健员制度,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缺乏了解,反馈渠道不畅通。

三、基于职业素质培养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一是高职院校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专门的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筹领导和管理把关。二是健全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如建立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普测建档、课程教学、咨询辅导、专题活动”等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和在宿舍设置心理信息员,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心理动态。这种心理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全面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使之成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转变以往“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养”的育人观念,培养出既拥有精湛职业技能又兼具良好职业素养的现代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是高职生顺利实现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保障,学生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除了重视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生涯规划,还应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广泛,包括职业态度、职业兴趣、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包括智能要素和心理要素。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帮助其适应未来岗位工作需求。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一是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要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增加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在招聘人才时要进行严格考核,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教师考核机制,针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学水平、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确保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必须协调配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学校要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教学与咨询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构建学院—院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二是家长要重视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三是政府及社会团体协助高职院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例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真实岗位环境中的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职业心理素养,为提高其职业素质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不容忽视,高职院校要结合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情况,积极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高其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应金萍,徐竞,庄朝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15:67~73

[2]郭沁荣.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J].学理论,2012,12

[3]杨丹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探究[J].知音•励志,2016,19

作者:王美娟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8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ljkjylw/70407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