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论文(共4篇)范文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论文(共4篇)范文

时间:2022-06-22 11:05:39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论文(共4篇)

第一篇: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

一、新建高校学科建设途径的探讨

新建高校师资力量、学科基础、社会影响都落后于那些存在已久的老牌高校、名牌高校,在开展学科建设的工作上面临巨大考验。而且,学科建设工作本身带有极大的综合性特点,需要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人才的精细合作,跨时较长、难度较大、过程复杂。所以,新建高校须从实际出发,不断强化学科建设的意识,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找准学科建设的途径。

1.学科环境、氛围的营造学科环境涵盖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硬”环境,第二层面为“软”环境。其中,“硬”环境主要体现在校外,“软”环境主要体现在校内。新建高校在营造“软”环境方面大有可为。首先,使校内相关人员对学科建设的意义有充分认识,把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建设的战略高度。其次,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形成厚重、创新、前沿的学术氛围,创造有机、民主、合作、向心力的学科环境。再有,要构建科学的学术管理体制,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向上积极,保障艰苦、复杂的学科建设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2.学科长效制度的建立长效机制带有根基性、全局性、长期性和可靠性特点,当前任何一项社会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学科长效机制指相关主体为保障学科建设的有效前进,而制定的系统化规则。它系统地涵盖了组织制度、执行准则、资源配置制度、评估机制、奖惩机制等。新建高校应从传统的“人治管理”思维中走出来,转化为规范化、制度化“机制管理”,这是学科建设高效、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备保障。

3.调整学科的布局学科布局指高校内部各学科层次及设置情况。学科布局定义了所在高校的学科结构,决定了高校的功能、特色,对高校的学科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在学科设置、调整时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一方面,分析学校自身特色,培养发展优势学科。由于新建高校发展历程较短,基础薄弱,因此要谋发展就必须迅速凝结自己的特色竞争力。当前,学科的个性和特色已成为成为高校的“品牌”,给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带来有益影响。另一方面,须整体分析高校现有资源情况,如经费基础、学术带头人、学科发展情况等,不能盲目追寻热门学科,以免造成资源浪费以及学科水平的下降。再有,认真分析新学科设置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设置新兴学科,形成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

4.凝练学科方向研究、选择、调整和凝炼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新建高校学科发展壮大的前提。一方面,要分析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实事求是地评价校内各个学科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分析自身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本体研究,认真分析自身学科优势、特色,探索自身的潜力所在,即从现有学科上进行建设,在现有的优势学科基础上加以发展。再次,要有创新观念,当前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各类文化日渐交融,只有不断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5.吸聚学科队伍学科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高校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学科之间的竞争,而学科之间的竞争体现为教师队伍的竞争,教师队伍的水平基本决定了学科建设水平。所以,新建高校必须加强学科队伍吸聚,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等方式,打造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构成的学科梯队,并形成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

6.构筑学科基地新建高校一般以教研室为教学基本单位,不利于学科整体建设。将教研室建制转化为研究所建制,对科研工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重点学科的打造要有良好的教学和一流的研究平台与之配合。一流的教学条件指与学科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一流的研究平台是指最先进的实验设备、研究手段和畅通的获取学术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渠道。只有在这种学科基地的建设下,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新建高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的关系

1.重点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首先,在新建高校的起步发展中,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基本满足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进行的条件。对新建高校来讲,重点学科建设是长期、战略性的工作,唯有不断深化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新建高校不断提高学科水平,促进高校长远发展。一方面,加大资源配置,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载体对建设上,不断吸聚人才,遴选学科带头人的同时,加大对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不断补充新生力量,打造一支优秀的学科梯队。唯有这样,新建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才能进一步深化,为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其次,新建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带活其他学科。重点学科是灵魂,有了灵魂整个学科系统就具有了生命力。深化科研、形成优势、提升教学必然成为其他学科努力的方向,为新建高校多个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打下学科基础。

2.研究生培养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新建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为学校的学科研究、学术探讨提供了一股生机勃勃的骨干力量。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大部分人都参与到了导师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中,所以,研究生成了部分学科进行课题研究的生力军。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能力、优秀的创新能力,新建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毕业后可以对母校进行反哺,促进母校的学科建设。综上所述,新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学科建设涉及到高校建设的各个层面,是高校建设的灵魂,也是各种工作的核心,是整个新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某种程度上看,没有学科建设,高校将失去存在意义;学科建设不到位,高校发展后劲就会不足。此外,新建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土壤;研究生培养又反哺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作者:江庆华伍雄文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第二篇: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金融学科建设要注重学科的区分

学科是学问类别的标识,其含义有:存在时间、空间(存在的条件);考察的对象、范围(总体与结构);知识要素和理论脉络(概念与体系);研究方法和范式(定性与定量)。学科建设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存在的时间、空间有何变化;考察的对象范围有何拓展;知识要素和理论脉络有何创新;研究方法和范式有何改进。结合我国实际,讨论金融学科的建设,在当前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1.金融学科究竟属于经济学还是属于管理学管理是协调人、物、事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发展集体效力,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管理学应当是对这种技术性、实践性的理性认识、行为规范和职能定位,强调的是运用。经济是人们从事创造、分配、交换、消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目的是提高效率,具有较强的认知性和导向性。经济学应当是对这种认知性和导向性的理性认识和模型设计,强调的是规范。金融学科属于哪一类学科,主要看它的活动,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强,还是认识性和导向性强?我们认为,当代金融活动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向管理学靠拢的趋势明显。但现阶段,教育系统的划分似乎不是这样的标准。它把金融、保险、财税、投资、外贸等都纳入经济学。给人的感觉是与政府决策、宏观调控有关的学科大多纳入经济学。而管理学则属于研究微观主体局部行为的学科。

2.金融学科能否成为一级学科能否成为一级学科:一要看学科的发展;二要看时代的需要;三要看有没有二级学科支撑。(1)当代金融活动具有相对的甚至完全的独立性。也就是说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活动,关系不直接、不明显、甚至无关。(2)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财富的增加、收入差距拉大,人们的资产选择和安排,要做出新的解释。(3)金融的二级学科可列出:货币金融学、金融法学、金融史学、金融计量学、金融工程学、金融管理学、金融社会学。

3.当代国内外金融学科的推进和发展看待国内金融学科的推进和发展,有几点需要达成共识:(1)在学术研究中提出一个新观点、新模式、新理论,也许有利于推动学科发展,但并不等于学科发展本身。学科发展应有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2)学科发展必须在继承和评论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3)学科发展要与时俱进。当代各国几乎都选择市场经济制度,崇尚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金融一体化。在这种状况下,金融学科的发展呈国际化趋势。当代国内外金融学科的推进和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路径呢?一般认为,是按照“理论金融学→数量金融学→行为金融学→伦理金融学”的轨迹来发展的。②我国金融学科研究的倾向,大都模仿、借鉴、移植、套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升华自己的较少。研究的内容侧重政策解释、对策研究、部门之见、集中重复(宏观调控、风险、危机、安全)。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融资模式选择、理财保值方面研究少。当代经济学研究,纳入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因素,并对假定条件做了修订。如理性人假设,有效市场假定,逐渐被取代和否定,这对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金融学科建设既要结合我国实际又要立足人才培养

金融学科怎么发展,有待其他学科发展的配合,有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要继承传统,适应我国现有体制,又要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从道理上说,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要适当超前,但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要结合中国现实,学科建设中的“拿来主义”不是最佳的选择。此外,学科建设还要考虑师资队伍的适应程度,学生的接受程度,实际部门的运用程度。从我国现实出发,金融学科建设要坚持以下信念:(1)基本理论不能削弱。(2)要注重总结国内外的金融实践,使之升华到理论。不能认为“老外”比我们中国人聪明,更有智慧,不能认为只有他们提出的观点才算理论,我们就只有跟着别人走,引用别人的。我们同样有思想、有智慧,只要善于观察并下一定的功夫,实践能升华到理论,关键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学科建设上,要反对“崇洋媚外”,但反对“崇洋媚外”不等于排外。(3)学科建设要站在前沿。什么是本学科的前沿?不能认为,别人有的,我们没有,是新东西就是前沿。是不是前沿,在于它是否是当代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又急于作出回答的热点问题;在于提出有价值的先知先觉的理论。按这两条标准,在现阶段金融领域称得上前沿问题的有:21世纪是否是通货紧缩的世纪;货币制度能不能、会不会走向统一,货币区域化、全球化的前景;基金的兴起,能否取代商业银行;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要实现的目标和可采取的手段有什么变化;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局势下,国内外怎样有效配合;在金融领域中,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处理;金融危机损失的社会负担;信用制度建设等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需要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

1.学科体系不等同于课程体系我们的理解,学科体系应当是这一领域理性认识和技术规范的系统化。将这一领域系统的理性认识和规范技术的相当部分分类重组,应用于课堂教学与培养人才,才构成课程体系。

2.学科建设不等同于人才培养不要局限于学科体系去培养人才,换句话说,培养人才要跳出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思维模式。人才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培养,课堂上只能奠定基础。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功能要定好位。如形象的树立、工作技巧、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大多要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得到提升。

3.学科建设要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现阶段,有的学校提出培养通才,这样的提法有淡化专业的色彩。专业还是需要强调的,特别是对于金融、财务这样的应用特色比较突出的学科专业,应当提倡培养综合型的专门人才。综合型的专门人才,集中体现在能力方面,比如应变能力、交往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也要分层次,具体地说,在教学上,本科生要选好教材,培养他们进行课程学习、系统地吸收消化前人知识的能力;硕士生要在本科生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具有明辨是非,有自己见解,能够承担研究问题的能力;博士生要在硕士生的基础上,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把货币金融学与金融管理学区分开来从金融教学的角度说,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从我们现有状况出发,前者属宏观经济学的范围,后者属微观经济学的范围。把金融学纳入管理学科符合金融业发展的趋向,也是社会对金融企业作用的认同。也就是要增加微观主体自我运作、自担风险的理念和知识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这个时代需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基本素质的训练和专业、文化教育。过去认为大学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专业人才的思路要调整。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需要高级专门人才,也需要中级和初级的各种专门人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念上要弱化“权力经济”,要减少由政府“包”,要消除“吃大锅饭”和依赖政府的思想。具体地说,在金融专业中,有四类课值得开设,即金融市场管理学类(含微观与宏观)、金融商品交易学类(含资产选择)和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学类、家庭理财学类。这四类课与金融工程有联系,但不同于金融工程学。它兼容了理论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数量经济学等内容,可以说,这四类课是交叉的相关学科的凝结。

5.金融学科建设要在措施的有效性上下功夫一要充实和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学科建设带头人,师资队伍有进有出,优胜劣汰,人才流动。二要加强与国内外有关学校的交流合作。交流合作不能只是派人访问、座谈,要共同承担科研、教学任务。三要密切同实际部门联系与合作。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繁多,金融领域中存在很多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很需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有益于金融学科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改革开放。

三、金融人才培养要分层次

讨论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当科学地看待金融这个产业。换句话说,不了解金融是什么样的产业,就难以把握需要什么样的人去拓展,去推动,去管理,去经营。所以,讲金融人才培养,必须从金融这个产业说起。产业是由若干企事业单位组成的。什么样的企事业单位算金融机构,什么样的企事业单位不算金融机构?这不仅关系到功能定位,业务的发展,而且关系着市场准入和退出必须具备的条件,由谁来管理。过去,把我国的金融机构分做四类: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当前,为了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如小额贷款公司、各种基金公司、投资公司、金融投资咨询公司、担保公司、典当业等等。这些机构都是金融机构吗?都属于第三产业吗?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发展第三产业,都要包括它们吗?由谁来推动,谁来管理?不仅要落实当事人,而且要有规章制度约束,要有法律规范。没有规章制度约束,没有法律规范,就要乱套,就会无序,就会搅乱金融秩序。比如现在我们强调加强金融监管,就需要正视金融监管的薄弱环节。小额贷款公司,谁来监管?金融投资咨询公司,谁来监管?典当业,谁来监管?都是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金融人才培养,首先需要考察和判断社会有些什么样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功能是什么?要什么样的人去规划,去调控发展,去经营管理,去监督服务。

1.金融人才的需求具有层次性讨论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把握金融人才的需求。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不仅有量的问题,而且有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为了推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级金融人才,而且需要中级、初级金融人才。什么是高级金融人才,什么是中级、初级金融人才?可以讨论。这不能简单地从学历、学位上去划分,要从视野和能力去划分。不能认为高等学校培养的,取得博士、硕士的就算高级,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就算中级、初级。从视野、能力上去划分,需要思考的是:高级金融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视野,哪些能力?中、初级金融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视野,哪些能力?高级金融人才应具备国际的视野、关联的视野和超前的视野。国际的视野,就是能够看到国际之间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比如,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会不会、怎样、影响我国。关联的视野,就是国内其他领域的发展、变化,怎样影响金融业?比如,出口导向的弱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兴起,各地大搞基建,修路,怎样影响金融。超前视野,就是先知先觉,在问题没有发生以前就看到了问题。比如金融危机还没有波及我国以前就看到了金融危机将要对我国产生严重影响。2008年那场危机,我国实际上是反应滞后的。这场危机即次贷危机始于2007年9月,当时在美国已经显现了。但在我国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有人还提出对我国没有多大影响,舆论也没有怎么报道。后来,即2008年9月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垮台(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贝尔斯登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迫转型),全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国际保险公司)破产,商业银行盈利下降,日子难过,这种状况下,才觉得“狼来了”。这表明要先知先觉,不容易。高级金融人才,高在什么地方?高就高在有国际的视野,关联的视野,超前的视野。除了这些方面外,还需要一般从业人员不具备或不需要具备的能力。对于这方面,可概括为: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吸纳知识的能力,反思的能力。也就是说:高级金融人才要善于交往,从人际交往中,观察世界;高级金融人才要善于协调,从协调关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理顺与各方的配合度,高级金融人才要不断丰富、更新知识,怎样丰富、更新,那就是从活生生的实践中、书本上学习;高级金融人才要善于反思,也就是说要善于反思过去说的、做的、正不正确?成功的方面、不成功的方面?只有善于反思的人,才是聪明人。中级金融人才,在质量上应有哪些要求?应有什么样的视野和能力,必须确立,需要讨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办学思路是:立足大金融,面向大市场,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对学生提出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实用能力。特别是强调职业道德,要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求索精神。我们讲这些,主要是想说明:金融人才是有差别的,不同层次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要求。不可能都是一个样。

2.金融人才的供给也需要分层次以上我们提出高级金融人才应有的视野和能力,但这些视野和能力的具备,有的需要在学校培养,有的在学校难以培养,要在实践中磨练。这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在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中,怎样分层次?大体说来,我国高校中金融专业的教学层次,分做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在本科的四年中,第一年是通识教育,目的是扩大知识面,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第二、第三年进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最后一年是生产实习、写毕业论文、找工作或准备研究生考试。有的学生为了有利于找工作,还去考相关证书。在这种状况下,不可否认在高校削弱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在硕士生的教学中,存在着在本科基础上拓展的情况,即本科未学的课程,在硕士生阶段学。特别是引进西方的一些新兴课程,如金融工程,固定收益债券等。在博士生的教学中,强调高级,着力数理。有的学校规定如必须通过高级宏观、高级微观、高级计量经济学的考试,才能开题,进入写博士论文阶段,而专业课的学习,强调自学,阅读经典文献,老师专题讲授。这样的教学状况,质量怎么样?效果怎么样?需要检验,可以讨论。我们认为,这三个层次的教学,需要区分,需要规范,需要有侧重点。我们的基本思想是:本科不能忘了加强“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谓“三基”当然可以讨论,在我们看来金融领域的重要的基本概念要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不能囫囵吞枣。比如货币、准货币、货币替代品、特别提款权、世界元等基本概念,再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等等?基本知识方面,比如CPI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它包括了什么?不包括什么?以及国民经济中的一些指标的真正含义比如CPI中所谓的“翘尾巴的因素”占百分之几,是怎么算的等。至于基本技能,我们觉得作为一个本科生,毕业出来起码要看得懂企事业单位的报表。有一种意见,说现在的网络技术发达,年轻人脑袋灵,不少知识在网上查看都能找到。事实确实如此,但能找到了是一回事,懂不懂是另一回事,而且懂了是否准确的把握了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我们主张本科教育要加强“三基”,必须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硕士生的教学,应在本科的基础上,主要向横向发展,适当纵深;博士生的教学,在硕士的基础上,主要向纵向发展,争取占在学科前沿。在教学上,本科生要选好教材。培养他们进行课堂学习,系统地消化吸收前人知识的能力;硕士生要在本科生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具有明辨是非,有自己的见解,能够承担研究问题能力;博士生要在硕士生的基础上,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要建立在金融研究深化的基础之上

近年(2008—2013)我国金融研究有长足进展。在宏观金融研究方面主要有:着力探讨了货币政策调控适时、适度、灵活,研究了金融风险的可控性以及怎样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试制了《国家资产负债表》,测度了国家的承债能力,关注了我国是否存在主权债务危机。中观金融研究方面,主要有:着力研究了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影子银行、惠普金融、网络金融等。在微观金融研究方面,主要有:着力研究了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消费、家庭理财和私募基金等。此外,在研究思路和范式上,也有发展。在借鉴国外的研究范式、模型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但是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多囿于国内现状,少对国外的金融状况进行研究,特别是缺乏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状况的研究。(2)多囿于正面的对策研究,缺乏回顾、范式、讨论式的研究,特别是具有瞻前顾后的战略性研究。(3)多囿于务实性的研究,少有建设性的理论研究,特别是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4)多囿于国内经济与金融的互动(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研究,特别是少有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5)多囿于服务于权威部门(如政府)的研究,少针对、服务于广大公众和不同群体的研究。在当代,金融业不仅仅是融通货币资金,而且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产业。这样的产业,以信用为基础,以货币、有价证券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运作,广泛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可以说,没有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人们就难以生活、生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么推动金融研究?(1)要研究金融业怎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要公正、公平、正义。为此,要研究金融在维护公众利益,在实现就业、收入及分配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2)要研究金融业怎样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包括优化环境、养老、社会保障等。金融在推动这些方面是怎样作为的,特别是在人们养老方面怎样大有作为。(3)要研究金融业怎样服务于不同的群体。如怎样帮助人们进行理财?怎样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怎样运行“普惠金融”制度等。(4)要研究大国金融。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金融制度、金融运作的特殊性,它既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有相似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5)国际金融研究绝不仅是汇率调控和支付体系建设问题。要研究国际之间的资金流动,要研究金融政策、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的相互影响、传导、利弊得失。(6)金融研究要有宽松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要有争论,要有思想碰撞,要发挥集体的思想、智慧,要协同创新。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金融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靠长期的积淀,不能揠苗助长。

作者:曾康霖刘玉平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第三篇: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1.专业设置的应用性独立学院作为本科层次二级学院,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教育部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以技术类为专业学科基础,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教学主要任务,强调通过实践教学和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013年8月知行学院与北京水晶石技术培训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办学,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动漫产品设计与开发方向)、动画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中,组建影视动画方向水晶石班,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我院的教学设施和北京水晶石技术培训有限公司的专业教师,采用全新的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影视动画方向”艺术人才。

2.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一些热门专业在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如何有待市场决定。因此,学校经过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对热门专业的设置数量和招生人数进行科学合理规划。2012年甘肃省提出培养幼教工程。同年学院申请并获教育主管部门批复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该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广受欢迎,2013年9月来校报到注册学生突破了130人。

3.专业设置的特色性独立学院在招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应将重点放在专业特色和培养模式上,根据自身特点和依靠主办高校资源优势,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方向。目前学院已经拥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两个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学院又新申办了翻译专业,成为甘肃省第一所也是唯一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独立学院。

(二)培养方案优化基本原则和措施

1.基本原则一是全面发展原则。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关系。二是主动适应原则。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了解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和分析社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准确定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规格要求。三是注重应用原则。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立足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确保人才基本规格的前提下,突出应用,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四是强化实践原则。要科学合理地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的比重,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五是体现特色原则。要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院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及毕业生服务面向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方向,走错位发展之路,充分体现各专业的办学特色。六是整体优化原则。正确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以及各模块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课程间的衔接,优化课程内容、减少课程内容的交叉和重复,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七是口径适度原则。专业口径过宽,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强,但岗位的针对性弱;专业口径过窄,岗位的针对性强,但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弱。因此,要坚持“宽窄并存,口径适度”的原则,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院实际,合理确定专业口径,并据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八是因材施教原则。在确保学生共性发展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具体措施一是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以教育部提出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为基础,结合学院办学条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按照“以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格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思路,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特色。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必修课程,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注重课程模块及课程间的衔接,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的交叉和重复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应用特色。各专业应构建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在内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中的实践类课程;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方向课程、任选课程中的实践类课程和从业技能类课程;创新实践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等。四是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基础上,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专业方向的设置一要以专业口径为基础,二要以职业为导向,形成以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为主的较为完整的方向模块,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工作是一个动态工程,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抓好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工作。在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可根据社会需求,对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作者:杨旭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第四篇:实验室学科建设

1创新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布局

1.1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与国家宏观科技规划对接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以深入的基础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作为心血管疾病国家领域的“国家队”,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肩负着探索、引领、示范国家创新型心血管研究、预测、预防、诊断、治疗体系建设的使命.因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与国家宏观科技规划对接,将加强自主创新,加速创新成果转化,通过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疾病对国人的威胁.

1.2优势研究领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对接作为心血管疾病基础和转化医学重要的开放性研究基地,为确定国人动脉硬化的环境与遗传、表观遗传危险因素,特别是新的危险因素,阐明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机制,为建立国人心血管疾病预测、预防和个体化治疗体系提供靶点与理论基础,我们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发挥特色优势,重点建设心血管疾病的遗传学研究(包括基因组医学研究、表面遗传学研究)、心血管发育和再生医学研究、个体化治疗等优势领域.目前承担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项目;已发表SCI论文138篇,出版专著9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6项.

1.3海外领军人才引进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势研究领域对接在明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和优势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引进本领域内最急需、最适合的学科领军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进工作,避免盲目性,以保证引进的领军人才能够满足优势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研究需求.在现有学科发展布局下,综合考虑心血管疾病学科发展国际趋势和现状,依托阜外医院临床转化平台的样本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技术、后基因组技术、个体化治疗等发生革命性变革的科研方向上前瞻布局生物信息、药理学、心脏发育三个重点领域,引进“青年”生物信息学专家1名、药理学专家1名、心脏发育学专家1名(已推荐申报“”);重点支持血栓性疾病、肺血管疾病两个心血管疾病的相关领域,引进血栓学学科带头人1名、心肺功能学科带头人1名,力争赢得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在前瞻布局的重点领域中,心脏发育与干细胞研究是目前国际上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是阜外医院较为薄弱的环节.依托单位和实验室的领导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树立“大人才观”的指导思想,创新性地将国际上该领域的杰出团队整体引进,其中包括外籍专家、学科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他们将分批回国,全职回国服务.

1.4组建高效团队与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对接在领军人才引进工作方面,依托单位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举全院之力积极完成各项工作.各职能部门(包括人力资源处、器材处、行政后勤处、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负责人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加强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建立领军人才引进工作的绿色通道.协助解决领军引进人才个人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如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税收、社会保障等各项待遇和特殊政策等;协助领军引进人才启动科研工作,配备实验室及办公室、购置设备、组建科研团队、办理科研启动经费等相关事宜,并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接待,通过面对面交流、邮件、电话等各种沟通形式受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咨询,实行即时的无间断服务.以上保障措施,使引进人才能够快速地融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新的环境中,并能迅速开展工作,为科学研究争取宝贵的时间.

2搭建平台,推动领军人才成长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层次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综合统筹、科学布局,在现有设施基础上,积极建设新设施,保证设施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

2.1打造国际化科研平台,推动领军人才培养在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硬件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平台建设方面迈入了新的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一期生物样本资源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并交付使用,该中心现存110万份生物标本,可存储量达到1000万份生物样本,管理体系及各类指标达到国际标准;二期8000平米宽敞明亮的实验室大楼主体工程也已竣工,2013年7月份交付使用.在实验室平台建设方面,中心实验室下设八大技术平台,包括流式细胞技术平台、共聚焦显微镜平台、基因测序平台、质谱平台等,为实验室各课题组提供了高端的仪器设备和有利的技术支撑.目前各类仪器设备的购置工作均已完成,大楼启用后,平台设备即可到位.这些优势平台的建设是培养优秀领军人才的实践载体,加强平台、项目、团队和领军人才的有机结合,通过高层次的科研管理和实践活动引导与激励领军人才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并实践科研项目,充分挖掘创新潜能,利用其国际视野与思路,以丰富的实践经历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管理意识和能力,以便充分发挥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作用,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

2.2搭建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领军人才成长学科的交叉、融合往往是创新的前沿领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和现实选择.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学科交叉融合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模式,重视超前研究学科发展演化规律,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对知识体系深入分析推进学科变革,推动学科交叉发展,探索和建立以学术领军人才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团队的机制,促进跨学科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盛寿教授课题组利用“973”科研项目平台,组织基础研究科研人员、有科研背景的临床主任医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表观遗传学科学家开展研讨会,突破了临床医生基础研究技术知识薄弱、领域内专家转化医学知识薄弱的学科平台壁垒,围绕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开放”的形式自由讨论,鼓励争论探索,促进交流.通过形成多种形式的学科研究机制,创造宽松、自由的科研学术氛围,促进领军人才培养.此外,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科技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海外引进领军人才的国际影响力和组织能力,积极开展高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也可以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际竞争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3创新工作机制,为海外领军人才“保驾护航”

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如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亲自组织召开海外领军人才工作协调会,提出要做好海外领军人才的“保姆”和“保镖”,一对一即时解决问题,帮助海外领军人才尽快融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文化.在此基础上,中层管理团队成立专门的工作协调小组,为解决海外领军人才开展工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保证及时办理、优先办理、特事特办.在资金投入方面,重点实验室从科研启动经费、团队组建、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室房间改造等方面积极给予海外领军人才重点保障.对海外高层次人才舍得投入,把经费用于表彰奖励、待遇激励等方面.同时安排有丰富经验的科研管理人员,为其讲解国家、依托单位、实验室的各项政策、措施,协助海外领军人才申请各类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在宣传方面,利用实验室工作简报,大力加强海外领军人才的宣传力度,凸显学科建设中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为海外领军人才搭建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利用平台优势,在交流思想的同时扩大影响力,努力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人文环境.

4结束语

学科建设是对学科的发展加以规划、重组和创新,是以学科发展变化为基础的社会行动.学科建设的标志成果是学术水平.一流的学科平台必须具备一流的学术水平,而一流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需要大量具有坚实业务基础、业务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学科团队及精通业务及管理能力的领军人才.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推进各学科平台建设工作,完善组织机制建设.结合已有基础,通过重大研究课题、科研项目,以开放性为原则,加大内部科研骨干培养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加强基础研究,完善学科布局,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杨鹏跃朱蕾张雪燕单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被举报文档标题: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论文(共4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kjslw/64716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