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课改的特点及启示范文

新课改的特点及启示范文

时间:2022-07-03 03:47:25

新课改的特点及启示

摘要:新课改一直都是全球各国教育的关注重点,如何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更好地推动未来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新课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芬兰基础教育享誉世界,近年来芬兰出台《芬兰国家政府发展规划》《教育与研究发展规划2011-2016》等系列教育政策文件,于2016年8月推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赋予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不断革新课程目标和内容,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创新之处,给我国新课改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芬兰;新课改;特点;创新;启示

二战结束以来,芬兰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建设,努力为公民提供公平高质的教育机会,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历届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芬兰学生和中国学生名列前茅。因此,芬兰的基础教育及其新课程改革一直是全球教育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在最近的一次新课改中,芬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即“现象教学”,或者称之为“多学科学习模块”课程,引起广泛的关注。

一、芬兰新课改概述

1.芬兰新课改背景

1960-1970年,芬兰历经重重压力和困难,开始构建综合学校系统,并不断进行教育公平与质量改革,致力于为每个公民提供公平高质的教育机会。1970年以来,芬兰大约每10年进行一次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开展“钟摆式”的周期性课改,不断创新课程教育方式,革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2010-2012年,国家内阁、教育与文化部等部门相继出台《教育与文化2020战略发展规划》《芬兰国家政府发展规划》《教育与研究发展规划2011-2016》系列教育政策文件,明确了芬兰基础教育未来改革目标与方向。2013年2月,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试点启动新课改,推进学科融合式教学、多学科学习及多元化学习评价的课程整合性与多样性,并基于信息技术突破教室等空间局限,培养低年级学生具备基础编程的能力,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针对新课改目标、具体内容的制定,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课程专家顾问团,组建由300多人组成的多个国家课程标准制订小组,紧密与地方政府和学校合作,注重新政策和传统之间的衔接过渡,确定课程目标与结构,融入先进学习理念,拟定学习支持性措施,改进不同科目教学目标和方式方法。

2.芬兰新课改内容

(1)培养目标的变化

芬兰进行新课程改革,首先改变的是培养目标。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拥有一技之长的综合高素质人才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芬兰将教育教学目标放在了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兴趣和动力,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之上。主要表现为致力于加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加强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增加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事务承担责任。

(2)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和应用

新知识和技术这一次的芬兰新课改在教师方面,鼓励学校及教师不断创建优化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式。除了封闭式的教室和学校的教学之外,还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在其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应用新的知识和技术,例如走进自然真实体验、感受和发现事物,访问公司学习或具体实践课堂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还可以在游戏和其他的虚拟环境进行学习,通过各种新技术和新场景,使学生更容易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3)对课程内容和课时分布进行必要的调整

芬兰对“现象教学”的推行,必然会对科目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进行更新,并相对应地对之前的课程内容及课时分布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变,如社会学习、基础编程、语言课程需在更低年级就开始讲授,以贴近当今社会,满足未来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迫切需要。

(4)加强科目教学的未来横越能力培养

芬兰新课改中非常重视横越能力,并在不取消传统的学科教学的前提下,依托于具体学科以分科课程为主,通过如“现象教学”的新型学习方式将横越能力的目标渗透入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七种横越能力:一是思考与学习的能力;二是文化识读、互动与表达能力;三是自我照顾、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四是多元识读能力;五是数字化能力;六是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七是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性未来负责的能力。

(5)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多学科学习模块

根据芬兰国家新课标第四章第四节规定,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年级,地方政府、每一所学校要确保每个学生每学年至少要参与一个“多学科学习模块”课程,每个阶段一般为两到三周,这一新型教学方式包括主题活动、现象学习和实践项目等,如通过学习参观围绕企业生产及经营开展学习和讨论。“多学科学习模块”需要学生参与,并综合不同课程的知识和从不同科目的视角来分析问题。

(6)在较低年级开设更多选修课

由于学习精力和能力有限,学校通常面对较高的年级开设选修课,而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没有太多的选修课可以选择。芬兰新课改将艺术和实践性的课程列入选修课,面向较低年级的学生开设,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7)开展多样学习评价

芬兰新课改通过开展多样学习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芬兰新课改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展信息必须从多维度、多样化出发,详尽地经常性反馈给学生及其监护人,如每学年结束后,学生将会收到自己的成绩报告,评价其该学年是否已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二、芬兰新课改特点

1.弱化学科内容界限

经过试点,芬兰于2016年8月正式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新课改。此次新课程改革首创“现象教学”的概念,指的是为了确保学生成为未来合格公民,强调学生思考和学习、互动和表达、创新创业、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力等综合素养的养成。“现象教学”课程的安排首先确定一些主题,其次围绕这些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如主要将语言、地理、科学和经济融合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弱化学科内容界限,实现跨学科教学。芬兰新课改规定,学校需在学年之中专门安排一个或多个“现象教学”学习阶段,每个学习阶段一般为几周,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内集中进行。

2.强调学习环境与策略、指导、个性化的重要性

芬兰新课改强调对教学环境的建设,注重营造深厚的人文育人环境,增设教导咨询办公室,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建立学生顾问制度、指导员制度和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实现对学生宽松体制下的有效管理。此外,芬兰新课改实行弹性学制,尤其在高中阶段实行不分年级制,按照学生组织教学,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突出个性化的教学组织方式,使学习成为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的同时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教学组织形式变得很灵活。如一门学科可分为若干学程,每个学程平均为38课时,将每学年划分为5~6个学段,每个学段为6~8周,学生可选择5~6门课程,每门课程在每个短学期内完成,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3.强调了评价的重要性

芬兰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对学生评价与考试的关注,重视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重要性。因此,芬兰积极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而不仅仅把考试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采取开卷考试、写论文、实验测试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强调评价应以发展为取向、指导为目的,可以通过评价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芬兰新课改的创新

1.引入横越能力

芬兰意识到分科教学的弊端,因此,芬兰新课改强调横越能力在芬兰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在芬兰新课改中,创新性地在课程教学中依托于具体学科引入横越能力,将横越能力的目标渗透入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学校和教师可以自由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自己的教学,并要求各学校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跨学科学习模块,系统地给学生传递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横越能力,强化学生从创新创业到日常生活必备的七项能力,并逐渐建立起学生对每一个学科体系的认识。

2.引入多元识读能力

多元识读能力是芬兰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它贯穿于整个新课改中。改变以往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学生的年龄来设置教学课程的内容及方式的做法,将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习作为一个整体,引入多元识读概念,不再拆分信息能力,鼓励学生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或在线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保障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引入多学科学习模式

芬兰在新课程改革中引入了多学科学习的模式,通过“现象”“主题”的教学确立多学科的学习模式,是此次芬兰新课改的主导思想。多学科学习模式指的是地方政府及学校应引导学生每学年参与至少一个基于“现象”的项目,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研究同一主题,通过多维度的学科视角、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4.强化校外资源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芬兰鼓励学校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校外资源参与学习,把校外学习带入校园,强化学生对校外资源的应用能力,支持和激励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从兴趣爱好出发掌握各种技能,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利用前沿的信息技术如博客、网站、游戏进行学习。例如芬兰新课改要求编码课程与其他学科结合,纳入低年级的新课程教学之中,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先进的高新技术的能力。

四、芬兰新课改对我国的启示

1.利用多种教学法,帮助找到更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新课改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注重掌握并运用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因此,新课改要因人而异,可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学习类型、思维类型、性格类型、基础好差等特点,结合学科教学指导学生感悟、选择、寻找、借鉴和综合运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扩大教学空间范围,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实践资源是多元的,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应扩大教学空间范围,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充分开发利用校外社会实践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如家庭、社区、社会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积极发挥家长、社区、社会及校外专家的作用,建立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的工作常规制度。如可以鼓励学生到社区开展家政服务活动,学校与超市建立“学生导购员”,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前往实践,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3.重视所有学科教育,形成宽泛基础教育

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基本公民素质、基本文化知识,将基础教育视为一个不断发展和生成的动态过程,形成全纳性的宽泛基础教育,确保每一个公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提高教育质量的整体一致性,缩小不同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个性,允许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实施教育,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保证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有效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

4.加强学生未来成长过程的技能培养

芬兰的新课改引进新式教学法,加强基础教育整合建设,注重对学生学习环境现代化、数字化的建设,实施数字化课程,将编程课程纳入低年级学习阶段,加强对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随着我国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将课堂与课外社会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课业学习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尽早地使学生接触社会、学习社会,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在未来社会中成长技能的能力和水平。

5.利用多样学习评价

实现集持续性、引导性、支持性为一体的教育评估体系为了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课程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尽量实现多样化、常态化,一方面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论文写作和考试的方式进行“课堂内”评估;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多师同堂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课堂外”评估。建立学习跟踪档案,展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成长过程,更好地真实全面地评估教学。

参考文献

[1]原青林.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因素新探[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2).

[2]李雪垠.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讨[J].基础教育参考,2010(2).

[3]于建云.芬兰“奇迹教育”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6(2).

[4]李群.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4(3).

作者:胡祥泽;喻德琴 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课改的特点及启示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kglw/70518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