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措施范文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2-05-05 05:02:37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措施

一、当前大学生犯罪状况及特点

(一)大学生犯罪状况

大学生犯罪就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在高效学习的大学生,基于自己的主观过错,对事件进行作为或者不作为,而导致违反法律规定,破坏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等的危害性行为。

大学生群体是青少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中,对青少年的界定是14周岁至25周岁。“”前五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并不突出,仅占20%-30%,其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1%;“”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占犯罪人数的6O%,大学生犯罪上升为2.5%;从70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近几年来占到了刑事犯罪的80%,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占高校总人数的1.26%,更为严峻的是,大学生犯罪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据有关资料透露,目前国内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人数的80%左右,且以年平均2%—3%的速度上升,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1]尤其是1999年起高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到2007年底,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42万人,毕业生31万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生1885万人,毕业448万人。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犯罪人数也不断增多,大学生犯罪日益严重化。

(二)大学生犯罪特点

1、数量增长的迅速性。这些可以从上面的现状中以及媒体的不断报道中得出结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犯罪率的上升,而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因为不断的扩招而增加,庞大的基数下,犯罪率依旧上升,则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了犯罪道路。

2、大学生犯罪主体的多样性。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学历已不再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很多高学历的人正在跨入犯罪的行列。且女性大学生犯罪比率日益剧增,年龄日益趋现低龄化。通过相关的报道可以发现在犯罪的大学生中,既有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也有来自发达地区,既有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也有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政治面貌上,有普通群众、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有平时表现差的,也有许多是学生中的高材生、三好学生、学生干部;此外,初犯、累犯的复杂化,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状况。

3、大学生犯罪类型的多样化。根据一定的标准,我们把犯罪分类为:暴力型违法犯罪、财产型违法犯罪、性犯罪、智能型违法犯罪、特殊类型的违法犯罪。大学生犯罪多以暴力型违法犯罪、财产型违法犯罪、性犯罪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比如大学生卢某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达几万余元;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研制冰毒,从事交易活动等等。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特点及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

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实施完成的,因此,探讨大学生犯罪就有必要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当前,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主要有:

1、强烈的自卑心理。自卑指自我评价偏低。自卑除了可以消磨一个人的雄心,还会使人自暴自弃、悲观绝望。因而产生消极、不自信、抑郁等失落情绪。当前,一些大学生自卑情绪严重,有的对自己身体素质或自己的社会条件、自身能力不满意而产生自卑。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会导致其人格的缺陷,严重者会走上极端,抑或愤世嫉俗,消极度日,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强烈的享乐欲望。某些大学生由于抵制不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假如没有及时的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极容易产生心理趋同的倾向。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和现象,对于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自然有优势去高消费,但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而又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情况下,家庭是不能满足其极富虚荣心的消费的。在这种“需要”的影响下,便产生盗窃以及其他的犯罪动机。有很多女大学生为了这种极其低俗的享乐,从事和盗窃,并且这两种犯罪占到了女生犯罪的很大比率。

3、长期形成的冷漠心理。冷漠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心理,主要变现为对人对事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有敌对情绪,这种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的和别人交流思想感情,感情一般也不会外泄,对一般的事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形成这种心理的人通常受过极大的伤害,如欺骗、受人漠视甚至歧视等。大学生有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国家、社会的命运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命运采取回避的方式,这是对生活环境的自我逃避的退缩性反映。由于其回避人际交往,造成心理脆弱、自负等不良心理,对周围的人、事高度不满,已发生冲突和争执,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4、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一个人的潜力,但如果控制不好这个度,会造成心理的失衡,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才。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利益的冲突和矛盾是大学生产生失衡心理的客观原因,同学间普遍存在盲目攀比心理,使其对社会及诸多事物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这种心理如果长期不能得到缓解、平衡,而为了其心理的平衡,大学生极有可能通过违法犯罪手段报复他人、社会以求暂时的心理平衡。心理失衡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5、追求刺激。大学生空余时间相对较多,接触的事物也较多,尤其是受到一些不良书籍、录像、网络的影响、刺激,一些大学生会迷失自己,一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满足心理需要,不惜违法犯罪,尤其是性犯罪。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1、经济根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这种差距在大学生中也暴露无余,因此,同学之间的嫉妒心理以及盲目攀比心理日益滋长,这就导致强烈的自卑、心理失衡。而且由于经济的原因,导致同学之间明显的分化现象,并产生歧视等一系列的现象,直接导致冲突的产生。

此外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正面临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转型,于是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随之发生结构性的变迁,而且也打破了原来相对静止、相对封闭、有序的社会生活状态,走向了变动、开放和相对无序,这样无疑会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在带给我们最快、最多的消息的同时。让我们开阔视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诱惑。一些图书文化、音像制品中都包含着有关破坏和暴力以及某种淫秽的内容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这些非法版书刊、VCD光盘陆续涌向校园,有些大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试。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能否得到同龄伙伴的承认和赞许,并把它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还要重要。导致许多大学生赶时髦、追求时尚、追求享乐、追求刺激,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催化的作用,大学生为了满足其不理智的需要,遂产生了相应的犯罪动机。

2、思想根源。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欠缺考虑,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当前,大学生普遍呈现出心理脆弱,应对挫折的能力不足。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遇到较大的事以后,容易产生过激行为。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或有某些缺陷,一方面对家庭和社会不满、仇视,另一方面有极其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一部分人容易走向极端。

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人的自我预期值下降,当前的大学生已没有了昔日的“社会精英”的自豪感,相反对社会极其失望,对前途一片渺茫,社会责任感也随之下降,这一部分人容易情绪失控、失足犯罪。

当前大学生普遍不懂法律知识不是其犯罪的主要原因,犯罪的许多大学生对法律条文还很了解,有的甚至是攻读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的藐视以及心存侥幸以至于以身试法。另外大学生对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加上受到各种暴力和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实施了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价值观念的不正确是许多大学生步入歧途的重要原因,许多学生在外读书,远离家庭,父母鞭长莫及,而学校又给大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以至于现在大学生、旁大款成为公开的事情。

三、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

控制犯罪的方法包括事先的预防措施,以及事后的补救措施。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于大学生犯罪问题事后的措施只能通过刑罚,通过刑罚的威慑作用从而达到其减少犯罪的目的。同时,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各个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补充。

(一)加强社会教育——促进人的持续社会化。

使个体顺利地社会化,是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之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2]许多大学生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无法融入一个新的环境、群体,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自己受到冷漠、歧视等不公的对待,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了保证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完成,实现犯罪的心理预防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不断完善社会环境。人格的健全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环境状况的好坏和和会犯罪有很大关系。作为当代大学生,就需要教育部门不断完善大学校园环境以及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以引导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使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表明,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和造成犯罪的重要原因。要控制和减少大学生的犯罪,就必须要从源头抓起,即花大力气根治校园以及周边环境,当然整个的大的社会环境也是同步的。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格简况发展的良好的环境,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诱发犯罪行为的各种社会矛盾。

2、加强知识、技能和相关社会规范的传授。个体社会化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立足于社会的资本,这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知识能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必须要社会成员传授一定的知识文化和技能,而社会成员又必须学习和接受这种知识技能,并且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规则。对于大学生,要想其传授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的社会习俗、行为模式,以及一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达到提高社会成员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些知识的传授以及获得主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上的一些传播媒介等文化机构。

3、加强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是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预防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以及对自己及情绪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多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第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

二、充分认清自己,学会接受现实的自我;第

三、要确定适当抱负水准,不要好高骛远;第

四、学会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找到乐趣;第

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强与别人的沟通,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释放的情绪和压力,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加强自身修养——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人的自我意识也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的,人的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对自我的认知,几对自己的认识;对自我的情感,即自我的认识而产生的对自我的情感体验;对自我的意向,及与认知、情感相随而产生的对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调节与支配等等。[3]培养每一个成员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既是塑造健康人格的一种途径,也是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之一。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要促进自我意向的发展,提高人们对自我的期望、要求与控制等方面的水平,要丰富大学生自我意向的内容;要培养积极的自我体验,要有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要克服消极的自我体验,如孤独感、苦闷感、自卑感等;要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控能力,尤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浮躁等会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形成合理的需要和远大的理想以及的人生目标的一种能够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批评等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增强自己适应生活的能力,并且要注重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此外,各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加强教育领导,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最大限度的做好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工作,把大学生的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犯罪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增长迅速,二是犯罪主体多样化、复杂化,三是犯罪类型多样化。在校大学生中为什么会出现犯罪?原因也许多种多样,但犯罪者的心理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因素不可忽略。因为任何社会环境因素和外部条件对个体的作用总是通过个体的心理特点而起作用。任何一个犯罪人都有其特定的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直接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本文拟从大学生的犯罪状况入手进而分析其心理特点、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预防。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预防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措施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kdylw/54678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