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建构范文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建构范文

时间:2022-11-28 09:18:55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建构

摘要:高师院校是开办小学教育专业和输送小学教育师资的主阵地,其专业培养质量事关基础教育的质量,而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是推动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创新举措。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具有成长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高师院校要结合国家试行认证标准,形成立标、对标、达标的“三标”建设思路,深入剖析建构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四点”基本要素,全面把握建构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四类”观测指标,切实规范小学教育专业办学行为,积极探索教师培养质量体系,主动促进小学教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需要。

关键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日趋激烈,教育的国家战略和优先发展地位也更加凸显。高师院校承载着为国家教育事业输送基础型人才的时代使命,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则是培养基础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规范和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为在高师院校培养阶段就夯实教师队伍建设基础,2014年,教育部发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通知,在江苏、广西、河南三个省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全国高师院校师范人才培养加快走向专业化、科学化。

一、专业认证是推动高师院校实现“三标”的建设过程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接受的各级各类检查和评估,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测评原则,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虽然出发点都有着眼长远发展的考虑,但很多时候还是“一锤定音”式的终结性评判。与之相比较,本轮专业认证则是从专业建设的一线操作实际,引领教育行政管理者、高师院校实施者、地方资源参与者、师生群体受益者协同推进,体现了从立标到对标,再到达标的“三标”内涵建设特点。

1.立标导向

标从何来?教育部试点工作通知已同期《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国标”),可以视为立标的重要政策依据。该试行标准涵盖学前、小学、中学和中职教育四个类别,为国家开展各层次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高师院校对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确定了重要指南。以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例,其对规划、课程、实践、师资、条件、质量、学生等方面提出了各项具体要求。因此,立标工作应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以“国标”为参照,以教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思路,全面对接本省、本地区、各高校专业建设基础现状,逐项分解、优化并重建省级认证体系和校级认证细则,从而形成落实国家意志、突出省域特点、体现高校特色的专业发展目标导向。

2.对标调整

如何对标?高师院校首先要组织校内涉及师范专业建设的所有单位对“国标”进行全面深入学习,充分理解国家层面对培养教师的总体性要求和规格性标准,认真明确当前高等师范教育的主要问题和改革路径。[1]其次,依据省级认证体系和校级认证细则,分别组建对标工作团队,着重在校级层面、从自身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传统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廓清学校办学优势和所处方位,阐明师范教育理念和专业发展定位,重组师范教育资源,形成顶层设计路线图。再次,以目标责任制的方式,着重在二级教学单位层面加强专业建设现状剖析,查找出对应国家、省、校要求的“短板”问题和制约因素,分项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同行经验和客观诉求,经学术委员会通过后报学校审批形成专业建设方案。

3.达标建设

怎样达标?这是一个多维主体、各方联动提高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变化过程。[2]一方面,高师院校作为办学主体,应严格按照专业建设方案落实日常工作,每月进行相关量化测评,每学期形成专项分析报告,针对问题制定下学期重点工作任务,期中诊断问题解决情况,期末复查问题解决成效,循环递进式倒逼专业建设发生系统性质变。另一方面,地方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作为协同主体,应从用人单位角度与高师院校形成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师范生人才培养进程,提供现场情境教学资源和实践教育基地,指导师范生在真实教学生态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师范生作为人才成果主体,应从终身从教信念和幸福职业生涯立志,主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积极适应现代教育需求,全面提升教书育人的核心素养。

二、建构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四点”基本要素

从“国标”内容看,小学教育专业标准包含七个维度:办学理念、定位与规划,课程结构、实施与评价,合作机制、环节与实践,教师结构、能力与提升,条件保障、匹配与改善,质量管理、调控与监测,学生毕业、就业与发展。据初步调研,就部分高师院校而言,相当一部分内容不会引发办学行为的实质性转变,尤其是一些过于宏观、理性和模糊的表述,更不容易激发学校内驱动力。[3]但笔者认为,仍然有“四点”基本要素触及了问题的关键。

1.满足需求是专业认证标准的逻辑起点

一所高师院校,既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更要回答“为谁培养这样的人”问题。毫无疑问,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然是培养小学教育师资,但事实上未必所有高师院校的专业定位都完全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因此,专业认证标准首先要认证高师院校专业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该专业在学校总体办学定位中处于什么位置,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发挥什么作用,在专业平台和载体建设上具备什么优势等,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潜心做出科学规划,切实把小学教育专业摆在更加需要办好的专业序列中。其次,要认证高师院校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即是否有对国际国内相关教育理论的研究,是否有对国家重要政策文件精神的解读,是否有对本区域内外大量用人单位的调研等,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扎实开展专业反思,主动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第三,要认证专业本身在高考学生中的影响程度,即看第一志愿填报和录取率、看平均录取分数和高低分差、看新生报到和巩固率等,这就要求高师院校着力提升专业吸引力,努力打造小学教育在高考生源中的品牌需求效应。

2.优化资源是专业认证标准的关键支点

通常来讲,一个标准体系的建构,需要有严密的结构关系和完整的内容支撑。“国标”中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37项内容,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标准框架,但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为师范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4]一是课程资源按未来教师的知识体系重新组合,即结构上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内容上增加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学科专业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小学教学优秀案例的学分比重。二是教师资源按“师者师”的更高要求进行配置,即职业精神上要有鲜明的从教情感、施教德行,队伍结构上要守住生师比底线、达到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吸纳大批优秀小学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专业能力上要通晓当前小学教育发展态势、具备一定时期小学教育工作经历。三是硬件资源按专业训练需要足额保障,即场地面积、网络设施等达到按本专业师范生人均测评的要求,专业教室、技能训练室、实验实训室等充分满足小学教师个性化培养需要,专业图情资料、数字化资源、小学学科教材等数量充足、使用方便。通过认证这些优质资源的建设与提供,会很大程度上推动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上自觉走上转型之路。

3.协同实践是专业认证标准的重要亮点

传统的高等师范教育,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主要表现在教学场景基本集中在高校内部、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科本体知识代际传承、教学方法完全习惯于从书本上和课堂中传输,教学评价高度倾向于授课教师单向评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教育事业不断走向开放,协同创新逐渐成为广受教育系统内部青睐的全新理念。在小学教育专业认证中,同样有必要准确认证高师院校协同合作单位共同培养小学教师的亮点做法。一是看高师院校是否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优质小学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有无数量足够、稳定持续的教育实践基地,几方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教学研究等方面有无实质性的具体协作行动。二是看高师院校是否真正落实师范生定期安排到基地学校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实践教学环节是否贯穿培养全过程,校外实践内容与校内理论教学环节是否做到有机衔接。三是看高师院校是否与基地学校实行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导师团队的数量和工作目标、任务、方法等是否合理,基地学校导师在师范生实践环节评价中怎样发挥有效作用。4.提升质量是专业认证标准的价值终点任何检查与评估,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指向“质量”这一终极目标,小学教育专业认证也不例外。高师院校办学的质量与其他类型高校一样,总体上可以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各个方面,但毕竟挂“师”字头,就得以“师”立校,育“师”兴校。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就需要严格认证高师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的质量。首先,是能够通过现场观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认证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生是否具备长期从教的专业理想和为人师表的良好气质,通俗地讲,就是有没有在将来当好教师的基本“范儿”。其次,是能够通过操作演示、工具测量、数据分析等方式,认证师范生应对真实教学问题的实践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能力、自我反思与合作研究等;认证高师院校在大数据、云时代背景下,是否具备数字化、常态化的培养质量信息收集、评价、整改意识和行动。再次,是能够通过微型答辩、档案查询、追踪反馈等方式,认证高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情况,认证毕业论文适应学术规范和专业发展情况,认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水平及初次就业率情况,认证从事教育工作率、长期从教率情况。[5]

三、建构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四类”观测指标建构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小学教育专业有其鲜明的特殊性。[6]一是该专业具有成长性,它在高等教育专业领域中是一个举办时间并不太长的年轻专业,各高师院校的专业培养工作仍然处在比较艰难的摸索过程中。二是该专业具有复杂性,它涉及诸多学科领域,覆盖面广。三是该专业具有综合性,它几乎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学科,且在基础教育中占一半以上比重。因此,建构认证标准应分“四类”考虑指标观测点。

1.基础类指标

基础即原则性特征,反映一所高师院校开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合理性,主要包括以下观测指标:一是专业定位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符合国家、地方教育发展需要;专业办学理念导向性正确,遵循小学教师培养规律。二是课程结构体现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类型;教学大纲要素齐全,课程目标明确合理,教学内容比较全面;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任课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比例较高;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设置相应教学班额。三是教育实践基地数量能够满足师范生各种教育实践需要,高校与实习基地有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教育见习、研习、实习的时间安排比较合理。四是教师队伍近年无违规违纪事件;专任教师熟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数量足够,能够胜任师范生培养工作;有近期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专业负责人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与教学水平;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平均满意率较高。五是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要求;生均培养经费达到学校平均水平。六是近年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考录取情况良好;有各类教育管理制度。七是毕业生专业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经考试达标;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实际,达到培养方案目标要求。

2.发展类指标

发展即生长性特征,反映一所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阶段成效,主要包括以下观测指标:一是专业定位符合并能推动学校发展规划有效实施;培养方案文本规范、内容充实,体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二是课程设置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分比例设置合理,必修课都有具体的教学大纲,选修课绝大多数有教学大纲;建立师生参与的教学评价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评价。三是与地方教育部门、小学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基地学校具有师资、管理、课程和教改等方面优良条件;指导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双导师”结构优化、数量足够。四是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比例和专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比例较高;专任教师参与小学教育改革研讨、深入教育实践基地了解小学课程与教学实际;有团队和名师建设规划。五是专业建设经费预算纳入学校年度部门预算,专项管理,分项核算,专款专用;分期分批改造传统实验实训条件,专用教室或功能室管理规范,利用率高。六是有近年培养质量监测分析数据或统计报告;定期开展各教学环节检查,内部质量评价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七是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有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和就业的专项指导培训。

3.差异类指标

差异即个性化特征,反映一所高师院校培养小学教师过程中的区域性、地方性个体色彩,[7]主要包括以下观测指标:一是专业办学理念对接当地小学教育发展真实需求,符合学校实际且具有特色;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充分认同专业,并在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落实。二是选修课程包含人文社科、自然科技、艺体卫、创新创业、教师教育系列和网络精品视频,满足师范生个性发展需求;选用部级或省级精品共享课程资源;加强对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三是与地方教育部门、小学共同形成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运行效果好;遴选、培训、评价“双导师”制度健全,执行严格。四是专任教师来自国内外或省内外不同高校;兼职一线优秀小学教师所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较高;教师能将自己科研资源向师范生开放,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教师有一定数量的部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五是专业建设经费应设有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经费专项;教务管理系统、小学教育专业网络平台建设及运行良好。六是积极推进综合评价录取制度,探索免费师范生提前批录取制度;关注教学督导,落实领导干部和教师听课计划。七是近年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取得良好成绩;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积极为学生继续深造创造有利条件。

4.核心类指标

核心即本质性特征,反映一所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主要包括以下观测指标:一是培养方案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与经验,与地方政府、教研机构和小学协同制订、修订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有前瞻性,与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充分匹配。二是课程设置逻辑严密,模块科学,能有效为师范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优选部级、省部级优秀教材,紧密结合小学教育实际,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安排;深入开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化教学。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在本区域内外共建共享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教育实践环节实现课程化、制度化、全程化、全员化。四是专业负责人是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或教学团队首席专家或教学教改成果奖主持人;专业必修课教师近年有各级各类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教学竞赛奖、指导学生奖;兼职一线教师具有特级教师、省级教学名师或骨干教师称号。五是建立全过程监管小学教育专项资金批复、下达、使用、验收机制;支持教学、科研、管理和全体学生活动的技术平台、网络设施运行效率高;六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办学定位适时调整招生;内部质量评价结果在专业建设改进中充分体现;七是毕业论文率较低;对口优质就业率较高。总之,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是一次创新性的实践探索,其目的是在专家引领下,促进高师院校自我评价,推动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8]因此,对全国数百所高师院校而言,该认证标准既是底线合格标准,也是特色创新和质量水平标准,还需要在各地、各校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振香,张艳.以专业认证为导引构建探究型专业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37-39.

[2]孙进.德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程序与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88-95.

[3]何敏娟,胡莹;开展专业认证,推动内涵发展[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4):1-4.

[4]袁东敏,彭波.高等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6):139-142.

[5]邓涛.中国教师教育专业认证办法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6):35-44.

[6]李明.基于院校视角的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策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2):51-56.

[7]王玉.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1):73-76.

[8]朱惠延,詹晶.开展多主体校内专业认证,持续改进内部质量监控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49-152.

作者:夏泽胜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建构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