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范文

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2-07-03 03:19:51

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网络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状况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高校整体上对于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并分析了重视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提出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创新路径有创建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俱乐部、培养特殊体育教学师资队伍、构建医教结合长效机制,以及建立特殊体育教学保险机制,旨在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提供实际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我国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面向全体学生,加强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进而整体提升我国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学校体育仍然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与学校体育一直不受重视有着密切关系,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始终处于短板的位置.在高校中,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而对于健康弱势的大学生群体(身心发展上与普通人有较大差异、在正常范围之外的学生,或者说,是指与教育密切相关的身心某些指标异常或在常态以外的学生[2])来说,他们的体育受教育程度往往逊于身体正常状态的大学生甚至被严重忽略,其身体素质的发展着实令人堪忧,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严峻的现象还将日益加剧,并且逐步得到放大.高校作为大学生脱离校园教育正式踏入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健康弱势的大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工作、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的融入度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研究显得非常紧迫,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公平地获得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自我健康管理与适应性体育知识,提高他们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2]”.基于此,本研究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与调查,对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路径进行探讨,期望为我国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提供实践性参考.

1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在第十条中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3]”.可以看出,教育部已于2002年对全国高校关于特殊群体学生开展相关类型体育课程提供了政策指引.那么我国高校关于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情况如何呢?吴燕丹[2]对国内40余所高校调查显示,各高校依然沿用的是“体育保健课”的名称,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水中康复、球类康复、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交谊舞、素质类练习(如实心球、中长跑)以及相关理论,对健康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汪流[4]对安徽省25所普通高校调查发现,高校普遍对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其中只有16所高校仅仅制定了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课及其考核的规章制度,而对于课外体育活动则无涉及,而开设有“保健班”的21所高校,其课程内容多为自主设定且较为单一,在康复、运动技能形成及提升方面均难以满足此类学生的需求,另外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对校园组织的各类竞赛和文娱活动参与度极低,并且高校体育职能部门及校医院对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也没有开展相关保健、康复、运动诊断方面的咨询与服务.由此可知,全国高校对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已实行特殊体育教育的情况亦不容乐观,吴燕丹[2]对此指出存在课程名称与课程定位、教材内容普适性与特殊性、课程设计和实施中“事实”与“价值”、成绩评价中“刚性”与“柔性”,以及教师的从教条件与课程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刘彩锦[5]基于生命关怀的角度认为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在课程理念设置与实践教学安排上不平等、教材的应用未能考虑到科学的系统性与个体的实用性、评价体系的“刚性标准”与健康目标的“柔性指标”不协同、缺乏教学经验“硬实力”与生命关怀“软实力”的双优师资,以及广大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在心理上的“自我肯定”与社会中“平等看待”存在距离.本研究对安徽省内、外23所高校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学校对于健康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要么采取跟班上课(运动量自我把握),要么让学生申请体育免修,在期末考核的时候给予通过;在没有制度、资金、保险、医疗、教材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对于这部分学生甚至视为“烫手山芋”,为防控教学风险,多采取“放羊”的管理方式,实乃有悖于“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更谈不上生命质量的关怀.这与宫华[6]对辽宁省部分高校作出的调研结果大同小异,可见我国高校整体上对于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处于严重缺失的境地.

2重视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进入大学伊始,其享有的体育教育程度应与健康水平正常的大学生是等同的,不应因其存在千差万别的疾患情况,而疏忽甚至剥夺他们接受体育教育应有的权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7]”.从中不难理解,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健康状况下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合理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法保障每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需要.由于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在参加体育健身锻炼时不仅需要克服正常人无法体会的心理与生理的障碍,还要时时防控自身疾患的恶化,以及预防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高校一般正常状态下的体育教育工作已不适应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对特殊性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势必要改进体育教育工作的供给结构,有担当地承担起对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进行科学的特殊体育教育的责任:一方面,是党的教育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素质全面均衡发展,以及提高生命质量,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创新路径

3.1创建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

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体育教学模式的延伸和补充,它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框架下实现的教学创新举措[8].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延伸体育课堂教学、补充课外体育活动、规范校内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及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9].然而,从现有文献看来,没有发现关于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产生、发展情况方面的研究,又因为高校体育课堂一般性体育教学对健康状况正常下的大学生具有普适性,而对于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则格格不入,故此基于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对体育活动内容、方式的特殊性需求,以及一般性体育课堂的局限性,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成立,将是全国各高校对于特殊性体育教学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首选路径.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俱乐部将一般性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教学活动、校内体育竞赛、校园文娱活动,以及与其他类体育社团互联互通有机结合起来,并实行学分制,规定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通过系列体育课上、课下的体育活动形成一至两项的体育健身、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技能,进而获取相应的学分,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对自身缺乏自信而“自愿”疏于体育活动;另一方贯彻执行了国家体育教育确立的“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坚持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四项基本原则[1].

3.2培养特殊体育教学师资队伍

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需求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风险防控,以及身体机能指标检测的特殊上.这些元素的特殊性需求迥异于健康状况下的大学生,已远远超出了我国高校体育的教育供给水平,且与目前高校的体育教育现状极不相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特殊教育方面明确指出“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7]”等.全国高校广泛存在的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应着眼于特殊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且定位在“特殊教学经验‘硬实力’及生命关怀‘软实力’的双优师资[5]”上.只有根据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对特殊体育教育的动态性、发展性的需求,逐渐改善现有体育师资的知能结构、补充及完备特殊体育教学师资队伍,方能适应当前我国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

.3.3构建医教结合长效机制

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身心状况千差万别,其特殊体育教学面临两大突出难点:一是教材内容如何设定?二是反映学生身心的各级各类健康指标如何筛选以及如何监控?对于此两点,仅凭高校现有的体育师资力量难以解决.因此,高校体育职能部门应与当地联系紧密的医院形成“医教联盟”,在获取学生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加上新生入学的医学体测,将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予以定性并进行分类、分级建立资料库,并根据学生专业技术特点,共同拟定体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及考评办法等.随着学生的更替,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每年各异,则上述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高校的特殊体育教育亦应建立起医教结合的长效机制.

3.4建立特殊体育教学保险机制

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多处于“放羊”状态,这与体育教师忌惮随时可能发生的教学伤害事故有关.保险具有分担危险和补偿损失等功能,高校特殊体育教学应针对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与保障,构建其特殊的体育教学保险机制,这样对于“转移学校风险,走出学校所面临的学生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之困境,消除体育教师的教学后顾之忧[10]”,都具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参照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体育保险制度,我国高校在此方面十分欠缺,为应对当前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引入保险机制,势在必行.4结语我国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目前处于严重缺失的境地,在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普遍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职能部门应根据本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的实际状况及本身办学条件,及时采取各项措施改革特殊体育教育的实施路径,强化他们对体育教育的受众程度,切实贯彻执行我国教育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特殊教育的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

[2]吴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85-87.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EB/OL].

[4]汪流,陈海燕.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59-1661.

[5]刘彩锦.生命关怀视野下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102-106.

[6]宫华.辽宁省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1):56-58.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8]陈宏,徐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综述:辨析与启示[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8-71.

[9]张钦.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4(12):1105-1107.

[10]陈进良.构建我国学校体育保险机制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4):34-37.

作者:杨杰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tyjyyjlw/70517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