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英美文学通识教育实践范文

英美文学通识教育实践范文

时间:2022-07-23 03:33:00

英美文学通识教育实践

一、英美文学课程新体系的建立

通识教育视阈下,面向全体参加选修课的本科生的英美文学课程新体系的建构,将打破文学史及选读按照年代顺序线性展开的固有传统,以提升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增加学生文学常识,让学生体验到中西文学与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为目的,涵盖包括历史文化、文学交流、审美体验、语篇比较及文学常识在内的五大互动板块。该课程体系的设置将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学艺术的感悟及热爱,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具体如下:

(一)历史文化板块:语言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该板块的设立旨在让学生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更深入地理解英美文化的一些重要特质及其成因的历史根源。英国文学部分的文化建构将围绕“英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主题涵盖著名的英雄史诗《贝奥武夫》、乔叟及其《坎特伯雷故事集》以及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塞缪尔•约翰逊的《英语大词典》;围绕“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英国文学”主题涵盖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钦定版英译《圣经》、约翰•班杨的《天路历程》;围绕“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及文化传承”主题涵盖莎士比亚及其十四行诗和戏剧;围绕“英国文学中的英式幽默传统”主题涵盖乔纳森•斯威夫特及其《格列佛游记》、《一个温和的建议》,查尔斯•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等。美国文学部分的文化建构将围绕美国梦主题、身份建构主题、批判性主题以及文学多元性和多样化特点展开。1“.美国梦”主题。本部分应涵盖“美国梦”的内涵,历史根源及文化阐释。作品解读将从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1776)开始,并着重阐述美国革命时期开国元勋富兰克林的《自传》,该作品把以神为中心的清教思想和个人主义的世俗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美国梦”具体化。同时,美国梦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内容。围绕美国梦的腐蚀性,将包括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围绕美国梦的幻灭,将包括菲茨杰拉德及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及其作品《永别了,武器》。2.身份建构主题。自我身份的建构及嬗变贯穿了美国文学与文化的始终。这一部分将探索该主题的历史渊源及形成机制。作品阐释中,将包括被誉为美国知识分子独立宣言的爱默生的《美国学者》,以及惠特曼的《草叶集》等,让学生从文学中体验早期美国学人对于国家身份的探寻。还将包括爱默生的《自然》,作品中提出的超验主义思想是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特质的根源,体现了作为百姓的微观个体对自我身份建构的思考。除此之外,对自我身份的兴趣,还体现在美国传记文学十分流行,这也将是该主题下教师重点阐释的内容之一。3.批判性主题。美国一些文学作品具备强烈的批判性特点。在这一主题下教师应先阐明其历史成因及文化根源。作品遴选,将涵盖早期美国革命时期托马斯•潘的散文(对英国政府、文化的批判),19世纪亨利•詹姆斯的《美国人》(对英国文化及美国文化的双重批判性反思),金斯堡的诗歌(对20世纪以来美国自身及美国社会的批判),以及美国层出不穷的政治性小说,包括斯托夫人反对奴隶制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斯坦贝克的反法西斯小说《月落》,以及厄普顿•辛克莱的“揭发黑幕”小说《屠宰场》等。4.美国文学及文化多元性多样化的特点。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反映在由“大熔炉”(meltingpot)式文化逐步发展成马赛克(mosaic)式文化。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多态共生也反映在文学上:从地区看,包括西部文学及南方文学,从民族看,按族裔划分包括犹太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华裔文学,从流派看,更是多彩纷呈。该部分教师可选取的经典作家及代表性作品包括: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西部文学)、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南方文学),汤婷婷的《女勇士》、谭恩美的《喜福会》(华裔文学),艾丽斯沃克《紫颜色》(黑人文学及女性文学双视角)等。

(二)文学交流板块:该板块的设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哲学、古典文学及中国文化对英美重要作家的影响,以及中国学者对英美经典作品的译介与传播,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中西文学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比较与反思中感悟汉语及英语语言文学的魅力之所在。该板块可以包括如下主题:中国戏剧舞台上的莎士比亚,柯勒律治笔下的忽必烈汗,毛姆眼中的古典中国,超验主义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惠特曼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庞德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向往、模仿与误读,艾略特与中国等。

(三)审美体验板块:该板块的设立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对于诗歌、小说、散文中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思想之深的感悟,从而体验语言文学真正魅力之所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诗歌的选择可包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约翰•济慈、珀西•雪莱、爱伦•坡等人的格调迥异的浪漫主义诗歌;小说的选择可包括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夏洛蒂•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纳撒尼尔•霍桑的心理短篇小说、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的选段;散文的选择可包括华盛顿•欧文《作者自述》、《瑞普•凡•温克尔》,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选段等。

(四)语篇比较板块:该板块的设立旨在让学生理解英汉语语言逻辑及篇章结构上存在的差异。具体体现为,汉语注重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及统一,而英语则注重抽象思维、分析思维及对立。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与语篇写作方式是直线式的(linear);而相对于西方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语篇写作方式则是一种曲线式(indirection)的类似于涡轮线(gyre)的方式。因此,同样是对学习做出精辟论述的经典文章,中国的荀子(约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的《劝学》与英国的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的OfStudies(论学习)的语言风格及语篇布局都有很大差异。

(五)文学常识板块:该板块可向学生简要介绍英美文学在各主要时期的主要作家及经典作品,从而让本教学体系更加系统完善。具体而言,英国文学包括中古文学、中世纪文学、十七十八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维多利亚文学和二十世纪文学。美国文学包括殖民地时期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文学(1815--1865)、现实主义文学(1865--1914)、现代主义文学(1914--1945)1945年以后的美国文学。

二、结语

本课程体系打破了以往文学史及选读课程单一的按照年代顺序线性展开的固有传统,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出发,重新建构涵盖历史文化、文学交流、审美体验、语篇比较及文学常识等五大互动板块的新型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文学语篇的选取与阐释,打破了固有的英文单一文本模式,采取中英对照的方式,既可满足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的普遍需求,又可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体验到英汉语言之美。此外,该体系的建构不再以文学史实的讲解与罗列为重,而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学艺术的感悟及热爱,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根本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语言鉴赏能力,增加文化底蕴,体验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总之,改革后课程的授课对象不再仅局限于外语专业,而是面向参加选修课接受通识教育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意识到,这样的课程体系,涉及面广,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面临着课时量不足的挑战。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亟需解决的困难。

作者:刘松麒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英美文学通识教育实践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