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道论与声乐艺术探究范文

道论与声乐艺术探究范文

时间:2022-01-01 08:52:58

道论与声乐艺术探究

作者:柴慧霞单位:陇东学院音乐学院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那么道是什么呢?“道”是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可道,非常道”,也是《易经》里面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无”和“有”,亦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曾作过周王朝典藏史的老子才高艺广、饱览群籍、学识渊博,有独特的悟性和非凡的见解,善察万事万物,对社会、对民众、对历史充满责任感;他的非凡智能和优良品德充分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中,这一经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宝典。我之所以用它来诠释声乐艺术,是因为任何艺术都应有文化的积淀,也因为我们是中华文化的受益者,是幸运的继承者。

各种唱法的根基就是调其气

(1)我们今天所说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它们的发声原理和方法大同小异。美声唱法,它主要是从欧洲的歌剧艺术中发展起来的,16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了一个由卓越的歌唱家,同时又是作曲家的米里奥•卡契尼等人组成的艺术家小组,他们认为那种以表现神的权威的空虚、沉闷的音色是没有生命力的,而那种单纯炫耀歌唱技巧、冰冷的声音已不能满足艺术的需要了,必须使歌唱有充足的呼吸支持、丰富的共鸣色彩、集中而致远的音质和情真意切的语言,于是美声唱法诞生了。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而在我国,早在隋唐时期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就已经论述过唐开元以后的乐部、乐器、乐曲以及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故事。其中对如何歌唱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如“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调,即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民族唱法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唱法是由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融汇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与方法,是我国人民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以及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在戏曲、曲艺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美声唱法的系统理论和技术优点,从而形成的一种唱法。从中外声乐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你唱什么,排在第一位的总是运气。所以对呼吸的研究和准确地练习,是我们每个声乐学习者都必须要去做的,而在“道”论中对气息的研究和理解更是提升到了一种纯精神的境界。

(2)一般说来,吸、呼、息,实际是呼吸中的三个过程。就是一呼一吸,吸进清气,呼出浊气,“息”是颐养真气。我们的歌唱呼吸过程,更应注重对“息”的训练,其原因,我用“道”论的思想一分析,大家即可清晰明了。“息”上面一个自己的“自”,下面一个“心”,这就是要守住自己的心,这个心如果按道家炼丹讲就是指下丹田,因为下丹田是“颐养精气之所藏。”所以说,要想让歌唱有很好的呼吸支持,就必须练好横膈膜的对抗力量,这就是歌唱的中心。人们常讲精、气、神,神在上丹田,气在中丹田,精在下丹田。这是以气养精,再以精养气,气又上来提神,贯穿始终的都是气。《易经》上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是很唯物的,里面既有医学、又有生理学的知识。所以说,我们想要找到气息的支持,就必须首先掌握“颐养精气”。

(3)我们这里所说的,由粗变细中“细”字,在歌唱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细”可以使你在歌唱的过程中找到高位置的共鸣,找到语言的归韵,找到横膈膜的对抗,尤其对演唱高音来说:这个“细”字是突破高音的关键之所在,所以说在呼、吸、息这三者中,我们更应注意“息”的研究。当然,我们进入息的阶段很短,我们会急于去呼、去吸。但就是这很短的时间,这个“息”还是存在的,还在工作。在干什么呢?我们不是将气吸进了吗?就在“息”的一瞬间,马上将气扩散到了全身,凡是身体所需要的地方,它都能扩散到;这个工作是很快、很短、很难体会到的。当我们吸入新鲜空气时,氧气会去何处呢?是在肺部,它能马上进入到肺细胞,肺细胞的功能本身还是靠呼吸同时运作的,它并非单独工作。所以,氧向全身扩散,就是一呼一吸之间“息”工作的效果,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工作程序。

(4)呼与吸的时间都不短,可“息”的时间那么短暂,但它的工作量却是那样大,它的作用是那么地重要,所以无论是练唱歌时的气息、还是练气功、练禅定,都不是练吸,也不是练呼,而是练习中间的那一“息”。那么,我们歌唱中的“息”怎么去练?怎样才算是练好了呢?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认为注息要领关键的一条就是意念必须与呼吸融为一体。我们在听卡鲁索、贝尔冈齐、卡拉斯、帕瓦罗蒂、芭托莉等歌唱家的歌唱时,总感觉高音是那么地辉煌,那么地过瘾,听了一遍还想听第二遍;这是因为他们在唱高音时首先做到了“内心无喘”。那么,什么叫“内心无喘”呢?“内心无喘”是一种极高的功夫,气在鼻息中若有若无,像游丝,而且与意念打成一片,他们的歌唱“无喘”,这“无喘”就是守住了意念,不胡思乱想、给喉乱加劲;这也就是意念与“息”融为一体了。在歌唱中,如果我们自己感觉用了很小的音量,而别人听到的是很震慑的声音的话,这就是把“息”练好了,这就是一种功夫。

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在歌唱艺术的生涯中,我们始终要贯穿的一条主线,那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德和技术、功夫境界。

(1)首先,我们来看“为学”的阶段在歌唱过程中,我们在自己的声乐老师面前学习歌唱的方法,学习歌唱的艺术,那就是“为学日益”,因为模仿是学习的开端。我们刚开始接触声乐,就是从声乐老师那里去模仿、从音响资料上去模仿的。但是资料和学习方法是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自学,进而治学、学问。自学有了一定成果时就是学问,你看那些世界著名的歌唱家,他们都是很谦虚的,为什么呢?他们想多学点东西啊,你知道“一”我就向你学“一”,你知道“二”我就向你学“二”……于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学问的结晶了。

(2)我们再来看歌唱过程中“日损”的阶段我们在歌唱的学习过程中更应该学会“为道日损”。《易经•乾卦》中说:“君子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我们歌唱的好坏,要想与时偕行,就得终日乾乾,即终日勤勤恳恳,而且要夕惕若厉,晚上还要检讨自己,还要检查今天老师讲的歌唱方法,是否对自己有利。所以说,歌唱中的“损”可能比“益”更难理解,我们在“损”的同时有新的增“益”,从声乐的角度来看就是技术、状态在更新。《大学》里有这么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日益”的意思。如果在歌唱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味地只接受一种很教条的歌唱方法而不思改变,不思优化,我们的歌唱就会很落后、很陈旧,根本谈不上什么更新了。

(3)歌唱过程中“无为”的境界“无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换成现代的语言就是按照规律办事,违反规律的事情就不能干,这就告诉我们,要懂得发现规律和按规律办事。歌唱也是一样的,要用心去悟其中的道,而不是乱练,滥用嗓。只有在歌唱的过程中达到了“无为”的阶段,方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这里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如果我们认为是无所作为,那是消极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例如佛,他心里想的、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即使表达出来了,你还是听不懂,因为人世间的语言表达太有限,太苍白,一说就错,说出来的是什么,不是什么,一说“是”与“非”就落在两边,只有心里才有全意。歌唱也是一样的,要用心去悟其中的道,而不是照搬方法,不用脑。只有在歌唱过程中达到了“无为”的阶段,才能贯彻始终,打成一片,才能达到随心所遇而不逾矩,随心所欲也不会出差错的水平。在歌唱中,升华的动力就是“为学”,“为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为道”,这就是道与学的区别,也是初学者和达不到“为道”这个境界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为学”对声乐学习者来说不仅仅是学一些歌唱的方法或几首歌曲去炫耀,这不是通往为道的境界,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有一个深远的认识和目标,等到我们把歌唱的这条“道”建立起来时,那就到了歌唱的成熟阶段———“无为”。

之所以要把道论与声乐艺术联系起来,是因为我认为艺术与道是相通的。我还认为扎根于中国的声乐的发展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滋养和思想启迪。荀子说:“天不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伏羲与释迦牟尼两位圣人是一个思维,他们所悟的道是同一个道———是天。释迦牟尼在印度明星悟道,他看到的天是这个天,伏羲在卦台氏“仰则观像于天”的天,也是这个天。所以说,我们每个人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和所要达到的境界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抒发内心的高级情感,为了把歌唱好,真正地表现音乐、表达感情,赢得听众的认可,我认为这才是我们声乐学习者的“道”!

被举报文档标题:道论与声乐艺术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syyslw/61415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