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的构建路径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的构建路径范文

时间:2022-10-07 03:34:4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的构建路径

摘要:在“互联网+”平台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合,转变过去传统的单一模式为混合模式。这既是创造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必然选择。探讨“互联网+”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从丰富网络载体、创新话语体系、创造健康校园网络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曾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计划。由此可见,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不仅在改变着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只有认真研究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症下药,才能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

一、“互联网+”平台的特征及其功能效应

1“互联网+”平台的特征

(1)信息获取及时性。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小巧、精简、轻便的电子设备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很快地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加之信息的发送不受印刷、排版的限制,使其发送信息几乎可以与事件同步进行,并且呈非线型状态传播[1]。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与突发事件等内容,这是传统的通讯设备所无法比拟的,因而也成为互联网平台传播的典型特色。

(2)传播路径多样性。过去,电报、广播、收音机等传统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它们传播的路径单一,自然获取的信息量有限。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逐步打破了这种僵硬单一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以手机、电脑、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多样化的形式,由此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有时通过微信进行的人与人的生活化交流,就能及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即使在微信中不能解决,通过微博或者App浏览等方式也能找到相应的答案。软件的优化升级更多地是带给人们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多样性。

(3)交流互动性。在过去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中,传播者将信息主动传给被传播者,被传播者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却不能及时与传播者进行交流与互动,这样的传输模式不仅单一而且时效性差。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人们借助网站、论坛等终端设备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彼此的看法,有选择性地接收和拒绝信息,这样不仅加强了被传播者的主体地位,也增强了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与时效性,实现了双方或者多方的交流沟通。

(4)内容形象性。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看,互联网的内容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字内容不同的是,“互联网+”平台借助图像、语音、视频等各种形式调动了人们的视听器官。国内的、国外的、天文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严肃的、娱乐的等各种形式的新闻遍及网络世界,庞大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整个世界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在现代人的头脑中。

(5)空间移动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的提高,无线网络设备也趋于全面覆盖,人们无论是携带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享受随时随地的网络服务。人们不仅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获得信息,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突破时空的限制查找信息,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室内还是室外,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能与世界相联,就能与知识和智慧相联。

2“互联网+”平台的功能效应

(1)休闲娱乐功能。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高压环境下生活和工作,如果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就会随之产生心理问题。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排解压力的渠道。综艺、电影、音乐盛典等五花八门的节目层出不穷,迎合了不同口味的人群,其休闲娱乐功能很快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更好地达到了减压的效果。

(2)言论自由表达功能。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交流障碍明显减少。人与人之间不会因为身份、地位、背景的障碍而难以表达自己的诉求。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客观、合法地对政府和各级官员发表建议和见解,也可以参与国内外大事的评论和探讨。民众合法的言论自由在网络平台上比在传统媒体上更容易得以实现。

(3)互动沟通功能。互联网所表现出的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决定了它必然超越传统媒体的地位。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与人联络感情和交流心得多通过书信、电话、电报等,既耗费时间和金钱,又不能实现即时交流。现如今,人们可以轻松、快速地与他人交流,互联网满足了大众对于时时沟通的需要,大大提升了互动交流的频率,这不仅仅节省了交流成本,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发展进程。

二、“互联网+”平台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对教师地位的冲击

从古至今,教师在众多行业中一直都是备受尊敬和推崇的职业。捷克教育学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曾说过,“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地位,同时也是知识的拥有者和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学生接听,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这种单向的教育模式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依附教师的教学局面。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不断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受到冲击,教师一人主导课堂的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首先,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接收知识的速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教师传授的进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因而教师不再是学生聚焦的唯一对象。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但面对经过各种碎片知识“洗礼”的学生,还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积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一方面,教师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把握和了解网络上多元的、多渠道的信息源,而众多的学生在知识更新与获取方面远远超越了教师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是资历比较深的老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游刃有余,但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教学方式,却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技术进步的节奏[2]。因此,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代沟,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教师的灌输,导致教师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2互联网环境复杂

众所周知,“互联网+”平台呈献给大学生的是“另一个美丽新世界”。这个所谓的新世界神秘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高速度的更新换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互联网具有信息存量大、更新速度快、个性化强等特点,其的大量信息,既包括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又包括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传统媒体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往往为少数专业人士所控制。以读者和观众为群体的大众只能作为这一媒体之外的被动角色,不可能全员参与到这一媒体平台中去。与传统媒体不同,互联网时代,所有人都可能成为媒体的组织者和者。这些人存在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因而在价值观上也存在不同,在互联网平台上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也千差万别。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时刻弥漫在高校大学生的身边。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电脑的主要群体,他们同社会上的群体一样也可以在网络上积极参与讨论,发表不同见解。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大部分言论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受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个别言论则是错误的、低级趣味的。这些个别学生企图在网络上实现所谓“完全理想的自我”之目的,实质上是缺乏网络交往责任感、道德感和警觉意识的表现。虽然他们的言论可能被网络监管及时清理,但他们的思想倾向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捕捉和关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价值观上的引导。近年来,媒体对个别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违反道德甚至违背法律的行为时有报道。有的在网上注册账号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发表虚假言论;有的利用网络黑客身份盗取他人信息进行盗窃和勒索敲诈;有的通过网络进行“裸照”抵押贷款;有的在网络上被诱引实施非法传销;有的在网络上被境外间谍组织收买或利用;有的在网络上自觉不自觉地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等,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互联网环境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复杂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3可控性降低

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过,“当社会过度依赖于信息高速公路时,可能使它更容易陷入困境”[4]。“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与控制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显著上升,教育者随着受教育者“知识”的增多而与之趋向拉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准备教案并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教师通过对大量材料的有意识的精心筛选,将其中合适的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向教育对象传授,从而促成教育对象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转变和提升[5]。教育者有时为了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会主动将一些负面的信息屏蔽掉,这样做有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正能量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意义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塑造。随着“互联网+”平台悄悄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校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从教师扩展到具有庞大信息容量的互联网。wifi在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地方的大量覆盖,使得学生不但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还可以在校园论坛、校园贴吧等平台随机发表言论。这些言论有健康的,也不乏偏激之辞。教师既无法确认是谁发表的意见,也很难判断对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在什么心理状态下发表的这些观点。这些署名和匿名的交流方式很难为教师所全面掌控。教师只能通过跟踪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思想变化,利用包括课堂、网络交流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思想改进。庞杂而繁多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然而这些信息并非全都符合教育者的价值取向,由此大学生思想发生偏向就成为可能。教师不是通过“控制”信息的筛选来纠偏,而只能是通过对这些庞杂信息的理论分解和讨论来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的思想轨道。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重构

1丰富网络载体

微信是当今大学生最为频繁运用的交流媒体之一,具有语音、文字、视频、转账等多种功能,几乎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生活需求。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构成了其学习、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学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度和信任感。古人曾经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6]。高校应该将微信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方式,这也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难题。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应推出特色微信公众号、特色微信群等载体。设立微信公众号,就要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不能让其成为网络隧道里的空跑车。具体说来,特色微信公众号不同于其他公众号,其首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科学分类和筛选,将各类专业知识、前沿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解惑网络机制[7]。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是教育者通过网络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短文章供学生阅读。阅读短文章需要的时间少而且频率高,这就能确保一定的访问量。其次,在版面和排版设计上,内容的排布既要有文字,也要配有图片、微视频和微电影。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对新鲜、时尚的元素比较感兴趣,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具有时代感的内容,调动与激发他们的参与性和好奇心。除了安排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文章外,还可以设置几个时事热点的讨论专栏,让不同观点的人都来进行讨论。整个版面的风格要呈现出教育与娱乐的巧妙融合,这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搭建特色微信公众号,就是利用网络的直观、快捷性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感官材料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呈献给学生并供他们进行浏览和思考。教育者通过留言和浏览记录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教学。特色微信群是指大学生在班级、学生会、党团组织、师生关系基础上建立的微信群。这些微信群可以实现众多人之间的思想与情感互动,也可实现少数人之间的私密交流。在群中,能够做到人人为吾师,吾为人人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种互动中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处在新媒体时代,微信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很多高校相继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开通了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里面添加一些功能,方便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但是在学生的手机里会保存众多公众号,学生不可能只关注某一个公众号,因此监管部门和相关教师应该从宏观上把握这些公众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内容。

2创新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本文重点考察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目的,以教育者的理论讲授和受教育者的被动接受为主要方式。这种被动式灌输形式并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互联网+”这个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在这一平台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呈现出平等的对话关系。首先,课堂上,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选取大学生在网络上重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并在讨论中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走向。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适当地加入网络用语。在传统思政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话语表达方式,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媒体的多元发展,教师的话语表达方式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如果教师固守传统语言模式,就很难形成教与学之间话语形式的有效衔接,就很难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心理反应、情绪变化和感受生成中的全面、彻底的实质性互动[8]。网络用语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如果将大学生的生活用语和他们熟悉的网络用语适当加入思政课教学中,就能将教材中的一些抽象性话语转变为生动活泼的语言,就能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拉近,更容易提升思政课教学生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将通俗易懂、具有时效性的言语适当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话语威力和理论说服力,才能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9]。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仅仅是靠教育者完成的,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踊跃参与。互联网时代促使后喻文化①的到来,导致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地位显著提升。在后喻文化中,受教育者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课堂教学,他们的思维模式、话语方式与附带传统教学思维的教育者存在着“代沟”式的矛盾。在实践中,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开始使用“新鲜”词语,而教育者却一无所知,这不免构成双方之间的交流障碍。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变迁”,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到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在现代课堂中,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课,而是师生双方都在讲课,都在说话。学生不止是听老师讲课,同时也在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教师也会向学生讨教,学生说的对,老师也会听取。课堂已经变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场所,双方共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3创造健康校园网络环境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0]。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校园环境也不例外。高校硬件设施建设是否宏伟壮观,这不仅能增添校园的美感和舒适感,还能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校园的人文气息也是不可忽视的。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可以帮助学生自觉抵制住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蚀。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首先,高校应该成立由监管部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网络监督联盟。这个联盟应该是一个群众性松散型组织,主要是负责网络监督和网情反馈。单靠监管部门对庞大的快捷的网络进行监管是不足的,所以高校发动群众及时关注网络,及时进行网情反馈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校园网络应采取实名制认证,学生进行网上信息查找,应制定保留浏览记录制度,以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浏览不良信息时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防微杜渐。第三,依据法律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国家应下大力度建立健全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网络内容的审查力度,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法律保障[11]。各个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相关网络条例或者设置相关考核制度,不仅如此,学校还要定期开展文明上网的学习讲座,强化学生的文明上网意识,接受正确思想的引导。另一方面,创新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应使学生在集体创造中学习创造,使学校成为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12]。创新校园网络学习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同样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方法和手段之一。首先,高校要在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方面选出一支具有感染力和领导力的队伍。除了网络技术团队之外,可以由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组成一个网络文化团队。其次,创新校园网络活动模式。学生工作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活动模式,创造新形式、新思路,加入紧跟时展的内容。比如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开展有关历史故事的演讲大赛,或者鼓励学生录制讲述名人伟大事迹的小视频等。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既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第二课堂,也是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徐晶.新时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62-63.

[3]李萍,于天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交际,2010(12):221-222.

[4]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姜明,蒋显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29.

[5]刘慰.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6):89-92.

[6]李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6(2):159-162.

[7]全权.即时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4.

[8]邓景,唐韬.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以网络用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4):114-117.

[9]吴琦,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08(1):31-33.

[10]谭培文.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2.

[11]安英红.净化网络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J].科协论坛,2009(3):171.

[12]张林发.陶行知“创造教育”略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66-69.

作者:曹延汹;董梦霞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的构建路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sxzzjylw/70765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