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5篇)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5篇)范文

时间:2022-07-13 11:09: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5篇)

第一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影响学生

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势必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源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其内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在原始社会,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可使用的工具也非常的简陋落后,人们只有依靠群居才能正常地生活,但要获得鱼、兽等自然物并非易事,因此,在人们的渔猎活动中逐渐培养出了合作、英勇、顽强、吃苦、耐劳、团结等良好品德,这也使原始社会时期的德育在内容上多以集体主义为核心。而到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着生产资料,他们宣扬“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渐培养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以“忠”和“孝”为代表内容的自我修养为主。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转变,逐步走向社会化,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地位不断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从事社会化大生产、科技活动和商品经济活动的劳动生产者,必须“具有大生产观念和科学意识、科学精神以及良好的品德和思维方式,具有主体性及自由、平等、民主和法纪观念,具有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等”,这也相应地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不断发生变化,倾向于竞争、公平、合作、效率等,从而适应社会大生产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变化与要求。由上可知,伴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总是相应地发生调整、修改和完善。

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变化的动力。一方面,社会需要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提供社会基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包括知识上的、技能上的,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既包含个人层面的,也包含社会层面的。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还是社会层面上,都脱离不了社会需要这个客观现实。脱离了社会需要的教育内容,是虚无缥缈的,是经不住任何实践检验的。社会的客观现实,如社会发展对人的规格与要求、社会的发展阶段等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定的重要现实依据,也只有立足于社会需要的现实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是符合实际的,更是有效的。二是社会发展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物质支持基础和条件。其教育内容的发展不是虚幻的,是立足于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的,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等都是其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获得物质基础和条件,为其内容的发展、完善提供发展的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内容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获得现代精神文化和实践的基础。三是社会的需要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发展的目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总是不一致的,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则始终是各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共同的追求。正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社会需要与社会发展诉求的各种追求与满足,才使其内容日益丰满与科学。因而,社会的需要既是其内容不断发展的目的追求,更是其内容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教育的目标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定的直接性因素

教育的目标总是在大方向上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对确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客观的,更是直接的。教育目标的内容、属性和层次都直观地影响着其教育内容的确立,成为影响其教育内容确定的直接性因素。教育目标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定的基本布局。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这一教育目标内容进行分解,在根本上就是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实践活动,在大方向上与教育目标具有同向性与一致性,也就是说,它从根本上仍然是服务于教育的整体目标的,是促进、辅佐教育的整体目标能够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从最终目的上来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围绕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展开的,是其通过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构成上来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归属于教育整体目标中德育目标部分的内容。毫不夸张地说,教育的整体目标,从总的方向上,作为一种无形的“指挥棒”,影响着、决定着和指引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和设计的基本布局,其必须在这一范围和布局内进行规划。教育整体目标的内容,从具体的内容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取舍,对其内容的选择、设计和编排都做出了一定的规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能在这个框架和方向内进行选择和编排。脱离了教育的整体目标的内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成了一盘散沙;没有教育整体目标内容的指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失去了其确定的依据,更失去了发展的规划。

教育目标的阶级属性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虽然教育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的实践活动,但是各国却在教育的内容、目标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就是教育目标问题,能够直接地反映出教育的阶级属性,同时,教育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其自身也恰恰直观地表明了其阶级立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毫无疑问,在教育目标的阶级属性上,也必然是培养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有”新人。这与资本主义国家培养的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教育目标上的阶级属性,不仅仅标志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决定着由哪些内容来培养人、造就人,也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问题。因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教育目标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教育目标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为政治导向等。由此可见,教育目标的阶级属性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阶级属性,而阶级属性一旦确立,便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取舍、设计规划与编排要求。因而,教育目标的阶级属性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层次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这里的教育目标,将从三个层次上呈现,这三个层面的教育目标,从高到低、从抽象到具体,将教育目标的层次一览无余地置于我们的研究视野之下,以便于我们研究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一是教育的整体目标,即高层次性、宏观性的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宏观性和概括性以及普遍适用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即中层次、直观性的教育目标,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适用性。三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低层次、具体性的目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一般来说,教育目标虽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但是它们都是教育行为活动的指向或者结果上的追求,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首先,教育的整体目标从总体上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大方向。教育的整体目标是带有方向性的最高目标,是各个层次的教育活动所必须普遍遵循的基本宗旨。教育的整体目标作为一种方向上的指引,从总的架构与布局上,规约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在总的方向上能够满足教育整体目标的质量要求。因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以教育的整体目标为导向和指引。只有依据教育的整体目标,我们才能更为透彻地明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究竟在追求什么,最终又要实现什么。可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首先要保证的就是与教育的整体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直接性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依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它自始至终发挥导向、凝聚、纠偏和激励的作用”,是教育整体目标的进一步呈现,并依据教育的整体目标而制定,并带有自身的特殊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二者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目标取向,前者是满足后者实现的具体通道与桥梁,并在目标指向上向后者靠拢。后者则是前者的归宿与追求,前者在后者的导向下开展,是前者进行内容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再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具体因素。目标是前行道路上的指明灯,有着指引作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是如此。其在更具体、更直接、更细化的方向与内容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要求,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其作为一种具体化的“导”与“引”,详细地规定着内容的进展程度、设定情况,影响着教育内容的具体化与细致化设定,是教育内容实施与开展的基本依据。

三、学生的自身实际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定的个体性因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指向的是学生,他们是进入教育视野的活生生的人。学生一旦进入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之内,就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要素,成为必须接受教育的“人”。必须承认,作为对象的学生,他们的主体性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体现于教育过程之中,并且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倘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开启学生这一主体性,其教育力量就无法在学生那里发挥作用,更不可能有根本意义上的教育效果。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学生并不是教育过程中可以任意摆放的“物”,而是“人”,因而,学生的自身实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时必须要考量的个体性因素,也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得到贯彻,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得到认可与践行。因此,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品德发展规律、学生的需要和问题,都是制约和确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其内容应该选择和可能达到什么样的规格与要求,都取决于是否考虑到了教育对象的发展状况。首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定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人的思想既是社会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又是人脑的生理属性,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是人的思想的加工厂。

人脑是特殊方法组织起来的物质器官,这种物质机能的发展和人的年龄增长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大学生的过渡,身体的各个器官特别是脑神经系统的生理结构已经先后达到成熟水平。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生理活动也迅速得到发展,心理机能得到加强,心理结构日趋完善,个性的心理倾向趋向逐步稳定,学生的个人喜好、兴趣,自身的气质、能力、性格也渐趋日益完善,特别是自我的独立意识、自我的教育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得到加强,这些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也为学生自觉、有效地去接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达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提供了身心条件。相应地,其教育内容的规格、设定和组织,也必须根据各个学段、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忽视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接受能力状况,盲目地安排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超越或滞后于学生应有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思维发展过程,这既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也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难以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内容,把握和理解内容要求,并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和践行内容要求。”

其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一般是按照心理—思想—行为和习惯的程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稳定到稳定、由不完善到完善发展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为两个过程:一是理性化过程,即在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并以此形成个体思想政治观念的过程,即“内化”过程。二是社会化阶段,即根据个体所形成的思想政治观念而行动的过程,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即“外化”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说,“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理性化和社会化过程,在一次次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直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在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切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要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与学习,也要强调学生的自我践行;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道德的成长,更要关注其理想信念的培养;既不能偏离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和阶段,也不能超越和落后于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性与过程性。再次,学生的需要和问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接受程度如何的重要保障。在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否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就在于是否对学生的问题有所解决和对学生的合理需要有所满足,因为只有解决了学生的需要和问题,才能使教育内容真正地走入到学生心里,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承认、认同并接受其教育内容,从而真正实现其教育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如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可以说,学生的这些需要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正如马克思曾说的,“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另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真正纳入学生的问题,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人际交往的更广泛,学生总是会碰到升学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对自我发展的把握问题、恋爱问题、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协调问题等,这些都是学生所直接面对和将要面对的问题。“既有思想层面的,也有思想指导下的实践践行问题。”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不理想,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去反思,当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对学生问题的忽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因素。同样,脱离了学生的问题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完善、不健全的重要因素。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价值,从而信服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之,达到其教育内容的要求。因而,对学生问题的自觉关注,对学生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影响和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因素。可知,社会需要、教育目标、学生个体实际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定的三要素:社会的发展需要产生教育内容、改变教育内容,是影响其教育内容确定的现实性因素;教育目标从总体的布局上、阶级属性上以及目标层次上对其教育内容进行规约,是教育内容确定的直接性因素;学生的自身实际,即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和规律以及学生的需要和问题是影响其教育内容确立的个体性因素。它们三者相互联系、密切结合,共同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的确定,是其教育内容确定的重要性影响因素。

作者:上官苗苗 王立仁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

第二篇:网络正能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排除负面情绪,改善性的传递正能量

当前,即便社会中都在相应"正能量"传播,然而网络上依旧到处充斥着较多的负面新闻,并且还有诸多新闻未经证实,属于谣言,加上互联网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大学生年青热血,大学生极为容易受到负面新闻的影响,进而可能造成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属于互联网中的负能量,这就需要辅导员的工作,来清除这些负能量所带来的影响。因此,那些引起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新闻,需要辅导员多加关注,并加以引导,确保学生能力冷静、全面思考问题,正确看待问题。

(2)加强思想教育教材内容的完善

大学生当前都一直处在校园之中,没有了解接触到社会,因此学校的教育是强化大学生对信息判断的最佳方式。当前,大学中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能够通过课堂教育进行思想教育必然能够事半功倍。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课本中加入微媒体传播正能量之重要性和网络素养等内容,在课堂中引入微媒体思想教育,从而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其信息的判断能力并了解正能量的信息,这有助于其能够正确通过微媒体进行正能量的传播。

(3)促进微媒体制度建设

推动微媒体制度建设,加大对虚假信息内容的管制亟待解决。在官方与校园微媒体基于引导正面信息传播之上,强化对信息的筛选力度,对一些内容极端的信息进行考虑筛选,控制不良言论的传播。为学生使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以及微媒体舆论创造良好的环境。

(4)形成切实可行的微媒体教育体制

在课堂中,引入新媒体正能量传播,并将其参入正规教育体系,加大对其投入力度。第一需要的便是确定正能量传播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第二,在正规教育体系中引入正能量传播,为其构建相关的专业教程,配备专业老师。

总而言之,需要综合一切学校、社会的各界力量,将正能量教育渗入到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从而提高国内民众媒介正能量水平。高校教育人员需要让大学生能够对媒体的性质有正确认识,辨别相关内容,从而能够冷静、正确判断与评估,对新媒体的信息有较强的筛选能力,提升正能量内容的传播效率与质量。

作者:刘爱国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部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变

主体在古希腊那里,具有普遍性的含义,任何东西都可以是主体,现代哲学对主体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主体专指人这样一种存在,其他存在者都是客体。事实上,对主体的理解不一定要完全对应于客体。康德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康德认为理性既有认知功能,又有指导实践的功能,与认知功能相对应的是理论理性,与指导实践功能相对应的自然是实践理性。理论理性与知识的形成相关,实践理性与人的行动相关,为行动提供准则,是道德问题、价值问题。基于理论理性的主体是认知主体或思维主体,基于实践理性的主体是价值主体。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同属理性,但实践理性有优先地位,“在纯粹思辨理性与纯粹实践理性联结成一个认识时,假定这种联结不是偶然的和任意的,而是先天地以理性自身为基础的,从而是必然的,实践理性就占据了优先地位。”因此,价值主体对于认知主体同样具有优先性。其原因在于,“知识最终必须服从于道德价值,知识的繁荣最终服务于道德实践的福祉。”这意味着,在理解主体时,应当首先考虑主体的价值维度。马克思哲学同样强调这一点。尽管从不同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认可的,即“马克思哲学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问题。人的解放即个体的解放、主体的解放。这个意义上的主体首先是价值主体,而不是认知主体。因为如何使主体获得知识并不需要上升到解放层次,马克思思考的是如何使主体摆脱资本的奴役,扬弃异化状态,获得自我的尊严与独立的人格,这很明显是价值维度上的主体。马克思因而“深化了康德关于‘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划界和‘价值主体’优先的思想,把人理解为‘自由’、‘目的’和‘责任’主体”通过康德和马克思的论述,价值主体的内涵逐渐清晰,它应当包括“人的尊严,即个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和内在的价值和尊严;人的自主性,即个人应该摆脱外在的强制力量的控制,成为自己思想和行动负责的主体;人的‘自我发展’的价值观,即个人充实实现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可见,价值主体的内涵完全不同于认知主体,在探讨不同领域的问题时,我们也应该分清主体的不同层次。综上所述,对主体的理解向外可以与客体相对应,向内包括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两个维度。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么将受众当作自身以外的客体,要么将受众当作主体,进一步可以当作认知主体,亦可视为价值主体。采取何种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要么从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出发,将受众看作客体,要么虽然将受众看作主体,但只是看作认知主体,即知识的接受者,教育者本人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这两种方式都忽视主体的价值维度,没有把主体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能够进行自我思考,在价值观上有充分理解和分析能力的个体。

如前所述,主体从古希腊到现代的含义的演变已经暗含着对客体的强制,主体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兴起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它的后果在现实层面已有诸多体现,如将自然看作客体,看作只是给我们提供原材料的场所,会导致自然状况的恶化,引起生态危机等;将另外的个体看作客体,会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简单的利益关系,进一步以利益为主导,社会成了一切人对一切人是战争的社会。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将受众看作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教育者本人成了课堂的绝对主导,本应该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完成的任务,成了教育者的独角戏。与它相伴随的是权威意识、霸权心态。即使在一般的专业教育中,虽然教育者从知识的拥有、资历等多个方面高于受教育者,但大部分教育者还是会提供一种对等交流的平台。从主客对立思维方式出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不会主动去提供这种平台。这样,个体对某种价值观的理解和信仰变成了受众必须接受的标准,本应平等的对话、讨论,转变成教育者个人的独白。价值观的塑造不是通过个体的自我觉解来达到,而是通过强制进行灌输。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并非泛泛而谈,在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在十年浩劫中处处可见,只不过教育的空间从课堂泛化到了任何一个地方。

结果是演变出两个完全对立的群体,主导群体是教育者或者主体,被教育者自然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先进意识对落后意识的改造,掌握先进意识的人成了历史的主宰,并可随意对不具备先进意识或不认可这种意识的人进行启蒙、灌输,极端的情况下甚至打击消灭。主客对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于隐含主体对客体的强制,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强制,向外显现为灌输、独白,自然会被更为先进的教育方式替代。那就是将受教育者看作主体,但只是看作认知主体。如前所述,认知主体和价值主体是主体的基本维度,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应当止步于知识传授,这种教育方式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相比于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将受教育者看作认知主体体现出了一定的平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强制性,但其本质上还是一种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在以成绩为导向的模式下。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分数的高低,而不是受教育者价值观的成熟与否。有的量化标准诚然比分数更复杂、更全面,但仍然不能全面地体现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取向。这种教育方式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还能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开放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教育者未必在知识方面完全高于受教育者,古人所说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已经从自谦变成了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将受教育者看作知识的接受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在于没有进一步将主体看作价值主体,即没有将主体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主体能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理解,能对知识进行消化、重构,能够以自我为基点决定对知识的态度。总而言之,主体的价值观不完全由外部因素决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高等教育的课堂学习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一切都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当发生转变。由此可见,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将受众看作客体,与之相伴随的是主体对客体的强制,要么将主体视为认知主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做知识的传授过程。这两种方式在以前的教学中还能产生一定效果,但随着价值主体意识的觉醒,其效果可想而知。这迫切要求我们对该问题予以重视,并寻求解决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教育目的的特殊性,必然要求相应的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即应当首先将受教育者看作价值主体,这一点在主体意识觉醒的当下显得更为必要。觉醒的主体应当首先被理解和把握为价值主体,因为认知主体在整个历史的发展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显现着,但价值主体就没有那么幸运。价值主体意识的觉醒在西方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相伴随,在我国的经历显得更为复杂。文艺复兴的核心是对神性的批判与对人性的赞扬,号召人们将幸福奠基于此岸的现实世界,不是将美好寄托于遥想的玄思彼岸。文艺复兴崇尚人的个性,寻求个性的解放,反对迷信对思想的蛊惑,批判神学对人性的压抑,进而提升人的价值和尊严。这个过程与我们在前文所探讨的价值主体的内涵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文艺复兴就是价值主体意识觉醒的前奏。文艺复兴促进了自然科学的繁荣,提升了人类的自信心,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涌动的历史潮流中跃跃欲试,一场声势浩大的反专制、反教会的斗争由此拉开了序幕,这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所宣传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直接促进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但启蒙运动所秉承的理性至上的原则,以及它自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体意识的觉醒,但这并没有从实质上影响启蒙在历史上的地位。启蒙运动的理性原则更侧重于对主体的认知维度的推崇。它所宣传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资产阶级囿于其自身的特质,使整个社会成了追逐利益的社会。如马克思所说:“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本成了统治人性的力量,启蒙的解放最终变成了抽象对人的统治。马克思不仅洞见到了资本的逻辑,更是展开了对资本的集中批判。无论是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晚期的《资本论》,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运行的规律,寻求人的解放途径,都是要把人从抽象统治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运用自己的意识进行思考,为自身的解放积蓄力量。马克思通过自己的论著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但他的这一思想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过程中不仅被遮蔽了,更是被无情地践踏。十年浩劫,主体这个词语的含义成了镜花水月的东西。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中的自由、平等逐渐延伸到了市场以外的领域。与这个演进过程相对应的就是主体意识的觉醒。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这种主体意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如果还囿于传统,将受众当作客体,或者只是当作知识的接受者,无疑与主体意识背道而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必须发生改变。改变的前提是要将受教育者首先定位为价值主体。这种改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首先,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地位。这是在任何一个层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里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意识形态属性;说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方向;总结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内容,同时也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即与这些方面相悖的内容绝不允许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其次,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的知识问题进行重新定位。如前文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以价值观的塑造为鹄的,而价值观又不单单是知识的问题。它与知识相关,但知识与价值或者道德并不必然有正比关系。这一点在康德那里有直接的论述,在康德看来,知识的形成是主体运用先天十二范畴扑捉感性材料的结果,这与认知主体的价值观没有直接关系。道德、价值属于实践理性领域,在这个领域强调的是主体的自由、自律。因此,两者分属于两个领域,知识水平高的主体有可能道德水平高,但并不意味着必然高,也不意味着价值观更加完善和成熟。马克思同样对价值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价值问题和生活相关,是实践问题,“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6]25。即是说,价值问题与个体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密不可分,但知识问题是理论问题,虽与实践相关,但它和价值一样,都取决于实践基础,知识可以影响价值,但不能决定价值,决定价值的是实践。通过康德和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必须明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传授并不是最终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它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知识传授,树立起一定的价值观念。再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流问题。从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出发,受教育者是主体之外的客体,主体具有优先性和强制性,这个过程很难有直接有效的沟通。将受教育者视为认知主体,虽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平等的地位,但由于只是在认知的维度展开,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只是单纯的知识传输的关系,其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样不会对价值观的塑造有直接影响。如果将受教育者看作价值主体,即看作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对知识进行定位,能够塑造和重构价值的个体,那就能增强受教育者的平等意识,从而将价值观的塑造过程转变为通过对话达成共识的过程,而不是先进意识对落后意识的改造,更不是打击消灭。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已然碎片化,这充分说明了新形势下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紧迫性和挑战性。第四,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问题。

除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学说外,我们同样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问题,它强调知性合一,因而非常重视实践。传统文化的实践指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引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对此必须予以重视。最后,应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我们在前文已经指出,道德问题、价值问题属于实践领域。康德将其界定为道德实践,马克思进一步将实践理解为主体的思维方式、人的存在方式。不管是哪一种实践,它都很明显地区别于知识或者理论,因此属于价值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注重实践。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合并不局限于课堂,任何涉及价值问题的领域均可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维持生命的活动,动物维持生命的活动是单一的、自然的。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复杂的、具有社会性质的。这个过程涉及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而可以为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对话提供契机。这并不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泛化,恰恰相反,是要具体化和现实化。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应当首先被把握和理解为价值主体,即一个具有人格尊严和独立自主性,是能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接受者。以此为基础,教育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以知识传授为手段,以价值重塑为目的的对话过程。这样既能保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结构的不变性,又能体现主导结构的灵活性、生成性,进而敞开教育本身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作者:李雁冰 王平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长春工业大学 党委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第四篇: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供了高职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大学阶段正是高职大学生们涉世未深的阶段,一切都在探索中前进,网络中的海量信息成为了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求知渠道,以及实践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价值的一种途径。高职大学生通过获取各种信息,将不同的人和事进行对比,锻炼了分析辨认能力;通过微博、微信、QQ等交流工具与他人进行沟通,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网络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创业(开设网店,微商等等),锻炼了社会生存能力,实现了自我价值。

二、新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拓宽了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播方式和沟通载体被人们所应用,例如微博、微信等等,这些载体弥补了传统媒体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以新颖和互动的传播方式彻底改进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小,覆盖面窄的尴尬局面,对组织、凝聚、引导高职大学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新媒体已逐渐成为开阔高职大学生视野,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增加了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当前计算机人均拥有量不断增加,网络覆盖面积不断扩大,进一步丰富了新媒体信息资源,促进了传播方式的便捷。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精心挑选教学资料,制定活动项目,通过绘声绘色、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和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来帮助高职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达到成才成人的教育目的。合理李程勇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好新媒体技术,不仅能全面正确的灌输理论思想,而且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给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职大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和海量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这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泛滥必将导致高职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给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带来难度,不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成人成才。一方面是由于当代高职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缺乏共同协作、有效交流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沟通和网络虚拟世界中存在较大差异,而网络又多以匿名身份进行交流沟通,与现实生活相比言论相对自由。高职大学生长期借助虚拟网络进行交流,使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加弱化。另一方面,新媒体也给高职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娱乐信息、在线游戏、影视音乐等休闲平台,大部分高职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对新媒体产生了依赖心理,沉迷于虚拟世界,消磨了自身的意志力和上进心,甚至逐渐产生逃避现实生活的厌世情绪。

三、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首要前提,首先,要加强政治辅导员、学生团支部、学生会等部门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其次,学校应在学生课余成立心理咨询处、社会实践导师队伍等部门,并在任职教师中招募合格人选作为兼职工作者队伍,落实额外补贴或以相应课酬待遇,充分调动兼职工作者的激情;最后,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能力,例如开展学生心理障碍疏导、运用新媒体技术等培训工作。

(二)建设新媒体平台,传播优质信息1、重视建设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思想,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新媒体平台为基础引导高职大学生在学习锻炼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利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做好分类引导,例如按学生的地域归属关系和团体兴趣爱好建立校内网、QQ群、微信群:××兴趣爱好交流群、××宿舍楼学生群、××系足球组织等等,日常教学活动的信息、节假日放假通知、心理健康常识都可以在组织群体里进行。3、建立信息监督机制,对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做好不良信息的全面监控,寻找有效载体进行教育信息的全面监督,对高职大学生容易产生的逃避现实等情况做到及时发现、疏通、引导。

(三)合理利用新媒体引导高职大学生自强自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使用新媒体的技能,与时俱进,顺应发展,充分发挥手机以及互联网这两大载体的作用,以便于更好的开展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信息、时事讨论、心理咨询、风采展示等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其次,要以正能量、主流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宣传引导,积极主动的与学生展开交流,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最后,要将其他教学形式合理融入到新媒体环境中去,运用多种方式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

作者:李程勇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为大学生交流思想提供了新的平台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产生重要影响。借助新的媒体技术和手段,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通过QQ、微信、BBS、网络社区讨论等形式自由的发表言论和交流思想。网络交流中人的符号化和虚拟化,以及网络身份的隐蔽性,大学生交流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扩展,同时在匿名的环境下,更易表达直接的、真实的个性、思考和想法,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挑战,同时也是重要机遇,可以更直接、更近的贴近和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真实思想动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引导。

2.新媒体为思想政治工作拓展新的途径和载体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和载体进行,主要采用面对面互动的形式,具有直接、信息传达准确、教育针对性强、互动充分等特点。新媒体的出现和成熟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领域更加广泛,网上课堂、网上论坛、网络邮箱等新手段的不断出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到及时、直接而深入的推进,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式转变为双向互动交流式,更有利于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迎接的挑战

1.新媒介中的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不良影响和误导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文化渗透和价值观重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网络、手机为主流的新媒介环境下摄取信息便捷、自主性强,在为人们提供各类信息、开阔眼界、丰富生活的同时,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垃圾信息。大学生由于缺少理论根基和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或刚形成但又不牢固,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激荡,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显得复杂而混乱,迷失自己的价值观取向。

2.通过新媒介的虚拟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过度的虚拟交际容易使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单一化,从而导致其现实认知的歪曲,诱发大学生对现实的不信任。长时间的人机对话,会使大学生出现感情冷漠,虚拟环境下情感体验和现实的人际交往存在很大的差距,长期的虚拟社交会产生情感冷漠甚至社交恐惧。虚拟角色和现实角色的差距会导致自我认同的混乱,从而影响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化发展。虚拟社交中的能力和现实中的生活体验出现较大落差会降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无助感、无能感和无力感,会使他们反过来更逃向网络来寻求心理补偿,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全媒体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提升对新媒体的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随着新时期的大学生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洞悉新生事物和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发觉其中的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进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管理和教育,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理论功底,不断熟悉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动态,不断学习提高对新兴媒介的运用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三、全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全媒体时代下,如何利用各种媒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引导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科学地判断、筛选和摄取,对大学生舆论进行正向引导,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全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不断剖析其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及发展变化规律,从教育、管理、引导和政策等方面多角度、深层次、针对性地提出和完善在全媒体时代下开展学生工作的应对策略和有效方法。

作者:房亮 靳志伟 侯其锋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5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sxzzjylw/67550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