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探讨4篇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探讨4篇范文

时间:2022-06-19 08:46: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探讨4篇

第一篇

一、研究生网络行为的界定和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的我国互联网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互联网现状调查报告中同时指出中国网民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0.8%,表现出较强的高学历特征。由此可以看出,本科生和研究生是网民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网络行为一般是指研究生在网络空间中或者在网上社会里所进行的行为活动。关于网络行为的研究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范畴,也是目前学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课题组以“网络行为”作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得到3828篇研究文献,其中探讨研究生网络行为的论文只有3篇。研究生网络行为分为狭义的网络行为和广义的网络行为。从狭义的角度,研究生网络行为是指其在网络空间里展开的行为活动。在展开这类“虚拟形态”的行为活动时,研究生作为网络行为活动的唯一主体,通常就是坐在电脑前操纵键盘和鼠标操控网络指令,或者通过移动设备访问Internet移动互联网,并借助网络传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但研究生的行为活动并不完全限定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某些行为仅仅是借助于互联网络完成特定目标任务。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研究生网络行为则不是专指那些只发生在网络空间中“虚拟形态”的行为活动,还指与互联网有着密切关系的行为,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借助互联网才能顺利展开并完成,也就是通过网上、网下交替进行而达到既定目标。鉴于网上虚拟行为和网下现实行为这两部分行为活动密切关联,无法分开,同时又要紧紧依托于互联网络才得以展开,所以研究生的这类行为也称为网络行为,而本文中将“研究生网络行为”概念界定于其广义的内涵上。

二、研究生网络行为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高校在读研究生的年龄多在22到35岁之间,少数超过40岁,部分研究生有过工作经历,甚至已婚或为人父母。从心理发展阶段来看,大部分研究生已处于成年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更为成熟,社会化程度较高,其生存压力、责任感等表现更为强烈,且研究生的学习和培养方式与本科生的不同也促使该群体网络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为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研究生网络行为的引导,课题组选取了北京部分高校的1200名在读全日制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在校研究生的网络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得到如下结论:

1.研究生对网络有较强依赖性。

“关于上网是否会成瘾”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6.3%的研究生表示不会上瘾,但认为“会阶段性上瘾”的占27.0%,“不好说”的占20.3%,“会上瘾”的占6.4%。可以看出,有47.3%的研究生游移于“不好说”和“阶段性上瘾”,属于对网络有不同程度依赖的研究生群体。在受访研究生中,有71.4%的人有自己的微博、微信,其中有50.6%的人每天上不止一次,26.9%的人至少上一次,6.2%的人两三天上一次,3.8%的人两三周上一次。可以看出,研究生使用微博、微信的频率较高。

2.便携智能终端、移动上网成为主要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有55.0%的受访研究生表示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较高,22.8%的受访研究生在课后空闲时间使用手机上网,还有16.9%和5.4%的受访研究生会在上课、自习时或其他时间使用手机上网。由此可见,移动互联时代,手机作为新兴网络媒体,日益成为继台式机、笔记本之后的主要上网工具。

3.研究生网络行为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

有47.8%的受访研究生提到利用网络查找文献或学习资料,来促进学习和科研。关于上网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最重要的四个上网需求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学习、收发邮件、浏览各类信息和交友聊天。从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角度来看,研究生对于中外文学习资源需求量大,研究生网络行为以学业、科研为主。

4.部分研究生存在非理性的网络行为。

关于是否在校园网络中发表过一些具有煽动性或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言论的问题上,10.5%的研究生表示曾发表过该言论,89.5%的研究生表示未发表过。在发表过不良言论的研究生中,41.1%是为了让大家一起讨论,32.2%希望大家积极转帖;在未发表过该言论的研究生中,62.5%表示从不会发表不良言论,32.5%表示虽不会发表,但会跟帖或转帖,仅有4.8%的研究生会予以制止。同时,有4.4%的受访研究生认为自己网络责任意识缺失。这表明虽然大多研究生会注意其在校园网络中发帖的影响,但面对一些敏感性话题,还是有部分研究生希望通过发表言论来引起民众与有关部门的共同注意,对于自身网络行为的自律意识淡薄。

5.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需与时俱进。

调查结果显示,有39.1%的受访研究生认为不太能够接受外部施加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基本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7.4%的受访研究生认为网络上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等字眼容易引起反感和抵触;有13.0%的研究生认为现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与新形势脱节、吸引力不大;分别有4.4%的受访者认为现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不够、途径和内容跟不上时展、缺乏有效的方法、教育者素质有待提升等。有21.7%的研究生认为,移动互联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对开展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冲击。这是由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导致了研究生整体思想观念的变化,他们在网络中自由地获取信息并加以评论。这种交互性大大增加了思想教育工作的责任区,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和影响力愈加困难,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研究生之所以对网络存在依赖感、上网方式移动化、存在非理性行为、自律意识薄弱等特点,与社会环境因素、高校教育管理以及研究生自身生理、心理特点等内在因素均有关联。当今社会,信息具有多向性,教育者接受的信息迟于或晚于研究生,就会丧失宣传、教育、引导的优先权。同时,教育者的年龄普遍比研究生大,对敏感问题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关注度以及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等网络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也是研究生网络行为的主要成因。

一是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降低了研究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防御能力。社会上一些非主流的不良言语,经过网络新媒体轻易地转载或散布,而研究生还不具备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在这种情况下,被这些看似抢眼的观点所迷惑,进行转载或评论,进而又影响了他们对事件的判断力和鉴别力。

二是网络新媒体的虚拟性使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研究生在从事网络交往行为时更容易忽略一些责任,呈现出道德弱化的现象。有些研究生甚至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造成情感异样,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三是网络新媒体的便捷性使得挪用和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更容易发生。研究生在网上获取学术信息时,能够不费功夫地获取海量资料,而且省去很多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他们的惰性增强,主动创新的意识下降。四是网络新媒体技术动摇了现实思想教育的“话语主导权”地位,更容易产生不确定的个人和不确定的意见流,影响研究生进一步的网络行为。

三、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与对策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多样化成为可能,也为有效引导研究生的网络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一方面,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促进了信息的加速流动,有助于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载体,使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蕴藏着丰富的创新契机。

1.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传播规律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及网络新媒体传播等两方面的规律。一是要做到网上教育与网下工作相结合。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网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和优质的服务,促进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创新;研究生网下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做到管理监督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培养其对信息识别的敏感度出发,通过捕捉、分析、判断并接受信息。同时应充分掌握新媒体的交流沟通功能,以平等的教育心态,通过网上沟通交流,消除心理隔阂,增强信任感,从而利用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地对研究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三是要注意文化塑造与传播时效相结合。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建设清朗的网络文化为目标,产出传递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产品。同时,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自身也需要注重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把正确的理论观点、价值观念、精神风范尽快地转变成研究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并融入多种网络文化作品中,再通过完善的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扩大覆盖面。

2.以开展主题定制式的教育服务为切入点,开发立体、动态的教育“微”载体。

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相继建设了各自的官方互动平台或信息助手,如博客、微博客、微信服务号等,但是版式设计、内容以及后期宣传手段还跟不上其他社会媒体,多数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图片堆砌宣传的层面上,无法实现有针对性的传递和传授,文字、图像、视频与新媒体技术平台有机结合度较低,研究生的主动关注度自然比较低。、随着目前即时聊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更应充分挖掘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学习借鉴社会媒体的编辑、传播优势,利用好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软件,将图文、视频、动画等有机结合,开发能够被研究生接受的网络教育载体。并且要根据活动提炼主题,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研究生群体的需求,做到融知识型、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地开展个性化、专属化的定制信息推送服务。如利用微信的热点推荐功能,发现研究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制作“微简报”、“微评论”推送给研究生;同时一些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形势政策类的报告也可以利用“微课堂”、“微展示”等渠道,传递给研究生,提升教育活动的参与度,营造主流舆论氛围。

3.善用网络新媒体的表达方式,消除师生间话语差异。

目前高校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数依托专题工作网站,普遍存在知名度不高、点击率低的问题。教育内容多以理论、政策宣传为主,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著作和文件照搬到网站上,内容单调、缺乏新意,教育方式以单向宣传为主,缺乏互动性,对研究生的吸引力不够。而网络表达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等简洁生动的形式,广泛出现在即时通讯软件、论坛、博客等新媒体平台上。这种表达方式相比传统的语言形式更有生命力,能够广泛地被研究生所接受、喜爱和传播。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传统的教育语境中走出来,抢占网络话语权,消除与研究生的话语差异,实现师生间无障碍交流。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工作水平。

目前,多数高校都配备了研究生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但就思想政治队伍的组成状况来看,其互联网络相关知识储备、舆情的政治领悟力和判断力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应用水平不尽如人意,缺乏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研判、沟通、评论、引导说明等网络媒介素养,利用网络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参差不齐。现代多元化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具有扎实的思想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和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能力驾驭新媒体技术,能及时处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适应当前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亟需制定一些实操性的培训方案,进一步拓宽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加强对其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掌握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和运作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诸如博文撰写、信息检索、舆论表达、操作技巧等基本认知和实用技能。

5.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

互联网进一步改变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原有的优势地位渐渐丧失,研究生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他们自由选择信息,而且自由传播信息。在这种情境下,要更加重视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可以成立研究生网络宣传员和评论员队伍,特别是从一批“意见领袖”中招募或发展,并对“意见领袖”们进行有效的培训和引导,从而掌握信息传播主导权和话语主导权。

作者:秦莹屈晓婷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第二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目标向度之一:人的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存在着忽视人的主体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重施教主体,轻受教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应都是相对独立的教育行为主体,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却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赋予其至高无上的权威,教育者往往利用强制的说教方式向受教育者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把受教育者置于绝对被动的客体地位,强调对教育者的绝对服从,忽视了其主体意识。第二,重外部灌输,轻内部诱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往往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忽视对受教育者的内心诱导,没能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事实上,受教育者具有能动性,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主动的、具有自主和自觉特征的个体。第三,忽视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追求理想化,忽视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从而降低了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影响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实现。促进人的主体性形成与发展,可行的实践路径如下:第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只有两者良性互动,各自发挥其主体性,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良好效果。要注重挖潜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能力,发挥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主动地去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将其内化于心并最终表现为外在行动。第二,教育者要积极采取民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者要以平等的原则正确处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反对教育者以绝对权威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友爱的新型关系,并且要广开言路,鼓励受教育者畅所欲言;在教育方式上,要从过去封闭式、灌输式、强制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启发式、疏导式教育。第三,教育者要关注并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要考虑到受教育者内心复杂的心理,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并对他们不合理的需要进行疏导和转化,改变传统教育只注重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人需要的倾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目标向度之二: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象是个性存在差异的人,其重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社会性,忽视个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环节中,教育者往往把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强调人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忽视了人的个性、个人价值和个人正当需要。第二,在教育方法上,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虽然承认个体先天素质的差异性,却常常忽略后天教育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未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结果是受教育者个体特征难以彰显,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第三,在教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片面强调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用统一的理想化目标去教育人,而不是根据不同个体内在思想道德水平和认识的差异性去设定具体的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的个性发展日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人文关怀需要满足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第一,注重个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特别注重个性教育,即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全面了解不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挖掘个人良好的个性潜质,最终达到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个人的教育目标。当然,强调人的个性的发展,并不是盲目地推崇个人主义的教育,而是要整合教育内容,在坚持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基础上突出个性教育,以达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第二,创新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创新个性教育的方法,对受教育者不涉及原则性问题的思想行为给予宽容,鼓励其独特个性的发展;给受教育者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其在教育者指导下做出满足自身个性发展需要的选择;鼓励受教育者创新人格的形成,让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目标向度之三:人的和谐或自由全面发展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讲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和谐发展或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坚持的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追求的目标。确立人的和谐发展或自由全面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现实中人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标准,除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或自由全面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追求的重要目标。第二,“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同一命题的不同表述,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力,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而人作为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利益追求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但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三,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衡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理论创新、实践活动和工作得失的最终标准和价值尺度。“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任何一种理论创新要体现生命力,必须以此为衡量标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公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的具体形态。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具体的实践路径在于: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目的,要大力弘扬其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人的价值取向。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人性化,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人格、主体需要和个性差异等等。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全新的认识,受教育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个性的、听话的人”,而是“具有自由个性的现代人”;同时,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第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融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反复强调实践在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又要通过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来改造自己、丰富自己和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有觉悟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

作者:石彦风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态度定势”及其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态度定势”的性质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培育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教育过程中受“态度定势”的影响也是最为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态度定势”对于教育效果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按照态度定势的表现和影响效果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态度定势划分为“消极态度定势”和“积极态度定势”。“消极态度定势”是指在教育开展的初始,接受主体对于教师或者接受内容已经存在的消极的倾向心理,这种准备状态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积极态度定势”是指接受主体对施教者或者施教内容一种积极的倾向心理,积极的态度定势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

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态度定势”的指向分类。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容易在三个方面产生“态度定势”,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态度定势,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态度定势,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态度定势。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态度定势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原因。施教者的威信和人格魅力等都可能影响接受主体形成态度定势。其二,接受主体以前接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并对其形成的积极或消极的印象也会影响其对现任教师的态度定势。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态度定势主要受先前教育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此外,接受主体知识和阅历的积累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影响态度定势形成的重要原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态度定势多表现为消极的态度定势,这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未与时俱进有重要关系。

3.“态度定势”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的态度定势和消极的态度定势产生的影响有很大不同。一方面,积极的态度定势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也是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持有积极的态度定势,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实践活动持肯定的态度,对老师的教导和要求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是当成“耳旁风”。此外,积极的态度定势对受教主体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起着关键作用,“积极的态度定势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由教师劳动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的特点具有示范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接受主体思想观念层面进行的一种教育,教育的过程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需要培养接受主体的道德情感,将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接受主体的行为准则,形成和塑造接受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主体只有从心底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会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观念,按社会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学生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取决于很多因素,首先依赖于他们对教师形成的态度定势”。积极的态度定势是促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接受主体思想品德的开端。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主体积极态度定势的培育既是知识传授的基础,也是接受主体美德形成的前提,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消极的态度定势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态度定势不是接受主体头脑固有的,而是基于先前的教育和经历形成的,消极的态度定势也是在接受主体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消极态度定势是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认同度不高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接受主体意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决定的,态度定势是其主要的表现。消极的态度定势会导致接受主体对教育内容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假、大、空”,从而往往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就对教育内容进行否定,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消极态度定势的转换与积极态度定势的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转换接受主体消极的态度定势、建构积极态度定势可以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教育者应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建构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态度定势;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充分考虑接受主体的主体性、情感性和形象性诉求,建构接受主体对课程内容的积极态度定势。

1.注重“首因效应”,提升教育者自身素质和能力。

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作用,指“人与人第一交往时所留下的印象,并在彼此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是对最先输入的信息的一种主观反映”。对教育者而言,与接受主体的第一次接触十分重要。心理研究表明,在日常的沟通中,交往双方在前三分钟就能决定一次沟通的效果,最初的45秒钟具有决定意义。因此,首先,教育者要避免在第一堂课上使接受主体形成对自己的消极态度定势。在第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上,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让接受主体首先接纳教育者本人,给接受主体的第一印象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的威信和个人的魅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积极利用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让接受主体主动地接纳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素养既包括知识素养,又包括道德素养。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榜样作用可以直接影响接受主体的言行,教师对人和事的态度也间接地影响着接受主体。要强调的是,教育者对于高深的理论,要能讲清楚、讲明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说服别人,这就是知识的魅力。教育者具有知识魅力对于消极态度定势的转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接受主体对于理论课程感觉“空洞”“高深”往往是由于以前的教师对理论的讲解不透彻,学生不能很好领悟的结果。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接受主体消极态度定势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对接受主体积极态度定势的建构过程。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转变消极态度定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批判地继承,从而建构接受主体积极的态度定势。总的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过去我们使用理论灌输法的时候,往往只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强调灌输的强制性,轻视了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诉求。因此,在使用理论灌输法的时候要注意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要在主体接受的前提下进行灌输。其次,榜样示范法容易流于符号化,轻视接受主体的形象化诉求。对于一些榜样的竖立我们总倾向于构建一个“完人”,榜样的形象竖立太过完美以至于接受主体认为遥不可及。所以,传统的榜样示范法不妨优化为“个性榜样法”,榜样形象的塑造要贴近生活实际,让接受主体感觉自己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再次,批评教育法容易轻视接受主体的情感尊重诉求。教育者常常批评的是“人”,而不是“事”,这带有一定的伤害性。因此,我们要使用“尊重批评法”,尊重批评对象的情感,就事论事地进行批评。第四,实践锻炼法易失之于形式化,轻视接受主体的审美期待。故而教育者在进行实践锻炼的时候,可以使用“情境锻炼法”,即通过营造一定的情境,使接受主体在锻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而非为了锻炼而锻炼。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审美性,建构积极的态度定势。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等”。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接受主体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日益感性化、感官化的价值理念对理性化、体系化的思想理论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系统化、体系化的理论,接受主体在使用现代化传播媒介的时候,易于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性化和感官化的理论,而对比较抽象和系统化的理论观点,则不易接受甚至表现出反感的情绪。在理论教育过程中,轻视接受主体的主体性、情感性、形象性的诉求,必然会导致接受主体产生消极的态度定势,淡化教育效果。因此,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审美性,尊重接受主体的主体性、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诉求。在涉及政治内容的教学中,要注意政治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策略,将接受主体纳入活动之中,建构其积极的态度定势。在道德内容的教育中,要注重强化接受主体的道德意志,培育他们的道德智慧,防止“高、大、全”的消极模仿。在涉及人生内容的教导中,要注重人格的感召和价值比较,批判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引导接受主体在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时能够进行理性判断和正确选择。对心理内容的疏导,要注重让接受主体体验幸福快乐,学会对情绪的健康管理。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审美化要遵循心理共情的原则、主体交互原则和选择自由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态度定势”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又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积极的态度定势有助于接受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加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消极的态度定势妨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进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停滞于知识层面的讲解,而非促进接受主体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应从教育者自身、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积极转换接受主体的消极态度定势,建构其积极态度定势,有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作者:余习勤刘先锐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第四篇

一、综合各类方法,加强多种教育途径的渗透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该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表现为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同类型方法的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共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性质决定了不同教育方法渗透融合的必然性,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需要。陈旧、僵化的方法无法带来沟通和共鸣,各种不同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浸润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应该深入探索的方向。

首先,创设良好的环境是关键。提到环境,大家通常会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这些典故,这都充分说明了人的性情是可以通过“环境”的“渗透”进而得到改变的。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对于社会的认同、态度和行为方式的选择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生长的家庭环境,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文化环境,乃至同辈群体、大众传播等等。通过日常的环境渗透产生对大认知众的影响,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非常重视发挥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功能的做法。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的国旗,首都华盛顿因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美国政府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社会政治环境、场所,是因为这些社会政治环境与场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了“美国精神”,为的就是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无形的教育。

其次,了解、沟通、渗透是重要渠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沟通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加强沟通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沟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深入人的实际生活中,深入人们关注的热点中,深入到一些能够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典型的人和事中,关注人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分析和把握出人们在思考什么、需要什么、追寻什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也是引导人的行为的最有效方法。相反,如果不能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沟通则无从谈起,甚至还会造成对立情绪。二是关注人的情感,从心灵层面去沟通。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感情不通,则无法体会、无法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再正确、再科学也难于被人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去尊重人、理解人,以满腔的热情,去关心人、帮助人。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说服,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才能达成默契、获得认同,也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深刻体会到教育所传达的真谛,进而真正从心理上接受教育者传递过来的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通过这种精神和价值的沟通,最终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和意识。

此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不断融合各种方法,因时、因人、因地选择方法,把说理的、情感的、学习的、娱乐的、启迪的、家庭的、社会的、组织的、自我的、实践的等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运用,融为一体。

二、倡导自我教育,促进自教自律最优效果的达成

新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不仅要改进创新社会教化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启发人们道德自觉和激发人的精神需求的方法建设上,而且还要倡导适应社会价值取向、符合现代人思想行为习惯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方法。自我教育作为一种高度自觉的教育方法,其主要途径是:

第一,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节,这是推动自我教育的首要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提出了人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围绕着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就是实践。人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源泉,是人思想活动的源动力,人们经常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进行实践。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自我教育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只有人们产生这种需要的渴望时,自我教育才会实现。

第二,动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只要人们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教育需要,动机和兴趣就会加强,如果再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就会使自我教育成为现实。对自我教育的兴趣培养一方面要充分肯定、鼓励独立探索的主动性,不能因为自我教育出现偏差就狠狠批判,对那些不爱动脑思索的人才要批评。另一方面要为自我教育创造条件,加以必要的引导。自我教育一般是通过自己阅读文章、书籍、参加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以获得认识的提高和思想的转变。为确保自我教育有效果应该提供必要的条件,并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引导。在倡导终身教育的时代里,人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每个人要终身连续不断地学习,学习应该成为人们的信仰。“活到老,学到老”,这种学习主要靠自我学习、自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就是自教自律,也就是促成人们自教自律能力的获得,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大力倡导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民主化。一方面,自我教育是一种改变,是受教育者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跳独舞”的局面,把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变“灌输”为“自省”,变“说教”为“传递”,单一教育形式的改变,不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更能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提升教育的效果。另外,有效的自我教育,可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行政化的僵化局面,通过民主管理的决策程序,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决策的正确性,并且使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易于接受。

三、利用网络载体,搭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无线网络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截止2013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6.18亿,手机网民数达5亿,目前中国平均每天有三十多万的新增网民。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等新兴载体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急需探讨和深入思考的。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丰富和拓展。

首先,从战略高度重视网络的发展。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更多地、更强有力地发出我们党和政府的声音,让互联网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传播媒介。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来到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是亿万中国网民值得回味的“幸福网事”,这充分说明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年轻的网络与一个历经80多年的沧桑的政党紧密结缘,互联网已经成为政治有序参与的新渠道,成为社会公共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其次,是高质量网络平台和相关软件的建设和研发。我国第一个“红色网站”是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党支部建立的,这个网站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逐渐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和声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逐渐深入人心。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这类网站不仅要增加,更要提高质量,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同时,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组成专业团队有针对性的研发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软件,并加强这类软件的网络应用,增加吸引力,以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主流价值观和主体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出来、传递出去,从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僵化的状况,变灌输式教育为渗透式教育。

再次,建设马克思主义网站,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宣传。依托网络系统本身具有的海量资源和检索方便的特点,可以使人们随时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了解相关的理论动态和时事信息,以实现在线阅读、实时收集、分享资源的需求。

最后,加大投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上宣传体系。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必须要建立思想安全和政治安全的保障意识。针对敌对势力蓄意制造的反华宣传和不良言论的影响,应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加强对网络舆情导向的监督和检查。

作者:王刚李丽娜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探讨4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sxzzjylw/64696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