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发展探讨4篇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发展探讨4篇范文

时间:2022-06-18 03:57:23

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发展探讨4篇

第一篇

一、网络动员策略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行的几种模式

(一)政府管理基于稳定导向的网络动员策略。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多数的网络动员事件一方面赢得了网民的广泛参与,推动了公共政策的实行,获得了政府层面的积极回应。但另一方面,很多不法分子也利用网络传播谣言、恶意诽谤他人,煽动群众情绪,制造群体事件,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损失和危害。因此,如何从网络动员策略的视角出发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政府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政府大致采取以下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重视网络舆情引导;另一方面,严控网络秩序,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掌握。

(二)高校教育基于功能导向的网络动员策略。

目前各高等院校大多采取强化网络使用功能的策略,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期达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高校基于功能导向的网络动员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举措:首先,建立专题教育网络系统,占领网络空间;其次,利用校园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再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进行改革,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大学生成长基于利益导向的网络动员策略。

网络在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为促进大学生的能力、需求以及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充分、更自由的条件。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表达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行为,从自身利益诉求来思考和参与网络动员活动。目前,大学生利用网络动员发展自身利益的策略主要包括:一是搭建新的社交平台,全面展现自身能力;二是正确应对互联网舆论,成为公正舆论的引导者;三是与时俱进,不断寻求个性发展的网络空间。

二、目前网络动员策略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政府管理部门主导平台曲高和寡,与民间网络组织互动不足。

政府管理部门主导的网络平台以主题网站或者红色网站为主,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更多的是对客观事实的阐述和相关信息的公开,并且其表达方式过于正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发起的一些动员事件,也主要集中于公益性活动的宣传,往往曲高和寡,在普通民众间难以引起较强的情感共鸣,网民的参与热情不高。相比而言,民间主体推动的网络动员事件能够具有较强影响力,其原因在于情感上打动了参与者,让更多有着同样遭遇、类似感受的人产生共鸣。在这样的格局下,政府管理部门主导的网络平台很容易被遗忘在大众的视线中,开展的网络动员活动应者寥寥,失去了大众的阵地。

(二)政府管理思路和手段欠缺柔性和隐性。

政府管理部门在网络动员策略的发挥中,本身具有权威和强制的特征,在处理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发普通民众对政府权威的质疑。尤其在强制性权威消失的网络社会,任何一项网络动员活动,都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有更多理性而缜密的思考,采取更加柔性和隐性的方式开展工作。而这些正是当前政府管理部门在网络动员策略的运用中所欠缺的。

(三)高校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

网络既有技术层面的机构,又有管理层面的组织,既有信息共享的功能,又有宣传教育的目的。围绕着网络动员这样的策略,各方也自有想法和思路。比如在高校系统内,信息化办公室在技术层面给予支持和跟进,宣传部和组织部在党政方针政策上积极宣传,而学工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大力推进。各方都有自身的职能,但在管理中难免有交叉与重合的工作内容。从现状来看,各方在涉及到重合内容方面各自为政,较少整合与协调。

(四)高校网络动员策略多功能性吸引,少价值性引导。

高校努力推进新兴网络媒体与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和运用,积极争取网络资源和主体,目前也颇有成效。比如作为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的易班日益受到关注。易班通过在其平台上开展各类校园活动、评奖评优等功能性吸引,培养了大学生对易班的用户粘度,使得易班在激烈的社交网站竞争中,成为学生们乐于驻足的大学网络家园。但是随着网络媒介的更新换代,微博、微信再次占据了主导,易班的地位受到较大的冲击,其育人功能的成效也大打折扣。在实际操作中,校园网、易班等官方网站将功能性的网络行为嫁接起来,虽然聚集了人气和访问量,但是在价值观的引导、社会热点的讨论以及个人兴趣点延展方面与一些热门媒体仍有一定的差距。

(五)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动员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高校有关部门对网络时代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紧迫感有一定认识,但在具体落实和制度政策支持方面却比较薄弱,鲜有高校出台校级层面的文件和通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指导和规范。这与党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相比,显得有些头重脚轻。另外,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动员活动的特性和影响还没有很成熟的认识和了解,尚未建立或形成完整的网络监督和管理机制。

三、网络动员策略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政府层面——加强网络平台的引领与疏导。

政府要加强对网络思想形态的引领,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发挥其正向积极作用,同时规范网络社会动员,整饬有序,消除其消极负面的影响,在工作实践中实现由“堵防”向“疏导”、“引领”的转变。一是整合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在网络动员中正向引导的积极作用。既要发挥传统媒介主流意识宣传引领的功能,又要运用网络媒介汇集民意民情的特长,双管齐下,使网络动员朝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二是构建网络技术支撑平台,整饬网络秩序健康发展。要开发和使用网络管理的各种技术支撑平台,对网络信息和网民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维护网上信息交往秩序。三是构建网络动员最重要的资源——“信任”。政府要主动研究获得信任的方式方法,了解信任发生的机制,在网络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尊重民意、民智,开明对待舆论,按照新媒介规律办事,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法,取得民众的信任。

(二)高校层面——加强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建设。

面对大学生中出现的众多网络道德问题,学校不应把责任推向社会,更不能由此而排斥网络。在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加快网络立法、加强技术监控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利用网络的巨大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寻求大学生网络动员的方式方法,其中关键是塑造优秀的网络文化,强化网络道德建设。一是加强网络文化认同,强化网络道德自律。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资源将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财富,而高尚的网络道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学校既要通过有意识的道德灌输和道德渗透,促进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又要教育他们学会自律,学会在网络中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二是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感。学校应充分利用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网络文化相结合。同时,德育课中应增加网风、网德教育的内容,要教育大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树立较强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和坚强的网络道德意志,自觉遵守网络规范,不违背社会道德。三是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有机地整合到网络道德中。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构建过程中,传统道德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上网,让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大量接触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在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三)大学生个体层面——发挥网络动员主体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是网络动员的主体,应积极发挥他们在网络动员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意识,教育他们在发表言论、付诸行动之前应当更为理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学生的媒介素养加以引导,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获取信息和价值判断、正确行动的能力。一要培养大学生逻辑判断和思辨能力。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判断和分析。这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对于网络谣言,作为大学生,首先要仔细反问,是谁这样的信息?为什么要这样的信息?这个信息的可信度如何?经过这样简单的思考,至少不要在网上扩散和传播这样的虚假信息。有了这样理性的思考,才会有理性的行为,不然很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者。二要引导大学生合理的宣泄情绪。大学生在现实中的情绪往往通过网络加以宣泄。这也是一种自我放松的方式,但是如果以攻击、辱骂、侵犯的方式伤害他人或者集体、国家,这样的情绪表达会适得其反。如果大家能够保持一个好的网络环境交流,懂得如何更好地表达、论证自己的观点,少一些偏激,就会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和赞赏。三是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法律不仅在现实中起作用,在网络上也同样适用。网站不能放纵网络任意传递危害言论,一旦引发恐慌事件,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要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空间,则需要每一名学生增强理性精神,提高责任意识。

(四)政府、高校、学生三位一体,做好网络动员舆情的分析研判与预警。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不仅成为集纳民意、表达民意、监督社会的重要渠道,而且正在成为政府、学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选择。因此对网络空间所反映出的社会舆情,要做好分析和研判。政府、学校应本着公共利益的原则,对网络舆情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地回应民众诉求,引导民众进行科学合理的网络监督,保障网络舆论监督健康发展,从而保障公共权益的充分实现。一是要建立网络舆情处置预案。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和扩散非常迅速,网络舆论的生成、发展和演进过程呈现出快速、复杂、多变以及不确定的特征。为此,必须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处置预案,在对日常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上,事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判断和假设,并做好相应的处置与引导方案。二是要建立日常联系协调机制。要通过平时的机制建设、人员培养和协调沟通打下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基础。对于学校来说要成立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对重点网站的舆情和重点论坛进行监控,对学生网络聚集地采取专职人员监测,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涉及的有关部门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部署和开展工作。三是要注重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政府和学校要注重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说理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场所如各高校的论坛,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的意见领袖,聘用学生作为兼职的“网络协管员”,密切关注学校论坛和校外主要网站动态。一旦焦点事件在网络上形成热议,由这些非官方的“意见领袖”积极参与讨论,与学生互动交流,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

作者:雷丽王树江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第二篇

一、高校网络文化现状与大学生意识形态

随着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人数不断上升,使用网络时间的不断增加,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说,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息息相关的重要媒介。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空前弱化,而利用优秀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则显得刻不容缓。“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多元的文化,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而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在电脑互联网上进行的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会影响社会成员的文化认知和意识形态选择,所以,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靠拢,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挑战。

二、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危害。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以及虚拟化等特点,这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容量更加宽广,同时,这意味着传统教育方式和范围的弱化。网络在带来丰富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消极、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这些具有低俗娱乐性和刺激性的内容,吸引着大量学生,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甚至患上了“网络成瘾症”。不良网络信息甚至造成了一些大学生道德标准失衡、沉迷于网络游戏、色情网站以及语言行为失范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危害着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2.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网络传播的核心是网站,占领网络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定要建设具有先进导向性的、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专业网站。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挂靠在校园网下的二级网站来进行,这些网站由于技术、资金、观念的限制,对学生的吸引力极为有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作用不足。如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大学生真正吸引到网站上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网络传播缺少相应的有效引导。

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专职队伍对信息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的高校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监控与引导,是很难有效遏制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文化教育的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立体、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受条件所限,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长期存在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并且很多教师为兼职,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配合、沟通较少,对引导网络文化正确发展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对大学生常用的网络空间、BBS、博客、微信等新平台的忽视,以至于丢失了网络这个对大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平台。

三、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需要上下合力,从资金、人力、政策、法规多方面入手,有效发挥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统一认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支持力度和管理水平。

网络传播的迅捷性、大容量性和互动性,是新时期网络文化建设的特点,学校领导、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掌握互联网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信息技术水平。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才能利用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实现“线上”与“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衔接。同时,要积极探索网络监督和管理的新思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消除不良信息,限制网络发帖权,开展网络道德监督等,将“疏”与“堵”有机结合起来。“要时刻注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阵地意识,让主流意识形态的最新成果抢占网络阵地,抵制一切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的信息,遏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的入侵。”

2.积极加强网站建设,着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大高校普遍采用校园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建设一些高水平的、专业性的专题网站和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应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行为习惯的水平,积极拓展网上党团建设、心理咨询、就业服务、情感热线等网络栏目的空间,充分发挥校园网为大学生服务的功能。另外,可以尝试建设德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如建设红色网站、SNS教育社区、网络教育互动平台等,主动设立同学们感兴趣的精品板块和栏目,从而加强校园网络的学生用户黏度,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品牌效应,真正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生动、深入人心。

3.增加网络文化人才数量,加大正面引导力度。

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不能只靠大学生自律,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的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必不可少,没有一支政治思想先进、网络技术扎实,作风优良的专业的队伍,很难形成优良的网络文化。各高校应加强网络文化人才建设,积极把握网络文化教育的主动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积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以往的灌输式走向平等性、对话式、互动式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建立网上评论员队伍就是近年来的一种积极探索,针对当前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学校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性事件,在门户网站,新闻网站撰写正面评论文章,积极互动,在网络舆论引导上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指“经常活跃在大学生常见网络中,具有话语优势,其言论常被大学生认可和追随,并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学生网络用户”,“意见领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传播的内容、过程和效果,高校辅导员应关注身边的学生意见领袖,积极地与他们沟通、联系,加强教育、引导、和培养,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

作者:李婷尚进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第三篇

1弘扬延安精神是加强和改进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教材延安精神作为特定时代的精神意识形态,有着鲜明时代色彩,但延安精神所包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性,使其不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我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新时期,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更离不开延安精神的指导和鼓励。

1)延安精神所包含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远大理想。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深刻变化,一些负面、消极的行为伴之产生,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观念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迷茫,价值观念扭曲,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风气盛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力量源泉,面对新的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正确认识成长过程中的困难,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消除由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所导致的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迷茫、彷徨等心理,自觉把人生的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谱写无愧于人生的青春乐章。

2)延安精神所包含的实事求是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曾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贯穿于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一种不断追求真理和讲求实效的实践精神。实事求是是一种思维方式,反映了按实际情况办事的唯物主义精神,也是尊重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当前,受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轻率浮躁、马虎应付,对知识的掌握粗制滥造,不求甚解,这严重影响了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把握实事求是思想的本质和内涵,教育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人生理想。

3)延安精神所包含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坚持的行为取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最核心内容,是一种大公无私的道德情操。强调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人生的宝贵价值在于奉献,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革命青年为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人生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部分大学生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国家利益,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对物质的追求成为人生唯一的目标,把金钱和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当前,我们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为人民服务”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当代大学生要自觉践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弘扬延安精神,抵制不正确的思想,自觉树立起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

4)延安精神所包含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树立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它是一种奋发向上、勇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指引下,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一个国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力。当下,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加显得弥足珍贵。虽然我们物质、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今天,弘扬延安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腐朽思想的腐蚀,有助于正确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性、艰巨性。因此,青年大学生要把艰苦奋斗的精神落实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铺张浪费和奢靡享受的生活作风;在工作上,敬业奉献,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2用延安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要将延安精神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

延安精神只有首先进课堂,然后才能进头脑。这就要求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理论课时,将延安精神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例证深入浅出地将延安精神与课程内容相呼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其完善充实的知识体系。延安精神并不是静态孤立的,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思想道德的提升,延安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也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持其时代价值。这就要求理论研究者结合时代需要、社会发展现状和社会道德建设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与调查研究,给延安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和源泉。

2)培育学习延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需要一定的精神文化氛围作支撑。为了更好的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我们应开展丰富多彩、参与面广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设人文论坛、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方面的知识普及;举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竞赛,调动同学们学习政治理论,感悟革命精神的热情;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等,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客观地了解革命先辈们伟大的精神和事迹,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学校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扬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精神,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根基。

3)发挥好学生骨干传承延安精神的模范带头作用。

大量高素质、高学历的大学生加入党员队伍,这对中国共产党队伍的壮大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校园中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是各方面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骨干,他们在学习和传承延安精神等活动中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践行延安精神,不仅可以保持学生党员在校园中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同时也可以大范围的影响一般学生的思想觉悟、意志品格和道德修养,使得延安精神可以在校园中扎根和传播。

4)利用信息化媒介的传播特点生动展示延安精神。

网络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低成本、大规模、高效率的优势,制作建成一些具有时代特色、校园特色的主题教育网站,将延安精神教育素材生动的展示在大学生面前,将校园网络打造成延安精神教育、传播的新阵地。

3小结

总之,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革命斗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要融合延安精神,贯穿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作者:贾魁曹立新单位:兰州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理性认识社会和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志愿服务注重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广泛了解社会,理性认识社会,在实践中自我体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公共服务领域,切身体验社会真实情况,推动社会公益进步,助长公民社会的力量,萌发并逐渐树立起参与社会治理的公民意识。

2.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增强责任情感和启蒙公益梦想的重要途径。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大学生志愿服务倡导服务育人,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贯穿始终,符合当代青年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把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有机结合,将个人理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志愿活动尊重每一位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增强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公益梦想的弘扬和启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

1.强化组织,突显整体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同于具有自主发展的一般志愿服务,其主体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青年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有必要对其活动宗旨、内容、计划和方向进行有效的管理,强化组织,突显整体性。首先,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活动中的党建工作,发挥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占住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保证志愿服务的正确方向。其次,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引导作用。高校团委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职能管理部门,要严格规范组织的审批、监督、考核等工作,根据社会需求和组织功能,培育和扶持志愿服务基地,建立、整合、更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在志愿服务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在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项目设计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保证志愿服务队伍稳定和服务质量。第三,高校可推广北京科技大学有益尝试,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编著《大学生志愿服务》教材,创办志愿服务课程网,举办“志愿服务文化节”,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使外在制约内化为自觉行为,有效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

2.扩大宣传,增强协同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当今校园和社会中涌现出来的一股正能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载体,丰富了内涵,增强了实效,必须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广度和深度,多方合力,增强协同性。一方面,扎实细致做大做强志愿服务的硬环境,扩大宣传广度。在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大学生活动频繁的地方,通过各种形式广泛传播志愿精神内涵和志愿服务知识,及时传达志愿服务活动安排,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度;表彰先进个人并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的典型事迹,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形成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必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志愿者主动提升技能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统筹兼顾做实做细志愿服务的软环境,挖掘宣传深度。在日常教学、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网、广播台、BBS等校园媒体中,不断普及志愿服务常识,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并通过官方媒体和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通报表彰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占稳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

3.严格考核,保证长效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高校团委自上而下有组织有目的地参与校园活动或社会服务的行为,而非完全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自觉自愿行为,为保证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和常态化,必须制定一整套的服务认证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的认证体系,是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多,无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要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量进行科学、规范、系统的认证,可以通过创建“志愿服务认证网络管理系统”,由志愿者通过系统平台主动上传活动照片、新闻稿和服务对象回执等要件,通过审核即可获得相应工作量。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的绩效考核体系,主要是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对志愿服务活动具有重大的导向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不计报酬的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因此,绩效考核体系应以激励表彰为主,对获得一定工作量的志愿者发放“资质认证”,如广东省共青团对服务满500小时的志愿者认定为“五星级志愿者”。激励表彰可分类进行,第一,个人类:如XX大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年度人物、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经理人等;第二,集体类或组织类:如优秀志愿服务团支部、优秀志愿者协会等;第三,项目类: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创新项目和精品项目等。

作者:邱锦炜罗裕霞单位:嘉应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思想政治教育下大学生发展探讨4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sxzzjylw/64695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