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范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范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一、建立新模式结构的特点

现代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确有多种多样的改革方案,尽管因科目不同、课型不同而异,但最终目标都是围绕学生获取知识,进而转化能力为宗旨。根据认识论和教学论的研究与实践,及近几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四环节”: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才是最科学、最优化的新模式。因为这个模式是着眼于学生“知识迁移”过程总结出来的,它符合学生认知新知识心理过程的学习程序。因此,教学的程序构思、教学重点,要围绕四个环节开展。“四环节”即包括四个阶段,其各阶段的认知特点是:

1.感知阶段。属于学生初步探索知识的过程,即对概念产生的具体背景材料、概念的形成、概念定义的合理性,定理的条件、结论、证明途径以及解题思路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概括,这到初步领会知识的目的。

2.理解阶段。是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新知识有一个清晰的鲜明的认识。即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掌握它明确定义,弄清定理的条件、结论及证明方法,总结出解题规律等。

3.巩固阶段。巩固新学的知识,当学生理解新知识以后,应当要求巩固这些知识,可根据定义判断概念,或应用概念的定义解决有关计算、作图、证明等问题;还可进一步理解、分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回忆定理的证明思路,初步应用定理解决有着的问题。巩固,既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又能及时检查、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缺陷,有利于新知识的深入理解。

4.运用阶段。运用新学的知识,既能解决有着新知识的计算、证明、作图等问题,又能联系新知识解决有着实际应用问题。它是把所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的教学高级阶段,对教材内容掌握程度的标志是:融会贯通了全部内容,且对新知能够灵活运用。

这里所说四个阶段的环节,各有其目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区分,但互相联系、相互渗透是绝对的,它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有机整体。整修课堂起始于感知,发展到理解,通过练习巩固最后达到运用,形成学生的能力。

新模式结构的教学实施,既有充分理论根据,又符合学生以下规律:(1)符合认识论深化层次规律。“四环节”顺序发展过程,相应于认识论的深化层次是:认识起始——认识入门——认识升华——认识实践。这样的认识层次是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发展程序;(2)符合教学论发展层次。“四环节”程序发展相应于教学论发展层次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研讨结论——知识应用。即符合教学发展层次规律;(3)符合学生言传身教的“知识迁移线”。学生掌握知识、深化知识的过程,问题先由兴趣、感性的材料开始,发展到思维、理解,最后变为技能。教师一定要按照以上规律组织教学,并要充分认识到: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实现“四环节”教学的前提,发挥学生的为一体作用是保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用是关键。否则,难以取得“四环节”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实施新模式结构的教学要点

在具体实施“四环节”教学中,可能因课型不同方法有差异,因教师的经验、能力不同有差异,但对一般新课的教学,有其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以下对四个阶段的教学略列举要点:

1.“感知”阶段的教学。教学的着眼点是新课的“引入”,引入好,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引入新课起码要做到如下之点:(1)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的教学情景,赞成积极思维的环境气氛;(2)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知识有个轮廓的思路;(3)让学生自学通览教材,了解本节课内容的全貌。

2.“理解”阶段的教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讲课“层次”上,教师需精心设计讲授的序列关系,对于新知识,要针对学生实际,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梯度明确,密度合理,重点突出,难度恰当。讲课“层次”的具体要求是:(1)从启发设问引进新课,到新课的展开,到最后的小结,整体结构要非常严谨,既充分反映本节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要充分体现数学本身的科学性和严密性;(2)能认真推敲衔接语言,使知识自然过渡。从这个层次过渡到那个层次,从这一例题过渡到那一例题,教师使用衔接语言,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要给学生完整的知识;(3)不孤立地讲解例题,要注意例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可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图多用来进行例题的讲解,需把例题串起来讲解,并要联系纵向、横向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全面、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自然会深化知识的理解。

3.“巩固”阶段的教学。教学重点需抓“训练”,这里所指的训练是指在学生领会理解概念、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和训练有关的口答题、笔答题、板演题、教师讲解的例题以及所布置的课外作业题等。训练题的选择要注意:(1)选题要紧扣教材重点;(2)例题选择要具备“三性”:典型性、代表性和思维性;(3)课外作业要有选择题。训练方法要灵活多样,最基本的训练方法是:(1)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变式和探索性训练;(2)“题组”训练。建立题型,归类训练,要重视总结解题规律,探讨方法,培养解题的综合和应变能力。

4.运用阶段的教学。这是属于深化知识,拓阔能力的高级阶段的教学程序。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因为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运算速度的加快,运算步骤简捷、正确。

(1)培养范工思维。所谓范式思维,是指让学生解题过程中,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是,联想有关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法则、公式等知识,联想过去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最终在具体问题上进行揄、判断、论证和演译等。培养范式思维,它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能使问题解决和引入更深的思考。又能最终作为一套具体的、完整的范式模式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中,无疑将会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2)培养扩散思维。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寻求一问题的答案或最优解法,这就是所谓扩散思维。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具体实践,它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加强思维习惯和个性品质风格无疑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3)培养聚合思维。就是训练学生解题时,能够从命题中的差异找到统一的,具有广泛适用范围的规律性,就是思维的聚合。在学生掌握了某个题型解题的基础上,以该题目归类,从差异中找规律,可以丰富思维的素材,完成知识、技能迁移的具体过程,使知识面扩展,且达到一定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