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时间:2022-11-20 03:15:18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整个中华大地,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观也在悄然改变,功利化、世俗化越来越成为人们为人处世时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人们普遍采用工商科技的理性原则取代了价值理性的原则,心灵日益荒漠化,找不到一块宁静的栖息地,有调查研究显示中国人的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出现这一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旧的道德体系的瓦解,新的为大家所认同的道德体系还没有构建起来,同时也与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有很大的关系,教育过分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人文教育,漠视人文关怀,导致我们今天终极关怀落寞,信仰缺失,生命诗意丧失殆尽。而审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化解时下人们心灵、道德的困境。

1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长期受到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围绕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来组织实施教学,导致课堂教学的机械化,学生主体地位边缘化,教师成为课堂独自的舞者,观众兴趣寥寥。传统语文教学步骤基本是:生字生词教学;作者简介;段落划分;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学生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到的是读写技艺,没有收获到求真之意,求善之情,求美之趣。缺乏对学生人格完善的培育,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漠视了求至真之我品格的锤炼。

2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众所周知,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更需要精神生活,而审美活动正是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的。人通过审美,能获得自由,超越自我,超越有限。具体讲,审美有助于愉悦人的身心,培养人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人的品格至臻完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培养人的求真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助于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有助于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有助于塑造人的心灵美。中学语文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有许多审美的素材,符合青少年的“知、情、意”,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审美素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富有审美情趣的人,让学生充满人文关怀,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人生,从而避免心灵枯槁,灵魂漂泊无依。第一,老师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变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平等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不做过多的探讨。第二,要善于挖掘课本中文章的审美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树立审美理想。从而把语文教学从简单的教会学生识字断句、阅读写作的功用扩展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功用,那么语文教学就回归到了语文的本质,语文教育就是审美教育。

1)利用语文课本中有关自然风光和历史场景的描写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获得美感,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气势磅美的素材,大漠孤烟,长空皓月,滚滚江水,茫茫草原,巍巍的高山,烟波浩渺的万顷波光,横无际涯的大草原,惊涛拍岸的海浪,海天一色的苍茫等等,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在课堂上带学生去这些绚丽的自然风光中去旅行,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感知自然的博大和宽广,去体味其中的意蕴,从而培养学生的洒脱豪放、宽容博大的气质之性。利用课本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素材,例如:小桥流水,游鱼碎石,嫩树新芽,荷塘月色,袅袅炊烟,啾啾虫鸣,咕咕蛙声,氤氲的花香,让学生感知岁易寒暑,秋收夏长,岁月静静地流淌,生命如歌,生活如花,处处绽放芬芳,时时有希冀,力戒浮躁,避免自己功利化、物质化、金钱化,使自己的内心有一种真正持久的宁静,营造一个让自己灵魂栖息的港湾,从而使自己的生命鲜活,生活充满情趣。课本中有很多关于历史的镜头,气势恢宏,摄人心魄,置身于历史的领域中,忘却工作生活中的烦忧,激发人的爱国情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的“整体观”,深深根植于心中。例如在讲授虎门销烟的时候,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再现当时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带领军民硝烟的气势和场景。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当士兵们把准备好的火把点燃鸦片的时候,滚滚浓烟如蛟龙一样盘旋空中,在浩浩长空中飘向西半球的大不列颠,浓浓的烟味给伦敦又增添了迷雾,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思想是英国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如此壮阔的场景给人以极大的感官冲击力,给人一种悲壮美的享受。

2)利用语文课本中的善人善事润物无声地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其心灵避恶趋善,走向人格完美。美是以善为基础和前提的。在先秦时期,善就被纳入审美的范畴,此谓之“以善为美”。语文课本有很多关于“大善”和“小善”的题材。“大善”是一种对人类、对民族的大爱,面对恶的横行和肆虐,多少充满博爱情怀之士抛弃了对家人、对朋友的小爱,走在潮头浪尖号呼奔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老臣范仲淹,“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怒发冲冠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抵御英军侵略血染战袍的老将陈化成,为了革命亲人几乎全部牺牲的等等。这些人都是胸怀博爱之心,志在民族大义,内心涌动的是至善之情,体现了对人类的大爱。学生通过课本中有关这些篇章的学习,能抑制自身恶的外显,扬大善之心,播人间大爱,从而减小市场功利化、世俗化对自身的影响。还有一种平凡人平凡事的小爱在语文课本中也随处可见,微小处见精神,勤劳善良的骆驼祥子,善于解剖内心小我的鲁迅,《金色鱼钩》中饿到生命尽头的老班长,这些点点滴滴的善,小小的爱,表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给人以心灵的抚慰,激励人弃恶扬善,培养学生的人格趋向完美。

3)利用语文课本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刚健自强、贵和尚中的精神描写,树立学生的理性审美意识,培养学生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和睦友爱的品格。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篇章表现了刚健自强、贵和尚中的基本精神。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给世界给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华文明香火不绝,主要得益于中国人的刚健自强、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老枥伏槽,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就是自强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面对侵略和屈辱,没有退缩,没有就此自暴自弃,相反中国人面对野蛮的入侵,反复抗争,上至公卿名流,下到山野百姓,都投身于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自强新生的斗争中。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到义和团运动,从到东北抗联,从林则徐、魏源、严复、关天培到邓世昌、谭翤同、秋瑾、孙中山、,每个人身上都散发出一股刚健自强的气息,这是中华民族在大灾难面前不能覆灭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贵和尚中。语文课本中很多关于“和”的内容,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善,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中国人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内部和谐。这是人间的大美。礼之用,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往事兴,和平共处。因为“和”的思想,中国在强大的时候,不称霸、不侵略,在弱小的时候,不屈服、不沉沦。这是中华民族有着持久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之一。还有中国人遇事不走极端,万事有度,奉行中庸之道。中国人行事不偏不倚,防止过犹不及。这种民族性格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民族意识膨胀,大民族主义,保证了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持久旺盛、生生不息。

总之,通过语文课本中对美的素材的挖掘和美的欣赏,培养学生的人格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避免功利化、世俗化,给学生的心灵提供一个栖息的港湾,有利于语文教学进一步加强审美功能,发挥其本来该具有的人文价值意蕴。

作者:吕平华 单位:太湖县大石初中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