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多元审美教育中对双重乐感培养的思考范文

多元审美教育中对双重乐感培养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10-15 03:05:41

多元审美教育中对双重乐感培养的思考

一、对双重乐感的再认识

1.“双重乐感”的提出“双重乐感”一词是由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曼特尔.胡德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这一理论在西方一些国家的音乐教育研究中已开始应用并得到大力推广。在国内,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教授在文章《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误区》首次提到“双重乐感”,并将其引至中国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如今,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完善,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欢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成功将“双重乐感”这一教育理论付诸于实践,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申报了部级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教育理念已成功地在各高校以及中小学运用与借鉴起来。

2.“双重乐感”教育理论的认识何为“双重乐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身上具备能准确感受与感知两种或多种音乐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各个高校和专业院校,都是以西方大小调体系及课程体系为主,言语比较单一,涉及我们本民族的体系是很有限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形成审美疲劳,从而对音乐学习的质量和音乐学习的期待下降甚至排斥,更弱化了学生对本国民族音乐习得的能力与兴趣。“双重乐感”理论实践所强调的首要前提就是把本国民族音乐文化乐感的习得作为首位,站在音乐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双重乐感”能力。这一课题的提出,不是崇洋媚外,也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对现今音乐教育现状的深思熟虑。

3.“双重乐感“理论的再认识从名称上看,“双重乐感”这个词就是一个关乎“乐感”的,并用“双重”来修饰的心理名词,但加上“双重”这个修饰词,这其中所蕴含的广度和维度却是我们难以估量的。乐感,顾名思义就是对音乐的感知,是人类七大智能中的一种。“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与“乐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接近的,但从教育思想的角度看,“双重乐感”能力培养所达到的目的,一方面是各种感知形式的共生,另一方面则是各音乐种类的文化综合。因此,“双重乐感”这一称谓不仅指出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在数量上的“多数”,而且还指出了音乐在质量上的“更多”。

二、落实在多元审美教育中的“双重乐感”

按照中国教育的主流认识,音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一种审美教育。早在中国古代西周就形成了“通五经贯六艺”的贵族教育体系,其中的“礼”、“乐”就是关于音乐的审美教育课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他的乐教思想中也体现了对审美教育培养的重视,更对其教育过程与结果简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选自《论语泰伯》),即对人品性的培育不光靠外在的制约,而应该以音乐审美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使仁爱成为人的内在自觉需求。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柏拉图的音乐理论就提到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音乐,音乐中的语言美、节奏美、旋律美无疑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更好的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审美教育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大思想家席勒,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人格体系达到尽可能的和谐”,那么,到底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人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即美育。审美教育要表达的是指对人在审美(在感知)中的“武装”和练习,它需要的是真正的原本性和普遍性。在“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中,呼唤的不正是这种“乐感”的原本性和“双重”或者“多重”的普遍性吗?

1.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放、包容的审美观。双重乐感的核心就是强调体验多元文化上的尊重、欣赏、包容,多元审美教育倡导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放、包容的审美观。就审美而言,“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好像并没有将美育与音乐直接或者对等起来,而是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客观认识并能去接受多元民族音乐文化的心态和精神,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价值的相对性。因此,在多元审美教育中引入不同文化的审美材料、善于运用多媒体及各种信息资源、注重综合传统、交叉学科文化的融合以及多元文化社会交际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音乐,它的审美功能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以单纯的审美功能来衡量不同文化中的音乐,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是万万不可行的。音乐总是与不同的文化语境联系起来,要理解其他文化的音乐,应当从不同文化语境和音乐在这种文化中所具备的功能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的审美教育不光承载的是单纯的审美功能,还有不同语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审美教育的培养。

2.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双重乐感”理论是在新疆这片多民族共生、共存、文化多样性的热土上完善和发展起来的,除了国家政策的引导与干预,主动自觉的文化态度则是我们认同各民族文化价值的基础。换句话说,多元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多元化是我们终将不可回避的事实,在这样的趋势下,文化经过融合、传承、变革将发展得更快速,情况更复杂多变,审美元素也将更加令人眼花缭乱,只有具备自我教育能力、有文化自觉的人们,才能保证自己在多元化的审美世界里不误入歧途。比如,许多年以来,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聚会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能歌善舞的新疆人只要听到节奏感强烈的麦西来甫音乐,不论什么民族,只要在那种欢乐的氛围里,就会不由自主的歌舞起来,其魅力就在于:业余爱好者与强烈的群体体验紧密结合,吸引旁观者成为了参与者,这就是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审美情怀和双重乐感提倡的文化自觉与尊重。

3.培养多元中“和”的理念“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不仅强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还关注的是音乐文化多样的统一性;而多元审美教育的培养体现得正是多元中“和”的理念。早在孔子的乐教思想中就强调“在音乐审美情感态度中要保持一定的衡量尺度。他在评价《关雎》中讲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和他的这种中正平和、适度有节制的审美态度相一致。双重乐感呼唤的是内心和耳朵的和谐,多元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有正确的价值分析,寻找内心美感的平衡与和谐。例如,流行音乐表现的是个性与情感,张扬一种内心的自由与释放,而古典的西方音乐则表现的是一种相对理性的曲式规则和完美的和声结合,但你能说流行音乐低俗,古典音乐高雅或者流行音乐好听,古典音乐难听吗?曾由台湾超人气美女组合S.H.E演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在青少年中风靡一时,便是流行、摇滚、古典混血的全新曲风,充满着久违的古典味,副歌部分又采用了莫扎特知名的第40号交响曲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主题作为副歌的旋律,间奏部分再加上大量管弦乐的烘托,仿佛听到了命运交响曲的感觉,整首歌曲气势恢宏,意境丰富。这不正体现了双重乐感中多元审美的音乐元素完美的结合?多元审美观体现了注重多元与差异的精神,这一点与“双重乐感”理论不谋而合,当然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反省,才能真正领悟多元审美与双重乐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创新。正是这种联系与创新,使得我们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不断焕发出活力生机。

作者:陈怡 龚楠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多元审美教育中对双重乐感培养的思考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