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科教育中的美学教育论文(共8篇)范文

学科教育中的美学教育论文(共8篇)范文

时间:2022-06-22 03:47:27

学科教育中的美学教育论文(共8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中的美学教育

一、自然欣赏美的景色,开拓审美视野

自然赋予我们一切,自然中的万物都是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既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又可以美化人的心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然放松地欣赏美的自然景色来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笔者先情景导入———通过联想唤起学生对美的记忆,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迅速将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完成美的第一步。接着通过二步朗读法让学生感悟春的美景。初读达到准确流畅,声音明亮。再读则要注重声音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停顿连贯,跟随文句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变化。尽量以情带声,感知文句的情感含义,不要拘束,达到这些即是完成了美的第二步。最后是通过音乐画面产生联想,将自己融入情景中,开启心灵去创造自己心中的春天。这篇课文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自然美和春到人欢的生活美。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再仔细品味,感受春天的活力,体会其中蕴含的蓬勃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美胜于春天的自然美。

二、以适当的教学节奏,奏出优美的曲调

一堂好的语文课,如同一支动听的乐曲,美妙的旋律能使学生久久沉浸其中,学生与其说是在上语文课,不如说是在欣赏音乐。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快节奏的语文课,能使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获得激烈的美的情感体验,享受到险峻之美。一些议论文可采用这种节奏进行教学,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味求神拜佛的危害,批驳敌方论点,然后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盛赞中国的脊梁,把敌人驳得体无完肤。”慢节奏的语文课,犹如一支清柔的小乐曲,舒缓自如,怡然自得,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绪中感受到优美的情调,如《背影》一文里,学生可以从中细细品味世态炎凉和父爱之深。

三、以教学实例,展现内在美

孙犁作为当代文坛上“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以文笔清新优美著称。学生如果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充分感受到文章中无尽的美,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在教学《白洋淀》一文时,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美。

1.环境的柔美课文在开始就展示给读者一幅“月下白洋淀”的美丽景色。“色彩的形式美包括三个层次:视觉效果的色彩形式美;色彩的情感美;色彩的象征美”。在教学中,我通过幻灯片给学生展示出荷花飘香的白洋淀、柔和朦胧的月光、洁白柔软的苇席,通过这些孕育着宁静唯美的色彩,烘托出水生嫂的勤劳和恬静。教学中先用直观的色彩去感染学生,让其真切感受到柔和朦胧、清新淡雅的月下白洋淀。

2.语言的明美我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淀上风光”和“荷花淀”两处景物描写。学生在讨论中都能感受到这两处景色明丽开阔、安静宜人的美丽。文中对荷花淀的描写,作者多使用“箭“”挺“”密密层层”这样有刚强感的词语,与我们平时感受到的柔美的荷花差别很大,塑造了坚强硬朗的荷花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样通过对语言的形式美感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孙犁语言美的原因。美学进入了语文教学境地,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和天真活泼的中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素质,加强文学修养,广泛接触社会,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赐予学生一双色彩绚丽的翅膀,去尽情地翱翔,去博击大自然,通达人生成功的彼岸。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重要体现。

作者:杨晓琴单位:山西平陆职业中学

第二篇: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培养

高中生经过初中三年的音乐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并掌握一定的独立欣赏音乐的能力,领悟音乐艺术的内容。鉴赏教学的宗旨是通过体验、分析、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索欲望和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笔者结合工作案例,探讨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策略:

1、提供适合高中生审美心理特点的音乐作品。要感染学生,必须要选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音乐。在教授《音乐与戏剧》这一主题内容时,笔者选取了同学们较为熟悉的中国戏剧《杨白劳》,法国歌剧《爱情像一支自由鸟》。这两首曲目有较丰富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中国歌剧的民族特点以及法国格局的浪漫色彩,对中外歌剧特色进行对比学习,这样的曲目选择能使得学生接触相对完整的音乐作品。

2、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教授《毕业歌》时。我在课堂上讲述了聂耳在创作这首曲目的背景,并结合当前学生毕业场景进行对比,最后总结,音乐表达的情感是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的,虽然时代不同,但是面对毕业分别的不舍情感都是类似的,同学们深受其感。情感铺垫好后,笔者播放影片《桃李劫》中使用此曲目的片段,教授同学们演唱。带着情感投入演唱的效果连他们自己都被感动。这种提高学生表现音乐能力的培养方式还可以用在器乐、歌剧的教学上。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用情表现音乐。学生当学生学会表达感情了,那对音乐而审美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3、将音乐教学渗透到学生生活当中。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传递音乐的设备更新日新月异,高中生们在生活中接触音乐的次数并课堂上多的多,种类也更加丰富,因此,将音乐教学渗透到生活中。不仅仅促使学生主动运用鉴赏知识,同时将客观存在的声音化为学生主观生活的一部分。如学习《渔舟唱晚》时,可以结合陶渊明田园诗进行讲解,把学生带入诗文与音乐交织在一起的艺术世界中。北京奥运会时,我找来了中国花样滑冰项目的比赛视频在课堂上播放,随着运动员动作的律动,音乐也不断刺激着同学们的心灵。这样的教学,使得音乐鉴赏课堂不再是应付素质教育的摆设,而是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文化课。这些音乐知识并不能使得学生考试成绩有明显提高,但是是学生脑海里文化积累。这些积累,能够促使学生以更敏感的态度观察生活,感悟省会,体会生活,从而体会生命之美。

审美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在于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美育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感知音乐所表现情绪的过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能够审美的人。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是将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无论是音乐欣赏学习的过程还是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都是一个需要教师、学生和音乐共同参与的东塔过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老师要注重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注意观察学生的审美体验,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特征,才能使得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培养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作者:宗杰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一、在教学中辅以课外读物拓展美学视野

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篇目,可以拓宽学生的美学视野。我国文学浩如烟海,世界文学更是如繁星璀璨,文学能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带领学生走进我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殿堂,让他们尽可能地接触我国的名著: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鲁迅的《狂人日记》《药》,铁凝的《哦,香雪》《麦秸垛》,张贤亮的《灵与肉》,莫言的《丰乳肥臀》;外国的名著如《简•爱》《哈姆莱特》《基度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文学名著具有最经典的美及教育功能,如在铁凝的《哦,香雪》中,山区女孩香雪和她的伙伴们甚至父辈们从来没有走出过她们所住的大山。有一天,火车通到了他们那里,大山与外面的世界联通起来了,香雪和她的伙伴们通过火车与外面的世界沟通起来了。香雪的形象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人的形象,等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大家的思想解放了,经济发展了,美的思想回归了,人格的魅力就提升了。从中职生的度来讲,在他们的心灵里,这样的文学形象是有渗透力的,文学力量的潜移默化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灵洗礼。从某种角度来讲,甚至可以说能够重塑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曾经贫乏的灵魂重获生命。适当补充这些课外篇目,让中职生从这些文学形象中审视、剖析中国历史,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这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很有帮助的。其他文学名篇如冰心的散文诗《繁星》和《春水》中思想的教育性和哲理性,也是从生活、社会各方面给读者以不尽的美的启迪和感悟;鲁迅的《狂人日记》、铁凝的《麦秸垛》、张贤亮的《灵与肉》、莫言的《丰乳肥臀》等都以各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来揭示社会的真、善、美,庞大的容量及深刻的思想,对中职生来说,这些都将是十分有益的与“美”有关的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中职生如果在提高精湛的专业技能之外再拥有比较高的文学素养,一定可以成就其魅力无穷的人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学欣赏习惯

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少而简单易懂,中职学校语文教师要从这些少而简单易懂的课文内容中挖掘出其深层次的美的东西,让学生自觉地感悟和品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美学欣赏习惯。“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这是一段描写残酷战争场面的文字,前几句写战争的环境,天空有月色还被黑云淹没,暴雨肆虐还裹挟白色的雪花,黑的云、白的山、黄的月,一系列冲突的色彩,渲染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恐怖环境,再辅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这样的悲凉之声,从声、色两方面来衬托下文“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的残酷场面。毋庸置疑,这段描写关于战争场面的文字,是有色彩、有力量、有震撼力的,这也是一种美,一种富有力度的美,能唤醒人内心的正义力量,能够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舒婷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一个普通人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凌霄花是美的,鸟儿的歌声是动听的,泉源是可贵的,高山上的险峰是庄严的,作者在这里以反说正,“不像”、“不学”、“不止”以否定之词,让这些具体的意象更强烈地烘托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痴爱之情。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是体现在他活得有多潇洒、有多富裕、有多少权力,而是在于他为社会、为大众做了多少事和多少贡献。中职生因为文化底子较薄,文学素养普遍欠佳,缺乏比较高尚的审美观,学习目标性高度不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也不容易有成就感,人生价值指向性不是很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要努力从思想上,从美的、有意义的事物上给予中职生引导,挖掘有思想、有意义、有美感的文学作品来给他们阅读。美的文字能表达美的情感,美的情感能够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向美的高尚追求,让他们目标明确,情趣高尚,行为脱俗,从而成为一代真正有文化、有思想、有魅力的新一代高技术人才。

三、陶冶美学情操

语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语文教学中体验到的美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美。教师要通过多搜集语文与现实生活中的美,找到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觉去发现美、享受美,从而陶冶美学情操。文本教材《木屐》中的父爱其实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父爱,《履痕》中的母爱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母爱。中职生(包括一切学生)往往观察不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点滴之爱,他们接受了别人(如父母、亲友、师长等)之爱,却不知道感恩。美的教育就是要唤醒他们的善良之心,让他们潜移默化,也尽快成长为一代有爱心、懂得感恩的新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父母之爱的体验人人都有,当学生看到那些以深沉的文字表达出来的令人难忘的爱时,他们的内心深处会再次翻起爱的涟漪,爱的美丽能让他们的心灵更加纯朴、真诚。在文本教材《月是故乡明》中,作者笔下的“月”,“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起来了。”故乡的月亮不见得与别处有什么不同,但如果包含了情感,月亮就各有各的不同,故乡的月亮总是明亮的,因为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最美,月亮美是托词,故乡美才是真的!学生们自己心目中故乡的月亮如何?不妨让他们回到家乡,在屋门上凝望天空,当一轮新月出来时,让他们去想想,故乡的月亮是不是特别明亮、特别美丽。中职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人生阶段,他们所面临的生理、心理问题往往涉及性的成熟、人性的迷惘、交友、恋爱、社会及家庭的责任等。教师是他们身边的长者,给予正确引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引导他们学习、娱乐、生活和审美等,在教学中,从美的教育开始,教会学生什么是美、如何热爱生活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等,相信会有事半功倍的功效。爱护一棵芨芨草,因为每一棵芨芨草都曾为大地的繁荣作出过自己的贡献,欣赏他们的美,给予他们关注,从而让爱从他们的心灵中升起,逐渐扩大,溢满心扉。因为发现美而学会爱,因为学会爱而尊重友谊、尊敬师长、尊敬父母、热爱祖国

作者:甘璐单位:田东职业技术学校

第四篇:数学美学教育的思考

一、寄美于文

1.简捷美数学家们以简单性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著名数学家高斯说:“去寻求一种最美和最简洁的证明,乃是吸引我去研究的动力”。“数学中所谓美的问题是指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美的解答则是指一个困难、复杂问题的简单解答”。初中数学中蕴含着众多简捷美的因素,教学中应把握时机逐渐渗透。科学记数法是一种简捷记数的方法。例如,12000000表示为1.2×107、0.00000025表示为2.5×10-7,既科学又简练。此外,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乘方是乘法的简便运算,代数式是将自然语言数学化的简单式子,纷繁复杂的几何图形都是由简单的点、线、面构成等等,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简捷美的重要内容。

2.和谐美“和谐性”可谓“统一性”,是指部分和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共同规律呈现出来的和谐与一致。在数学中,和谐美体现在推理论证的严谨性和矛盾性与一定意义上的不变性。数的概念不断扩张,而运算法则、定律不变;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可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中去;圆的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可统一成圆幂定理;有理数减法统一成加法;通过几何课本介绍勾股定理的三种证明方法等,要启发学生对数学结构统一性认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认知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和谐美的熏陶和教育。黄金分割是几何学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充满着和谐美。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其应用,建筑物中某些线段(窗子的宽与长)的比等于0.618时,使人感到协调;人体躯干的宽与长的比接近于0.618,就显得匀称;报幕员报幕时,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位置,不显得呆板,声音的传播效果最好;照相时,取主要景物为黄金分割点处,效果更好等。这充分显示了数学之美的魅力。将“不在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扇形的面积公式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对比讲解,既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统一美。

二、寓美于情

在美的享受中启迪人的心灵,唤起精神的升华。以人物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具有生动性、情绪性等特点,它能使学生激励、惊奇、欣喜、奋发,震撼学生的心灵,焕发出朝气蓬勃的学习动力,开发非智力因素,以提高学生成绩。

1.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人物的高尚品格,塑造学生的美好情操教学中,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适当介绍数学家的光辉业绩、高贵品格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造就学生的美好心灵。如,华罗庚教授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从美国回到中国,为祖国的数学研究事业贡献毕生的精力;苏步青为了用自己的学识和才能去拯救苦难深重的祖国,毅然于1931年从日本回到中国立志献身于祖国的事业。这些事迹,对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有很重要的作用。

2.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潜移默化教学中运用优美的教学形式,绘制漂亮的数学图形,使用优美的数学语言,书写精美的板书,教师衣着整洁,教态优美等,都会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从而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地获取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上教师的言行之美。

三、渗美于练

学生作业既是运用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也是思想教育的过程。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从中领悟到:数学结构的和谐与统一美;解题方法的简捷美;逻辑思维不断完善———数学特殊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1.利用数学题的结构,渗透美学教育数学题结构的和谐、对称等可让学生领略到“统一美”“对称美”。正三角形的边心距:半径:高=1:2:3.此结构显得多么和谐有序。用代数式表示应用题,感受到简捷美。编拟精选思想内容好的应用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2.通过作图训练,培养学生的对称美、和谐美适当的作图训练,只要严格要求,学生无意识地感受到图形美。画函数图象时,要求学生用坐标纸认真画图,在用平滑曲线顺次连结各点的画图中受到数学美的教育。作抛物线时,学生对对称、和谐美有深刻体会。作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也是渗透美育的好教材。数学是美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初中数学教学是对初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广阔天地,它以自己美观、美好、完美、美妙的魅力,潜移默化,润人心田。通过数学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培养初中生感知数学美、理解数学美,鉴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美好的情感。

作者:黄富春单位:重庆市酉阳县铜鼓中学

第五篇:护理美学教育的运用

1细节管理与护理美学教育在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1.1细节管理的重要性细节管理就是将操作细化、管理细化、执行细化,达到护理教学的精、准、细、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护生更好地适应临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护理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在工作中往往会因为一个细节被忽视而引起医疗事故,严重的可以使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所以,细节管理在护理技能操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护生必须认真关注护理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益求精,以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1.2护理美学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日新月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医疗及护理过程中。南丁格尔曾说:“护士工作是一切艺术中最精细的艺术。”护士美的形象可以增强患者对其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并使患者感到舒适。而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将护理美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

2细节管理与护理美学教育在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的运用

2.1细节管理的运用资深管理咨询专家温德诚先生曾说:“精细化管理的操作特征可以用精、准、细、严四个字来概括。”笔者认为这同样可以运用于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

2.1.1精操作精是指要做到精益求精,每一个操作、每一个动作都要追求最好。首先,要做好护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使护生认识到操作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及职业精神。其次,在技能操作教学中,指导护生正确操作,适时进行操作评比、操作竞赛及操作考核,鼓励护生展示自己,教育护生认真练习、钻研每一个操作要点,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

2.1.2准在临床,我们面对的是患者的生命,因此,所有的操作都必须准确。在操作过程中,安全给药要做到“五准确”,即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用准确的途径,在准确的时间内给予准确的患者。如果出现一个不准确,就会出现差错,甚至引起严重的医疗事故。

2.1.3细细是指把操作做细,把管理做细。教师将每一个操作步骤研究透彻,并告知学生这样做的目的,让其充分理解与记忆。如洗手,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是若没有做好,就会引起感染。要让学生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的步骤完成洗手操作,强调每个步骤的要点,不得有半点马虎。

2.1.4严严是指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严格执行核对制度,一丝不苟,把每项操作做好。强调“三查七对”的重要性,特别是给药时,一定要做好查对及操作后的记录工作。

2.2护理美学教育的运用

2.2.1形式美形式美是指在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外在自然属性及其组合关系中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形式美运用于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仪表美、语言美上。这些美对于患者来说,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来获得的对于医院及医护人员的第一印象与初步印象。这一印象会影响患者的舒适感、信任感,从而影响护患关系的建立。(1)仪表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个人的仪表都会引起交往对象的一些特别关注。护士有其特殊的职业要求,他们主要面对的是需要健康服务的人群。要使服务对象处于最佳的身心状态,良好的仪表也是不可缺少的。如要求护士穿着整洁合体的护士服,戴护士帽;不化浓妆,适当化淡妆;表情自然,举止优雅。这会让患者感觉自然素雅,平易近人。(2)语言美。护士的语言美体现在语言和非语言两方面。非语言主要表现在说话的语气、音调,面部表情,手势等。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求护士的语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语气平和,善于倾听,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不得随意打断患者的讲话,让患者感受到护士对其的关心和重视。

2.2.2操作美操作美是指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美。它将护理操作与审美相结合,让患者感到舒适、满意,体会到护士的专业性,使患者信任护士。临床护理工作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护理操作中时刻体现着理论知识的运用,所以操作美的前提是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娴熟的操作技术也是操作美的一个前提条件。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上好每一次操作课,督促护生认真训练,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操作美时刻体现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比如优美的操作手法,娴熟精湛的技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动作,无不给患者以美的享受。护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各项规程,严格按照无菌原则和查对制度,用娴熟的技术、优雅的举止和自己的真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让患者时刻感受到安全、舒适。

3小结

护士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作为一名护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在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运用细节管理和护理美学教育,规范了护生的操作过程,培养了护生的风险意识,促进了护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护生更加注重自身形象美、语言美,提高了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学校教育会影响护生的职业习惯、职业态度及职业生涯。严谨的教学态度,会使护生终身受益。

作者:沈丹宇单位:桐乡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

第六篇:语文教学与美学教育

一、在语文课堂中要利用作品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美感

在当今的高职语文课本中,其作品的语言都是文职兼美的,同时还蕴藏着神秘的美感。在语文课堂中情感美的体验,其基础则是课文的语言。所以,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的美感进行激发,首先就要正确引导他们朗读课文,咀嚼词句,并积累名言名句,在对语言的内涵和形式进行理解的前提下,能够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实现在作文练习中的运用与模仿,并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以及叠词重音,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体会到美,还能体会到和谐并鲜明的音调,使人产生语言美的音乐感。鲁迅在《孔乙己》中写的一“排”一“摸”,其含义非常丰富,同时也存在着鲜明的对比。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话虽然言简意赅,但是却让读者们回味无穷。而学生们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和学习时,利用作品的语言所带来的喜悦随时随地都可以体会到,从而对学生们的美学教育进行了启发。

二、利用文章的形象美来对学生的美感进行激发

在现实中,凡是美的东西都存在相应的形象性,其文学作品也一样。在高职的语文课本中,文章中的很多人物都有形象美的存在。譬如在鲁迅的《祝福》中,那个丧失爱子又被逼改嫁的祥林嫂,虽然是黑暗社会所吞没的受害妇女,但她依然是美的象征;或是《木兰诗》中的木兰,她是一位深明大义、勤劳、勇敢的少女,拥有着宽广的胸怀;《荷花淀》中,孙犁所刻画的既纯情又美丽的水生嫂。正是这些人物的表率作用,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向上的追求理想与生活。而对此,我们也不能忘记另一种以形象美为称的“丑”人物。例如《范进中举》中攀高结贵、因时制宜的胡屠户;《欧也妮•葛朗台》中视财如命的葛朗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的镇关西。也正是“丑”形象的存在,才使得美的人更美,丑的人更丑。使得学生在学习文章时对当时的黑暗社会产生憎恶,并对悲剧人物产生同情,以来激发学生的美感。这样,情感美就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学生中,从而让学生能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重新认识。

三、通过文章中的气势美对学生的美感进行激发

在任何的语文课堂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怕出现说理文,他们认为那种文章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还没什么什么美存在。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对于说理的文章,其中都包含着相应的情感作用,使得表面上看上去枯燥乏味的说理文字在实质上都会存在“气势”美。例如,在孟子的散文中,经常会出现整齐的排比句,以及反诘修辞手法,它们的主要作用则是对逻辑推理中的情感在色彩和力量方面进行增强;而同时又有精辟的词语和精当的比喻,使得产生一种不可阻挡的说理气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气势美,使得学生能够更宽阔的感受美,欣赏美,并同时还能学会文章中所出现的修辞手法和精辟词语。

四、通过文章结构来激发学生的美感

我们在对建筑艺术进行欣赏时,总会对设计的精巧而叹服,同时也为完美的建筑物构图而心醉。而我们在对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进行欣赏和学习时,同样也会产生上述的感觉,会对作者的巧妙构思而钦佩。例如在《包身工》中,通过明写包身工们的生活,以及暗写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趋势,使得把材料紧紧的组织在一起。而在《故都的秋》中,通过总写北方的秋,然后分写故都之秋的五福秋景图,最后又总写了故都之秋以及作者对北方的秋的感受。因此,教师在对这样的文章进行讲解时,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巧妙设想与构思,最后达到学生美感的激发,让学生对作者们的艺术构思进行心驰神往。在以后的作为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所学到的文章结构来描写,这样不仅能够突出所写的重点,同时也还能体现笔者的渊博水平。

五、通过作家的人格美来对学生的美感进行激发

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不仅能够与民同悲,同时也能够与民同乐。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拥有着万死不辞的爱国心。而忍辱负重八十载的司马迁,他奋笔疾书,最后写下了“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拥有“致君饶舜土,再使风俗淳”宏伟抱负的诗圣杜甫,忧国忧民。“诗仙”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清新俊逸的诗歌风格,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对通知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进行了揭露,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并对自由和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还有着鲁迅的铜头铁臂,巴金的直率真诚,郭沫若的热情豪放,老舍的诙谐庄重……这些伟大的作家,他们都拥有着宽广的胸怀以及伟大的人格,不仅照耀着千古,鼓励着华夏子孙,同时也对学生的心强烈地震撼着。因此,教师在讲解文章的同时,还要对其作者进行介绍,使得这些作家的人格魅力更够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美的召唤。如果学生们能够在这些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中体会到人格的魅力,那么这将对以后的生活和人生起到很大的作用。

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来激发学生的美感

在高职院校中,为学生开展文学欣赏课,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对学生的视野进行拓宽,以及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高。当然,它也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美学教育的课堂。如果我们在课上学习了某位诗人或是作家的文学作品时,教师们就要推荐他们到课外的图书馆或是网上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或者在课内或是课外我们读到了谋篇名著的片段,也可以组织他们一起观看该名著的电影或是电视剧,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整个名著中人物的了解,还能更全面的了解文章细节,对作品的内涵进行领会。这样,同时我们也还可以推荐他们多去读一些原著等等,让学生们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学到审美意识,通过亲身经验的融入与想象,与作者的境界达成统一。

最后,要想实现语文教学与美学教育的实践,并不只是以上几方面,其最要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记住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还可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大声朗读文章,而不是静静地默读,让他们单独阅读,自己领悟。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还能借助阅读来完善自己的人生经历。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指的是在课堂上,老师不能只重视应试教育,老师在讲台上一味地讲,学生在座位上一味地听,而要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分组探讨。这样在他们理解整篇文章的同时,还能懂得团队的合作精神,锻炼自己的自立与自强能力,在理解新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文章中所包含的美感所在,让整个课堂实现一个高效的效果。

总结:综上所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进行美学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决不局限于上述内容。因此,老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还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并拥有一颗平常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讲出课来,同时还能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从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培养,并与他们一起感受美和创造美,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作者:牟燕萌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第七篇:美学理论与艺术理论

一、拓展美学理论

美学思想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是源于人类生动具体、丰富多样的审美活动、审美现象。但在美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却片面地发展了其理论品格,而丧失了与人类活泼的生活的联系,成了学院派象牙之塔的思维游戏。把观照的对象局限在纯粹的艺术领域。如黑格尔、谢林等就视美学为艺术的哲学,对自然、现实生活往往是漠视的。把审美的感官局限在视听两种;把审美的心理局限在与审美对象保持距离的静观;把审美价值局限在真、善、丽,甚至只是形式秩序之丽;把审美的目的局限在精神层面的愉悦。这种种的局限使美学成为一门丧失了现实维度的先验的、超验的、狭隘的学问,也就使得美学在人类文化领域逐渐边缘化。要拯救美学,使美学重新焕发生机,则必须拓展美学的视野,使“美学就成为普遍存在的学科,不是某个特指的学科,而是涉及普遍感知的、无所不在的概念。”这种无所不在性是指其广阔的领域,这种普遍性是指其立足于现实维度的理想性,即在其他学科求“是”的基础上追求“应该”。这种美学重现生机时代的来临的标志在西方是以艾伦•卡尔松、阿诺德•伯林特、约•瑟帕玛为代表的环境美学的出现,在中国是以袁鼎生、曾繁仁为代表的生态美学理论。中西的这两股力量是救美学于狭隘的关键力量。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生态哲学背景的出现。传统美学的狭隘性使得有着远见卓识的环境美学家伯林特大声疾呼:“美学因而要从博物馆和音乐厅这些受特定时间和地点保护的领域中解放出来,审美不能脱离整体的社会利益及行为。……美学的重要意义存在于一切人类关系、行为中,而不再是把它放在特殊的机构里供人单独把玩。”拓展美学的这种扩大审美探求领域的意义是革命性的,“扩大美学的边界,不仅意味着将更多对象纳入研究视野,而且随着审美意识的增强,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种拓展美学的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求领域的拓展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态哲学或主体哲学背景中,传统美学对自然是漠视的,而纯粹艺术作为人工的极致表现最能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成了其探寻的主要的也是唯一的领域。所以现代美学如赫伯恩所说是自然美的缺席。传统美学对现实中的社会文化维度也是漠视的。只有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构成的拓展美学时代,美学探求的范围才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包括自然、社会文化与精神三个维度。西方环境美学中的“环境”就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人群和地区在其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体。”“环境都是包含一切的,它是包括社会的、物质的和感觉的特征复合体。”伯林特的“结合美学”(aesthet-icsofengagement)①就是要求摒弃传统美学中艺术与环境的对立,追求在美学中同等对待环境与艺术。这样作为现实的自然与社会文化、精神因素都进入了美学的视野。艾伦•卡尔松的“自然全美”思想也标明了对自然的重视。瑟帕玛在谈到审美对象时提到三种,一种是艺术品,一种是环境(自然状态的和经人改造的),一种是艺术与环境的结合。这也扩展了美学探求的范围。在中国,生命美学首先将美学引向一切生命的范畴,而不再只是局限于人的范畴。而审美文化思想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启发让美学发出了“美学日常生活化”的诉求,这就使美学走出了纯粹艺术的狭隘领域。而袁鼎生教授的审美生态学思想更是从统观的角度,用“生态审美场”的理论全面地拓展了美学的探寻领域。因为“生态审美场”是生态活动圈与审美活动圈整生而成,生态活动圈审美化与审美活动圈生态化则形成生态审美场。而“艺术审美生态化,表现艺术审美场超越自身的疆域,向其他生态场逐层拓展”。生态场是由生态活动圈构成,生态活动圈又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活动。这种拓展就实现了社会文化的全覆盖。另外,“生态审美场”强调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的耦合并进与系统生发,所以自然环境作为审美生境的组成部分也进入到观察之中。这是美学领域最大范围的拓展。

(二)审美心理机制的拓展传统美学中往往把审美心理机制局限在感性知觉领域,这在鲍姆嘉通为该学科命名时就确定了。甚至主要是限制在视、听两种知觉方式,而其他的如触觉、味觉、嗅觉则被视为非审美的低级的知觉方式。而伯林特则大大拓展了审美心理的机制。首先,他将审美知觉方式从视、听拓展到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一种统觉。感官系统分为远感受器(视、听功能)与近感受器(触、味、嗅功能)。伯林特认识到多感觉联合的通感在环境美感中的重要性,他说:“现在,有必要超越传统认识,引进其他感官参与审美。”伯林特进一步把审美心理机制从多种感觉方式的“通感”拓展到生理感觉与文化感觉统一的“联觉”。他说:“不光生理与感知相关联,个体过去的历史强烈地影响到各式各样刺激反射和行为制约的形成。社会经验、文化因素同样可以通过知觉习惯、信仰、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等作用于感知。”而且,“再进一步说,作为文化的存在,我们的感觉从来都不是纯生理性的。除了记忆联系外,还有意蕴,包括身体的或知觉的、先天的或后天的,它们为体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这就使审美心理机制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三)审美价值的拓展传统美学的“无利害”审美态度体现的是单一的审美价值观。“无利害性”被康德强调以后,更是影响了此后两百年里美学的发展。认为审美价值是一种纯精神的价值,与物质无关。这就抽空了审美价值,使美成为空中楼阁。西方环境美学家们反对传统的“无功利”审美态度下的审美价值单一化,认为这是一种表层的美,而深层的美与生命价值、真理的价值及伦理之善的价值紧密相连。而对审美价值的拓展达到最大化并系统化的是袁鼎生的审美生态学思想。认为审美生态价值是一种多元价值的整生。因为生态审美活动圈包括纯粹艺术活动、科学认知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物质实践活动、日常生存活动,而纯粹艺术活动追求美之价值,科学认知活动追求真之价值,精神文化活动追求善之价值,物质实践活动追求益之价值,日常生存活动追求宜之价值。所以生态审美价值是这几种价值的中和。

(四)审美方式的拓展传统美学思想中认为审美方式是静观的,审美之人只是一个远观者,审美之人与被审美之物需保持一定的距离,如布洛所说,被审美之物作为对象与审美之人是分离的。伯林特从环境审美入手,提出“参与美学”思想,这种基于系统整生哲学思想的观点认为人与环境是具有连续性的,是相互贯通的,认为审美者不再是一个远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主张审美者全身心地体验场所的过程,“人们将全部融合到自然世界中去,而不像从前那样仅仅在远处静观一件事物或场景”。伯林特的“场所”概念是“参与式”审美方式的核心。他说:“场所是许多因素在动态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居民、充满意义的建筑物、感知的参与和共同的空间……人与场所是相互渗透和连续的。”这种参与式的审美方式要消除分离性,要消除审美距离,而主张相互性、连续性、整生性、过程性,所以伯林特说:“通过身体与处所(bodyandplace)的相互渗透,我们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环境体验使用了整个人类感觉系统。因而,我们不仅仅是‘看到’我们的活生生的世界,我们还步入其中,与之共同活动,对之产生反应。我们把握场所并不仅仅是通过色彩、质地和形状,而且还要通过呼吸,通过味道,通过我们的皮肤,通过我们的肌肉活动和骨骼位置,通过风声、水声和汽车声。”这就让审美方式从静观式拓展到了参与式、体验式。

(五)审美目的的拓展传统美学理论认为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视听感官静观对象之物的色彩、质地、形状、声音等因素以获得精神的愉悦。环境美学家与生态美学家把这一狭隘的审美目的进行了扩展。环境美学家伯林特极力推崇海德格尔的“栖居”理论,认为让人与大地和天空生活在一起是审美的终极目标。生态美学家袁鼎生认为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耦合发展,各种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健生、乐生、美生的统一,最后达到天态化的理想生存,这是审美的目的。生态美学家曾繁仁也认为审美的目的也应是通过天地神人一体整生关系的构建,让人的存在成为一种“在家般”惬意与温馨的诗意的栖居。这就升华了审美的目的。

二、生态艺术理论

根据保罗•克里斯泰勒的说法,“艺术”这一概念是18世纪的产物,相对来说是很年轻的,而“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概念出现要早很多,而比“诗歌”、“音乐”、“绘画”等等概念出现得更早的是相关的种种活动。从《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到唐诗宋词再到当下的现代诗歌,从一万多年前西班牙山洞里的壁画到西斯敏斯特教堂里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可见这种种后来被统一称之为艺术之物的历史久远性与持续性,也可见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对这包含多个艺术门类的艺术活动进行性质界定、价值分析、规律探讨等就构成艺术理论或艺术哲学,如约•瑟帕玛所说:“对艺术活动的认识,概念上的描述和辨析,以及以充分的依据来进行概括,便是艺术哲学的任务;具体的研究属于探讨具体艺术形式的艺术科学。”艺术活动在产生之初是根植于人类的生存活动的,如诗、乐、舞都是狩猎仪式或祭神仪式中的手段,而目的是追求更好的生存条件。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主要是依靠科学与技术去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艺术也就退缩到追求精神愉悦的领域,也走向了贵族化、形式化(到资本主义文化时代又出现了职业化、商品化的倾向)。在分离美学的影响下,艺术理论强调艺术审美的距离感与分离性,人为地为艺术作品划定边界,区分开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生活,如伯林特所指出的:“古典艺术的许多特征都有助于我们获得这一点:绘画的边框,雕塑的底座,剧院舞台前部的拱形墙,舞蹈、音乐以及其他表演艺术演出的舞台。”

这种传统的艺术理论强调艺术的独立性,突出艺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区别,持瑟帕玛所批判的审美至上论,即强调形式美的表层美、感官美,而忽略与道德、知识、功能、生存相关的深层美、理念美,使得艺术狭隘化,就如一枝拔了根脱了水的干花。对任何事物的了解,了解其起源就能明确其性质。如对人的理解,当持上帝造人说时,人性就具有了神性,被视为万物的尺度,自然的管理者;当持达尔文的进化论时,人性就具有了动物性,是在本能之外又进化出了理性的动物。同样,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回到其发生阶段,就能发现人类的艺术活动并不是独立自足的,而是以其他的活动为基础,而这一点在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中还有明显体现,如民族史诗与其民族生存历史相联系,面具艺术与其生存仪式相联系,歌谣与其生产实际相联系。所以爱默生认为,一定要回归到实用艺术。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的差别必须被遗忘。在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及大地艺术、环境艺术、成品艺术等新兴艺术实践形式出现的共同作用下,艺术理论也由传统艺术理论进入到生态艺术理论阶段。生态艺术理论主要由生态艺术哲学与生态艺术批评构成。生态艺术理论可谓是给艺术之花重植了根吸足了水,让艺术之花重现生机与魅力。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一书可谓是生态艺术哲学的开山之作,该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在新的哲学、美学及艺术实践的背景下实现艺术的生活化、生存化、大众化,重植艺术的生态之根。不是向原始艺术的回归,而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的螺旋式提升。袁鼎生认为,生态艺术哲学的特质是“整生研究的学术范式;消除审美距离、突破审美时空局限、化解审美疲劳所形成的审美自由;以生态审美场为元范畴生发的话语体系等”。并且提出实现艺术的生态复归应遵循的三大定律:“艺术审美生态化、生态审美艺术化、艺术审美天化。”

首先,“艺术审美生态化,是艺术领域和生态领域复合、艺术审美活动和生态活动结合、艺术审美场和生态场对生的过程与方法。”这是为艺术增量的过程,使艺术不局限在象牙之塔内,而是走向了广阔的生态活动之天地,包括科学活动、文化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其次,“生态审美艺术化,是生态美走向生态艺术美、审美生境走向艺术生境、审美人生走向艺术人生、生存美感走向诗化的生存美感、生态审美场走向生态艺术审美场的过程与方法。”这是为生态增质的过程,使科技、文化、实践、日常生存等生态活动获得艺术的品质。最后,“艺术审美天化的行程,表现为生态艺术审美场从追求天性,走向天态,趋向天构,形成第次发展的天化审美场系列,涌现最高形态的天化审美场的过程。”这是艺术的增量,是生态的增质,是质高量丰的生态艺术的最后形成过程。生态艺术批评可谓是完成为形式主义抽干了水分的艺术之花补水的过程,即“还艺术的多元价值性”。传统艺术批评或持所谓的审美至上论、唯美主义,如结构主义批评与形式主义批评;或持善之价值标准,如伦理批评。另外如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都持单一的价值标准,这就抹杀了艺术的丰富性与综合性。而生态艺术批评以生态中和为最高标准,即“以多真、多善、多美、多益、多宜整生,大真、大善、大美、大益、大宜整生,至真、至善、至美、至益、至宜整生而成的审美生态价值系统为标准”。这就恢复了艺术价值的多元性,重现了艺术的完满性与灵动性。总之,生态艺术哲学与生态艺术批评构成的生态艺术理论巩固了艺术的根基,恢复了艺术的灵魂。是传统艺术理论在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背景下的发展与提升。

作者:唐虹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八篇:小学语文中的美学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进行美学教育

1.课堂教育中的美学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教授、课后复习三个阶段辅导,贯穿美学教育。例如,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时期。所以,在预习中也要让学生多读。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和良好个性,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中让学生自由阅读,找出长句、难句和自己喜欢的句子,另外也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老师预设的问题,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情节,感悟情感。在课堂教授中,首先,是多给学生阅读的空间。我们祖国的语言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在内容上生动优美。课本上的课文都是精选的经典范文,时而讲究乐律格式,朗朗上口;时而变幻语句,形式多样;时而浓墨重彩,满怀深情;时而用语简洁,令人回味。在阅读中,让学生增强美的享受,感受美的熏陶。其次,在写作文中让学生多用生动、贴切、优美的字词句,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典语句,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渐体悟名人名句的深刻含义,体验其美感,从而能自己独立创作优秀的作文。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课文或经典著作的感受。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发言的时间和方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问题与任务,并对其表现进行点评,让其不同的良好个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从而促进学生在语言所带来的美感享受中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2.课外教育中的美学教育

课外教育中的美学教育,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和家庭教育。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师窦桂梅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之外,也许没有什么可以包袱他的诗意、灵性和慧根,只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在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的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在课外阅读中,让孩子们多接触经典著作,尤其是古今中外的原创性著作,在阅读经典文本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智慧的精华,生命的体验。首先,在阅读经典著作时,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深深体悟,使经典著作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人格养育,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热情,引领学生的志向,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其次,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在教学计划中不间断的组织形式变化的课外集体活动,主要包括小学语文兴趣小组,小学语文课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课外实践活动,话剧表演,等等。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本知识,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字词句的文本中所传递的人文情怀,更重要的是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全信息式的美感教育,通过学生的说、唱、表演,将文本经典中的思想、情感、智慧的精华、生命的体验表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最后,在家庭教育中语文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配合。教师要与家长积极沟通,充分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家庭教育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不仅要适当督促孩子按时完成课堂教学中的作业,更要配合教师和学生完成阅读,评定读后感的任务,积极给予指导,让孩子学会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生活的智慧,懂得美,发现人性美,让孩子明白做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美学教育的注意事项

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美学教育,对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美学教育,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逐步重视和见仁见智的话题。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得到教学效果最大化、最优化,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事项:首先,小学语文是以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工程中一定要加强生字、词的教授,让学生除了多阅读课本和课外经典著作外更应多写、多练习,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对基础的字词句,能够按时完成教学计划,不能断章取义,片面追求课外阅读,而把最基本的知识丢掉。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重视美学教育,不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只是简单的生字,语句练习,按照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无与伦比的优势。最后,小学语文教育是语言习得与美学教育的统一体。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两者相辅相成的结果,任何孤立的教学思想都是片面的,不够科学的。

三、结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小学语文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是否能够在语文教育中通过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对语言的认知与掌握,将成为衡量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森单位: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渤海新区实验小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学科教育中的美学教育论文(共8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mxlljylw/64716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