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范文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范文

时间:2022-03-08 03:34:01

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

摘要:初中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自我认同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情绪是相对不太稳定的,会出现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这一时期的留守儿童相对会出现更多的情绪性问题行为,通过分析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找到减少问题行为更有效的方法,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教师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人格类型

1引言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他们的孩子被迫留在农村成为了留守儿童,大量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留守的时间不低于半年,而且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八岁以下的儿童。霍尔认为,青春期是人类的一个动荡过度时期。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导致他们不但亲情缺失,而且情感的缺失与初中生青春期心理冲突叠加在一起,容易引发留守儿童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初中留守儿童成为了情绪性问题行为的高发群体,如果任由问题行为长期发展下去,就会从问题儿童发展为问题青年。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众会认为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长大之后就是问题青年的原因。

情绪性问题行为是指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阻抑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引发的妨碍其学业、社交及其他正常生活的行为和分为外向性情绪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情绪性问题行为,前者指愤怒、不满等,后者指抑郁、焦虑和消极退缩。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身、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可以根据个体差异性,从儿童自身做起,在留守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对他们进行干预,来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可以更加有效的预防问题的出现。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仍然认为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虽然已经有部分研究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会有问题行为,但是通过了解留守儿童的人格类型的个体差异对他们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2影响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因素分析

2.1家庭方面

家庭是人们情感的栖息地,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更是儿童温暖的港湾。

2.1.1家庭教育与成长环境

父母的爱无人能及,是旁人无法取代的。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因此相对疏远,留守儿童短期或较长时间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在留守儿童人格发育关键时期,儿童早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从人格特征上看,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于是我们认为,初中留守儿童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

2.1.2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最常见有四种类型:祖辈监护、上代监护、单亲监护、自我监护。留守儿童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亲子长期的分离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认为,亲子分离未必会引起不可挽回的后果,关键问题不在于分离本身,而在于替代父母对待儿童的关心程度能否补偿和代替亲生父母。然而留守儿童监护人并不能够完全代替亲生父母,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2.1.3安全感

父母如果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探索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而处于不稳定的成长环境,生活失去依附的儿童会产生焦虑、恐惧、不安。马斯洛等认为安全感是个体理健康的基础,是影响或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安全感的形成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身心发展成熟的必备条件。安全感可以帮助儿童适应环境,建立积极地认知倾向,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在面对各种压力和不良刺激的时候,为儿童提供强有力的内在支持,然而安全感的缺失不仅会影响个性发展,还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2.2社会方面

社会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保护伞。留守儿童的成长及保护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这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应当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

2.2.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压力的缓冲作用,有助于缓解各种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和利用有助于减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减少青少年感受到的压力,提升个体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许多研究发现:相同的压力情境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收到较多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那些收到支持较少的人身心更健康。[4]初中留守儿童主观感受性强,反应敏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内心的需求被忽视,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使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情绪性问题行为。应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

2.2.2歧视

有研究表明歧视对留守儿童的行为有直接影响。初中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还未完成自我建构所以更加敏感,正处于形成基本的价值观的阶段,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阶段,对于歧视的感知更容易产生情绪性问题行为。Lazarus等人(1984)认为,歧视是影响弱势群体成员的重要压力来源,当一个个体知觉到自己被歧视时,这种知觉到的危险信息会使得个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并最终导致一系列的压力反应,如抑郁、焦虑、攻击行为等。

2.3自身方

面积极健康的人格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石。

2.3.1身体健康状况

一般身体有疾病的儿童更容易有情绪性问题行为。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的儿童往往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健康状况不好的儿童对其反应能力与健康儿童相比较弱,会有更多的孤独感,不安全感,导致其在情绪和行为上极易出现问题。

2.3.2人格类型

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都在发生巨大改变,是出现烦恼、忧愁最多的年龄阶段,更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关爱和帮助,长期缺少与父母情感沟通交流,内心容易产生孤独、冷淡。人格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个体自出生到老年的整个生命中人格特征形成和表现的过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制约着儿童人格的发展。

3讨论与结论

家庭教育与成长环境、歧视、身体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安全感、人格类型都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可以从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去研究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可以采用中医的“治未病”的思想,了解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有效进行干预,无疑有助于家长、教师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从而有效的对他们施加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提出几点建议:

3.1利用好网络等通讯工具

现在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可以让留守儿童定期和父母视频聊天以增进感情,以便父母了解到孩子的成长状况,掌握孩子的发展变化,也可以让孩子向父母倾诉自己的烦恼,有效的预防留守儿童的情绪性的问题行为。

3.2建立互助小组

多和这些孩子聊天、谈心,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互助网络,让这些孩子得到更多的精神正能量,纠正孩子的认知,帮助留守儿童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3.3定基点做团辅

可以就近选择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定期对这些孩子做心理辅导。

3.4沙盘模拟

可以让这些孩子做沙盘模拟,更深刻的了解孩子的心理,以便更好的做心理疏导工作,并且做沙盘模拟可以有效缓解潜意识中的欲望,大大减少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史方方.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4.

[2]毛金柱.家庭暴力对初中生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6-7.

[3]陆建兰,陈国鹏,陆家海.河池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8-50.

[4]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4(2):34-39

作者:张梦妮;吴寒斌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lsetlw/70289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