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思想品德课范文

中学思想品德课范文

中学思想品德课

过去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比较少,教师往往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理解、体验和实践的感悟。这种脱离生活的理论教学,淡化了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科学内涵,很难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实践表明,只有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一、让课堂活起来,再不是呆板的说教

《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要提高中学生觉悟、规范和训练其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信”无疑是首要前提。所谓“信”,是指信念,它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并强烈地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

因此,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悟本节课的内容。如在导入“珍爱生命”时,可列举四川地震事例,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引导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情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在导入时,可先让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把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他们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样思想品德课就活了起来,再不是呆板的说教。

二、达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以往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教学“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课时,有老师做出较好的范例。老师搬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达到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各种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各种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行为规范的训练、社会服务活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等,可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与学校中的班、团、队的德育活动,与有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与学校中其他相关的德育活动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形式上相互沟通和配合,以期形成合力作用,发挥学校德育功能的整体效应。

三、发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真正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效果都在发生变化。学生对政治老师、政治课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是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中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师只有多发挥些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才能发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