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民道德意识的哲学思考范文

公民道德意识的哲学思考范文

时间:2022-04-09 10:43:44

公民道德意识的哲学思考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对公民道德意识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生物界的发展有其自在的内部规律,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严密系统,只要其中一环遭到实质性的破坏,整个系统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在自然界中物种弱肉强食的竞争规律是必然的存在,这种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但是人类作为“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人类在面对自然的弱肉强食的竞争规律时,必须消除自视为一种高级动物且高于任何自然界物种而为所欲为的观念。要认识到人属于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所以人类的发展要依赖自然界才能实现,自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马克思曾引用威廉•配第的话:“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是财富之母。”因此,在今天的发展形势下,实行生态文明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其次,生态文明对于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协调性。生态文明中的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生态文明的前提是人要有一种自觉意识,即人类属于大自然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之中,自然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不可以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因此,人类的发展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不能为了发展而破坏自然规律,要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就要做到人、人类社会、自然界三者的和谐共生。最后,生态文明对于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发展性。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合理性,各国经济的增长大多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一系列自然问题。这些问题反作用于人类的发展,阻碍人类的发展,甚至有可能使人类发展的链条断裂。在生态文明的前提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就要在发展的同时在各个生产领域建立起具有联系性的生态化生产体系,这个系统中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循环、高率的利用,增加资源利用途径、方式,使之多层次,分级再利用。要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倡导生态文明,就要坚持人类发展要以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如此人类在生态文明前提下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就是可以使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成果。公民道德,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所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履行的道德义务。公民道德中的生态道德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或者说人们在对待自然生态环境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对公民道德意识建设有新的要求。文明是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同时它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文明已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代。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明形态,与之前的文明形态相比具有新的内容和目标。因此在生态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环境中,对原有的公民道德意识也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经过工业文明的长期影响,人们已经习惯于之前的文明形式下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外在的生产方式影响人的思维意识,在这种思维意识中就会产生与工业文明相符合的道德意识。所以原有的公民道德意识面对生态文明的新要求需要一种改变。这种改变不能完全抛弃原有的公民道德意识,而是要在原有的公民道德的内容基础上做出一定的改进和创新,最终使公民的道德意识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并有助于生态文明的开展和发展。

二、生态文明背景下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现状及走向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社会各方加强对国民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之后,我国整体国民素质、道德品质、思想水平较改革开放初期有较大的提升。国民在道德意识方面具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以往的道德意识内容与生态文明的要求既有统一的部分又有冲突的部分。所谓统一部分,就是指公民的道德意识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儒家几千年来所一直倡导的“中庸”思想渗入到国人的思想深处,“中庸”不仅仅体现在权利的行使上,而且每个人在为人处事上都会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这就使得中国人在汲取自然资源时持有适度的态度,加之中国道家提出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使中国人在自觉意识中就对极端汲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这种行为具有天生的抵制性。第二,中国人自古以来崇拜自然,很多民族至今仍保有祭拜自然的图腾和自然神的习俗,因此,中国人具有敬畏自然的思想。这就使人们在面对自然,开发使用自然资源时心存敬畏。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会考虑自然本身的承载能力,在满足自我生产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会尊重自然和生态环境自身的需要。第三,中国是农业大国,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而农业生产中尤其重视自然生态的情况,因为自然生态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颇大。不仅是中国,就当今世界而言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资,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人需要善待赖以生存的土地,主动的保护耕作环境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并努力提高生产方式的科技含量,尽量使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虽然人们的一部分观念对生态文明的发展相互协调一致,但公民的道德意识中也有与生态文明冲突的地方。所谓冲突具体体现在:第一,生态文明发展中公民道德意识的滞后。今天的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机械代替了手工,人类开始疯狂地汲取自然资源以作为工业生产的动力。在短短的300多年间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成果,人们不再盲目崇拜自然,而是把自然当作被征服的对象,“人定胜天”、“人类中心论”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主导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但在开采使用自然的同时人类并没有及时注意到自然的反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和影响。因此,当人们发现了自然资源枯竭、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破坏等严重生态问题的时候,生态问题已经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态势,短时间形成的生态文明意识,无法解决长时间积累的问题和矛盾。第二,竞争中产生的发展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现今世界各国基本都处在飞速发展的状态中,但在工业文明下,各国的发展过程基本都是与汲取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相伴随的。尤其是各国之间的国力竞争而导致的发展比拼,使得一些国家因为急切的发展需要不得不牺牲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各国发展的脚步不能停止,一旦自己停止就意味着自身的落后。这种竞争意识不仅体现在各国家之间,也体现在每个个体之间,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生产发展的竞争无处不在。由此各国想出以科技力量的发展来弥补生态自然的破坏,人们希望在不阻碍生产发展的前提下,科学技术能够提出办法,来解决当前严重的自然生态问题。但是在长期工业发展中积累的严重的生态问题,不是仅仅凭借科技的力量就能够完全的解决的,而且科技力量本身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以生态环境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在生态文明社会之前,生产发展的竞争意识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将会一直存在并且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在公民道德意识建设中体现在很多方面。第一,生态文明走进中小学教育课程。公民道德意识建设最有效的阶段是中小学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近年来,中小学课程中增添了关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课程。将生态文明以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落实到了日常教育中。这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也是一种直接的公民道德意识建设。

生态文明的精神、主旨、要求明显突出地渗透到学生们的道德意识生成过程中。使学生印象深刻,经过长时间的道德意识积累就会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第二,公益广告中的生态文明宣传。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公民道德意识,不仅仅要依靠教育,因为受教育群体有一定局限性,而生态文明的成功建设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公益广告对于公民道德意识建设的教育虽然没有正式教育直接,但力量强大。公益广告比正式教育更为平易近人,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在如今发达的传媒体系中,公益广告可以随时随地的出现在人们视觉听觉等感觉范围中。所以生态文明公益广告的出现,可以使有关生态文明的公民道德意识建设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公民道德意识的改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推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策的推出,标志着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趋势走向高峰。科学发展观的推行,直接肯定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同时从理论出发完善了生态文明的内容,是生态文明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说明了建设符合生态文明的公民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整体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它不仅将社会发展看成是社会本身的发展,还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发展之中,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科学发展观不能悬置起来,要使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作用,就一定要将科学发展观同百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融入进去。总之,科学发展观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一定要通过各种日常化的形式走进百姓的生活里工作中,通过日常化的推行,才能够真正渗透到人们的道德意识之中,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公民的道德意识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最终使生态文明的文明特征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

三、公民道德意识建设对生态文明的作用

生态文明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保证,也需要精神意识层面的保障。没有了思想上的指导,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和执行过程会产生偏移。如果不能建立起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将无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生态文明的道德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最为真实、最为普遍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符合马克思说的人的“类”本质,马克思指出,人与人最为本质的关系符合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中的公民道德意识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公民道德意识建设,其中生态文明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时进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生态文明知识。对于人行为的改变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将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内容补充到公民道德意识建设中,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公民道德意识尤其是生态道德意识,使生态道德转化为一人的内在的信念,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和指导作用,最终保证人们的行为朝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公民道德意识建设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内涵和要求,直接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程度。公民道德意识建设,可以引导人们的活动朝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科学、正确的方向行进,公民的道德意识符合生态文明,其行为也直接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这种认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理念,渗入到公众的心灵中,将这种理念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中,这样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种可能。所以只有使公民道德意识符合生态文明,才能在精神层面为生态文明提供保障,进而在现实性上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跨越,生态文明与之前的文明形式相比,对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更加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对于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关系的理解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因此,建设符合生态文明的公民道德意识就是我们要为生态文明的发展迈出的最为重要和坚定的一步,这一步的迈出,不仅仅是在生态文明自身范围的迈出,也是人类文明步入新纪元的开始。

作者:韩晓阳单位: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公民道德意识的哲学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zxlw/64189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