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教育学的借鉴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教育学的借鉴范文

时间:2022-04-12 05:09:58

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教育学的借鉴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过程来看,它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教育学的借鉴之处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借鉴了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构建借鉴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方法论借鉴了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教育方法。

关键词:

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应该首先将研究的逻辑起点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之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的教育活动,其得以运行的基本手段是教育。通过探讨教育,特别是阶级社会中教育细化为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能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的源头。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历史来看,它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教育贯穿其始终,成为个人与社会联结的最基本手段和重要方式。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人的社会化演变成了以政治社会化为核心,教育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人的政治化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渠道将其政治文化传播、传递给全体社会成员的过程。[1](P185)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就是社会成员学习和掌握包括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在内的既定社会政治文化,持有与政治当局决策一致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倾向,获得统治阶级支持与保护,最终得以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两个过程的实质都在于由教育去引导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并维护现行社会制度和政治秩序。因此,在人的政治化过程中,教育仍是主要手段,但这时已具有了政治性。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性已经伴随阶级利益维护的需要,发生改变,已经由培养社会化的人转变为培养政治化的人、培养阶级需要的人。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生产生活经验、集体规则以及文化知识的传递,而是还包含着专门的政治知识、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的教育,具有了浓厚的高度的政治性。教育的这一政治性的呈现,意味着人类统治方式的转变,教育此时已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方式。于是,为了维护或实现统治,各个阶级都努力将自己的思想政治知识与观念等内容灌输给阶级成员和社会成员。当教育由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化成一种有意识地灌输或有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观念、阶级意识或政治文化的教育时,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已孕育成熟,并展现于世人面前。在各阶级看来,实现或维护本阶级对国家、社会控制的诸多办法中,控制人的思想是最好的方式,联结阶级社会各成员的思想更需要一种专门的政治性教育方式,于是,思想政治的教育开始在教育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阶级、国家刚刚产生之初,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还是其他阶级,在政治治理与统治方面还不成熟,加之人们的政治意识还没有达到相当高度,对政治文化的需求还处于低级阶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有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要么是将教育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要么是在进行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其他教育时进行政治思想的教育。从社会最初形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两种样式:一则表现为直接进行政治思想的教育和灌输,二则更多的是融入德性教化之中。两种方式相比,融入其他教育与活动之中占据了主导。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产生之初基本掩藏于其他教育之中。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来看,它借鉴了教育学的一般规律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对象是人,但不研究人的所有问题,只是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思想政治品德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活动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人的一切行动的动力,通过大脑转变为动机,最终转化为行动。而支配人的行动的动机,是“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和意志”[2](P228)。这就是说,是客观外界作用于人的头脑,使人产生一定的心理、思想,进而去支配人的行为,行为反过来会形成新的心理、新的思想,从而产生新的行为,这是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样,对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也是具有规律性的。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教育和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的身心发展制约着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如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的本质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也就是所说的年龄特征,这决定了教育的阶段性,应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教育目的和需求,前提是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要求要符合人的年龄特征。二是发展的不均衡性对教育的制约。如人的大脑发育较快,而抽象思维发展较慢,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关键期,注意适时性。比如,小学阶段是行为发展关键期;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关键期;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发展关键期,应紧紧抓住人的发展这些“关键期”,使其得到充分的、最佳的发展。三是发展的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不同人同一方面内容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相同的,而同一个人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对此,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把握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培养出更多开拓、创造型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学校教育,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工作,它能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其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是较强的。二是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他明确教育的目的,掌握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的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教育学生。三是学生正处于长知识的时期,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的获得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依赖学校所给予他们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活动,也应该遵循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使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就必须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水平,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都应该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能为他们所接受。如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抓住这一契机,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会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还应遵循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教育对象成长的环境、受教育的背景和经历千差万别,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空属性以及思想特点,他们对思想品德的追求是有差异的,有较高层次的追求,也有一般层次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只有适应、引起人的需要才更为有效。因此,提出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又要兼顾个体之间的差别,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就其全部外因来说,不外乎两大部分——社会和家庭的自发影响与自觉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社会和家庭自发影响的力量很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看,社会和家庭影响尽管广泛、具体,无所不包,但也是零碎的、盲目的、相互矛盾的,缺乏深刻的目的性和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根据国家要求,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过程,培养受教育者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达到预期教育效果,从教育机构到教育场所、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一整套组织系统,以保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而且,每年进行什么教育、开展什么活动、培训哪些人员,都具有严密的计划性。这就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它是由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这一基本教育规律所决定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对客观规律的理论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理论概括也由此不可避免地借鉴了教育的一般规律。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构建来看,它借鉴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同样具有教育属性,因此,教育学的一般原理或者基本理论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基本原理这一部分,所回答的基本问题主要有: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等,教育学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教育的本质。教育学普遍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首先,“培养人”是所有教育类型所共有的特征,不会随教育主客体、教育种类、教育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人类社会需要发展,必须把一切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而教育就是为促成这种转化,解决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促进社会个体化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所谓个体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对现实社会的生产关系、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知识经验的适应和学习过程。社会化是每一个个体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而这通过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可见,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是教育本质的重要方面。这一教育本质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社会成员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化,是把一个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培养成为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成员。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01)因此,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它是由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这种决定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改造人、影响人,使人占有人的本质的过程,就是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2.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规定和设想。教育学不仅要研究“教育是什么”“谁去教育”“教育谁”“在何处教育”等问题,而且还要研究“把谁教育成什么样”这一根本问题。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为了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需要,我国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样的教育目的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直接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形成,即“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5](P73)。这是指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正如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结构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它同样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素质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落脚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即培养出受教育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性质和方向。

3.教师与学生。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活动,这种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教师,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从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看,教师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承担主要责任。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师进行教育实践的客体。但针对教育内容、教育影响来说,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不仅具有他动性,还具有能动性,是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其成员的思想品德施加系统影响的教育活动,要使这种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在这方面,教育学的教师和学生论可以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就教师和学生论的观点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一种教育过程,也是由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构成的,教育过程的师生主客体关系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适用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为了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者规划教育方案、明确教育任务、设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发起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活动的发起者、过程的实施者、责任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而受教育者因思想品德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社会要求,因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接受者、活动的参与者、受益者,处于受动的客体地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也是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他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一样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表现为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复数的主体,都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6](P359)这样就呈现出把受教育者当主体,真正尊重他人,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四、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方法论来看,它借鉴了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教育方法

1.对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借鉴。

第一,教育观察法。教育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有关的教育现象,积累关于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具体资料,并对它进行归纳、分析,从中得出一定的理论观点和论断。这个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是研究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一个应用最广泛、最常用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内详细观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表现,搜集和积累大量要研究的有关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实际材料,以及记录当时的客观情况。这样观察到一定时期,材料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第二,教育调查法。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为了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探索教育规律,而对某些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状况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大量的事实和材料,进而探索出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具体方法是召开调查会议、访问、发放调查问卷、填写调查表等。调查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被普遍采用。它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据。此外,教育学研究中经常运用的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对教育学教育方法的借鉴。

第一,传递法。传递法认为知识依靠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目标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非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类似的做法,即灌输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主动规划并安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运用各种教育介体引导教育对象接受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递教育活动,虽然也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教育者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和“灌输”角色是必须发挥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象的变化,灌输必须采用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学习和接受的方式。

第二,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也可借鉴讨论法“以他人为镜”的宗旨来指导和丰富自身开展活动的形式,进行相关理论和现实的热点、难点、疑点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的讨论、辩论活动,引导教育对象在集体教育和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完成更有成效的自我教育。

第三,因材施教法。教育学认为,面向全体是教育的着眼点,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着手点;面向全体是目的,因材施教是手段。因材施教法就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现有资质和能力出发,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开展的差别或个性化教育,最终由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走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现状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区分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类型、层次的差异,不同的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接受上有明显的差异,遵循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教无定法但却不失针对性。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开放的精神和姿态,学习、吸收和借鉴教育学中有价值的因素,从而使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获得必要的条件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姜安.政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谢晓娟 苗耀辉 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教育学的借鉴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xlw/69114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