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理论教学的探讨2篇范文

教育理论教学的探讨2篇范文

时间:2022-02-21 10:55:56

教育理论教学的探讨2篇

(一)

一、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体现教学目的要求的主要的教育理论信息。新课改背景下,基于生成性教育理论课教学的理念,人们认为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教育理论素材及信息。”教育理论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具体内容由事实、概念、原理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些教师或由于教学认识上的片面,或由于教学资源上的匮乏,甚或由于个性上的慵懒懈怠,习惯于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预设性的教学活动。但是教材和教学内容并不等同,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特别是教育理论课的教材建设有其相对确定性、稳定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很难及时反映教育理论学科前沿最新的信息和动态。作为发挥实际作用的教学内容,其特性不等同于教材内容。所以,教师教学要基于教材的内容,要有预设,但是不能唯教材是举,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不断扩大课程资源,及时捕捉、搜集和教材内容相关的学科最新信息和动态,另一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理论课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几十个学生更是接受各种现实信息快、接受各种现实信息多、各有其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是相长的。从建构主义和后现代知识观的角度讲,教学内容也应该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不仅要基于教材内容的预设,更要注重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新的建构和生成——或进行改造、或进行拓展、或进行深化,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生成性的教学不仅有资源领域的生成,也有过程状态范畴的生成,从而教师不仅让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得到很好的建构、内化和丰富,而且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优化,同时教师也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建构、提升和发展。

二、教师主导、讲授和学生主体、主动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是众所周知的判断。问题是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如何让学生切实处于主体地位。是不是教师用讲授法教学就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抑或是不是学生积极发言、踊跃参与就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其实这些只是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表面现象,不能仅仅根据表面现象作出判断。事实上,教育理论课不同于师范类的技能课,后者更多地具有操作性和训练性特点。理论在本质上是超越于具体的事实和经验的,并以高度浓缩和概括的形式来阐述事实和经验。教育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是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不是对教育事实和现象的直接复制,而是间接的抽象的反映,具有系统性。可见,教育理论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自身的特点又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师用讲授法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全班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讲授法也有其局限性,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学习反馈的机会,会影响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会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而且教师如果在运用时不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很容易陷入注入式教学的泥潭。这也正是导致教育理论课教学往往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所以,教育理论课教师必须要处理好教师主导、讲授和学生主体、主动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了解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运用好讲授法,更要以学生为本,切实树立学生是具有主动性和差异性的个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意识,注重启发式,并有机结合运用谈话、讨论、自主合作学习等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进行教学,并切实做好教学的组织工作,才能使教学过程鲜活而有序。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即使是对于教师讲授而静默无声的课堂,只要学生能保持聚精会神地听、全神贯注地思,就是学生在发挥主动性的课堂,就是教学有效的课堂;反之,即使是对于学生热烈参与、积极表现的课堂,如果只是热闹而不理性、踊跃而无秩序、肤浅而不深刻,也不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不是教学有效的课堂。

三、教育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的问题

教育理论课的学习主要是指教育理论内容的学习,但任何教育理论都是源于教育实践、高于教育实践并要反哺、服务、指导教育实践的。所以,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和教育实习实践必须有机结合。从教育理论课的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讲,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恰当的生活素材、教育案例和教学实践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讲,学校要做好课程方案设计,扩大学生教育实习实践的平台,适当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教师要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实习实践的指导工作,让学生体会到教育理论知识在工作中的魅力和价值,感受到工作中缺乏教育理论知识的失落和自身教育理论素养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教育理论课学习的重视,教师从中也能进一步增强教育理论课教学的成就感。

作者:张丹枫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

一、大胆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经过这个过程才有可能实现创新。“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创新学习的关键。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有创新的冲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创新素材,鼓励、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意识。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敢问,主要是由于自卑或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要消除这两种心理。可以讲一些名人,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的故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问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问问题的胆量。比如我在讲授《范进中举》这一课时,有个同学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恨铁不成钢”,这与我们教科书中认为胡屠户是趋炎附势、贪财如命的小人是大相径庭的,教师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研讨,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完全被激活了。其次,交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问问题不能过于盲目,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问道点子上。学生提问时教师要做到耐心倾听,耐心讲解,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问题给予鼓励。

二、阅读、想象,开拓学生创新之路

创新离不开广泛阅读和想象思维,没有广泛的阅读和良好的思维想象,就难有创新。根据创新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学习新课程前,指导学生先读预习部分,或与课文相联系的课外内容,增强其感性认识,对文章做全面的了解。然后指导其对重点字词、语句做重点阅读,最后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领悟要旨,感悟情感。另外,我要求学生阅读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坚实基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精心选择思维发散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诗意的图画,表现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散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文中对普通人、事的描写,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通过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三、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参与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的思想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教法更加先进。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以最短的时间,给予学生以最充分的启发和引导,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最坏的的教育是教师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甚至是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可见,学生的才能是否得到发展,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活动时间是否得到保障。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的得不到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生动活泼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想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被压制,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时间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敢于放开手脚,把课堂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学生自主研讨探究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样,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就可以大胆地各抒己见,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开放民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形式上和观念思想上都要更加开放和民主,作为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允许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所以说教学开放民主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土壤,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施肥、浇水,为创新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探究、讨论的方法对课文进行解读,因为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讨论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及时鼓励敢于发言的同学。另外,教师也要亲身参与研讨,并适时概括、总结、点拨,用精炼而概括的语句把教材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是实行创新教育的广阔天地。心理学认为,人的创造能力或创造性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综合性素质。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不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都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并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基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又有利于启迪和开发智力的活动,来培养个性、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精炼语言的理解,优美意境的体会,捕捉诗人强烈而含蓄的思想感情,感悟出诗歌词语后的深层意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在学生对诗歌形式、意境、构思、感情等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要适当加以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文进行改写、续写等训练。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实现了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

六、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科学的评估,做到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充分调动和保护每一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对于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大力的肯定和激励,同时,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保护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对学生做法正确与否给予恰当的评价的同时,对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态度、交往状态、自身发展水平和探索创新的过程等方面也要做出全方位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要做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成功中体验快乐,以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可在办刊中设置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更多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配上学生自己绘制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然后进行评比等等。

七、结语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指导很好地进行统一,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

作者:国洪斌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四合当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育理论教学的探讨2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lllw/63904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