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新区教育场建立思考范文

大学新区教育场建立思考范文

时间:2022-09-24 05:18:09

大学新区教育场建立思考

本文作者:刘捷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20世纪90年代,我国许多大学进行合并,许多地方建设了大学新区。这对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及促进高校资源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许多大学新区进入了后建设时期,布局已基本确定,大规模基础建设告一段落。加强学科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已提到议事日程,如何有效把握这一时机,加强联合办学、规模办学和质量办学,提高大学新区高等教育水平,真正发挥大学新区教育资源集聚的新优势,成为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新区教育场释义

“教育场”概念的提出是受不同学科研究的启示,尽管当下尚未对教育场予以准确的定义,但亦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有学者将教育场的教育主客体与物理学粒子或电荷做比拟,认为教育场就是增进教育主客体与教育环境相互作用的空间状态[1];有学者将教育场广义地视作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所处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动力系统、关系网络、自然环境[2]。而狭义的教育场定位于学校这一教育资源集聚并能够集中产生教育功能的特殊环境,其结构是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和谐的整体,其成员的活动均可能对教育功能发挥和教育成果产生多重影响。因此,大学新区教育场是指在大学新区内,按照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规律,集大规模的社会和教育资源于一体,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环境资源和心理资源等,使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影响,为实现教育目的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新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作用具有以下4个明显特征。

(一)综合整体性

场由多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不是无机组合,而是有机耦合。综合整体性是场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不是独立运作的系统,它必须和其他系统相耦合,特别是其规模、结构和质量既要与教育资源的各单元相适应,还要与劳动力市场状况相匹配[3]。这决定了它使各院校保持独特性,发挥各自功能,同时又推动高校与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层次更高、关系更复杂、组织更紧密的复合系统,共同形成大学新区教育场整体育人功能,以满足社会人才之需。

(二)开放性

要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作为场,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大学新区教育场是一个系统内外存在广泛联系的开放系统,不仅内部各单元存在物质、能量、信息、人员等的交流,也与整个社会系统存在物质、能量、信息流、人才等的交换。大学新区教育场的发展需要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和人才等的输入,同时它也向社会输出物质、能量、信息、人才,这样才能取得相互促进的交换效应。

(三)异质和同质共存性

场既有其复杂性,又有其规律性,这取决于场要素的组合和发展规律。大学新区教育场内的各种要素按照教育规律有共同的特性,相对同质是系统交流、资源共享的基础。但大学新区教育场又是一个不同特性系统的共存体,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特点,整合资源不是消除特色,而是促进资源特色的取长补短。只有保护大学的异质性,才能使大学新区教育场在发挥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增强同质效应和整体联系。

(四)主体的多层次性

在大学新区教育场内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它们在教育场中突出地表现为学校各自办学特质的同时,也呈现出多层次性。明确学校的定位,接受学校层次的区别、功能的差异,就能够更好地理解重点高校在教育场中的引领作用,非重点高校或地方高校在教育场中的特色地位和功能,从而促进大学新区教育场内系统要素各施所长、互补发展。

二、大学新区教育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大学新区建设范围广、单位多,涉及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以教育场的理念审视教育资源新的组合效应,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成本增加,组织能不足

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现为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不仅可汇聚组织内部人力、物力之能量,亦可成为组织内部成员动力的来源,从而产生高效的组织能。福州地区大学新区选址在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建平村、蔗洲村、马保村一带,市内各高校旧校区与新校区平均直线距离均超过10km。这是全国各地大学新区建设的一个共同点,即多建于新城区或城乡结合部,这就必然造成新校区与城区、大学新区与旧校区的空间阻隔。虽然校内环境自成一体,但与外界疏离;老校区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学术氛围软环境被一时剥离;教师与学校的距离陡然增大,整体性被拆分、连贯性被中断、非教学时间增加等消耗了教学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因素造成教育成本增加,教育组织能被弱化。

(二)教育空间分离,文化能瘦身

文化形式和内涵的丰富多彩、科学严谨皆可以蕴育人们的思想、人格和道德等独特魅力,这就是文化能。笔者考察各省市大学新区建设,发现各地大学新区建设均有一个共性,即规模较大、环境较好,但其文化建设尚显不足。学生们所接触到的除了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辅导员外,基本上就只有同学。大学应有的校际联系、学术讲座、文化沙龙、科技活动、艺术创作、各种语言学习角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明显不足,且水平不尽如人意,无以弥补已经存在的地域缺陷。同时,学生难以和长者、教授、专家及志同道合者一道享受大学的自主、自由、开放学习的乐趣。笔者调查中,部分学生反映大学生活每天重复,无需预想,没有新奇,甚至还不如中学,其内心充斥着无聊与庸懒。大学新区文化能的瘦身已经明显影响其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教育环境更新,心理能削弱

教育场运转需要能量,自身也产生能量。维护其运转的外在能量或称“显能”不可谓不足,而保持教育场持续运转的心理能却相对被削弱了。心理能是指人们在一定场合内活动并产生心理交互影响的能量。有益的活动易激发人的积极心理,如共同的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情绪情感、人格及和谐的社交面等,这些均能增强人的正面心理能量。大学新区酝酿积极心理能的条件遭遇到诸多制约,如教师家校距离陡然加大,教学的主客体脱离,学生的困惑与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疏导,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减少。大学新区的心理能减少,间接影响大学新区学生学习和生活满意度。

(四)教育管理难度增大,道德能矮化

综合上文所述,大学新区因地域等诸多因素,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同时,大学新区文化生活平淡,大学生却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部分大学生更愿意自愉自乐,我行我素,其道德认识较模糊、道德情感较肤浅、道德行为约束不力渐成潜流,道德能逐渐矮化。

三、构建福州地区大学新区教育场

在新起点和新环境下,探索福州地区大学新区教育场如何建设和发展,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大学新区教育资源,引入教育场新理念,立足于院校自我深化建设,发掘大学新区整体综合效应,不断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尊重教育规律,把握大学新区适度发展规模

1.增强大学新区教育投资风险意识,不盲目扩张。大学新区的建设应与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政府要重视工程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管理与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合理引导和帮助大学新区管理投资以减轻债务,尽快走出“负债经营”、“负债办学”的困境,去除大学教育的沉重“包袱”[4]。就福州大学新区内几所高校现有建设投入而言,每所院校均有债务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新区扩大规模办学,希望以规模带出效益,这不失为应对之举。但必须防止低层次办学,牺牲精英教育转而追求商业化办学目标;也不能因为规模扩大,就盲目热衷于提升办学层次,放弃教育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职责。需要明晰办学的定位,正视扩建后的高校间依然存在层次、类型、水平之别,正确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在确保大学新区内部组织运行顺畅、便捷、高效的同时,谋求大学新区校际之间以及大学新区周边区(县)之间的互动联动,组成新区联盟,增进大学新区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扬长避短,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撬动以大学新区文化为杠杆的区(县)经济文化大发展的趋势,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资源的聚合作用,激发出大学新区内环境的教育组织能。

2.倡导大学新区资源共享,带出一个崭新的科教文卫中心体。大学新区是一个教育场所和资源的新据点,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人才共享是兴办大学新区的初衷。从11所入住福州地区大学新区的本科院校来看,其功能定位多为教学型和地方服务型大学,亦有专业性极强的大学。现在普遍观点认为研究型大学是办学的最高境界,但如果大学新区内所有院校都朝研究型大学发展是不切实际的。难道教学型大学真就低人一等,服务型大学便无力与他校争锋?[5]事实上,大学新区应立足实际审视历史与现实、性质与特点,以自身的特色特长兴一方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提升周边区(县)科学文化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当地民众文明素养,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大学新区复合系统,发挥大学新区教育场的整体功能。

(二)崇尚科学文明,涵养大学新区文化内核

1.坚守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高贵品质。大学新区要注重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和真理的品质,必须通过不同学校的优势营造整体追求科学和真理的氛围。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展示自己的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今大学俨然成为大型职业培训所,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应有的气节。大学新区文化建设应不落窠臼,上至管理者,下至教师应树立职业理想和信仰,要努力将深厚的社会关怀、犀利的批判视角、不懈的创新意识植入大学新区,用昂扬的精神气质引领周边地区精神文化发展。

2.着力建设大学新区文化,蓄积大学新区文化能。教育场的开放性应为大学新区创新文化提供可能。(1)大学新区应尽可能多举办学术沙龙、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气氛,把海西大讲坛导入大学新区,让更多的青年人聆听先贤与大师解读人生、触及灵魂而催生理想;(2)持续开展大学新区读书节、文化艺术节、生活展播、竞技与趣味性生活技能或体育比赛,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和周边区(县)人们拒绝低俗和浮躁,昂扬气节;(3)在福州地区大学新区校际之间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延长和扩大图书资料开放的时间与范围,同时探索一条让大学新区周边区(县)人们共享高校环境资源和图书资源之路,让更多的青年人接受文化熏陶,净化心灵,提升道德意识,让优美的大学新区环境、典雅的人文气息、厚重的文化底蕴营造出大学新区的独特气质,共同培育福州地区大学新区的文化能和道德能,也为周边地区营建一个高尚的文化社区。实现大学新区文化建设与福州市整体规划的协同发展,为培养大学新区成为福州文化发展新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大学新区网络维护,有效应用网络信息。网络虚拟空间的强大开放性、信息交互的及时性和影响的延展性已成为大学新区文化活动不可缺失的重要场所。利用网络延伸来维系大学新区内外师生的联系以及师生与社会的联系,克服单个院校信息资源量小面窄的局限。加强大学新区网络联通,信息共享,提供学生课外学习的交流平台,开放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不断引入海量的资讯方便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持续发展。这既拉近了大学新区大学生被疏远的心理距离,又能弥补大学新区教育场暂时不足的组织能,以增进大学新区的文化能和心理能。

(三)重视大学新区教育核心地位,促进区域内外人才的健康发展

1.以教育为根本,营建大学新区特有的团队精神。教育场的核心是教育,也是大学新区中心功能之所在,以教育促发展是其最终目的。发挥教育场效应要靠人,不仅需要新区内高水平的教师、学者,而且需要建立结构合理、梯度有序、专业互补、心理相通的教师团队。因此,鼓励大学新区各高校赋予教师学术权力,切实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共同打造大学新区的“教学明星”和“学术明星”精英团队,开展跨校联合讲学、讲座,实现大学新区人才优势资源互通共享。不论是“教学明星”抑或“科研明星”,教师们都需要走下讲坛,走出书斋和实验室,走近学生,走进社区[6]。在学术和教学上的相互借鉴培育出大学新区特有的品格,即独立、自主、开放、向上。对学术群体的崇拜本身可以持久地吸引青年对知识的崇拜、对道德的崇敬。与知识为伍,与大师为伴,能共同酝酿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道德能,使大学新区教育场内效应得以充分展示。

2.以教师为主导,推进大学新区管理制度建设。刚刚成型的大学新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交通不便。教师家与大学新区地域隔离,导致教师投入教学的体能和精力成倍增加,教学风险也随之增加。大学新区各院校为严肃教学管理均出台各项政策,这些政策应体现人性化,多理解而非限制,激励而非惩罚,温暖和呵护教师,对于偶发且非故意的教学事件,处理办法增加必要的申诉程序,避免部门管理的简单粗糙化而直接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那么倍受理解和尊重的教师将更加自律和自爱,教师产生积极的心理能和道德能才更有可能充分释放。

3.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大学新区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师生心理沟通是发掘教育场功能的重要途径。新一轮扩建中最受益的是大学生,最容易被疏离的也是大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精进学术,而且还要兼具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一方面为师者坚定职业操守,用教师的爱心来温暖学子们的心;另一方面教师应关注青年成长复杂多样的心理需求和人格特点,润物细无声式地矫正部分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和失范行为,为他们的成长性困惑提供及时便捷的疏导,唤起青年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创业热情和生活向往。大学新区应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各院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同时,考虑在大学新区建设心理卫生和咨询中心机构,为区(县)百姓提供心理成长的系列知识和方法,服务区(县)百姓需求。这必将极大地激活和增强大学新区教育场内的心理能,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营造和谐安全校区,提升大学城教育场整体水平

1.要加强大学校区与社区联动。一所大学应该带动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大学新区应持续策划和推广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既活跃校区文化气氛,又带动社区文化建设,为青年人接触和融入现实社会创造条件,同时催生大学新区的文化能和心理能,一举多得。

2.要加强大学新区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应对校园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机构机制。学校应增加大学新区联防联治、群防群治的安保人员配备,教学课程设置中必须增加防灾意识教育和常规化防灾减灾的演练活动,培养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和保障意识,让大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成长成才。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新区教育场建立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jslw/61095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