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6篇范文

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6篇范文

时间:2022-02-23 02:48:00

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6篇

(一)

一、专接本学生的特点

1.1学习上的优势

1.1.1学习目标明确

专接本学生在进行本科学习前,已经接受过正规的专科教育,对本专业的专业理念等有了一定认识,进行“专接本”的主要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专业课程,提高自身水平,增强对市场新技术的了解。

1.1.2学习积极

“专接本”学生通常情况下,都是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的,而且“专接本”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才能获得提升自己的机会,所以学习也就具有紧迫性,也就更加积极和认真。

1.2存在的问题

1.2.1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因为学生基础水平不一样,尤其是五年制专科学生,没有过正规的高中基础学习,所以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比较差。“专接本”考试因为是自学考试,要求学生是具备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所以很多学生在进入“专接本”的学习环节后,感到有一些不适应,再加之专科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获得好的学习方法,也缺乏专研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新的学习模式往往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困扰。

1.2.2精神压力大

专科和本科教育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培养模式也不一样,本科教育要求更高,教师增加了部分授课内容,提高了学习难度。一些“专接本”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无形中增大了自己的压力。因为“专接本”学生对自己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当发现学习效果离要求有差距时,容易产生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而且他们在专科学习中都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其形成的心理优势在进人本科学习后无法立即消失,于是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受到了打击,导致心理上的挫折感,学习的精神压力变大。

1.2.3特殊问题较多

专科生进行“专接本”学习时,虽然仍然是在原来的学校,但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其实已经从学校毕业了,没有了学籍,所以身份模糊,这也导致他们不再享受到在校学生应有的待遇,必须进行角色转化,而且“专升本”学生因为从各个方面都与在校生有一些差别,容易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特殊群体,产生心理负担。而且专科生进入本科学习后不久就又要面临就业或者考研等问题,心理转换时间短,角色的频繁变化往往让他们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产生了悲观情绪。

二、专接本制度面临的问题

2.1管理机制不完善

“专接本”工作是教育模式上的创新,开展时间比较短,江苏省从2008年才开始进行“专接本”的尝试,所以学校往往在管理上都不规范,没有规章可循,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这些都是制度上的一些缺陷。

2.2教学难度大

因为专科第三年,学生把学习中心转移到了本科考试科目上,对原来设置的专科课程往往不够重视,让专科教学秩序受到影响,而且“专接本”是属于自学考试,时间上也是固定的,和一般院校正常的开考时间不一样,导致教学不同步的现象出现。本科自学考试所使用的教材没有全日制本科学校使用的新,往往有一些偏和旧的内容,导致教学中出现衔接不上的情况。

2.3学生日常管理环节薄弱

因为学生身份的不明确,导致一些学生不服从管理的情况频繁出现;职能部门制定的管理计划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往往流于形式;因为承办自考“专接本”的二级院系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工作无法有序展开。

三、对专接本学生的管理对策

3.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让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作为职能部门来负责“专接本”相关的管理工作,对外对内统一管理。让学院的各个院系作为承办单位,采用二级管理模式,其他部门配合工作的完成。这样的管理方式对接性更强,继续教育学院代表学校与各个相关单位展开工作,二级学院则负责做好教学和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

3.2建立良好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组织和决策者,辅导员的思想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工作的开展。辅导员除了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有良好的专业能力。一个学校只有拥有一支称职的辅导员队伍,才能培养出各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3.3建立良好的班级风貌

辅导员要建设良好的班风班貌,良好的班级气氛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辅导员要鼓励学生多与老师沟通,也要让授课老师多了解到专接本学生的特点,并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学习计划,改正不良学习习惯,也要及时和教员交流,将学生学习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告诉老师,以便老师能有针对性的做教学安排,更好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历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养成良好班风。

3.4处理好常见的学生问题

①树立自信心。辅导员要让“专接本”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让他们坦然面对现实,重新认识自己。这些学生无论是思想素质还是专科段的学习成绩往往还是比较优秀的,只要摆正心态,多花时间来补上基础课程,就能信心满满的进行本科段自学。②引导学生规划未来。“专接本”开始的时候是大三阶段,很快面临毕业后的工作或考研问题,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制定未来规划,将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结合在一起,规划好近远期目标。③鼓励学生参加工作。自考“专接本”教育,其学科完整性和理论性较强,是一种知识化的教育。学生可以先去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专业的认识,根据实际需要再来学习,有助于他们对知识体系进行反思,而且这种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的学习,不过给学生经济等方面造成太大压力,而且在学校进行自考“专接本”,比社会考生参加长线自考要轻松一些,工作的同时来学习是完全可行的。

四、小结

本文总结了作者多年高职学生管理的经验,从辅导员的管理角度提出了一些对专接本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希望对同行的管理工作能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作者:胡建勇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当前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党政、学术权力混淆

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中,表现出来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党政权力过泛、过强,特别是学校里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甚至被取代。在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管理权力表现出来仅限于是对课堂的管理,而对其它事务性的管理则基本上属于形式意义上的。教师与学生都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而且学术人员参与决策与管理机会非常有限,更多的时候是党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再者,一些以学术权力谋取行政权力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以行政权力实现学术权力,或是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党政、学术不分的现象是普遍存在。

1.2普遍的经验管理现象

学校管理事务的琐碎性与繁杂性扼杀了科学管理的生存空间。时间长了,自然而然是经验管理代替了科学、理性管理,教育管理者常常依据以往的经验就能解决问题,至于这些经验是否正确、有什么理论基础、会产生怎样的深层影响,考虑得很少。新建本科院校中部分教育管理者水平不高,凭经验管理,缺乏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往往管理效率极低,严重阻碍了新建本科院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经验缺乏科学性,现代教育管理中的一些情况往往不是传统经验能够解决的。

1.3“人治”的管理现象

由于我国的法治建设没有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人治代替法治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新建本科院校表现较为突出。第一,教育管理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官为百业之首,唯有走上仕途,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受这种由来已久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教育管理者把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岗位看作是“官”,把服务对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看作成了“民”,把教育管理中的服务关系变成了“官与民”的关系。教育管理中讲级别,谈地位,这种官本位思想为人治提供了思想基础。由于这种官本位思想的存在,教育管理中何来民主管理?第二,由于学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受血缘关系和裙带关系的影响,教育管理工作侧重于“人情”。并且教育管理者常把这种人情披上所谓人性化管理的外衣而加以掩饰,然而真正的管理的人性化并未得以实现。这种人情观念为人治提供了情感基础。第三,学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不断的将教育管理权力下移,致使许多的教育管理者有一定的人事权力和经济权力,这为进一步人治提供了物质基础。物质的欲望往往使人利欲熏心,甚至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完全以个人为中心,实行家长制。

1.4管理机构臃肿,管理人员过多,专职教师缺失

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中,教育管理部门多而重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人员过多,最终导致教育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较低。现有的学校管理中普遍设置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机构的臃肿和重复,一方面造成管理中的办事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变的形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机构中人浮于事,在学校编制上,与一线教师的比例严重不协调,本末倒置,一些学校中机关领导、工作人员与后勤工勤人员的总数多达学校总人数的70%。一线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过多的教育管理人员是限制学校办学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1.5教育分配制度的偏失现象

当前,许多学校都采用了目标考核对教职工进行绩效津贴的分配。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的情况来看,考核方式有着诸多的不科学性,考核没有起到激励作用。由于一些学校在管理中缺少民主性,在分配制度中向管理岗位倾向,挫伤了一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了众多矛盾的产生。这些分配制度有待商榷和完善。

二、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有效教育管理的策略

为有效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就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管理理念先进的教育管理队伍,以解决当前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低下的现状。力争做到管理者掌握了先进的管理知识和能力,管理中一方面体现出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又要凸显出以师、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性。

2.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首先,对于教育管理者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加强管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管理能力的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应去掉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以教师、学生为中心,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的意识。教育管理者要明确管理不是官,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是公仆。所谓的党政部门,确切地说应是教学辅助单位,管理过程中要尊重人、理解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关心人。只有把这些思想深深留在脑海中,才能从学生、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管理,如何服务。其次,教育管理者要明确自身的主要职责。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有四:第一,了解并影响目标与政策的制定;第二,促进计划的制定,以达成目标;第三,建立并协调制定与实施计划的组织;第四,开发并管理组织与计划所需的资源。教育管理者要明确管理目标,有的放矢,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各项教学活动中的资源进行最佳优化利用,为教学、科研提供最大的服务,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发挥最大的作用。

2.2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古来有之。经研究发现最早确认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权利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1872年颁布的教育法案,提出每所学校应设含有家长和市民代表的建议委员会。委员会的权力不尽相同,但必须包括有中止教师错误指导的权力。口〕因此,今天的学校教育管理中,我们应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教育管理工作。家长作为消费层面审视学校教育管理,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监督和督促。有研究表明家长合理的参与学校教育管理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能够提高教师的士气和责任感,增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校教育效率。因此,倡导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制定合理科学的家长委员会管理制度,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质量的提高。

2.3构建科学、民主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

第一,完善校长负责制。

中今中外,学校管理中基本上是采用校长负责制。我国古代的书院采用的是院长负责制。在中世纪,学校管理中有学生治校的,也有教师治校的,但最终都演化为了校长负责制。今天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更是如此,华盛顿大学的古德兰德教授认为,“今天的优秀领导不应是我们在80年代所谈论的教学领导的校长。那纯属无稽之谈。首先,校长不必因为是好教师而被选做校长。”由此可见,校长不仅仅是好老师,而必须具有相当的管理经验。美国克林顿政府教育部负责教育研究的助理部长肯特先生在谈到学区教育局长的人选时说:“看看芝加哥、底特律、圣地亚哥和西雅图,这些学区更愿意到教育界之外去找领导人,来管理几十亿美元的机构。而且他们并不幻想学校系统出来的某些人就必然具有管理好这些事情的经验或背景或为此而做好了准备。”在我国的学校管理中也是校长负责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切实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就要改变传统的党政领导方式,才能为真正的科学民主管理学校,创造良好的环境。教育管理体制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工作重点。要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新体制。

第二,以人为本,民主科科学管理。

分政、学术权力,保障教师们的学术权力,教师学生民主参与管理,建立科学、民主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也越来越程序化、制度化、科学化。教育管理对象不是普通的人,不能简单化。他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应结合这一特点,充分考虑到教育管理的人文性,给予师、生更多的人文关注。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能最大限度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社会、国家的有用之材。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学校的每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作为教育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学校教育教学主客体都是人,整个的管理对象也是人。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是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在工作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没有具体的限制,其劳动成果也不具有现实的可比性。因此,针对教师而言,一些刚性的规章制度是难以适应学校教育管理的要求。教师、学生群体的高素质,使其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望,被尊重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是远高于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所以,学校教育管理要充分体现出情感性的特点,积极采用人本管理的先进理念,从单纯的制度管理走向注重人的情感的人本管理。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主体部分,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其有主人翁责任和意识,让教师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项管理。学校应以教师为本,奖惩分明,做到民主管理。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教学与学术水平高,教师职业品德即师德要过硬,师德评价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对教师形成良好的教风,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也将起到促进作用。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有利于教师克服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克服缺点、改进作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有杰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对于有困难的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关心。在进修、提高学历、晋升职称等方面,给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方面要实现创新,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为支撑。要强化管理责任,学校的各项制度、政策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实现“官本位”向“学术本位”的转变。淡化行政权利,把大量事务的决策权交给以代表学术权力的教师代表为主体的各种委员会。这些委员在学校党政管理机构的支持下,集体行使重要决策权,在真正意义上实行民主管理,并且突出高层次人才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们同样具有较高的素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也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构建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能够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与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组织管理能力,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民主观念。让学生参与教育管理中来,不光是参与管理,同时也要学生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让教育管理者更多地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是什么,教育管理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提高育人质量。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要重在过程,强调日常管理,注重教育管理中的合法化、合理化、情感化。在培养的过程中,注意尽可能地增强启发性、发展性。在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方面,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各种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和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图。在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制度客观上是需要公正、合理的,在运行机制中必须坚持科学、民主,这样才能够形成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行为。在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构与实施中,竭力克服原有制度的先天性缺陷与实践性障碍,在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确实做到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教育管理才能真正有效、有序进行,才能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更高台阶。

作者:段勇黄健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三)

一、目前基层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党员认识模糊,组织观念淡薄

农垦农场自上世纪80年代起,经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先后实行了联产承包到户的改革。改革后,原来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国有大农场变成了各自为政的千万个家庭小农场;昔日国有企业的“主人翁”成了今日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农场机构、人事也同步实行了改革,部分原在管理岗位的党员干部充实到了生产一线,有些党员选择了自谋职业,从“企业人”变成了“社会人”。经营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对人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部分基层党员不能完全适应,认识模糊,认为以前自己在国有大农场工作,早上班晚下班,重事累事抢着干,关心集体努力工作,那才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而现在联产承包责任到户了,怎么干都是为个人干的,体现不了党员的作用了,感到迷茫。少数党员甚至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一切讲经济效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已不适合当今的形势了。由于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导致组织观念、党性观念明显滑坡,有些党员对组织安排的工作不能认真对待,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少数党员同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愿参加组织活动,不交党费。

1.2党员缺乏技能,作用难以发挥

农场党员中,除退休和外出务工外,在生产一线的约占三分之一,大多是本场职工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是土生土长的“农场人”。他们由于受高等文化教育和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少,接收的新思想、掌握的新技术都很有限,使用的生产技艺基本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他们会的其他职工也已掌握,职工没掌握的他们也不会。由于缺乏一技之长,他们大多只能沿袭传统办法经营,尽管工作相当辛苦,但经济效益却不明显,很难借此发家致富,在产品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等农垦系统组织的生产技术比武活动中,不敢大胆亮身份、显技能,更谈不上帮其他职工致富。

1.3党员教育滞后,教育效果不佳

近年来,基层组织普遍存在对党员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大、思路不清的状况。在教育内容上,大多支部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还是要求党员在本单位各项工作和各自岗位上发挥带头作用,即使讲到党员教育管理,也是轻描淡写,不深不透,没有建立党员的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在教育方式上,基层组织普遍存在着教育载体单一的问题,“”仍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少有“声光电”新媒体教育方式。在教育时间上,对生产季节的依赖性强,基层组织大多有“闲时抓一抓,忙时放一放”,“活动来了抓一抓,活动过了放一放”,不能做到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二、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建议与思考

2.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基层组织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并注意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教育党员充分认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切实维护好党的整体形象。每一个党员都是整体的一分子,做到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每一个分子都发挥积极作用,党的整体形象就崇高伟大。党员时刻要有党的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二是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把崇高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之中,与每个党员工作生活相联系。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可望可及的阶段性目标,使党员始终感到有奔头、有信心,时刻处于一种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喜悦和强烈愿望之中。三是要把握好组织要求与个人所需的关系,做到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党组织为党员服务相结合。个人的正当需求在人们的行为动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在教育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回避和忽视党员个体自我需求的事实。要改变传统的仅仅把党员作为管理教育对象的思维模式,确立服务党员的观念,努力做好为基层普通党员的服务工作。

2.2拓宽党员教育内容,帮助党员掌握基本技能

党员素质不仅是指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包括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强场富民除了要求党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和完成本职工作必备的技能。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基层组织就是在组织广大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带头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不断提高生产(工作)岗位技能,带头运用先进技术创业致富,在职工群众中起示范作用。要适应形势发展,更新教育手段,在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方式之外,积极打造便捷多样的教育平台,探索生动有效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技术,把电脑、手机、QQ、博客等现代科技、时尚元素引入党员教育,使网络成为党员教育的好帮手。

2.3严格标准,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员队伍

基层组织严把“入口关”,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是保证党员队伍先进性、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方针,把基层的先进分子吸纳到党内来。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拓宽视野,坚持向基层一线倾斜,努力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培养成基层管理人员,把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培养成支部书记人选。要在保证新党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疏通“出口”,加大处理不合格党员的力度。

2.4加强外出党员管理,发挥流动党员作用

流动党员的管理长期以来都是基层组织的工作重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之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党员的流动性也随之加大,基层党组织应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结合实际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城市、企业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既方便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也有利于流出地党组织安排工作;对分散外出务工党员,要建立登记造册制度、定期联系制度、定期汇报制度,对流动党员实施跟踪教育管理。开展重要活动时给他们寄送学习材料,对有能力的党员要求他们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及思想汇报;对外出在固定地工作、生活一年以上的流动党员,要求其与所在地党组织联系,并积极为其办理临时组织关系转移手续。

三、结语

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项工作紧密相连。管理是从外部对党员进行协调和控制,教育则是通过改造思想,使党员自觉接受管理,服务则是达到教育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党性的目的。

作者:张传明单位:安徽省十字铺茶场党群办公室

(四)

一、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虽然国家极力倡导素质教育,禁止以分数衡量学生好坏、学校好坏的标准,但是在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仍然存在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率论学校好坏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学生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分数论学生好坏,以升学率论学校好坏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能力、创造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将分数作为学生培养的唯一目标,但是在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过分注重学生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因为学校管理的定位问题,导致了学生背负着提高分数的压力,而老师也背负着提高学生升学率的压力,在这种压力环境下,很容易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将视线集中在分数的提高上。而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急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这时仅仅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课业成绩的提高上,那么就阻碍了他们先天创造力的发掘和发展。可想而知,这个阶段的学生的丰富创造力等个性就被扼杀在摇篮里,那么如何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考核制度和考核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考核制度还是和从前一样,一张试卷决定一切。所有的考核都以试卷和分数的形式来界定,不光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老师的考核成绩,都要落实到这个硬性指标上。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学生也会慢慢关注分数的变化,而作为有启蒙作用的小学教师也会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评价老师好坏的标准,也关系到老师的切身利益。在小学教育中,学习成绩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也不应该是老师教学的全部。

(三)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因为小学教师的录用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小学教育的教师团队整体综合素质偏低,体现之一就是小学教师的学历相对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较低。这种学历上的差距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学历不仅是理论基础的体现,更是视野等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也就是农村小学生的整体素质要低于城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我国小学教师多数是依靠教师的权威来树立自己的形象,管理学生,常常表现出至尊至上,要求严格,甚至是训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师生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因为对老师惧怕,学生很难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模式直接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因为小学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直接阻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所以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业成绩不应该放在教育管理的中心

因为小学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对学校的管理定位在学校的升学率上,所以相关的管理制度都围绕学生的课业成绩、老师的教课水平,因而教师会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开展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围绕教材开展理论教学,这样就会阻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避免这种上行下效的效应,就必须从管理方面着手,来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就是要让管理者认识到片面追求课业成绩和升学率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是有害的,并且对于全校教师团队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是有所阻碍的。

(二)改变以课业成绩为中心的考核制度

课业成绩和升学率一直是评价学生好坏、教师教学水平好坏和学校好坏的标准,虽然现在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对学生、老师和学校的评价不光要以课业成绩和升学率为唯一指标,更要将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品德等考虑进来,但是,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学校还将此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固定下来,作为年终考核教师教学水平、评定奖励级别的硬性标准。在此情况下,教师必然将提升学生课业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

(三)提高小学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

这首先就要求管理者提高教师录用标准,提高录用教师的整体学历,不仅如此,在录用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其他能力。这样才能为小学教育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会因此有所提高。

作者:李美荣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五)

一、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般而言,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的管理容易发生矛盾甚至冲突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人事流动、教师关怀等问题上。

1.1职称评定问题。

因为教师的职称与教师所享受的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相挂勾,并且具有直接相关联的关系,单就高等教育教师这一群体而言,教师们如此重要的职称,在评定过程中主要是看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学术成果,其实也就是他们在各大期刊学术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著作的数量与质量,但在实际评职称的过程中职称指标往往名额受限制,就会出现职称名额很少,而教师数量很多的尴尬现象,这种局面最终导致职称评定过程充满了矛盾,而矛盾的存在就会诱发教师管理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2人事流动问题。

由于体制的原因,教师具有事业编制,做了教师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端上了铁饭碗,这样的状态致使一些教师开始沉沦浮躁,不思进取,不再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这些教学水平低下、工作责任心不强的教师,由于受到教师编制的限制,学校根本无法将这些教师清退。而与之相对应的便造成那些教学水平高,业务水平强的优秀教师的流动变得极为困难起来。学校面对这样的情况,为了留住那些优秀教师,便采取了一些危害到教师利益的措施,甚至为了留住人才,还作出限制他们考博的规定。

二、对教师科学化管理的方式方法

2.1营造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氛围。

为确保教育管理整个过程可以有条不紊、生机蓬勃地高效率运转,作为承载这一过程的学校就需要能够良性和高效的运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学校应该营造出一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民主参与作用,积极征求教师对教育管理过程中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2赋予教师一定的自主决定权。

教育自古就提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以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就要有“临时处置权”,也就是应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的自主权,比如可以让教师能够自由地选择研究课题和讲授内容,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主决定课程的进度,让教师可以自主决定教学的基本方法、教材的选择甚至教学场所等。

2.3建立校内校外双向的教师评价机制。

当下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都是将评价结果记入教师教学档案,并且与教师的实际利益相挂钩。基于此,学校要建立对教师的合理、科学、规范的校内校外双向评价机制,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方面在对教师的考核内容中要考虑校外校内对教师的评价意见,即在教师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要征求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对该教师的评价意见,并将这些意见纳入对该教师的考核范围;另一方面是在考核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中,不仅要强调教师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方法,还要注意考核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否有前瞻性,教师所教授范围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的灌输,也要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2.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力度。

由于知识和科技的不断更新换代,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所以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为教师提供能够提高自身技能的进修机会,学校可以创新对教师的培训模式,比如可以将教师的校外与校内进修培训活动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师轮流进行培训,确保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水平全面提高,同时也可定期、定时请优秀教师到校内为教师进行讲座培训,结合教研会等方式努力形成对教师进修培训的一种长效机制。

2.5温暖关怀教师的生活状况。

首先,学校应该关心教师的健康状况。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锻炼和娱乐,同时也会受到粉尘等的危害,为了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健康大体检以及一些锻炼活动;其次,学校还应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状况,努力为教学人员构建舒适、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育工作人员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保证教师可以后顾无忧,能够完全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工作。

作者:陈芳张朵时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六)

一、国有化工企业安全培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未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实施培训

按照我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每年必须要组织企业职工参加的安全知识培训有13项,包括主要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危险化学品知识培训、职业病防治培训、新工入厂安全知识培训、新工艺、新技术的安全操作技能培训等。然而,部分国有企业领导只是重视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压缩培训教育时间和内容,未能让职工真正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及当前安全生产的总体形式,造成部分职工思想麻痹,不认真参加培训课程。

1.2培训教育专员业务水平有限,未能定期接受上级部门的知识培训,知识储备匮乏

企业未能及时组织培训教育专员接受专业知识学习,培训教育的内容不是很全面、具体,只能结合本企业的生产特点,有局限性的分析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潜在危险因素,对未接触、未发生过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无法诠释,只能是照本宣科,培训过程乏味无趣。更有甚者,企业将培训教育工作分配给刚步入企业工作的学生,没有在一线、基层从事其他工作的经验,没有识别生产现场安全隐患的能力,没有真正起到对生产、检修、清理等工作的指导、促进效果,使得培训教育流于形式。

1.3培训教育形式单一,受教人员文化程度、人员素质层次不齐,教学纪律和质量不理想

国有大中型化工企业基本上都存在组织机构庞大、人员结构复杂、年龄差异显著等问题,在培训教育过程中没有针对性、目的性、科学性的频繁组织全员安全知识培训,使得教育内容凌乱、空泛。加之老职工、技术工及基层管理人员思想上的不重视,经常会出现培训教育现场大声喧哗、随意走动、酣睡打呼的不良现象。同时,教育形式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无法调动职工参加安全培训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1.4年度安全投入计划未对安全培训教育工作进行安排,导致教育教学资料的陈旧,设备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培训效果

部分国有化工企业建成已有近20年的时间,期间一直生产稳定,不愿意花大价钱投资安全培训工作,得过且过,致使没有专门的培训教育场所;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电视机、投影仪、音响等;没有全面的培训教育教学资料,如安全管理类书籍、影像资料、事故案例汇编等,造成培训教育专员无从下手,获取资料途径狭窄,且资料内容的正确性有待考究,导致安全培训工作停滞不前。

二、改善安全培训教育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加强组织领导,分层安排培训

首先,要完善安全培训教育奖惩考核机制,强化基层领导安全意识,让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培训教育,对不按规定进行学习、记录、考试的员工,进行通报批评并处罚金,通过经济约束等手段,提高企业员工对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再者,要分层、分批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所谓“分层”是指按照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分为三级,一级35岁以内、大专学历以上;二级35岁至45岁、高中、技校学历;三级45岁以上级其他人员,便于在同一时间内更好、更多的理解学习内容;所谓“分批”是为了避免培训现场人员过多声音嘈杂、秩序混乱,按照所在单位工作性质进行分类,如压力容器、工程车辆、电气仪表等,有针对性的对每一类特殊人员进行知识讲解。

2.2要加大安全投入力度,改变安全培训教育模式

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以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和防范,对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要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电脑合成模拟动画的方法,形象的诠释隐患向事故发展的过程及严重后果,从而引起全员的重视。再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知识竞赛活动,提高职工投身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最后,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建立安全专业知识书籍库,方面各级人员借阅,鼓励班组长以上人员报考部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提高薪酬待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结语

总之,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核心理念的重点工作,只有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逐步规范安全操作行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企业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避免职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作者:原小虎单位:陕西陕化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6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jygllw/63922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